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光深处
乐曲赏析
这首曲子一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奏鸣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
扩展资料:
《月光奏鸣曲》创作轶事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题赠给他一八零一年时热情的对象:朱丽埃塔·圭恰迪尼的一首作品,但后来他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第二十六课《月光曲》一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的一个动人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光奏鸣曲
米老鼠NANA
月光奏鸣曲比作单相思引起内心痛苦忧虑的。总之,充满灵感、朦胧和寂寞。... 月光奏鸣曲听后感 《月光奏鸣曲》其实此标题并非贝多芬自题,实际“月光”一词...的内容也...
可乐狗DOGS
一、 《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那年他三十一岁。这首作品是目前在听众中最为流行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而它的颇具文学色彩的标题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遐想。有人认为,“月光”一词的来源是因为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把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比作是费尔伐里斯吉特湖上月色的夜景而得名;但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如安·鲁宾斯坦就认为“月光”这个名称与作品不符,他认为第一乐章的音乐情绪是悲剧性的,与月光的含义完全相反。然而,“月光”这一名称的使用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受到了最为热烈的推崇和热爱。 贝多芬的作品总是根植于他所生活的现实之中,他在现实中承受着一切痛苦,享受着每一份欢乐,并将他们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1796年至1800年,正是贝多芬的耳疾开始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他的时期,他的耳朵日夜作响,似乎内脏也受着折磨,听觉更是越来越衰退起来。他一直对自己的耳疾保持着缄默,直到1801年,他才在信中向他的好友韦该勒医生才悲伤地倾诉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劣……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 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他身上浓浓的悲伤情绪,然而他却是如此需要欢乐,在没有欢乐时,他就创造欢乐!就这样,在1801年他恋爱了,尽管他在恋爱上不断地钟情,不断地梦想着幸福,最后幸福却总是幻灭,使他陷入痛苦的煎熬之中,他却仍旧一次又一次地坠入爱河之中,《月光奏鸣曲》就是他这段爱情的心理体验,他创作了该首作品,并将他献给当时的恋爱对象琪里爱太·吉却娣,然而,这位漂亮轻佻的贵族小姐却最终无情地抛弃了他。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痛苦体验和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中,在对爱情的期待与失望之中,才诞生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1800年是贝多芬思想上和创作上日渐成熟的时期,他了解到法国大革命的状况,接触了法国革命时期的音乐。他这时的创作风格已抛开了早期奏鸣曲中的旧有的刻板的规则,而追求崇高的理想和新的表现手法,追求形式的完美性和内容的深刻性,强调形式服从于内容,《月光奏鸣曲》也正是形式从属于内容这一美学思想的最出色的例证。正是基于这一美学思想,才使他对奏鸣曲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并成为了他对音乐史的最重要的贡献。比如,它打破了旧的奏鸣曲式快—慢—快三乐章的旧有模式,在该首乐曲中第一乐章出现的不是快板,而是持续的柔板。它所有的音乐形式都成为了表达真挚感情、展现戏剧冲突的途径,其中更是充满着现实主义的心理描写。 二、 《月光》奏鸣曲的音乐分析 第一乐章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充满幻想的,宁静的月色与流动的河水的美丽场景,情绪时而期待又时而失望,时而沉思呻吟又时而思绪如潮,时而忧伤猜疑又时而信念坚定,这其中总是暗藏着某种危机,某种不祥的预感,整个乐章充斥着忧愁哀怨的情绪,似乎是这段严峻感情的开端,这也是贝多芬最杰出的慢板乐章之一。这与现实中的他被卖弄风情、幼稚自私的琪里爱太·吉却娣抛弃存在着暗自的契合关系。