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JyHl
: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
舞言李萍
———由张学良先生谈“西安事变”想到的 许多朋友常常问起,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命运,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张学良先生在访谈中谈到,如果没有宋美龄的力保,他早没命了。这已经表明了西安事变中作为担保人的宋氏兄妹与张学良所具有的特殊关系,而与杨虎城的关系则很一般了。张学良还谈到对蒋介石为何要杀掉杨虎城感到困惑。其实原因应当是很清楚的。 一是历史上蒋介石与杨虎城一直是有较深的矛盾,但这还不是主要的。 二是在1936年10月间,蒋介石在前往西北布置剿共前,要杨虎城去奉化晋见。蒋在这次谈话中对杨张的关系进行了挑拨,蒋介石表示:张学良是个花花公子,不堪重用。你是同盟会时期的老党员了,有革命的历史,与张学良不同,将来西北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你。从而对杨虎城给予了表面上的极大信任。或者说蒋介石把到西安的安全押在了张杨不和的前提下以及对杨虎城的收买上。因此,西安事变中,当杨虎城去见他的时候,他曾满怀希望地问道,你事先知道不知道?得知真相后他大失所望,一言不发,其怨恨之情可以想象。 三是在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杨虎城与张学良产生严重分歧,他坚持在蒋介石应当有个文字表示之后再释放蒋介石。这其实也是参与事变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多数将领,包括中共中央的意见,但在张学良坚持己见的情况下,杨虎城仍然以大局为重作出让步。而这一过程蒋介石是很清楚的。 四是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之后,杨虎城主持西安的大局。他为了逼迫蒋介石兑现停止内战的承诺,不顾蒋介石好面子的心理,在致各县长书中,将蒋介石的六项诺言公布于众。特别是为了营救张学良,他不惜多次向蒋介石抗争,并不顾一切地表示不惜兵戎相见。这种示威,更令蒋介石愤怒。对于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来说,很难宽恕部下这种忤逆。杨虎城在欧美的考察中,还不断发表激烈的抗战言论,更招致了蒋介石的不满。 因此,七七事变爆发后,杨虎城一再要求回国参战,但是蒋介石回电要他“继续考察”。之后就始终不予答复,反而通过驻外的外交人员要杨虎城注意自己的抗日言论。这期间,杨虎城与蒋介石的联系只能通过宋子文进行。宋子文也一直向杨通报着抗战的消息。最重要的是1937年9月28日的一封电报,这实际是对杨虎城第三次要求归国抗日的一个回复。电报原文是这样的:“值兹全国抗战,各方同志均纷纷集合,共赴国难。吾兄虽未奉电报,弟意宜自动返国。”我认为这应当不是宋子文个人的意见,很可能是获得了蒋介石的默许。否则,宋子文在张学良还被扣押的情况下这样做是难以理解的。 当时,杨的一些部下希望他能取道苏联回国,但是苏联拒绝他过境。其实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了,此外蒋介石始终不予正面答复的背后,肯定就有一定的文章。然而,为促成全民抗战而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实在是不能坐视日寇的暴行。杨虎城这样说:“现在国内全面抗战已至,如我仍然逍遥国外,实无脸面对待中国人民。至于我回国之后,不管蒋介石怎样对待我,我绝不追悔,只要问心对得起国人,死何足惜!”明知多有风险,杨虎城还是在收到宋子文的这封电报后起身回国了。 宋子文始终没有对此事做出任何说明。他的个人档案以后交给了胡佛研究所,原本有一部分要在1994年解密,据说宋家的后人要求延期解密,这可能会有些涉及到他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担保的资料。之所以会要求延期解密,我想恐怕与张学良、宋美龄还健在不无关系。无论如何,宋氏兄妹在西安事变中所担保的两位当事人,一位惨遭杀害,一位被剥夺自由半个世纪,我想他们在晚年扪心忆旧之时,不能不为他们的失职而愧疚。 看了《世纪行过》,我们不能不为产生了张学良杨虎城的伟大民族而骄傲。西安事变以两位将军及其家庭、以及两个庞大的地方实力集团的自我牺牲促成了全民族的团结御辱,结果使中华民族在日本亡国灭种和长期奴役的威胁下,以牺牲三千万人民的代价,艰难地从灭顶之灾中走了出来。没有全民族的共同奋力,没有各党派集团的共同牺牲,抗战的胜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华民族经过那场血的洗礼后,民族强大了,中国强大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时至今日,人们为什么依然深切怀念那些为民族团结和解放而牺牲的志士仁人,无论他们具有何种政治身份,他们都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粒粒soso
