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董董动
“线”是绘画的一种最基本的造型语言。线描画就是指单纯用线画成的画,是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表达和表现的一种形式。它同样也是最高级的造型语汇。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 幼儿线描画是用单线单色去描绘物体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绘画方式,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是其主要特点。 幼儿线条画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初步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欣赏力和表现力;逐步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爱好,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操作能力,初步熟悉并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及用法;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入,幼儿线条画教育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一、有利于充分开发幼儿的早期智力 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画者用来表达感情的要素。把一条线首尾相接就构成了形,它在绘画中表示界限、区域和轮廓。 提供丰富的线画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线画氛围。幼儿的思维常随着活动的产生而进行,教师应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及充足的工具材料,使幼儿能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按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绘画,创作线条画活动的新天地。线条画的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是签字笔和绘画纸。由于画面主要是以黑白线条为主,打破了幼儿以往彩色画的传统模式,幼儿对线条画的形式感到很新奇,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二、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毫无疑问,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碍幼儿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做法。幼儿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画的内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画。这种方法虽然能通过绘画的过程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使幼儿掌握绘画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就是容易造成儿童画的模式化、概念化,在画画时产生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阻碍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扼杀潜在的创造意识,而引导孩子大胆表现、自由想象,让孩子画其所爱,画其所想,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从而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引导孩子想象事物的其他部分,然后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线画水平 首先根据幼儿的兴趣确定线画内容。教材从简单形体到复杂形体进行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事实上,幼儿依靠感知认识事物,并不依赖形的繁简发展认识,而是从自己熟悉的最感兴趣的人和事开始的。其次要以启迪、鼓励的方式带动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 1.在线条画教学中,孩子普遍存在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是往往习惯了原来的彩色画的涂涂画画,刚刚接触线条画往往信心不足,不敢轻易下笔。另一方面是没有掌握线条画技巧,由于过于心急,没有仔细观察物体,画面线条不是太空就是太乱,久而久之,会觉得过于枯燥而失去兴趣。 2.孩子每天都在看周围世界,如果不加以指点,他们可能并不注意物体的表象,老师适当加以引导,丰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这样对幼儿绘画的创造会有更大的帮助。孩子的绘画造型具有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在掌握基本的线条的基础上,要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创作,用不同的线排列组合,学会对物体进行装饰。四.线描画有利于促进儿童心智的健康发展。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绘画和写文章是同样的道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只有善于观察,注意平时的素材积累,才能画出美丽生动的画面。这就是要深入观察、丰富感知。儿童线描画,主张让孩子多注意观察事物,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描绘事物。主张用抒发情感的线条去描绘对象,而不是用几何图形式的去拼凑对象;主张儿童在能够理解接受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儿童学习线描画首先要培养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作画习惯,运笔做到要慢、要稳,每笔交代清楚,不可潦草。儿童线描画训练最好用不能涂改的硬笔,避免用橡皮反复涂改,这样就可以锻炼儿童大胆、果断的作画习惯。 美国当代美术教育家维克 罗恩菲尔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目标将已达成。”儿童绘画教学重要的不是说“应如何去画”,而是教会儿童怎样自己去画。因此,积极而有意义的线描画实践无疑会促进儿童心智的健康发展。 孩子们的知识通过感官来丰富,是儿童才能发展、心智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给孩子大一点的纸,便于用胳膊和身体一块来画,只要孩子想画,不失去自信心,就一定会画。儿童绘画时要注意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会画的孩子,大人不要代替的画,而是应该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使儿童自己恢复画画的自信,让他们自己来画。线描画是我们艺术天地中一块肥沃的土地,儿童线描画更是这块土地中的珍宝。我们要用平等、欣赏、赏识的眼光与孩子们一起去观察、去构思、去想象、去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线描画的无限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近儿童线描画这个无邪的世界,不断地激发幼儿对于线描画的兴趣和激情,不断地创新和成长,和孩子们一起在线描画这一方天地里一起感悟、一起体验,一起收获!
