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6

天天天晴9080
首页 > 学术期刊 > 印第安民族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陈家小鱼儿

已采纳

专著作品1. 文海研究 (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3月2. 西夏文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6年12月3. 西夏佛教史略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11月重版)4. 西夏文物 (合作) 文物出版社 1988年3月5. 番汉合时掌中珠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6. 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 (傅懋绩主编,史金波、张公瑾、道布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12月7. 类林研究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8. 西夏天盛律令 (合作)《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五册 科学出版社 1994 年8月9. 西夏用兵史话 (合作)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4月10. 俄藏黑水城文献 (主编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已出版第1—11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2000年11.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研究丛书·昭觉县彝族卷 (合作)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12. 中国饮食史(卷四) (合作) 华夏出版社 1999年10月 13. 西藏人权研究 (合作) 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14.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合作)《中国传世法典》之一 法律出版社 1999年12月15.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 (合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1月16. 电脑处理《文海宝韵》研究 (合作) 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0年1月17. 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 (合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11月论文等共145篇(一)西夏学(西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宗教、法律、文物、文献等)1.《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质疑 《考古》 1974年6期2.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初探 (合作) 《考古学报》 1977年1期3.《西夏译经图》解 《文献》(第一辑)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79年12月4.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考释 (合作)《民族研究》1979年1期5. 西夏文及其文献 《民族语文》 1979年3期6. 简述西夏文辞书 《辞书研究》 1980年2期7.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资料概述 (合作) 《兰州大学学报》 1980年2期8. 也谈西夏文字 《历史教学》 1980年11期9. 略论西夏文字的构造 《民族语文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3月10. 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文译证 《世界宗教研究》 1981年1期11. 西夏党项史料正误三则 《民族研究》 1981年3期12. 西夏语构词中的几个问题 《民族语文》 1982年2期13.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 (合作) 《考古学报》 1982年3期14. 西安市文管处藏西夏文物 (合作执笔) 《文物》 1982年4期15. 西夏语中的汉语借词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2年4期16. 西夏后裔在安徽 (合作) 《安徽大学学报》 1983年3期17.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序跋考 《世界宗教研究》 1983年3期18. 西夏文辞书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辞书研究》 1983年6期19. 西夏语的存在动词 《语言研究》 1984年1期20.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再探 (合作) 《西夏史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4年7月21. 西夏文概述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8月22. 重修凉州感应塔碑校译补正 《西北史地》 1984年2期23. 元代党项人余阙及其后裔 《宁夏大学学报》 1985年2期24. 北京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整理记 (合作) 《文献》 1985年4期25. 再谈西夏文反切上下字合成法 《民族研究》 1985年5期26. 西夏佛教的流传 《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1期27. 西夏文字典《同音》的版本与校勘 (与黄振华合作) 《民族古籍》1986年6期28. 西夏陵园出土残碑译释拾补 《西北民族研究》第-集 1986年6月29. 西夏名号杂考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6年4期30. 蒙、元时期党项上层人物的活动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31. 西夏“秦晋国王”考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87年3期32. 黑水新出西夏文辞书《同音》初释 (合作) 《文物》 1987年7期33. 略论西夏文物的学术价值 《考古与文物》 1987年4期34. 黑水出土西夏本《类林》考辩 (合作)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8年2期35. 西夏文本《类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日刊)《中亚西亚语言和历史研究》(西田龙雄教授还历纪念文集) 1988年36. 西夏佛教新证四种 《世界宗教研究》 1989年1期37. 藏族文化和西夏王朝的历史渊源 《中国西藏》 1989年2期38. 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 《中国民族史研究》(二)中央民族学院出报社1989年6月39. 《类林》西夏文译本和西夏语研究 《民族语文》 1989年6期40. 西夏文本《类林》译文分析 《固原师专学报》 1990年2期41. 一部有特色的历史法典-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9月42. 从西夏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5月43. 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考释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44. 西夏党项人的亲属称谓和婚姻 《民族研究》 1992年1期45. 西夏文字典《音同》序跋考释 (合作)《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46. 略论西夏前期的用兵特点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47. 