蒋介石、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是因为没法打,详见如下几条:一、九一八前后国际和国内经济上的形势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济对于军事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当时世界上的经济怎样,中国的经济怎样呢,让我细细说来。众所周知,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都受到了极严重的打击,德国的对外贸易下降了60%,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减少了77.6%。美国、德国、日本三国恰恰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国和进口国。严重的国际上的经济形势直接影响到了国内!国际贸易上也不容乐观,1929-1931年,每年中国跟国外的贸易逆差都在22000多万关两以上,而且还呈不断上升趋势。大量的金钱外流,巨额的贸易逆差的后果,直接作用在中国的身上。中国由于使用银作为货币,一旦产生贸易逆差,外流的是黄橙橙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而不是本国的货币。有一些人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九一八”事变是1927-1937黄金十年的第五年,经济应该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事实并非如此。1930年,全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加剧,黄金价格猛涨,由1929年的20美元涨至1932年的35美元,上涨了1.75倍,相反银价猛跌。实行银本位的中国(世界独一家)货币由此贬值严重。中国只有靠大量向美国输出廉价的白银来维持现行货币的稳定。美国减少了损失,中国却“民生凋敝,国帑空虚”,民怨沸腾,社会秩序混乱。总之经济上就是一点,中国没有钱,即没有钱打仗,也没有钱发展经济!不过经济上的危机,仅仅是1931年大危机中对中国政府政策影响中最小的一个方面。后面还有九一八危机中对中国方面更为不利的局势!二、国内的政治形势国内的政治形势比经济形势更为严峻,1931年5月28日,反蒋各派在广州召开了国民政府成立大会,汪精卫任国政府主席。李宗仁、孙科、陈济棠、林森、唐绍仪等十五人为委员。广州政府发表通电,限令蒋介石下野。1931年12月3日,汪精卫在上海召开国民党四大,选举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国民党分裂为南京、广州、上海三个中央政权,形成沪、粤、宁三个中央并存的局面。12月15日,蒋介石通电下野。从九一八到蒋介石下野,为期3个月。(差了3天)对于一个根基不稳的政府,对于4个中央(外加了瑞金一个)并存的中国,能否齐心合力对抗日本的入侵,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三、国内的军事形势蒋介石在1931年到底想些什么,中国到底面临那些困难,也许永远不会有一部电影《蒋介石在1931》来诠释了,但从当时发生的事件和报纸可以看出蒋介石面临多大的军事困难。军事上的困难不会比政治小,甚至要大的多。1930年1月22日,阎锡山在太原宣誓就职,发表反蒋演说,指责蒋介石分裂党,分裂国家。(离九一八仅仅1年零7个月)1930年3月8日,阎锡山放回软禁在建安村的冯玉祥,阎、冯二位决定公开反蒋。(距离九一八仅仅1年零6个月,中国各位大头头开始决定打内战了,战争是大家一起打起来的,但是骂名是蒋一个人来承担……)1930年3月15日,原第二、三、四集团军将领五十七人,由鹿钟霖领衔发表通电,拥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各派系公开武装反蒋(仅仅8天,就有了实质行动了)。1930年5月2日,蒋介石在举行南京誓师典礼,8日率领德国军事顾问团,坐镇徐州,亲自督战。(距离九一八仅仅1年零4个月,炎黄子孙自己撕杀到了一起。旁边还有德意志的老外们帮忙掐架。)1930年5月11日,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大军阀的一次大会战在中原地区展开,几方动用军队100多万,死伤30万。11月,冯玉祥、阎锡山发表通电,声明“即日释权归田”。第一次反蒋联盟失败!(30万的各系精锐部队,统统葬送在了内战之中,离九一八已经不足1年时间;反蒋联盟的失败,这仅仅是第一次,以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1930年11月,在10月刚刚打完了为期7个月的中原大战,将士们征尘未洗,战袍未脱,随即投入了另外一场更加残酷的内战之中。第一次围剿爆发了。到12月,1个多月,第一次围剿失利了。(刚打完一次内战,不到1个月,又要打第二次内战。)1931年4月,第二次围剿开始。1个月围剿后失利。1931年7月,第三次围剿开始。(这一次支持的时间比较长,2个月。31年9月被红军反围剿后,恰好撞车“九一八事变”。)1932年6月,第四次围剿开始,蒋介石坐镇南昌,63万大军云集。蒋介石的主要部队全部集中在红军革命根据地——瑞金附近,根本不可能北上打日本,而且中国部队多靠步行,不但不是机械化的部队,连骡马化的部队都不是,行进很缓慢。至于铁路,中国的铁路,一半以上在东北境内,剩下的能在短时间内运送几十万大军?就算少帅肯将自己的军队去打日本,蒋介石也不可能给予其及时得援助。海运是最便捷的方式,但是海运都被日本的海军控制,根本行不通,铁路就那么一条,就那么点运量,运送部队少了不管用,多了运不走,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运力的不足还只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方面。