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叶浮舟
黄德宽评价:"与甲骨文一样,书法爱好者临摹一些释文明确的青铜器铭文尚可一试,而直接用金文进行书法创作,书写唐诗宋词,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迄今为止我们所能释读的金文数量有限,而且属于时代较早的两周时代,唐诗宋词乃至后代诗词中的许多字,在金文资料中并不存在,创作时无所凭藉。如果我们不能突破这个难题,金文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就不能从晦涩难懂的领域里走出来,金文与诗词相结合的书法创作就很难完成,书法家为广大群众创作喜闻乐见的古文字艺术作品的期盼也就难以实现。现在出版的许思豪这部金文书法创作作品集——《金文拾贝——集金文书诗词百首》,是对突破这个难题的一次十分可贵的探索,是金文书法艺术创作的一次颇为成功的实践。创作金文书法作品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其一,熟悉金文及其有关特点和构形规律;其二,具有书法家的艺术功底;其三,肯坐冷板凳,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一般来说,熟悉金文的人,未必懂得书法;懂得书法的人,未必熟悉金文;既懂书法又懂金文的人,未必肯下苦功夫。许思豪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基本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他自1965年拜著名书法家李天马先生为师,1982年,当他还是27岁青年时就已经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2001年他主编出版《李天马书法集》,用汇集天马先生书法精品的方式纪念先生,其精神可嘉。多年来,思豪默默耕耘,不务虚名,不为利禄所诱,不满足于在草书、行书、楷书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勇敢地向金文领域拓展,寒暑十六载,费尽心血,终结硕果。" 林明杰评价:“一种已经“死亡”2000多年的古文字,在许思豪笔下又“活”了过来。许思豪出版的《金文拾贝》里面有他用金文抄写的100首古今名家诗词。这貌不惊人的100件金文书法作品,耗去了他17年的光阴和心血。”“许思豪的恩师——学者、书法家李天马在临终前表示希望许思豪能攻克以金文进行书法创作的难题。许思豪不知深浅地应承下来了,并立志用金文书写诗词百首。金文是遗存于西周和东周青铜器上的一种古文字。它上承甲骨文,下启战国秦汉文字,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但其古奥艰深,晦涩难懂,即使学养深厚的书法家也会望而生畏。大多书法家仅仅停留在临摹一些释义明确的金文句子。迄今为止,出土的周代青铜器约5000件,铭文字数共达76200个,其中不重复字2800个。这些字中有一些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繁衍演变成了现代汉字,也有一些则失去传承。仅以唐诗宋词时代来说,汉字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衍生出许多新字,其诗词的文字量要远远超过金文所拥有的数量,凑齐一首诗,如大海捞针。在得到黄德宽、裘锡圭两位教授指点后,许思豪理顺了金文通向现代汉字的脉络,找到了一些古文字衍变、孳生、通假的规律,破解许多从现成金文中无法直接找到的文字之谜,终于完成了恩师李天马的遗愿。” 解放日报报道:“《金文拾贝——集金文书诗词百首》一出版就好评如潮,有人说是填补了空白;也有人说是一种创举。许思豪却认为“如果能通过《金文拾贝》这种艺术的形式,唤起人们对古文字、传统文化的记忆,才是最大的成功。”” 周志高评价:“章草自唐宋之后,逐渐沉寂。 “概自赵宋后,章草始日亡”,确实指出了章草尴尬的历史处境。就当前的书坛而论,研习章草的人并不多。以章草为书体的创作也日趋见少。章草继承和发扬的问题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章草传薪》作者许思豪先生是我们上海书协理事、上海书协篆隶专委会副主任,这本专著是他多年来研究章草的丰硕成果。其成果之一是用章草书写了古今诗词一百首,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章草作品,凝结着对章草优秀书法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其融古出新的章草风格。其成果之二是洋洋数万字的“章草手记”。这些“章草手记”凝结着作者对章草的研究心得。在“章草手记”中,作者对章草的笔法、结构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提炼和概括,将章草的书法实践提高到书法理论的层次;作者对章草历史流传的著名的汉简木牍、碑帖墨迹作出了精辟的分析点评,对章草的优秀传统作出了系统和概要的介绍;作者对历史上在章草领域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书法家作了简介,使我们对章草传承的历史脉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还对章草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章草的运笔”“章草的运墨”“章草的创新”“章草的境界”等等,作出积极有益的探索,作出了简明扼要的阐述。