西夏文《天盛新律》进律表考释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 出版社 1992年10月48. 西夏《天盛律令》略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93年1期49. 死文字重见光明 《紫荆》 1993年5期50. 西夏文《六祖坛经》残页译释 《世界宗教研究》 1993年3期51. 西夏境内民族考 《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6月52. 西夏官印姓氏考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年10月53. 西夏的官职制度 《历史研究》 1994年2期54. 穿越时空、古国新诠-西夏学的研究现况与国学的互动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四卷第三期 1994年7月55. 西夏学 《中国学向通鉴》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56. 西夏文本《碎金》研究 (合作) 《宁夏大学学报》 1995年2期57. 西夏语的“买”、“卖”和“嫁”、“娶” 《民族语文》1995年4期58. 西夏佛教制度探考 台湾《汉学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 1995年6月59. 寻找流失在异域的珍宝-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 台湾《历史月刊》第95期 1995年12月60. 西夏文《三才杂字》考 (合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5年6期61. 贾敬颜先生藏西夏陵园残碑拓片简说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西夏陵》 东方出版社1995年62. 整理拍摄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记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6年1期63. 西夏古籍略说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6年3期64. 西夏文化的风采 《光明日报》 1996年9月3日65. 儒释兼融东西交汇-多元色采的西夏文化 台湾《历史月刊》第105期 1996年10月66. 额济纳旗绿城新见西夏文物考 (合作) 《文物》 1996年10期67. 西夏刑法试析 《民大史学》(创刊号) 1996年68.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年1期69. 西夏·宁夏·华夏 《宁夏日报》 1997年2月21日、2月28日70. 西夏皇族后裔考论 (与白滨、聂鸿音合作)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71. 西夏活字版文献及其特点 台湾《历史文物》第七卷三期 1997年6月72. 西夏和回鹘对活字印刷的重要贡献 (与雅森●吾守尔合作)《光明日报》1997年8月5日73.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考 《今日印刷》 1998年2期74. 俄藏西夏文世俗文献目录 (合作)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2期75. 黑水城的发现与俄藏西夏遗书 (合作)《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76. 西夏《天盛律令》及其法律文献价值 法律史论集(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 1998年9月77. 西夏的饮食制度和风尚 《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78. 西夏文写本《文海宝韵》 《民族语文》 1999年4期79. 西夏文书和西夏史(西夏文书と西夏史) 日本《史滴》(早稻田大学)1999年12月80. 敦煌莫高窟北区西夏文文献译释研究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 第一卷 文物出版社 2000年81.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 《敦煌研究》2000年3期82. 发现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黑水城出土西夏历书 《学术动态》2000年4期83. 回眸千年活字印刷术 《新闻出版报》2001年3月2日 84. 百年西夏学 《光明日报》2001年3月27日85. 现存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刍证 《中国印刷》2001年3、4期86. 千年活字印刷史概说 《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4期87. 《文海宝韵》序言、题款译考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4期88. 西夏佛教新探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5期89. 黑水城出土活字版汉文历书考 《文物》2001年10期90.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论坛》第7期91. 西夏学百年回顾 《民族研究年鉴》2001年92.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文化论坛》第七期(2001年2期)2001年12月93. 国图藏西夏文文献价值 《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27日94. 西夏的藏传佛教 《中国藏学》2002年1期95. 西夏度量衡刍议 《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2期96. 简介英国藏西夏文献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97. 国内现存出土西夏文献简明目录 (合作)《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二)民族历史、文化1. 中国民族史研四十年的重要贡献 《云南社会科学》 1990年2期2. 中国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 《民族研究》 1990年2期3. 十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与白滨合作)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4. 要重视和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5. 试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6. 论少数民族近代史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 1991年6期7. 积极开展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8. 把中国民族史研究引向深入 《黑龙江民族从刊》 1992年2期9. 美国印第安人印象 (合作) 《世界民族研究》 1992年3-4期10. 积极开展新时期的民族调查工作 《民族研究》 1993年5期11. 拉萨西郊采访日记(三则) 《中国西藏》 1993年秋季号12. 历代民族政策简述 (合作) 《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九十年代发展战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4月13. 西藏现代化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5年4期14. 振奋精神 勇于探索 开创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 《宁夏社会科学》 1996年6期15.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展望 《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论文》1996年1月16. 重视家支问题 吸收德古参政议政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17. 略论凉山彝族地区人口和社会发展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18.