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99

安静的芋米
首页 > 学术期刊 > 从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李大胆yao一起吧

已采纳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几点思考教学论文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在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师生有一个共鸣:作文难,作文教学也难。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都会唉声叹气,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没有生活的真实体验,无真情可抒发。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在生活这源源不断的源泉中通过实践体验、观察感悟来积累写作泉源,丰富写作素材呢?

一、参与家务实践,积累素材

人们都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呢?

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点滴,寻找自己的写作材料。

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家务活入手,让学生周末在家帮母亲做家务活,比如:洗衣服、扫地、做饭等,要求学生按以下要求做好记录:①准备事项;

②操作过程(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困难、心情有什么变化);③实践心得。然后,按照提纲把它写成一篇作文或日记。我曾经有过样的经历,有一次布置周末作文,让学生写《第一次___》的作文,结果他们都呱呱叫,说“老师,我们不懂写。”面对这种情况,当时我灵机一动,不懂写,那就是没有实践经验,于是我叫他们在这个周末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活(比如:洗衣服、煮饭、拖地板、扫地、洗碗等),做完后要把做的步骤一一记下来。这个时候我发现有许多学生都很兴奋,在讨论着自己要做什么,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娇生惯养的学生皱着眉头告诉我:“老师,我什么都不懂做。”于是我鼓励他们叫妈妈教。周一回校,我跟他们开展了一个体验交流会,让他们在浓厚的氛围中汇报交流各自的生活体验。这时,我发现他们的体验是那么的多样性,有的写做饭、有的写炒菜、有的写拖地板等等。经过交流,学生在无形中收集到更多的写作素材。听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汇报及看了他们的作文之后,他们的真情实感令我很感动。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接触自然,积累素材

自然乃万物之所,那是一个充满神奇、幻想的世界,如何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为写作积累重要的素材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指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观察动植物中搜集素材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动植物着手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1)指导观察植物。首先我们要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认识事物,抓住植物的表面特点进行仔细观察。接着由表及里的思考、研究事物内部特征。比如:观察身边的花,我们可以先从表面引导学生仔细察看它的茎、枝、叶、花,对各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接着从味觉上了解花的香味。然后深入了解它的生长特点(如果不懂可以查找资料或请教别人)。最后一一做好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归纳,按照一定顺序把它写成日记或作文。(2)指导观察动物。在观察之前强调学生把观察材料记录下来。观察对象,我们可以从身边最熟悉的“家禽”(比如:家里养的鸡、鸭、鹅、狗等)着手。首先指导他们观察动物的外貌特征(比如毛色、眼睛、嘴、脚等),强调学生记录动物的外貌特色,不能面面俱到。接着是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比如:如何吃食、睡姿、活动场所等)。最后把观察到的材料及观察心得按一定顺序写成一篇习作。只要我们教师有计划地进行长期指导、跟踪、交流、讲评,这样持之以恒,我相信学生会逐渐明白其实我们的写作素材都来自生活,促使学生留意生活,养成爱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真正的主人。这样,学生写作文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连平时不爱动笔的学生也不会感到为难。

2、在领略家乡的自然景观中收集写作素材

我们海南四季如春,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及旅游景点,这些都是我们的写作素材,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在平时的写景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我们身边的自然景观中收集写作的材料。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优秀范文,其实我们也可以根据它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家乡的房前屋后以及人们的生活情趣,写一写自己的《乡下人家》。再如要写校园风采这类习作前,可以带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指导观察校园里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特点,这样既让学生学会观察,又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写作素材。无论是天上云卷云叙,还是自然界风霜雨雪,天空阴晴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平时不在意却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写作素材。如何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拓展思维能力,这也是我们平时指导学生收集写作素材的重要的教学任务。最有特色的是田野风光,农村的田野风光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这是学生写景题材的好资源。田野里的农作物(水稻、青菜、豆角、青瓜……),它们形状、颜色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作为乡村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资源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捕捉写作素材。

三、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我们都知道社会是一面星罗万象的硕大镜子,它折射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谱写了一个个传奇动人的故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捕捉生活中的各种剪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写作素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1、引导学生留意各种各样的社会见闻。 比如:清洁工、交通警察等,了解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市场上的热闹,不同食品区域的品种,捕捉小商小贩进行买卖时讨价还价的镜头;街道上各阶层的人物特写;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感人故事等社会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中触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展开想象,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记录下每一个动人的画面。

2、引导学生观注各种社会现状。比如: 环保问题、水资源严重缺乏、天气越来越暖等。这类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由观察到联想,然后把自己的感悟笔录下来变成我们的写作素材。“干涸的江河里裸露着鱼儿的尸体、发出臭味的河水、一片片裸露的土地、水龙头在流泪”这些画面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一幅幅画面中想到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补救?这样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后就算遇到类似的现象,他们都会同样的方法甚至更灵活的方法展开想象,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

因此,作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开辟“源头活水”,积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泉源,解决学生习作无话可说,“无米可炊”的难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几点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289 评论