edward1015
线描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绘画方式,是在平面上表述客观事物或主观想象而使用的虚拟性、提示性、装饰性的视觉语言。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 儿童 线描画优秀教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线描画的绘画 方法 表现主题内容。
2、画面线条充实、丰满,形象生动。
活动准备:
各种车的图片,示范画,粗细不同的线描笔(记号笔、彩笔等),图画纸。
活动过程:
一、欣赏
1、组织幼儿观看各种车的图片,看看画上有什么,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线条的形状、粗细以及画面的颜色等。
2、出示范画,引导幼儿 说说 对这幅画的感觉。
3、教师小结:线描的基本特点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线条有粗细。
二、讨论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主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车,并启发幼儿想象出一辆有创意的造型独特的车。
2、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用线描的方法画车,启发幼儿想一想,车的不同部位用什么样的线条更合适。
三、绘画
1、教师示范用线描的方法画车,并与幼儿一起 总结 绘画步骤:先大后小,即先画主体,后用线条或图案添画空白部分。
2、幼儿绘画,教师随时观察幼儿的绘画情况,为幼儿提供及时的帮助。
四、展示
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欣赏。
活动目标
1、初步认知各种线条,并尝试运用多种不同的线条进行创造组画。
2、能够与同伴分享快乐,感知同伴间的友情。
3、能够大胆想象、敢于创作,掌握绘画装饰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线条,并尝试运用多种不同的线条进行创造组画。
教学难点:能够大胆想象、敢于创作,掌握绘画装饰的技巧。
活动准备
课件、蔬菜娃娃图片若干、毛根若干、记录卡若干、画笔若干、
蔬菜娃娃选美会展台1个
活动过程
一、 组织教学:手指操《一根小线条》
二、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1、 课件演示——线条宝宝变变变
2、 教师把线条宝宝变成波浪线,让幼儿发挥想象:波浪线像什么?然后,随老师悬空画一画。教师再把线条宝宝分别变成螺旋线、锯齿线,幼儿充分想象并说一说像什么?(挖掘幼儿的 想象力 )
3、 幼儿玩一玩线条,让幼儿大胆创作多种不同线条,并进行记录。(训练幼儿记录能力)
4、 找个别幼儿展示记录卡。(训练幼儿语言能力)
三、课件演示:线条宝宝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鼓励幼儿运用线条作画、大胆创作。
1、教师示范作画:教师利用幼儿创作的线条为蔬菜娃娃装饰新衣。
2、幼儿运用自己创造的线条为蔬菜娃娃装饰新衣。
3、幼儿自由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把作品送到《蔬菜娃娃选美会》展示,幼儿评价作品。
五、小结:线条宝宝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励幼儿运用灵巧双手创造出更美的作
品,自然结束活动。
六、活动延伸:组织幼儿创造更多的线条宝宝,创新的装饰更多的画面。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线描画的绘画方法表现主题内容。
2、画面线条充实、丰满,形象生动。
活动准备:
各种车的图片,示范画,粗细不同的线描笔(记号笔、彩笔等),图画纸。
活动过程:
一、欣赏
1、组织幼儿观看各种车的图片,看看画上有什么,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线条的形状、粗细以及画面的颜色等。
2、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说说对这幅画的感觉。
3、教师小结:线描的基本特点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线条有粗细。
二、讨论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主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车,并启发幼儿想象出一辆有创意的造型独特的车。
2、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用线描的方法画车,启发幼儿想一想,车的不同部位用什么样的线条更合适。
三、绘画
1、教师示范用线描的方法画车,并与幼儿一起总结绘画步骤:先大后小,即先画主体,后用线条或图案添画空白部分。
2、幼儿绘画,教师随时观察幼儿的绘画情况,为幼儿提供及时的帮助。
四、展示
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欣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 教育 事业,对特殊 儿童 的教育也进一步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特殊
传统年画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和社会现代变革,出现了濒危局面,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被机器胶印所取代,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年画失去了
因为儿童座椅是根据儿童的生长阶段量身定制的,选择儿童座椅的时候,要选择正规的厂家,是可以保护孩子的。
导语:我们都欣赏过Jason Lee以自己女儿为模特的创意儿童摄影作品。这个拍摄项目始自2006年,当时他的母亲被诊断出患有非霍奇金式淋巴癌。因为他的女儿也经常
留守 儿童 是近年来农村地区特有的群体,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 教育 你有何研究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