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19.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民族研究动态》 1997年1期20. 关于南昆铁路建成后的几点思考 《西南民族研究动态》 1998年3月,总第28期21.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问题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中国佛教协会编《研究动态》1997年6 期转载(三)民族古文字、文献1. 我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的新阶段 《中国民族古文字》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 1982年编印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2月2. 中国民族古文字概说 《民族研究》 1984年5期3.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史料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2月4. 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1月5.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整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6.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字改革刍议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7.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综述 《文物》 1991年6期8. 中国民族古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 《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9. 女书和中国民族文字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0.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合作) 书海出版社 1998年7月11. 风采各异、内涵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 台湾《历史文物》10卷3期, 000年3月(四)书评、序1. 国外研究西夏文、西夏史简况 (合作) 《民族史译文集》第三辑 1978年2. 评1983年北方民族史研究 《中国历史学年鉴》 1984年10月3. 评介西田龙雄西夏文研究专著四种 《民族语文》 1985年2期4.《西夏文物研究》评介 (合作) 《西北史地》 1986年3期5. 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 《民族研究动态》 1989 年2期6.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工作总结(执笔)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2期7. 一部翔实的少数民族断代史-评《唐代党项》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4期8. 一部包含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史新成果的好书-《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 《民族研究动态》 1992年3期9. 喜读《凉山民族研究》 《凉山民族研究》 1993年10. 《俄藏黑水城文献》整理出版近况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6年3期11. 钟灵毓女书,中国又一绝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2. 《陈述先生纪念集》序 《陈述先生纪念集》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13. 十年心血 一部力作-评郭大烈、和志武的《纳西族简史》 《民族学》 1996年4期14. 西夏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合作)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7年6期15. 透视中国人生归宿的门径—评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 《浙江学刊》2000年2期16. 熔铸多民族文化精粹—评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词典》 《中国读书评论》2000年12期参与编辑辞书及其他著作21种1.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 (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6月2. 民族词典 (撰稿) 上海词书出版社 1987年8月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撰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年4.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 (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1月5. 社会科学重要理论关点综述(1978-1988) (撰稿) 学苑出版社6. 中国少数民族艺述词典 (撰稿) 民族出版社 1991年9月7. 藏缅语族语言词汇 (撰稿)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年12月8. 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 (撰稿) 北京出版社 1994年1月9.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词典 (副主编,撰稿)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年10. 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 (撰稿) 人民出版社 1996年10月11. 敦煌学大词典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12. 辞海(1999年版) (编委,民族历史分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13.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14. 中国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15. 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16.国民族史研究(二)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6月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18. 特的女书 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9. 藏缅语研究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6月20.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8月21.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特约主编) 2002年增刊四、译文1. (俄)西夏文字典《文海》和《文海杂类》及其在西夏辞书中的地位(原著苏联克恰诺夫) 《民族史译文》第三辑 1978年2. (日)西夏文字(原著西田龙 与云雁合译) 《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三集 1984年6月3. (日)西夏语音图《五音切韵》的研究(上、下)(原著西田龙雄)《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五集 1985年6月、第六集 1985年12 月4. (俄)西夏语的结构(原著苏联克平)《中国民族史研究》(二) 1989年

