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3

1号女王
首页 > 学术期刊 > 研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杨大公主H

已采纳

《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亦越来越激烈,现代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职业倦怠感就出现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服务性、助人性行业的职业,是经手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群体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关键词】高校 教师 心理健康

1961年,美国著名作家格林尼(Greene),曾出版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A Burn-out Case),小说中讲述的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在其功成名就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再无工作热情,工作带给他的是难以忍受的压力。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精神折磨之后,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的原始丛林,开始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部小说第一次反应了人长时期的紧张工作以及在巨大的压力下生活,容易患上一种近乎竭斯底里的病症。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1975)和社会心理学家马诗勒(Maslach,1976)最早正式提出了倦怠这一术语,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并将其引入心理健康领域,从此,职业倦怠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紧张的与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对顾客的消极心态和情绪上的疲惫感,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折感。广义而言,事业倦怠就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带来的职业压力

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复杂而艰辛的,当今,社会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快速的社会变化,高校教师的生活到处充斥着压力。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校相比,既要教学,同时也要科研,高校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必然更多。与中学校教师的评价方式——考试和升学率不同的是,高校教师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和细致,例如,每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有多少篇是CSSCI或是SSCI论文?每年申请了多少项校级课题、省级课题、部级甚至是国家级课题?这些成果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校教师为了能够完成这些成果,高校教师承受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社会快速变革,国家及社会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氛围下,高校教师经常会感觉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条件的落后,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压力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各高校都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将科研成果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给新进的高校教师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科研目标。

二、高校教学的重复性带来的职业倦怠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作西西弗斯的国王,由于其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被打入地狱。在地狱,他被惩罚每日都重复单一的工作:每天都拼尽全力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然后回家休息,但是,在他休息时,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第二天,西西弗斯又要将石头往山上推,如此日复一日,永无止境...

许多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就是在演绎真实版的西西弗斯,每天不断重复着无聊的工作。由于,高校授课更具有专业性,因此高校教师讲授的课程变化小,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是以个人的认知和观点面对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和理解来解释教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重复着单调的教学过程。根据加涅的认识理论,这些工作在教师内心已经熟练,甚至进入了自动化阶段,无需或很少需要调动大量神经来关注和解决问题,对教师的刺激不够,只能“下意识”去管理处理教学情境,久而久之,教师就既不想变、也无能为力变,于是,教师的倦怠便出现了。

三、高校教学对象的特征而产生的职业倦怠

教师既是一种服务性和助人性职业,也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职业,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个体差异很大的广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

四、现实价值观对教师赞誉的背离

从古至今,先秦儒家学者荀子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说的就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兴盛,必定使教师受尊重、有地位;教师受尊重,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能得到保存。所以,尊师重教,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全世界都越来越重视知识,重视教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地位却并不高。如今社会变革期间,人们对金钱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学问及师道的尊重。教师收入普遍偏低,在一些偏远地区,教师生活中存在住房难、办事难以及子女就学难等各种问题;还有一些家长更是无论青红皂白地站在自己子女的立场,出了问题就一味地责怪教师。然而,一个学生出现问题并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都是必要因素。

289 评论

激排爱畅想

班主任工作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教书育人,为社会造就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分析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各地高职院校开始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并制定了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尽管如此,心理危机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机制还不完善,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善、有效的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1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虽然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又具有其特有的独特性,但深入分析形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基本是由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造成的。

1.1所处环境的改变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冲突

高中时代的学生基本在家里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进入大学后,会蓦然发现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要自己安排生活,不能依靠外力,还要靠自己去处理和面对许多问题,比如人际关系、学习、生活起居等问题,这样,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外,在大学里,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也不再单一,不仅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还包含更多的综合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其他多种因素,而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1.2高职院校对心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及其管理者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只要不出问题即可,因此,各学校在这方面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师配备和培训也不到位,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工作机制,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成为摆设。

1.3高职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部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欠佳,他们有较强的不平衡感和不被重视感,要么敏感脆弱,少言寡语,要么自我保护,攻击性强,甚至相互歧视。中、高考失利,使他们自暴自弃,放弃主动学习,消极孤僻;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淡化。

1.4家庭因素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

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或有问题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过分溺爱、家长重智轻德、家庭矛盾、家庭危机、家教简单粗暴,等等。

