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宇盛
简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滞后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质量工程的全面实施,高职教育正在向以质量为中心的内涵建设阶段转型。高职教材也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快速发展,并出版了一些精品教材,但就教材建设的整体而言并不乐观。教材的滞后问题非常严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文章对高职教育教材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材建设;滞后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潜在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并迅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障碍,在这些问题当中,尤其被关注并深受诟病的就是教材滞后问题,这已经严重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教材滞后原因分析 近几年高职教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快速发展,然而其量的急剧增加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反而出现了更多潜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滞后 高职院校在建校初期,其关注的重点是基建和招生,在于扩大占地规模和招生规模,在于建大楼、招大师。而高职的教学模式也是在模仿中不断探索。初期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多的模仿和抄袭了传统的本科模式,甚至是一些老化的陈旧的形式。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施建军教授曾指出,本科的很多教学内容非常陈旧,有一些老师的讲稿都已经发黄了,十几年都不变,上过一遍又一遍,很难更新,没有新的内容。要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不能拿这些陈旧的东西,必须用变革的材料、变革的知识,要加速教材的改造,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可见本科现有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都是十几年前制定的,本身就很陈旧,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来的高职培养计划就更显滞后了。而在此基础上使用的高职教材就不可避免的陈旧,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滞后使教材滞后越来越明显。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的滞后还体现在不能根据高职的定位来设置,而是掺杂了太多的其他因素。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型、技能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却偏离此道,与现实脱节。相对于国外同类院校,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课设置太少,公共基础课比例大的现象。高职学生的优势应是不需要岗前培训,上岗之后马上就能熟练的工作,给企业节省人才培训的时间,而目前的高职生恰恰丧失了这一优势,在就业市场上毫无优势可言。 2.教材建设浮 躁 、急功近利 教材的滞后与没有开展有效的教材建设是脱不了关系的。从高职的教材发展来看,高职教材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看似可选择的教材多了,实际上大多数是千篇一律的重复编写,只是一种虚假繁荣的学术泡沫罢了。在教师和出版社双重利益的驱动下,高职教材建设显得浮 躁 和急功近利,良好的高职教材建设逐渐变质。 (1)教材编写功利性十足。教材作为核心的教育载体,其编写是一项十分严肃和审慎的事情,在国外,只有学力深厚的学者才敢编写,而且每一种教材都有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在国内,老一辈学者对教材的编写也特别谨慎,绝不轻易动笔。可是近些年来,教材却成了人人都可一试的领域,部分编者没有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尤其是在高职教材的编写上,十分盲目和随意。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教材编写应该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性。高职教材的编写者以高职教师居多,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去企业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教材编写时,在不研究高职教材受众的情况下,编写的教材显得急 躁 和盲目。 (2)重点院校教师评职称看项目、文章和学术专著数量,看文章是不是被著名检索机构收录。大量普通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因以教学为主,很难有科研成果,编写出版教材就成为这些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成果。这是普通院校教师编写出版教材的最大动力。出版社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将着眼点放在了高职教材的出版上。只要是有足够的使用数量,那么在教材的质量要求上就相对的放松。并通过各种名目的立项,将高职教师吸引到高职教材编写队伍中来,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的出版社,许以教师教材冠名权,即只要使用了一定量的教材,不用你编写,就可以给你冠名主编或者是副主编。教材出版发行中的利益驱动导致了高职教材出版普遍性的短期行为。许多出版社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千方百计地“搭台子、组班子”,甚至招入一些能编会写但又与高等职业教育“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员加入教材编写队伍,至于是否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是否深入地了解、研究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要求就不得而知了。 3.精品教材得不到推广 高职教材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陆陆续续出版的高职教材中不乏一些反映教改成果,体现高职特色的精品教材,但是这些优秀的教材得不到大范围的推广或者是推广使用的速度比较慢。 首先,近亲教材和职称教材的使用限制了优秀教材的推广。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材的选用由任课教师或者是系部教研室主管教学的领导指定,学生并没有选择权。而教材主管部门虽然有监督权,但是权力不大。因此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如果教师本人或本单位的领导、同事主编或参编了某科目教材,任课教师一般会主动或被动选择使用此教材,无论该教材质量如何。由于对教材的选用不是出于对学生负责,而是附带了某种功利性的其他目的,导致真正优秀的教材往往无法被选用。 其次,出于习惯性的影响,教材管理部门为了便于管理要求教材的使用上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任课教师在用惯了一种教材之后,往往也不愿轻易改变,换一本新的教材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换新教材就意味着重新备课,重新做教案、重新做课件,而教师在长期的任教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路后也往往不易接受新的变化,老师的思维方式已成定式,对新教材的主要精神和一些内容处理的思想并未领会,甚至也未仔细阅读过。究其原因,有的是故步自封,有的是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即使是换了新教材,其讲课仍然延续传统的方式方法,讲课的内容没有随着新教材知识的更新而更新,依然是老样子,穿新鞋走老路。 4.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
hanrui2008
高校《日语翻译》教学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中日两国在科技、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都有着日益频繁的交流合作,日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我国的高校对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和高校的日语翻译教学却跟不上社会实际需求的脚步。
一、高校《日语翻译》课程的现状。
国内的翻译教育事业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4 年,成为翻译本科培养单位的高校就有 46 所,到 2015 年 6 月,开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的高校已经获得教育部批准就达到了 152 所。不仅有翻译本科专业学位的设立,设立翻译硕士学位的高校甚至比设立本科学位的高校更多。2014 年 7 月,有 206 所高校获准开办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这些数据都标志着我国的翻译科学建设越来越成熟,也是我国文化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需求的突出体现。