351 评论

baibaicause

在很多人眼里,黄色皮肤是亚洲人的特征,但是在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陆,世代居住着一批拥有着和许多亚洲人别无二般外貌的土著——印第安民族。

高颧骨、黑头发、黄皮肤和纤细的身材是我们共同的特征,更神奇的是,印第安民族有许多音节和中文的发音相似。

所以自从板块漂移学说被证实之后,学术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掀起一股热潮,认为印第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其中一个分支,印第安女酋长朱蒂贝莉尔甚至宣称印第安人就是中国人的后代,白种人是印第安的敌人!

那么中华民族和印第安民族到底有没有关系呢?随着越来越多考古证据被披露,这个答案已经越来越明显。

祖先与基因

作为黄种人的分支,印第安人起源于亚洲大陆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至于怎么将这个范围不断缩小还得感谢现代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

21世纪初,美国科学家发表了一篇关于印第安人基因的论文,证实了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同一批祖先的后代,基因里拥有同样的遗传片段。

1.5万至3万年前的后冰川时代,白令大陆桥因为海平线的下降露出海面,这批勇敢的开拓者穿过白令海峡从亚洲来到荒无人烟的美洲大陆。

在这块土地上开枝散叶,逐渐演变成完全不同的部落,奠定了印第安人在美洲的基础。

通过对线粒体里的稳定的遗传物质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现存印第安人的部分DNA和亚洲北部人也就是蒙古人种是相同的。

这证明了印第安人的来源,而纯蒙古人种恰巧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朝鲜、韩国等地,这些国家历史上都曾是中国的领土或者附属国,其中的''巧合''令人寻味。

中国的相关技术单位也进行过基因检测,结果发现中国人和印第安人的血红蛋白中共同存在一种异常。

后期通过文献研究,人们发现哥伦布极有可能不是第一个登上美洲大陆的人,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关于美洲的记录,只是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这就是美洲。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曾收到来自殷商遗民后裔带回中原的六只美洲特有蜂鸟,这也被认为说明印第安人是中国后代的一个铁证。

明代郑和所绘制的世界航海图也有美洲的标志,这些都证明了中国和美洲自古以来的联系。关于殷商遗民是印第安人先祖的假说,从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佐证。

三千年前周武王灭商,商纣王被设计和精锐部队分散,被姬发围攻后兵败自杀,在外征战的数十万精锐部队就此杳无音讯。

当时的统帅攸侯喜因为不愿意降服于周王朝,于是带领着家眷及奴隶共25万余人漂洋过海来到美洲,成为今天中美洲印第安人的先祖。

根据《中华祖先拓荒美洲》的考证,这些殷商遗民为了纪念自己的家乡和祈求故土安康,见面相互问候的口头禅就是''殷地安'',这也是哥伦布把他们取名为印第安的由来。

1968年,美国学者迈克尔·科在《美洲最初的文明》一书也论证了这个假说的可能性,他发现武王伐纣和中美洲出现新文明的时间是相符合的。

因此这个新兴的奥尔梅克文明极有可能是中国传播过来的,后期的玛雅文明等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子。

历史与遗迹

奥尔梅克素来有印第安文明之母的美称,但是在这里却出土了许多富含中国殷商文化特色的文物。

奥尔梅克人喜欢玉器,把美洲虎视为精神图腾,而且他们的美洲虎形象与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和良渚玉器上的饕餮几乎相同,甚至连擀面杖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文物也能找到。

古印第安人对龙的崇拜也和商周时期如出一辙,现存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大量以龙为主题的创作。

953年,奥尔梅克的祭祀中心发现了6片玉圭,经过语言学家的解密,神奇的是这些文字代表着蚩尤、少昊、简狄、帝喾、简狄、多妇等上古时期华夏祖先的名字。

无独有偶,美国著名雕刻学家罗斯坎普在新墨西哥的岩石雕刻国家保护区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象形文字,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他先后在加州、犹他州、内华达州等地发现了84个和中国古代甲骨文高度吻合的象形文字,这些证据都为印第安人来源中国的说法加强了可信度。

20世纪90年代,一件更伟大的文物震惊了世人,人们发现了当地印第安人保存的两张珍贵彩色古鹿皮画,其中一张画上竟然有黄帝族的族徽——天鼋龟。

后来这张图被证实是《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另一张则是《蚩尤风后归墟值夜扶桑图》,远在千里之外的两个地方却出现了同样的历史遗迹,这件事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

随着人们对封闭的印第安部落的不断了解,线索不断浮出水面。1922年,来自中国的大使欧阳庚偶然发现公使馆后面有三亩涕竹。

而这种竹子是福广一代的特产,他吃惊地询问当地的印第安人,得到的回答是这是Hosi王带来的祖传外伤药。

这和中药偏方不谋而同,而且发音也如此相似,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个Hosi王就是殷军统领攸侯喜。

1973年在加利福尼亚海岸出土的几个有三千年历史的石锚验证了殷商遗民航海论,因为这些石材不属于美洲,而是来自台湾,甚至中国本土也出土过一模一样的石锚!