它的写法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整个内心激动不安的形象始终浮现在安静、单一的音色背景之上。该乐章采用了单三部歌谣曲的曲体结构,升C小调,由引子、主题、中间部分、主题的再现、尾声五部分组成。引子为第1-5小节,在逐级下降的八度音支持的低音的基调上,浮现出连续三连音的微弱音响,第5小节以完全终止作为结束;主题为第6-15小节,E大调的调性将我们引入了对光明的憧憬,但这种憧憬是短暂的,随即调性又转入e小调,直至第15小节以平行大调的属小调完全终止(b小调), 主题中以长拍符点节奏为主的音型与紧密的三连音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所表达的激动的内心心理放在了绵绵不绝的三连音伴奏音型的背景之上,似遥远的他方有一人向你娓娓倾诉着他的柔情,情绪似乎有些悲伤和绝望;中间部分为第16-42小节,为对主题音乐材料的发展变化,通过调性的转换以及短暂的离调给音乐带来了新的色彩;主题的再现为第43-51小节,是对主题的重复与肯定,以完全终止结束。尾声为第52-69小节。整个乐章贯穿着三个重要的写作要素:分解和弦的三连音的连贯音型,低音八度进行、圣歌式的和弦进行,这些共同塑造了一种空灵、朦胧、安静、忧伤的气氛。 第二乐章为小快板,降D大调,复合歌谣曲式。整个乐章的色彩明亮,情绪明朗、轻快,融入了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元素,与第一乐章、第三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乐章所塑造的形象直接让我们联想到了美丽、轻佻的琪里爱太·吉却娣,切分音的使用、跳动的旋律、节奏上的变化不定都具有典型的贝多芬色彩。 第1-36小节为主歌谣曲式。第1-16小节为第一部分,1-7小节为主题,8-16小节为该主题的变奏;第17-24小节为第二部分,由主题的因素发展而来,似乎在与主题作着诙谐幽默地问答;第25-36小节为第三部分,是主题的变化再现。 第37-60小节为三声中部。第37-44小节为第一部分,第45-60小节为第二部分,是具有主题性格的16小节乐句,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 第三乐章为急板,升C小调,奏鸣曲式。整个乐章以狂风暴雨般突进的方式,铿镪的节奏进行和丰满的和声效果,表达了贝多芬暴风雨般的热烈感情和准备向封建等级制度发起攻击的态度。这也是贝多芬所写的钢琴作品中表现力最高昂、最丰富的乐章。 呈示部为第1-63小节。其中,第1-9小节为主部主题,升c小调,用分解和弦的急进上升,表现了一个极其激动的形象,使乐章具有狂风暴雨般的前进意味,在第9小节处出现了一个半终止,并一直延伸到第14小节处。15-20小节出现了一个连接部,此时的情绪仍是非常激烈的,是有力度的。第21-32小节为副部主题,升g小调,副部主题非常丰满,情绪哀伤,但却洋溢着执拗的热情。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写法虽有很大的不同,但都表达出热情奔放的情绪。第33-65小节为结束部,其中,第33-43小节为补充乐段,第43-57小节为加固的重复乐句,第58-65小节为持续音的重复终止。 展开部为第66-102小节。展开部中保留了呈示部主题材料的因素,并将其发展,再次掀起了戏剧性发展的高潮,主部主题转为升C大调前进,副部主题转为升f小调再现,朗诵音调由左手来实现。 再现部为第103-159小节。第103-116小节为主部主题在原调上再现,第117-159小节为副部主题的再现以及结束部主题的再现。这是对其思想的重复与肯定,再次刻画了内心深刻的思想斗争。 尾声为第160-202小节。在尾声的开始处向下属方向转调,用主部主题的材料发展,然后又转向主调,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及内心的激烈的心理斗争推向顶点,164小节减七和弦的运用增强了不稳定色彩;至第168小节,又出现了副部主题材料的因素,成为了一个新的小高潮,至178小节出现了精美的华彩乐段,充满幻想性的琶音,横跨钢琴的全部音域,分解和弦的音型使其产生了极为华美的音响,186小节处出现了由下至上的以属和弦九音为终止的半音进行,至188小节,音乐又在属九音的颤音上急速自上而下,似乎代表了思索已告一段落,189小节出现了两个低八度音的全音符,之后又突然终止,似乎暗示了疲惫愤怒的情绪已达到极点,之后的旋律又出现了副部主题的因素,似乎是表达了再次行动的渴望。乐曲以强有力的主和弦结束,是对所有思索的肯定,表示所有的思索都已有了定论,一切只等付诸行动。
apples0081
论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色论文
1前言
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钢琴作品在他的创作中所占的地位仅次于交响乐。在钢琴奏鸣曲领域中,贝多芬贯串了与他在交响乐创作中相似的原则和思想,而且在形式创造上更自由和更多样化。钢琴音乐是他最卓越的成就之一。除5首钢琴协奏曲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这些作品中,《月光奏鸣曲》可以说是一首极其优美而有诗意般的柔情的作品。
2《月光奏鸣曲》创作背景
