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seayoyo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 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上几点,是曹植诗歌在艺术上的特殊之处,也是他最具创造性的地方。
king独秀
政坛生涯: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曹操赞赏其文采,宠爱有加。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曹操大怒。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文学造诣:
曹植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扩展资料: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
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烈焰雪花
【原文】: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连翩":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去乡邑":离开家乡。"宿昔":早晚。"摧":毁坏。"狡捷":灵活敏捷。"数",经常。"厉马":扬鞭策马。"长驱":向前奔驰不止。"怀":爱惜。
【赏析】: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穆克宏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65-267.
侯丹丹0518
曹植的一生与其政治情结摘 要:传说中七步成诗的曹植,今天大都是以一位文学家的身份为世人所认识。然而作为曹植本人,在当时却是以一个政治家的目标来自我期许。早年得志时,他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曹氏政权服务。中年后曹丕、曹睿父子相继为帝,曹植被拒于朝廷之外,满腔报国壮志无法实现,以致郁郁而终。可见,强烈的政治情结,实与曹植的一生相始终。关键词:曹植 政治意识 政治情结曹植在文学史上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天才诗人而为世人称道,在杜甫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扮演了中国诗神的角色。钟嵘《诗品》对其评价为:“陈思之於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 鳞羽之有龙凤。”《南史·谢灵运传》中更载有谢灵运的评价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可见前人对曹植的文章才华钦佩之极。但是,对曹植本人而言,他却未将文学视为人生的主要事业,在《与杨德祖书》中甚至直称“辞赋小道”。这话虽也不免有故作谦逊之意,但纵观曹植的一生,他的确从未将文学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事实上,曹植一直以一个政治家的目标来自我期许,这种强烈的政治情结始终萦绕着他,伴随了他的一生。作为传统士人的一员,曹植自然也接受了“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传统观念,其建功立业的心理可以看作古代文人共有的集体无意识。但更为重要的是,曹植身为魏武帝曹操之子,为曹魏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这种特殊的身份极大地强化了曹植的政治意识。曹植生长的年代正值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少年曹植生乎乱,长乎军,跟随父亲的大军南征北战。在父亲的熏陶之下,曹植很早便树立起成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人生目标。他在《与杨德祖书》中明确宣称:“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勠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可见,曹植是把政治事业作为人生的首要追求,而把文学创作排在次要的位置。曹植的一生以曹操去世为界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得志与后期的失意。曹操在世时,曹植深受父亲宠爱,爵封万户侯,并成为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之一。这时期曹植虽流连于与周围文人的诗酒悠游,但已经显露出自觉的政治意识。在很多作品中,曹植实际上是代统治者立言,为曹魏政权进行政治宣传。例如《辨道论》一文,就是配合曹操网罗方士的政策而作。道术在东汉末年大肆流行,以致最终引发黄巾起义。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道术在民间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如果处置不当,难保不会发生第二次黄巾起义。因此,曹操将当时最著名的一批方士集中到邺下,名为收罗人才,实际上是对这些人严加控制以防作乱。但是大众无法理解曹操的深层用意,社会上仍然笼罩着迷信方士的空气。为了矫正舆论,以正视听,曹植及时地站在官方正统的立场上写下这篇《辨道论》。文中点明了曹操收罗方士的真正意图:“本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此人之徒,接奸诡以欺众,行妖恶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并明确宣称:“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文中罗列了曹植亲眼所见的大量事实,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剥下了术士们头上的光环,揭穿了道术的欺性。最后又嘲讽历史上曾迷信方士的秦皇汉武:“而顾为匹夫所罔,纳虚妄之词,信眩惑之说……或殁于沙丘,或崩于五柞,临时复诛其身,灭其族,纷然足为天下一笑矣。”其揭露和批判可谓不留余地,以致于在后来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中,这篇文章竟成了佛徒攻击道教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但事实上,曹植自己也写过很多游仙诗,其名作《洛神赋》更是取材于神仙故事。但是在事关统治集团利益时,曹植还是毫不犹豫地站在政治家的立场上充当了官方的喉舌,旗帜鲜明地对道术进行了批判。