2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

2.1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机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主体应包括所有与其密切接触的各方面人员。可以建立一个由学院、辅导员、班级和寝室组成的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2.2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传输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需要及时把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定的传输机制反映给相关部门,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方式,即由寝室长把发现的问题信息传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再传给学院辅导员,最后辅导员把信息传递给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由心理健康中心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

2.3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机制

针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要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明确具体情况是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心理疾病问题,然后再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以保证学生心理问题在发生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3.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工作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或将其他相关课程加入心理教育课中,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开设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栏目,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广度,增加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监控工作体系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和监控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失恋学生、痴迷网络学生、违纪学生、性格异常和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对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或群体,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心理援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应当时时、处处留心,要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周东明.心理健康测查表(PHI)使用指导书[C].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

[2]樊晓光,周东明.青岛大学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04):68-70.

[3]刘启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青年探索,2006,(05):83.

[4]陈香,贾巨才.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预警干预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5,(06):114-115.

[5]张绍波,傅文第.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03):140-141.

[6]张大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201-202.

[7]陈运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2):110-111.

[8]曹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的冷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0):136-137.

[9]吴先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121.

[10]朱雨兰.网络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5,(05):185.

摘要: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9日,在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但是,研究表明,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王金道的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中学教师次之,小学教师最低。菏泽地处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升学压力较大,卢和丽等研究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初中教师、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就以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菏泽市三所高中、两所初中、四所小学随机抽取300名被试,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85.67%。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国内成人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使用的最多的工具,有90个项目,包含9个因子和一个其它因子,采用1-5的5级评分制。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84,各因子问卷的信度系数介于0.803~0.918之间。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三、统计结果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分、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分析。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SCL-90总均分与全国常模的总均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9.388,p<0.001)、强迫症状(t=7.860,p<0.001)、抑郁(t=5.681,p<0.001)、焦虑(t=6.534,p<0.001)、敌对(t=5.791,p<0.001)、恐怖(t=5.667,p<0.001)、偏执(t=4.075,p<0.001)等因子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精神病因子(t=2.460,p<0.05)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前者得分高于后者,在人际关系敏感(t=1.486,p>0.05)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总体来看,与全国常模相比,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2.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由T检验可知,女教师和男教师除了在偏执(t=-1.966,p>0.05)和精神病性(t=-1.413,p>0.05)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七个因子和总均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恐怖(t=-4.461,p<0.001)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强迫(t=-2.902,p<0.01)、抑郁(t=-3.204,p<0.01)、焦虑(t=-3.232,p<0.01)、敌对(t=-3.528,p<0.01)因子和总均分(t=-2.958,p<0.01)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2.281,p<0.05)和人际关系敏感(t=--2.094,p<0.05)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女教师得分高于男教师,可见,总体来看,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3.不同学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分析。由F检验可知,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除了在抑郁因子(F=2.862,p>0.05)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总均分及其他八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躯体化(F=10.584,p<0.001)、恐怖(F=9.992,p<0.001)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总均分(F=6.320,p<0.01)和强迫症状(F=6.054,p<0.01)、焦虑(F=5.618,p<0.01)、敌对(F=5.325,p<0.01)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F=3.380,p<0.05)、偏执(F=4.211,p<0.05)、精神病性(F=3.931,p<0.05)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小学和初中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得分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在恐怖因子上得分小学教师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可见,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菏泽市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除在人际关系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因子及总均分上都有显著差异,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常模,这一研究结果与王殿春的研究结果一致。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常模是1987年制定的,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进入21世纪的所有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可能变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确实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成人的其他群体要差。

2.教师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教师差,与滕春燕、边玉芳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女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有关,女教师不但要在学校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和家人,所以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男教师更差。

3.不同学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王金道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大,其次为初中教师,高中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小。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我们心理健康辅导的重点应该是小学女教师。

参考文献

1、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俞国良; 董妍教育研究2012-06-15

164 评论

相关问答

  •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论文题目

    这是我自己综合几篇论文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到你啊!嘿嘿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

    臭美的小女人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有关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现代学校的心理健康 教育 ,决不能忽视家校合作的作用。在实践中,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 家庭教育 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

    战斗鸭鸭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论文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

    卡娃依叻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论文题目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本文就以心理学研究生专业为例,学术堂为大家整理提供20条优秀心理学研究

    summaryzhen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

    布鲁凡迪克思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