这些“章草手记”还与创作的章草作品放在一起,使我们不仅看到了章草的创作,还可以通过阅读“章草手记”去体会作者的内心思考和创作背景。“手记”既是作品旁白,又为作品增色,不失为本书的可圈可点之处,堪称是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研究的巧妙结合。这样的章草专著正弥补了当前书坛的空白。还值得一提的是《章草传薪》与作者前几年出版的《金文拾贝》和《草书纵横》是姐妹篇。这三本专著所写的都是古今诗词一百首,诗词的内容也一样。正可以参考金文(钟鼎文)、今草与章草的不同书体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当前的上海书坛,十分需要有一批扎扎实实的研究成果,十分需要有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作品,十分需要创造出能够潜心学习、相互交流、继承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作品是硬道理,唯有好作品才有历史流传的价值。历史是最公正、最无私、最无情的鉴定师。在历史鉴定师那里,所有的头衔、炒作和吹捧都无法侥幸,都不可能开到后门。《章草传薪》的出版,是对我国书法艺术创作的有益尝试,也是上海书法界章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突破。" 王琪森评价:“章草,上承秦之古隶,下开汉之今草。张怀瓘在《书断》中曾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因此,章草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汲古来新的里程碑意义。然而,从书体性质来看,章草系久远高古年代的书体。从书写特征来评判,章草是介于古隶与草化之间的变体。这就为书写及研究上带来了相当的难度。许思豪不仅以深厚的功力、精到的笔墨用章草书写了古今诗词百首,而且以深入的研究、严谨的考证,系统地梳理了章草的发展脉络及古今流变。可谓是书论相通、艺理相畅,是一部章草书法与研究的上乘之作。”“许思豪对章草三大名帖《急就章》《出师颂》《月仪帖》用功精勤,心摹手追。正是这种系统的训练和精深的效法中,许思豪才探幽析微,登堂入奥;笔底腾踔,指上波磔,使他的章草书写获得了书坛的推崇。”“《草诀歌》中曾明确地指出:“目未寓章草,落笔名荒唐。”章草,具有独特的笔墨表现系统和严谨的线条结构形态。亦即章草的书法图像,有着相当精要的方式和自身的程序。正是经过了数十年时间的积淀和无数次笔墨的探寻,许思豪对章草运笔的认知、结构的熟谙及气势的挥洒,已了然于胸,驰骋于笔。综观这百首诗词的书写,运笔圆润儒雅,点画婉约丰丽,线条遒劲朴茂,提按使转从容不迫,疾涩变化纯任自然,充分展示了章草笔法“圆转如篆,点捺如隶”的特征。可见其线条意识是相当自觉地把控,笔法理念又是相当的开放变通。在结构上,许思豪以遵循章草横向展开,波磔摇曳为前提,然后充分利用其草法连绵、笔势贯通的特点,拓展其结构空间和间架造型,使之疏密有致而博约朗逸,静中有动而动中有变,颇有化机与天趣。然而,笔法与结构最终还是以内涵气韵的传导为要义,亦即书境的营造与展示。对此,许思豪是深思力行而心向往之的。其气韵神采平和雅致,格调形质淡定浑穆,既没有博人眼球的超强势,又没有故作姿态的拗造型,而是心闲手敏,意胜于法,弥散出浓郁的书卷气,可谓是格古而意新,韵胜而度高。”“书圣王羲之当年就倡导“书须存思”。书法者,亦应是思考者。许思豪在这方面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与审美思考探索。他在史认的层次上从经典入手,全面研究了章草的源流,以体会《急就章》为索源之起点,辨析了该帖的流传经过,从“松红本”到明拓残本。其后是解读《月仪帖》《出师颂》《汉简》等,颇有艺理的阐发和学术的论述。在此基础上,从古到今,再论析当代章草大家王遽常、李天马、郑诵先的笔墨特征与风格建树。在技法认知上,他结合自己的书学实践,对章草的运笔、运墨、创新及境界作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归纳,力戒“奴书”而“融古出新”,立论精辟而义理自树,这亦是许思豪 “章草传薪”的真谛所在。””
行思的意思是行走的时候思考,行远的意思是行走的越来越远。 原句是: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白话释义:正道直行,应该善于思考,思考就会有所得,有心得才会越行越远。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直以来就是我们党行为路线的基本准则,进行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党
写作思路:首先提出“创新思维”的观点,然后列举生活中关于创新思维的真实案例,最后写明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范文如下: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在我国全方位的改革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大学生思政论文模板,
室内设计的精神层面涉及方面较多,本文仅从自然观、伦理观、人文意识、审美习惯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但不过多展开。 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的看法。诚然,它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