梦想成真罗
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一方面是指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体系,它由各方面的道德规范构成,如政治道德、商业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具体的规范、具体的内容,各种规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是指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低到高存在着四个层次的道德要求。处于最低层次的、也就是最简单、最一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起码道德要求,它包括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两大部分。处于第二层次的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具体概括为“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处于第三层次的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殊道德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处于第四层次的是共产主义道德。这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最高道德要求。以上这四个层次的道德要求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存在层次体系,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基础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是多种层次并存。就所有制形式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全民(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必然出现多种利益主体,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私人利益、个人利益等等。私人利益也是个人利益,但这不是一般的个人利益,而是对社会财富占有量相对较大的人的个人利益。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40%以上的财富集中在1%的人的手里。这1%的人的个人利益与一般的个人利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由于存在着多重经济成分和多重利益主体,决定了不能只有一种道德要求,必须要有适应多重利益主体的道德要求。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封建道德糟粕残余的影响,还存在着西方资产阶级道德中腐朽成分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足以完全抵制和消除这些影响的程度,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只有一种道德要求,而要有适应不同觉悟程度的人的道德要求。在“极左”时期,我们曾经企图用一种美好的、理想化的道德去要求每个人,结果造成道德要求与道德现实脱节,道德承诺与道德行为背离,并没有也不可能形成所期望的道德局面。坚持为人民服务,首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人生首要的、根本的问题,也是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与剥削阶级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区别。在无产阶级看来,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为社会、为他人多作贡献,这是大前提,也是做人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做人的其他问题才有可能正确解决。比如对待利益、荣誉、金钱、地位、苦乐、幸福、生死等等,只要首先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就会找到正确的答案,就容易正确对待,正确处理。其次,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人民服务水平的高低,贡献的大小,不仅与他的人生价值观相联系,也与他的知识、素质为基础的能力相联系。我们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才有可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较大的贡献。有的人不注意努力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能力素质提不高,志大才疏,他就不可能做出太大的贡献。在科学技术日社会主义道德新月异、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今天,加强学习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掌握的科学技术越多,他的能力就可能越强,也越有可能做出惊人的贡献。第三,要积极从事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掌握知识和提到能力的目的在于实践。一个人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还不够,还必须积极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使为人民服务成为现实。能力靠实践来显现,价值靠实践来创造,成果靠实践来获得,贡献靠实践来完成,如果他消极、懒惰,大事作不来,小事又不做,那么他的愿望将是空的,能力将是废的,价值也只是潜在的。毛泽东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动员人们积极实践,他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执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第四,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合理的、合法的、合乎政策的追求个人利益是道德允许的,但基本前提是保证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代表这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都是人民的利益。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勇敢地牺牲个人利益。同时,要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尚居装饰
论道德进步与和谐文化建设关键词:精神文明; 道德进步; 和谐文化建设一、 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在和谐文化建设中,道德建设必须先行道德与文明、道德进步与和谐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人类的文化逻辑地包含着道德文化,道德是文化的灵魂,是文明与和谐的核心,人类的文明与和谐就体现在道德的进步中。作为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的主体,人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道德才是个人自我完善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观性的、内在的根本动因。 道德进步决定着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它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道德建设,没有全体社会成员认可的道德标准和原则,就不可能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精神支柱。而没有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无所谓和谐、无所谓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的,因而也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必然要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建设和谐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并经常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际上也就是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而也就是在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和谐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那么,从建设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理解道德进步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内环节”的深刻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是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思想道德建设。其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核心内容,它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而且,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科学文化等精神文明其他方面的建设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的性质。只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其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而“四有”新人的培养必须依靠思想政治工作,依靠道德建设。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建设,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加强道德建设有一系列的指示和论述。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强调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从而把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中,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已经形成了一个既有理论指导又有丰富实践内容的科学体系。这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进一步强调:“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些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概括,意义重大而深远。今天,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是既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把道德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导工程和核心工程。二、 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就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通过坚持不懈的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该看到,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的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例如,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对外开放,学到了国外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道德建设开辟了新的视野和领域;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内也有了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不仅如此,二十多年来,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道德建设方面,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社会的思想道德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和风险意识大大增强了,知识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不仅有非常有利的条件,而且适逢非常好的时机。但是,我们也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日益深入人心,而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比较起来则是很不够的。何况,在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相互交往范围扩大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日趋多样化。与之相应,道德规范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发展,不断地充实新内容,否则,在社会生活方面就会出现失范现象。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很多。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已正式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4部,普法类专著2部,主编教材、杂志和论文集6部;主持2008年度司法部法治理论重点项目1项(《宗教活动法
社会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社会道德论文,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大学生历来都是时代进步的先锋者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肩负著历史的重任,人民的重托。社会道德风尚的现状会影响的大学生的道德状况,进而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