《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该曲当初并无“月光”的标题,关于此曲,充满着各种传说,使人莫衷一是。其中流传最广、妇孺皆知的故事,就是“为盲目的少女弹奏”。有一天,太阳西下的时候,贝多芬独自到维也纳郊外散步,偶然听到一位盲少女弹奏他的乐曲,于是很受感动,为她即席弹奏了一曲,就是这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上述这段长久以来一直流传各国的轶事,虽然被世人津津乐道,但并非真有其事,连“月光”(MOON LIGHT)两字的标题,也是由别人附加上去的。贝多芬在写作时,只标明为“幻想曲式奏鸣曲”。一般人认为,“月光”两字是德国评论家兼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由此曲的第一乐章联想到瑞士风光明媚的琉森湖上月光投射下的水波、根据自己的想象所命名的。关于此曲,也另有说法:贝多芬写好这首钢琴曲后,把它题献给伯爵千金朱丽叶。琪察尔迪。这位年轻美貌的贵族千金,跟贝多芬学习钢琴,彼此情投意合。由于重视门第的伯爵坚决反对,这桩爱情终于以失败告终。贝多芬在信中曾说:“我的身旁,有一位非常可爱的姑娘。她爱我,我也爱她……哦,人生若能活上1000岁,该有多么美妙。”据说贝多芬在遭受这个沉重的挫败之后,把内心的感触倾泻在这首热烈奔放的钢琴曲中。
贝多芬标记着该曲是“幻想曲式奏鸣曲”,指出了这部作品的自由、即兴的性质。其突出表现是没有一般古典奏鸣曲快—慢—快的各乐章布局,而且它的音乐素材运用得非常自由,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幻想和探索。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全曲的速度由慢变快,情绪也一步比一步热烈。
第一乐章单三部曲式、升C小调、2/2拍、和缓的慢板。这是个充满柔情、沉思和哀痛的乐章,与“月光”这一富于诗意的标题紧密地联系着。由于有这个幻想的、神秘的、沉思的、悲痛的乐章,使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联想到月光,被人推测是失恋后的悲歌。曲中细腻、微妙的感情变化,是借着奇妙的和声色彩(如:调性变化—E ,e ,b等;变和弦,变音—主和弦三音的升高和降低所形成明暗的色彩变化)刻画出来的。乐曲由均匀的、柔弱的三连音开始,缓慢地奏出分解的三和弦。其中匀称的运动给人以连绵不断的流动感。这个基本节奏,形成整个乐章的背景,自始至终,贯串全曲。
接着,在平静、清晰的和声背景上,出现了一支如歌般的主题旋律。仿佛是沉思,又像是喃喃自语地倾诉蕴藏在内心的忧伤;并在重复时通过音区、和声、节奏的变化,细腻地展示出作者心弦的波动。这个平淡的第一主题,像清风徐来,或明月慢慢升空般登场。接着,气氛相似的b小调与B大调相交替的第二主题,在巧小节开始出现。
当主题的素材又在23小节出现时,进入了乐曲的中段。这时的三连音的琶音,做出曲折变化的爬升,跃入高音区,显示不安的情绪,也掀起了稍许的高潮。至42小节,音乐再度平静,进入乐曲的第三段—再现。这时的第二主题改在升c小调上出现。60小节起,在左手持续着低音的尾声中,音乐像夕阳西沉那样,越来越弱,慢慢消失。这一乐章中占优势的内心的悲哀,并不排斥其他情绪的表述,如隐藏在内心的激动、悲痛中的幻想等,这一乐章所表达的.感情是十分丰富、深刻动人的,有内心的悲痛,有悲痛中的诗意幻想,也有含蓄的激情。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降D大调、3/4拍、小J决板。在幽静、悲哀的第一乐章和激情的第三乐章之间,贝多芬安排了一段典雅、抒情、可爱的短小音乐。它是第一、三乐章的纽带、桥梁,是徐缓、沉思与暴风雨似的激情之间的缓冲、过渡。李斯特形容这段精巧的乐章是“开在两个深渊间的花朵”。
第一部分是一个单二部曲式,它的两个部分都是由同一个主题及其变奏发展而成的。 中部也是单二部曲式,主题仍然建立在降D大调上,这种调性布局是极少见的。右手是贯串到底的切分节奏,它所形成的重音与左手低音区有力的节拍重音交替出现,突出了诙谐曲的幽默感。随后,乐曲完全再现了第一部分。
第三乐章奏鸣曲式、升c小调、4/ 4拍、急板。这一乐章是全曲的高潮。出现了贝多芬式的冲动和抗争的音调,表现了作品内部的冲突,许多鲜明的音乐形象的对立和斗争,都统一在急速的运动中。这段扣人心弦的终曲,在燃烧般激烈的感情中,仍然充满了优美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贝多芬那不屈不挠的坚毅意志。这个具有惊人的音乐效果以及充实的音乐内容的乐章,是贝多芬所有钢琴音乐中最精彩的显示表现力与升腾力的作品。这首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直到第三乐章,才使用了奏鸣曲式,是较少见的。
继第二乐章之后,不间歇地出现第三乐章激动升腾的主部主题,它以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从低音区急速上升到高音区,乐思犹如奔腾的怒涛向前冲击,充分显示了贝多芬作品那种追求人生真谛的渴望,和那与命运搏斗的无畏精神。感情的激流不断奔腾,直到14小节延长记号处,终于暂停下来。在6小节的连接句之后,出现了升g小调的旋律式的副部主题。这是一段坚强热情的歌唱似的曲调,与怒涛似的非旋律式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副部主题在这个乐章中发挥了精彩的缓和作用。但是,汹涌澎湃的主部把副部也逐渐卷入了它的激流,最后终于在急速地进行中被吞没了。呈示部的结束部以重复的、急骤的和弦式紧张进行,弱与强的激烈的更替,造成全呈示部的紧张性。这种紧张性直到呈示部的末尾才用几个哀伤的结束句缓和下来。