火力的不足,才是更致命的。中国的军队,大口径重炮基本没有,全国70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只有三百门。而且大部分都是75毫米的山炮。至于重炮,到了6年后的1937年,全国才不到50门,不但达不到西方各国一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满清北洋陆军的水平。最强的德械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36门75毫米山炮、4门37毫米战防炮、4门高射炮。而北洋陆军六镇,每个镇都有54门75毫米大炮,如第五镇装备有德造克虏伯75毫米三十倍管退陆路炮36门,克虏伯75毫米十四倍管退过山炮18门,共计54门。看清楚了,这是最强的德械师的水准,是1937年的水准,不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候的标准,1931年的中国军队什么样子,则可想而知了。而同时期的日本军队则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坦克24辆,装甲车10辆,掷弹筒576具……在武器相差巨大的情况下,还是要让士兵的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大炮和机枪,我不认为这是作战了,这是有预谋的屠杀。所以,蒋介石的做法很正确,忍一时之愤怒,而后向欧洲各国,寻求技术的支持,购买大量的武器装备,而后坚持抗战,直至胜利。四、东北军等方面的情况1929年爆发中栋路事件,张学良的五个旅(约5万多人)被苏军击败,东北多处地方被苏军占领。这给年轻的少帅一个深刻的教训,对苏联的军队战斗力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曾经打败苏联(俄罗斯)的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则有了一个并不很确切的评价。东北军自1928年的北伐战争失利,1929年中栋路事变溃败,再到1930年中原大战,28-31年一共4年间,就打了3场大战,基本上年年有战争,当年东北军的老底子有多少,东北军的技术兵器剩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就从中东路事件中张作相向少帅要10万大洋的开拔费才肯打老毛子这件事来说,张少帅对军队的控制能力是很成问题的。也许我们应该看的更久远一点,自1921年到1931年这十年来,奉系军阀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计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林反奉战争、奉系军阀进攻国民军和对抗北伐军的战争、奉晋战争、涿州战役、马兰集战役、兰封会战、徐州争夺战、奉系军阀对抗第二次北伐的战争共10多次重大战役。这些战争,奉系胜负各半,就内战来说,奉军也决不是一只王牌劲旅,何况对日军乎。如果九一八事变后,张少帅下令抵抗,战斗力打折的东北军能否抗击日军进攻?缺少蒋援助的奉军能否击败日本的关东军。九一八和四个月以后爆发的“一二八事变”不一样,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东北的重要性远远强于上海,但是对于各列强来说,上海才是核心利益所在!故上海问题宁可联手向日本施压也要让日本把上海让出来,但对于东北,只是派个调查团,来一次不痛不痒的调查就完事了!奉军战斗力不强、缺少技术装备、缺少内地援助、列强不愿意调停,这样的情况下,能胜否?所以不抵抗核心原因如下:没钱、没武器、没援军、令出多头。参考资料①凤凰网军事频道②《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李宗仁)③《战争史研究》13期《逆天而行——走入昭和时代的日本海军(一)》。④《蒋介石生平》宋平著。⑤论文《北洋陆军枪炮粗考》⑥百度百科:蒋介石人物生平
你是来自钱还是来自姚?。。。撞题了。。或者是cls其他班上的,还是我想多了?
社会科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论文研究类型用研究领域来划分,可分为社会科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社会科学论文,主要是描述社会复杂现象,阐述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分析和解
最近我也在写论文的开题报告。下面是我复制的,百分之百正确。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
一、论文选题的确定一般而言,只要你有新的观点,新的发现,新的角度,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材料等,选择任何一个在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可以写出来。但这“五新”极大地限制
你调整一下心态,不要在乎这次答辩的目的,把你的注意力,都放在答辩的过程中,把结果看的不那么重要了,你反而就不紧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