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解y语h花
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 成因演化论 、 结构控制论 和 相互作用论 ,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 方法 ,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学论文 范文 一:工程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及其特点
1.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设计之前,地质人员要详细查明拟定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按照一定比例尺将其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上,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提供给设计部门使用。
1.2工程地质勘探
对任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坑探等。
1.3工程地质野外试验野外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经常进行的重要的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和工程设计及施工所需要参数的主要手段。水利水电工程野外试验包括:钻孔压水试验、灌浆试验、荷载试验触探试验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野外试验水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
1.43S技术应用
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系统的集成与总称。遥感技术是3S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主要的遥感信息源。GPS技术用于遥感信息的精确定位,GIS技术则为遥感信息的获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并对所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且具有制图功能。近年来,国内开始在一些特大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3S技术,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了3S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有:非凡性与复杂性、实践性与 经验 性、工程地质问题的长期性与隐伏性。
二、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条件
2.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建设对原有的地质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斜坡滑动、斜坡崩塌、洞室围岩坍塌、溶洞、地质缺陷等。
2.2库区工程地质问题
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水深加大,流速减缓,近坝一带水似静水体,形成一个广阔的人工湖,这就会对库区及其邻近地带的地质环境生产影响,产生库区渗漏、浸没、淤积、坍岸及诱发地震等工程地质问题。
2.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不是孤立、偶然发生的,它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必然联系,其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工程活动对这里自然地质条件影响的结果,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正常运用的地质条件就是工程地质条件,它主要是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物理地质现象等。
三、水利水电工程中典型工程地质问题形成条件及对策
3.1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有:流域内应有丰富的固体物质,并能源源不断地补给泥石流;要有陡峻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纵坡;流域中上游应有由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式补给的充沛水源。防治泥石流的原则是以防为主,兼设工程 措施 。可采用如下的防范措施:预防:在上游汇水区,做好水土保持,调整地表径流,加固岸堤;拦截:在中游流通区,设置一系列拦截构筑物;排导:在泥石流下游设置排导设施使泥石流顺利排除等措施。
3.2斜坡滑动
斜坡滑动形成的条件:原有斜坡结构被破坏、斜坡外部荷载超过其承受能力等。斜坡滑动的防治措施:排水、消坡、抗滑桩、抗滑挡土墙、预应力钢索锚固措施、灌浆法、砂井砂桩加固法、焙烧发等。
3.3斜坡崩塌
斜坡崩塌发生条件和发育因素:山坡坡度55-75度、表面凹凸不平;岩石性质和节理程度:软硬岩石互层组成;地质构造:岩层产状、构造作用。斜坡崩塌的治理措施:爆破或打楔、灌浆、调整地表水流、铺砌覆盖、坡面喷浆等等。
3.4水库地震
水库地震是指水库蓄水后诱发的地震,水库地震发生的条件有:地质条件、激发条件,其中激发条件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水库诱发地震以3级左右为主。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是广乐省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6.1级。矿山诱发地震震级在3.4~3.8级,一般震级较小,震源较浅。水库地震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对可诱发水库地震的地质条件的破坏、采用有效方法预测水库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级别、做好预防水库地震应急预案等。(本文来自于《价值工程》杂志。《价值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则是在各种地质环境中进行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之间必然产生一定方式的关联和制约,地质环境对水电工程建筑物的制约,可以由一定的作用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用,也可以由于某些地质条件的欠佳而提高工程造价;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可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使其产生程度不同、范围不一的变化。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根据具体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方式、规模和类型,预见到其二者相互制约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并妥善保护地质环境。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二:论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方式