作为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同时又是当时社交圈里的核心人物,曹植又时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其父笼络人才,安抚人心,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见识。如《赠丁仪王粲》一诗中说:“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声。丁生怨在朝,王子叹自营。叹怨非贞则,中和诚可经。”面对因不得重用而怀有牢骚的好友丁仪和王粲,曹植耐心开导,并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为曹魏政权服务。又如《赠王粲》一诗中说:“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谁令君多念,遂使怀百忧。”同样是安慰好友耐心为曹氏服务,诗中把曹操的封赏比喻成普降甘霖,并表示曹操不会忽略任何一个人的功劳。对日理万机的曹操来说,可能不易察觉自己下属的这些不满情绪。而曹植这些交际性的文学作品无疑为曹操起到了查漏补缺的作用。在收罗人才方面,曹操先后三次下诏求贤。而与父亲的《求贤令》相配合,曹植写了著名的《七启》一文,通过文学的形式,提出了在当时这样的繁荣稳定的政局下,退隐岩穴已不合时宜,从而号召在野的人才都来为朝廷服务。以自己的文学作品与父亲的政令表里配合,可谓相得益彰。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并于同年代汉称帝。曹植的政治热情并未有丝毫衰减,马上就创作了《魏德论》和《庆文帝受禅表》来替兄长呐喊助威。然而曹丕却对才能出众的曹植心存忌惮,加上之前曹操在立太子一事上曾有过犹豫,让曹丕耿耿于怀。而曹丕的另一个弟弟曹彰也有很高的声望。由于担心自己的皇位受到萧墙之内的威胁,作为皇帝的曹丕便调整了曹操以来的藩国政策。曹操时封诸子为侯,乃“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而曹丕则遣诸侯王就国,并派人监视,诸侯王处境尴尬,形同囚徒。黄初二年(221),曹植更被强加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的罪名而险些丧命,政治生涯宣告结束。这之后,曹植远离了政治中心,偏处一隅,郁郁寡欢。这时期曹植对回归政坛的渴望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他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回到朝廷中,哪怕只担任低微的官职也好。开始受到曹丕迫害时,曹植心里也有不满和愤怒。《野田黄雀行》一诗中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表达了对曹丕杀害自己的好友丁仪、丁廙兄弟的愤怒。但冷静下来之后,曹植最终选择了委曲求全。因为曹植无法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虽然在文坛上他已名满天下,但那显然不是自己最需要的。为了讨好曹丕,以获得被任用的机会,曹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柔顺和谦卑。为了奉承曹丕,他把之前有司实因曹丕授意而上奏的自己的罪状收集起来贴在门上,绝口不提曹丕迫害自己,而一口咬定是自己的行为不检点,并作有《写灌均上事令》一文表明自己要严格自律。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诚,曹植几乎把曹操当年所有重要的赏赐统统归还朝廷。其集中现存的《上先帝赐铠表》、《献文帝马表》、《上银鞍表》皆为与之相应的表白。在很多对曹丕歌功颂德的文字里面,曹植更是不遗余力。曹植持续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曹丕的原谅。黄初六年(225),文帝东巡,幸植宫,兄弟二人重归于好,文帝不仅对曹植赏赐颇丰,还增邑五百户。然而好景不长,仅仅次年文帝便驾崩,其长子曹睿即位。此时曹植的政治愿望被更强烈地激发起来。作为皇帝的叔叔,他希望自己能重归政坛成为如周公一般的股肱重臣。然而遗憾的是,年轻的曹睿对自己这位名气极大的叔叔心存忌惮,不敢给他任何机会。眼见自己被重新起用的愿望再次落空,而且恰恰是与皇帝骨肉至亲的身份成了自己回归政坛的障碍,这种遭遇让曹植悲愤难平。他在写给明帝的《求自试表》中不禁悲叹道:“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又说:“臣伏自惟省,无锥刀之用。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于朝士矣。”此时的曹植已近不惑之年,但他的政治头脑比以往更加睿智,见解更加深刻。他对曹睿所奉行的疏远同姓而重用异姓的政策深表忧虑,并隐隐感到曹氏江山有被外人篡夺的危险。在上给明帝的《陈审举表》中曹植写到:“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曹植对形势的观察可谓一针见血,真正体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只可惜,自以为是的皇帝曹睿,对叔叔的警告充耳不闻。当不甘于作一个傀儡皇帝的曹髦奋戈一击壮烈的死在战车上的时候,历史见证了曹植的远见。然而这些,都只能在千载之下留给后人们深深的遗憾和叹息。曹植的骨子里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因此他无法像一个隐士那样诗酒自娱过完后半生;他也不能像一个学者那样退而著书立说传诸后世。他始终为壮志难酬的悲愤所折磨,在四十一岁时便英年早逝。当然,如果没有曹植政治上的失意,也许现在我们就欣赏不到他创作的许多感人至深的诗文作品。也许,政治的成功与文学的成就本就是一个不可兼得的二律悖反。
你就到"百度"上去搜有关这两个人的文章,做为你的论文的参考吧.
一、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
曹雪芹(1715/1724~1763/1764/1765),清代小说家。名沾(zhan第一声),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一说辽宁铁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 网络技术 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在全球市场中迅速发展起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子商务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曹丕(187~226),魏文学家。即魏文帝。字子桓,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8岁,即能为文,又善骑射、好击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