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04

吃兔吃土
首页 > 学术期刊 > 王阳明关于学术和商业的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醇香麦芽糖

已采纳

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作文网 home.sanwen8.cn“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何谓“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作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然而,“猎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奇”。这里所指的“奇”是牛顿对于苹果为什么会掉在自己头上的疑问;是伽俐略对于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为什么不能同时落地的质问;是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反问。作文对于未知,我们“奇”;对于书籍,我们发现更多的“奇”。人类在“奇”的带领下更加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美丽星球,更加知晓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宇宙太空。“奇”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探求品质。“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阳明是这样解释心与理的关系。虽有夸张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说过“心如止水”。由此可见一份安静的心情是多么重要。假如你带着浮躁之心,尚不说研究学术,恐怕自己也会被这情绪所左右,再也无法发现和创造了。《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即修心。当“心如止水”时,你的视野将扩大,你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234 评论

猫咪抱抱

‍‍‍‍王阳明博览众家,但实质仍是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为生民立命的儒家中人。王阳明的心学,影响后世几千年,可见其影响力。心学四句,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心学核心深刻影响了一代一代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文能治国,武能平叛。即造福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危险的大明,如此奇才,古来少有。文能治国,武能平叛。即造福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危险的大明,如此奇才,古来少有。‍‍‍‍

273 评论

脉脉含情阿

‍‍阳明先生是儒释道集大成者,最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心学。普通人不再是“低人一等”,也能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能精神上达到圣人层面,只是愿不愿意下这个功夫。欲望不再是“洪水猛兽”,上至帝王下到苍生,人人皆有,人人都需,只是如何看待如何把握。礼制教化不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冰冷不接地气,打破窠臼、离开古训、反思书本,而从内心寻找真理。所有的百家观点,不再各执一词、偏执一理、互相冲突、而是归结于一统---良知。一切理化于心,一念之间,灵明自觉,便知如何去做。‍‍

169 评论

彩虹人生0

知行合一【内容提要】所谓知行合一,知即指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行是包括心理和外在的全部行为,二者合一,既不是以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为主,继而进行实践,也不是把实际的行动当做是完全明了内心的认识,而是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心理认知与其在现实中的行动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仅要认知,更要践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完善自己的身心修养,以期望最终能达到上善之境。【关键词】心 知行合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修养论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知行合一为目的,将心理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知行合一”这一词的首次提出,是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他对此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正文】(一)背景: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由此,阳明心学正式成立。“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此句表达出:理只在心中,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体现,所以,要向内求理。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作为心学中的概念,主要针对朱熹的思想。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学风。同时,包括王阳明颇为欣赏的陆九渊也都主张“知先行后”,分裂了知与行。在此,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以救朱学之偏。综上,知行合一的目的有二,一是纠正当时重理论轻道德践履的风气,二是纠正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分离的现状,提出内在动机作为内在行为,要克制其中不善的因素。(二)分析:1.知行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真知需要有切实的体验,两者在没有私欲时是一体的,有了实际的行动体验,才能所是知了,没有行为而只是心里的认识,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知道。正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为“两截”来看。同时,他尤其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认为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对道德的认知必然表现在道德行为上。2.知行的统一性:知与行贯穿知行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知行相贯通,使其在一个过程中相互关联,中间连续不断,从而使一个行为从内到外的统一。(三)弊端:后来,王阳明过于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知与行的界限,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结语】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知行两词的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哲学发展的命运,王阳明将知行进行了理论化的统一,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道值得永远思考的题目。只要对哲学的探讨仍在继续,知与行的轻重缓急就需要长久地探索下去。

288 评论

五十岚零

‍‍不属于任何一家,是心学,道学儒学佛学,王阳明死后,心学被儒学彻底定性为邪说,传授心学的全部都被拆除,王阳明在现代火了之后某些人就把王阳明往儒学身上扯也是醉了,王阳明的心学本质就是强烈认定,只要自己心里强烈认定自己是啥,哪么你就会变成啥,有毛的儒学影子,知行合一古代几千年的儒学从来不认可儒学的人也从来没有做到过,自己想一想假如王阳明没有在现代火儒学的人会把王阳明扯到自己身上,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儒学反而是心学最大的反驳,假如你依靠心学在心里认定自己是皇帝,儒学的人会怎么说说你大逆不道的,王阳明是认定自己为圣人,商人是把自己认定为商人,哪普通人把自己认定为侠客,认定为皇帝认定为自己是替天行道的人哪该咋整,儒学只把普通人认定为子民古板得很。‍‍

156 评论

sheenashen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246 评论

相关问答

  • 对王阳明研究论文

    知行合一【内容提要】所谓知行合一,知即指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行是包括心理和外在的全部行为,二者合一,既不是以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为主,继而进行实践,也不是把实际的

    怪叔叔是绅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阳明心学毕业论文

    这次的毕业论文是对我们过去一年学习成长践行的一个总结,我还是从进入阳明心学的缘起说起吧。刚开始知道阳明心学是看一位学生每天都在读书,有的时候跟他说几句话,他也只

    月野小兔纸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王阳明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大灵灵小乖乖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王阳明思想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可以。1、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汲取和综合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等思想。2、孟子的影响是间接的,陆九渊的影响是直接的,禅宗的影响是启发式的

    秋末夏初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衡阳与王夫之文化研究论文

    王夫之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王夫之 简介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金兰乡石船山附近,因此也称

    香蕉君诶嘿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