杭州西郊群山环抱西湖,水光潋滟、山色葱郁,北、东一片广阔平原。杭州山水有湖光山色之盛,山、石、洞、泉之美,地貌类型多样。北东向延伸并向南西扬起的西湖复向斜构造,使杭州地势自南西向北东逐渐降低。区内总体可分为山地、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湖的西、西南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区,外围北、东、南侧为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内又可进一步分为低山丘陵与山麓沟谷两个小区。平原区分为西湖及北侧菬溪流域的湖沼冲积平原小区和东南侧钱江流域的冲海积平原小区。
工程地质实践教学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该专业4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工程地质选址勘察、初步勘察阶段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野外实地考察、测绘和有关勘察手段使用的现场参观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工程地质实践的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理论,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选址勘察或勘察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1.实习内容和要求。岩石、土的肉眼鉴定,地层剖面观察;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判识;岩体结构面类型、结构体形状识别,野外鉴别和判识不同岩体结构类型,岩体结构面测绘统计;土体结构类型识别;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各种环境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滑坡、溶洞、坍塌等)野外识别、调查、测绘,成因和对场地稳定性影响初步分析和评价;以掌握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方法为主,并参观了解静力触探、标贯、钻探编录和取样等工程地质勘探手段;在了解杭州市区区域地层、构造等基础上,以浙江大学附近区为主,通过工程地质测绘,资料收集,编制工程地质剖面图、平面图和选址勘察文字 报告 。
2.实习教学。实习分为四条路线,路线一为大桥地层剖面路线,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北铁路线→八卦田→玉皇山;路线二为钱塘江岸—南高峰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路线;路线三为浙大—青芝坞—灵峰—玉皇山—玉泉;路线四为浙大—黄龙洞—蝙蝠洞。实习内容为系统识别杭州地区地层岩性及其分界标志层;进行岩性描述,对出露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化石和风化程度等进行观察和描述,掌握观察方法和描述要点并采集岩样标本;岩体结构类型野外判别方法;滑坡识别、形态测绘等;洞穴调查、测绘;落水洞、岩溶塌陷调查;岩体节理裂隙统计;判识地貌单元及确定分区界线等内容。
工程地质实践 教学方法 探讨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很多的工程地质现象,仅通过书本上的概念、理论而不配合一定的实习,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正如俗话所说“实践出真知”,充分说明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习可以验证、巩固和学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对工程地质的兴趣。杭州作为实习基地本身对学生即是很大的吸引力。在实习过程中循循诱导学生对工程地质专业的热爱。启发式教学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启发教学,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每一条实习路线,都要在实习前布置好任务;每爬一座山,都要每位同学抱着征服高山的勇气,去翻越它,研究它,并对工程地质现象了然于心。对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要给予奖励。在山上野餐时,表演节目活跃气氛。激发同学的实习热情。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实习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有所了解,把地质现象与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比如某些特殊地形地貌在古代兵家战争中起过什么作用;一个地区的地层与该地的闻名土特产有什么关系;某些因地质作用形成的湖光山色在当地有哪些民间 传说 ,在旅游业中起到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会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从而也增强对工程地质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工程地质学更是如此,有的人对丰富的地质现象熟视无睹,而有的人则善于观察并有所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对观察的重视不够,观察能力不同。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具体而有效的方式。做到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观察。野外实习时,对欲让学生观察的现象,老师一般都作了预习,心中有数。切实而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老师可通过提示、点拨要观察内容。善于观察是指把看到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其本质上的成因联系。实习时老师可给学生示范,抓住两至三个现象深入剖析,学生便可举一反三,掌握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老师应特别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即使错了也没关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任何工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需要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以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地层实测剖面和独立填图阶段训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进行工作前,需按掌图、记录、定点、测量产状和采集标本等任务分工,对最后成果的整理分析也要采用讨论式的方法上各小组的成员都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最终完成图件的绘制,杜绝单打独斗。
工程地质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工程地质论文
2.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3. 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分析
4.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5. 采矿论文范文
6. 采矿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小石在青岛
[1]尤明庆.岩石的强度准则及中间主应力的影响.焦作工学院学报,2001,(6):474~478
[2]You Mingqing.True triaxial strength criterion of rock.Submitted to Inter.J.Rock Mech.Min.Sci.,2007.