进入展开部之后,又掀起了戏剧性发展的新高潮。呈示部的两个主题都依照顺序加以发展,彼此交错展开。主部压缩了,副部分裂成一些单独乐句,在高、低音部交替出现,并进行调性的变换,加强了副部哀伤音调的表现力。在展开部的结尾,低声部是持续的主调属音,音乐逐渐平静下来,并停留在属和声上,使人感到短暂的宁静,预示着再现部新高潮的到来。展开部末尾以极弱的和弦平静以后,进入了再现部。主部主题又猛烈地再现出来,再现部中省略了6小节的连接句,紧接着就是副部的再现。 再现部之后,有一个结束部,这个结束部较为庞大,好像是第二展开部,内心斗争的戏剧性,狂暴猛烈的激动在这里达到了全曲的高潮。首先是主部主题的出现,然后是四小节的强力度上的减七和弦的琶音。接下来在低音声部出现了副部主题的旋律,其后有幻想式的琶音与装饰,最后有一刹那的慢板(仅有两小节),但很快又返回急板,在主和弦的上升与猛烈的下行进行最强奏中,全曲结束。
3结语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思想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布局大胆富有创造,具有动人的音乐效果。它深刻展示了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斗争,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显示了贝多芬所特有的感染力,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高尚的美的享受。
鱿鱼女王
《月光奏鸣曲》其实此标题并非贝多芬自题,实际“月光”一词来自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博,他把第一乐章的音乐比作瑞士琉森湖上月色的夜景,根据他的创意从而流传开来 有比作是单相思引起内心痛苦忧愁的。总之,充满灵感、朦胧、寂莫 有评论说,德彪西的月光是圆月,整个天空只现一轮月。老贝的下弦月,稍带残月,晚上听更好 在闷热忙碌而有点烦躁的周一下午听到到月光-躁热的世界突然安静下来,清凉带泪的熨贴 。 同样闷热忙碌但很平和的周二上午再听月光-内心深处某些至柔的东西被触摸着伸展开来, 如水如月光般安静地流淌 ,振开透明的双翼无声地滑翔 。。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奏鸣曲》、《暴风雨》、《热情》等。 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叫“月光”,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做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 全曲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慢,令人想起月光穿过层层云雾,照射到地面上的样子,让人感觉有点悲伤,音乐听起像是有人在轻声吟唱。第二乐章是一段轻快的舞曲,与第一乐章的情感形成对比,通过幽雅轻盈的曲调,带给人温暖,快乐的感觉。第三乐章速度很快,与第二乐章有紧密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迥然不同,由于速度不断加快,你会感觉到热情在爆发,犹如人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人从心底发出来的倾诉声。在尾声部分音乐由快变慢,好像是人的心情达到了沸腾的顶点,然后音乐突然变得沉寂起来,再慢慢结束全曲。 乐曲给我的感觉悠扬、深远,使我浮想联翩,并让我随着节奏的更改而变化着心情。尽管乐曲优美且扣人心弦,但毫无华丽藻饰,丝毫没有刻意刻画出似“阳春白雪”般过分高雅的乐章,《月光奏鸣曲》以自己独特的平凡简约、雅俗共赏的美,打动了我世故的心。这也正是我钟爱这首曲子的原因。我觉得乐曲不仅在意境上大用笔墨,也十分注重对听众心灵上的冲击,使我心情起伏不定。这正是这首乐曲的特别之处,也是它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共三十二首,(《月光奏鸣曲》是其中的第十四首。)其地位是钢琴音乐里的“新约圣经”;写作时间超过三十年,在音乐的风格和精神内容上,都被看作贝多芬
贝多芬的苦痛与美丽便是不矛盾的,失聪的贝多芬没有因奇疾而放弃音乐,《月光》的创作,在鼓励盲女的同时,不也在激励着自己吗?贝多芬渴望着生命中那最皎洁美丽的月光,心
毕业论文是衡量本科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既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阐述和解决问题之综合能力的体现。下面是
巴赫在音乐律制方面的巨大贡献——《平均律钢琴曲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以创作实践来证明十二平均律的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的划时代作品,常被称为“全部音乐史上最
题目有点问题:演奏风格?囧,首先建议修改下题目,而且这个限定面太小了,建议把风格去掉,写暴风雨钢琴奏鸣曲演奏研究或者直接就是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研究,后者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