高校《日语翻译》教学显然是翻译学科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日语专业是培养日语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日语零基础是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点,所以国内日语专业的学生的基础阶段就是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各大高校的日语专业在这一阶段就只开设基础课程而没有翻译方向的专业课程,在日语基础课程的基础之上展开的有关翻译方向的培养,教师的讲解基本上就是根据参考译文进行,只针对语法正误而不涉及翻译理论和技巧。在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才专门开设翻译方向的专业课程,例如“日译汉”、“汉译日”、“日语口笔译”以及“同声传译”等等。
二、《日语翻译》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一)教学内容选择不尽合理。
教学的质量直接被教材的内容影响,然而高校日语翻译教材却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内容过于理论化,不切合实际;二是翻译素材偏向于随笔、小说等文学体裁而缺少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内容;三是现今高校教材引用了许多常见场景,但是假如学生遇到没有见过的场景就不知道如何翻译。
(二)传统教学法与时代脱节。
当前国内高校日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课堂灌注法,这种方法的弊端就是学生做不到举一反三,不会独立思考,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下课认真背,通常就会在考试的时候取得高分。这种教学方式是目前国内最传统、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教学方式单调枯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和合作,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对学生在翻译上的技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丧失了在翻译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翻译课与基础课界限不清。
将基础课程和翻译课程用同一种教学方式来教授,这就混淆了基础课程和翻译课程。而且教师忽略了翻译本身,而过于重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语法错误,并花大量的时间来纠正这些错误。这样不管学生做多少翻译练习,也不能提高自身的翻译技巧,而是不断重复地复习语法和单词,即使他们把原文翻译得再准确无误,也不能够体会其中的韵味和涵义。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做翻译实践,所以它其实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如果把翻译课程和基础课程混为一谈,那么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无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日语翻译人才。
三、《日语翻译》课程教学策略。
(一)调整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专业翻译人才,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调整翻译课程体系,使之与翻译教学的现实情况相符。其次就是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教学培训以及学术研讨等工作,服从委员会的统一安排。通过各校领导教师的`交流,共享各校的教学资源,从而改变翻译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现状。同时应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与素质,鼓励教师提升自我,可以通过考取博士学位或是到国外做交流学习等方式。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水平,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翻译人才。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我国开设日语翻译专业课程的院校并不是很多,且呈现不均匀的分布状态,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要扩大规模,增加招收日语翻译专业学生的数量。日语翻译专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首先日语翻译专业可以借鉴英语翻译的成功经验,英语翻译专业作为翻译界的龙头教育,在建立时间、建设数量上都比日语翻译专业有经验。其次,可以在两个专业之间建立固定的经验交流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再次,还应该成立一个指导委员会来专门指导日语翻译的专业建设,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日语翻译专业进行合理地规划与指导,搭建经验交流平台,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培养更多满足翻译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翻译实践练习。
改变教学方法,摒弃单调枯燥的课堂灌注法,采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着重加强学生的翻译认知以及翻译技巧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大量的翻译方面的实践。教师负责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查找资料然后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教师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认识翻译方法和手段;采用翻译市场上实用的文章来做翻译教材,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进而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学生可以去翻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例,与同学交流不同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分析同一文章的不同版本的译文,从中领会翻译的精髓;教师也要随时对同学的翻译进行适当的评价。
(四)结合学生需求、制定长期计划。
本科上到三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对于自己的未来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工作还是考研,在国内发展还是选择去日本留学。面对不同的未来,在翻译课程上想要学到的东西自然是不尽相同的。选择毕业走向社会去工作的学生,应该多研究一下翻译行业、翻译市场的人才需求,同时考取一些上岗需要的专业证书,另外加强自身的口语练习,以备公司面试的时候需要;而考研的学生就注重应试方面的技巧和知识,主要研究文学、语言等作品的翻译,重点理解语言文化;想要出国留学的学生就要为了适应出国以后的生活而开始在日本的文化、风俗等方面多下功夫,加强在日本社会方面的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自己的将来,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翻译知识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身的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月婷 , 罗 勇 . 大学公共日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及统计分析报告 [J]. 学理论 ,2011,(13):262-263.
[2] 崔美玉 . 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北方文学 ( 下旬刊 ),2013,(08):220-220.
[3] 赵立红 . 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日语翻译教学 [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02):185-186.
[4] 陈钟善 . 国际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 [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05):134-135.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便于企业有效增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增强企业效益。下面是由我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选题,谢谢你的阅读。 财务管理论文选题 1、财务管
校园欺凌作文800字2016-9-28 编辑:佚名 查看次数:645 手机版栏目:作文通过必要的法律惩戒,才能对家长、老师和学校应担负的责任予以明确,从而将校园
幼儿教学是为以后读书进行准备,但主要的学习任务不是学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情感、性格和人格。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教育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幼儿教
关于高校外语教学方法策略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 通过选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影响较大的四种外语教学方法做一比较,辨析其利与弊,探讨其使用策略,以期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