[3]郑颖人,沈珠江.岩土塑性力学原理.重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出版社,1998.22~25,60~71
[4]Nadai A.Theory of flow and fracture of solids,vol.1,New York:McGraw-Hill.1950
[5]Drucker D C and Prager W.Soil mechanics and plastic analysis or limit design.Quart.Appl.Math,1952.10:157~165
[6]周维垣主编.高等岩石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54~55,23~25
[7]李世平,吴振业,贺永年等.简明岩石力学教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31~32
[8]孙均.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5
[9]姚伟明,李同春,任旭华等.岩石材料包络型复合弹塑性计算模型.岩土工程学报,1999,21(1):95~99
[10]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19~228
[11]徐卫亚,韦立德.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6):787~791
[12]韦立德,徐卫亚.具有统计损伤的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2):1971~1975
[13]叶金汉主编.岩石力学参数手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425~501
[14]李春光,郑宏,葛修润等.双参数抛物线型Mohr 强度准则及其材料破坏规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4):4428~4433
[15]Murrell S A F.A criterion for brittle fracture of rocks and concrete under triaxial and the effect of pore pressure on the criterion.In:Proc.Fifth Rock Mech.Symp.,University of Minnesota,Also in:Fairhurst C.Rock Mechanics.Oxford:Pergamon,1963.563~567
[16]贺永年.关于Griffith 准则的 Murrell 三维推广.力学与实践,1990,12(5):22~24
[17]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译(耶格 J C,库克 N G W 著).岩石力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126~129
[18]Mogi K.Fracture and flow of rocks under high triaxial compression,J.geophys.Res.,1971,76:1255~1269
[19]Haimson B.True triaxial stresses and the brittle fracture of rock.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2006,163:1101~1130
[20]Haimson B,Chang C.A new true triaxial cell for test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and its use to determine rockstrength and deformability of westerly granite.Inter.J.Rock Mech.Min.Sci.,2000,37:285~296
[21]Chang C,Haimson B C.True triaxial strength and deformability of the KTB deep hole amphibolite.J.Geophys.Res.2000,105:18999~19014
[22]Al-Ajmi A M,Zimmerman R W.Relation between the Mogi and the Coulomb failure criteria.Inter.J.Rock Mech.Min.Sci.,2005,42:431~439
[23]Von Karman T.Festigkeitsversuche unter all seitigem Druck.Z.Verein Deut.Ingr.,1911,55:1749~1759
[24]Böker,R.Die Mechanik der bleibenden Formanderung in kristallinisch aufgebauten Körpern,Verhandl.Deut.Ingr.Mitt.Forsch.,1915,175:1~51
[25]Handin J,Heard H C,Magouirk J N.Effect of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on the failure of limestone,dolomite,and glas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strain rate.J.Geophys.Res.1967,72:611~640
[26]Mogi K.Effect of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on rock failure.J.Geopys.Res.,1967,72:5117~5131
[27]Colmenares L B,Zoback M D.A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intact rock failure criteria constrained by polyaxial test data for five different rocks.Inter.J.Rock Mech.Min.Sci.,2002,39(6):695~729
[28]Emmermann R,Lauterjung J.The German continental deep drilling program KTB:Overview and major results.J.Geophys.Res.,1997,102:18179~18201
[29]Brudy M,Zoback M D,Fuchs K,et al.Estimation of the complete stress tensor to8kmdepth in the KTB scientific drill holes: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strength,J.Geophys.Res.,1997,102:18453~18475
[30]Vernik L,Zoback M D.Estimation of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magnitude from stress-induced well bore breakouts in the cajon pass scientific research borehole,J.Geophys.Res.,1992,97:5109~5119
[31]Haimson B,Chang C.True triaxial strength of the KTB amphibolite under borehole wall conditions and its use to estimatethe maximum horizontal in-situ stress,J.Geophys.Res.,2002,107(B10),ETG15:1~14,doi:10.1029/2001JB000647
[32]Yoshinaka R,Yamabe T.A strength criterion of rocks and rock masses.In:Proc.of the Inter.Symp.on Weak Rock,Tokyo,1981.613~618
[33]刘宝琛,崔志莲,涂继飞.幂函数型岩石强度准则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16(5):437~444
[34]尤明庆.岩石的强度和强度准则.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5):602~604
[35]张金铸,林天健.三轴试验中岩石的应力状态和破坏性质.力学学报,1979,(2):99~105