文明与传说

尽管印第安文明和今天的中华文明相去甚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历史上看到很多的相似性。

印第安酋长夫人的墓葬十分豪华,有大量的陪葬玉器,用朱砂染红了身体,这种丧葬风俗和中国商周时期的风格不谋而合。

殷商时期崇尚巫术和占卜,印第安人也是如此,因此负责占卜用的玉器代表着权利;印第安的发音体系中有许多和汉语中方言的发音相似,有的甚至完全一致。

在没有文化内涵做支撑的情况下保持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在医学方面,印第安和中医也保持了高度一致,认为风、火、气都能致病,甚至连用药来源和方式都很相似,都是以植物为主。

在印第安当地流传着一首名为《Hosi王歌》的古老歌曲,大意是说Hosi王带着25万族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美洲的故事。

他们自称是三千年前由天国乘坐涕竹舟经过天之浮桥诸岛的农民,在地图上恰好可以找到这些地点的对应处。

南美秘鲁留存的印第安人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祖先的故土是太平洋另一端的临海大陆国家,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孕育了两条大河,因此被称为神山。

而这种地貌和位置,除了中国就没有第二个国家了。后羿射日的故事在南美洲也有流传,不过有些出入。

相似的洪水传说、关于月亮的传说,一两个相似可以说是巧合或者人类文明发展大趋势,但是这么多的相似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印第安人和中国自古以来绝不是毫无交集的。

可能性与信念

为了证明古代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跨越一个太平洋的可能性, 1974年,75岁高龄的中国考古学家卫聚贤乘坐木筏漂洋过海,亲自体验了一把殷商遗民东渡美洲的路线,并且排除千难万险最终成功了。

2010年一些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后裔的印第安勇士决定开展一场冒险,他们不借助任何现代科技,仅凭一艘独木船。

用指南针和星星的位置来确认方向,以风力和洋流做动力,靠最原始的捕捞方式补充食物,历时4个月漂流了5万公里,终于成功地在中国福建登陆。

当他们喊出''我们回家了''这句话时,在场的中国人无一不潸然泪下。

这个信念在印第安民族中其实很盛行,美国印第安女酋长朱蒂贝莉尔就曾直言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祖母从小就这么教导她,印第安人真正的敌人是白种人!

虽然印第安民族和中华民族隔着一个海洋的距离,但是两个民族都有被殖民和压迫的惨痛经历,特别是印第安人曾经经历过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所以他们想要摆脱白种人的控制认祖归宗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的证据充分表明了印第安人和中国人属于同宗后代的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

尽管美国政府并不承认现代美国印第安人是中国人的后代,坚持认为他们属于美国公民,也没有绝对权威的证据证明中国人和印第安人在历史上的亲缘关系,但是可以相信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越来越多考古证据的被发现,我们最终能够找到答案。

313 评论

相关问答

  • 民族研究论文发表

    什么专业啊? 民族类1. 民族研究2.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贵州民族研究4. 广西民族研究5. 黑龙江民族丛刊6.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我是五叶神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壮族民族服饰研究报告论文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采些。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

    Krystaldx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1.《社会动员与新中国建立初期青海牧区政治现代化的开启——以泽库县证券建设为例》,杨红伟、马欢,《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2.沙沟总管设置于清代循化厅所辖

    奥利奥bab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苗族民歌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幸福人生16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民族教育研究期刊

    Ⅰ 职业教育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目前来说还不是核心 不过新的核心目录快要公布了,不知道这次有没有被收录 刊名: 职业教育研究 Vocational E

    贝克街流浪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