[36]Mogi K.Effect of the triaxial stress systems on the failure of dolomite and limestone.Tectono-physics,1971,11:111~127
[37]Mogi K.Fracture and flow of rocks.Tectono-physics,1972,13:541~568
[38]许东俊,耿乃光.中等主应力变化引起的岩石破坏与地震.地震学报,1984,6(2):159~165
[39]Brace W F.Brittle fracture of rocks.IN:Judd W R.State of stress in the earth’s crust.New York:Eleviser,1964.111~174
[40]Brown E T.Fracture of rock under uniform biaxial compression.In:Proc.3rd congr.Int.Soc.Rock Mech.Denver,1974,2A,111~117
[41]Chang C,Haimson B.Two distinct modes of compressive failure in rocks.IN:Elsworth D,Tinucci J,Heasley K.Rock Mechanics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Vol II).Netherlands:A A Balkema,2001.1251~1258
[42]Kim M K,Lade P V.Modeling rock strength in three dimensions.Inter.J.Rock Mech.Min.Sci.,1984,21(1):21~33
[43]Wiebols G A,Cook N G W.An energy criterion for the strength of rock in polyaxial compression.Inter.J.Rock Mech.Min.Sci.,1968,5:529~549
[44]Zhou S.A program to model the initial shape and extent of borehole breakout.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1994,20:1143~1160
[45]尤明庆.岩石的强度准则和真三轴压缩试验结果的讨论.岩土力学,2007
[46]俞茂宏.双剪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7]Mao-hong Yu.Advances in strength theories for materials under complex stress state in the 20thCentury.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2002,55(3):169~218
[48]陈秋南,张永兴,刘新荣等.考虑 σ2作用的加筋土挡墙筋材设计计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2):241~245
[49]刘国华,王振宇.爆破荷载作用下隧道的动态响应与抗爆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8(2):204~209
[50]黄煜镔,朱礼君.三维应力状态下圆筒形巷道塑性区次生应力、半径和位移.地下空间,2004,24(1):5~6
[51]谢兴华,速宝玉,詹美礼.基于应变的脆性岩石破坏强度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7):1087~1090
[52]过镇海.混凝土的强度与变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18~119
[53]Perice F T.Tensile test for cotton yarns vs“the weakest link”.J.Textile Inst.,1926,17.355~368
[54]余寿文,冯西桥.损伤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7~40,57~58
[55]Kachonov L M.On the time to failure under creep condition.Izv.Akad.Nauk.,USSR.Otd.Tekhn.Nauk.1958,8:26~31
[56]Lemaitre J.Evaluation of dissipation and damage in metals submitted to dynamic loading.In:Proceedings of ICM-1,Kyoto,1971
[57]Hudson J A,Harrison J P.Engineering Rock Mechan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New York:Elsevier Science Inc,1997.100~101
[58]唐春安.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灾变.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59]张全胜,杨更社,任建喜.岩石损伤变量及本构方程的新探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7~150
[60]曹文贵,赵明华,刘成学.岩石损伤统计强度理论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4,26(6):820~823
[61]周维垣,吴澎,杨若琼.节理岩体的损伤模型.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编.岩石力学新进展.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9.37~54
[62]Hojem J P M,Cook N G W,Heins C.A stiff,two meganewton testing machine for measuring the“work-softening”behavior of brittle materials.S A Mech.Eng,1975,25:250~270
[63]曹文贵,赵明华,刘成学.基于 Weibull 分布的岩石损伤软化模型及其修正方法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9):3226~3231
[64]曹文贵,赵明华,唐学军.岩石破裂过程的统计损伤模拟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3,25(2):184~187
[65]曹文贵,方祖烈,唐学军.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6):628~633
[66]杨强.岩石损伤力学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见:第七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6~50
[67]黄克智,肖纪美主编.材料的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序言
[68]尤明庆.岩样单轴压缩的失稳破坏和试验机加载性能.岩土力学,1998,19(3):43~49
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本文从分析家庭暴力的现状及成因,探讨家庭暴力的司法救济不力的原因,从而提出如何完善对家庭暴力的司法救济。一、家庭暴力的现状及危害从广义上讲,
原始美术 起源一般主要有两方面,建议你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是模仿,即如现在人类模仿蝙蝠制作雷达一样。而原始社会也是一样,人类通过对动物或巢穴或自然景观的描述开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均为EI收录期刊,但没有被SCI收录。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
【范文一】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石头,有细腻的玉石,有坚韧的金刚石,今天,我要赞美的,是最平凡,最普通的石头。 他们没有华丽的外表,身上永远只是最朴实的花纹。他们
生活中不能没有压力,但不能过量。生活因压力而精彩,人类因压力而有不懈的动力。但生活也因压力而沉重。放平你心中的砝码,调节好压力吧!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以压力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