梦中的纸马

【摘要】:学生由于缺乏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能力,所以在考场作文中记叙文的写作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给阅卷老师流水账日记的既视感,所以在高考中选择记叙文写作的考生少之又少。这时想要在高考作文中拔得头筹,大部分学生会更倾向于议论文的写作这颗救命稻草,但是在议论文写作时,也常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时无材料可用,也就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也不知道怎么说,前者是材料的积累问题,后者是材料的叙写问题。本文将对材料的积累和叙写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高考作文材料积累叙写

【中图分类号】G634.34

(一)话说“材料积累”

量变引起质变。无话可说是不是就说明学生在素材积累时量的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呢?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都知道作文要做到言之有物,就要有一定量的素材的积累,但是不是拥有了一定量的素材积累后,学生便有话可说了呢?其实不然,从高一到高三,科任老师都会给学生大量印发作文素材,这些作文素材的涉猎面也是十分的广泛。早读时间学生也有意识的进行记忆。但在实际写作实践中,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仍然有无话可说的无助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从浅的层面来说,是学生的盲目自信造成的。

很多学生对于当时印发的素材事例,自以为已经记下了,所以也就放下了。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心理学中记忆分为浅层记忆和深层记忆,学生看过材料后当时记住了,一两天之后忘掉一半,一两个月后,忘却十之八九。久而久之。三年高中的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对于作文素材如同走马观花,面对试卷中的作文考题时也只能指雁为羹。很难有深层的知识记忆任自己挖掘。就出现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2.学生没有掌握对生活的留心观察正是作文素材的来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老师印发材料,推荐学生作文素材书,无论哪种方式无疑都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只有真正的热爱生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的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每个考生只有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和每天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认识、感悟、理性对其进行审美与思辨,并思考背后的原因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才能真正的做到对素材的积累。考场中才能做到文思泉涌,才能有话可说。

3.从深度层面来说,是教师要求不全面造成的。

在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强调的只是:作文素材的积累讲究的是典型和新鲜,而忽视了“要具体”这一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记忆作文素材时,只是泛泛地记一些零碎粗糙的信息,对人物或事件的一些精彩和感人的细节并不上心。如学生最常用的素材:“无比钢琴师”刘伟,很多学生知道的`只是他是“中国达人秀”的冠军,他在赛后得到观众和评委的好评,而对他在失去双臂之后,怎样坚强地站立起来,实现人生理想等一些感人的细节不曾做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这样,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想要有话可说难上加难。

试想:如果学生对自己占有的材料的细枝末节熟稔于心,那还能在写作的过程中绞尽脑汁仍然一无所获吗?如:“徐霞客”这一人物,如果他们不仅知道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还知道他为了追寻理想,在探险的道路上,即使“三次遇盗,四次绝粮,还差点丢到性命”也不曾后悔等一些感人的细节,那在运用这则素材写作时,还会“无话可说”吗?

由此,要解决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的“无话可说”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解决如何积累材料的问题。在指导学生积累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一味的指责学生,而是要多督促,多引导,使其端正态度,对手中已占有的材料做到常回顾,勤记忆,多观察,只有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方能做到“有话可说”,说出的话也更有感染力。

(二)话说“材料叙写”

“有话不知道怎么说”也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抱怨的,尽管他们手中占有一定量的作文素材,但在面对具体的作文题目时,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依然感到很迷茫。关键就在于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根据题目打开材料的叙写思路。

确实如此,在过去的议论文写作指导中,我们的考生强调的只是:材料的叙写必须紧扣论点,也就是”定向叙述”,但在“定向”中的基础上究竟怎样叙写,怎样打开叙写的思路,我们很少有过这昂面的指导。那怎样才能打开叙写材料的思路呢?我们可以采取“多角度提问文题”法。

多角度提问“文题”,也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多个角度,对命题者提供的“题目”进行提问。如作文《解开心中的绳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心中的绳索是什么,?怎样解开?解开后有怎样的意义?通过这样设疑后,该如何去叙写所选择的材料,我们的思路就变得很明晰了。如:一味考生根据文题对“苏子”这一材料的叙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水承载着的是苏子阵阵的愁思。他不明白为什么被认为“大肚能容天下”的九五只尊仅仅因为意见不同而贬谪良臣,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鞠躬尽瘁地为国为民,竟然落得如此田地!(心中的绳索是什么)但与旁人的交谈中,苏子心中的绳索慢慢地解开——千古风流人物就如大江东去般褪色、消逝,这是规律,更是命运!(怎样解开)解开心中的绳后,赤壁之上,他向世人展现的岂止是那场惊天地的战争,更是一种洒脱超然的精神。(解开后的意义)

很明显,因为通过对题目多角度的提问,这位考生在叙写材料的时候不仅紧扣题目,而且思路非常的清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叙写的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每个角度都兼顾,而是能够根据命题者的要求或是题目自身的特点,对材料进行取舍吗,做到重点突出。如作文《解开心中的绳索》这篇文章在叙写材料时,关键是要叙写清楚人物心中的绳索是什么以及怎样解开,因为他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标题,重点应该落在动词“解开”上面。

(三)小结

在议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我们教师指导的重点往往放在审题、立意、谋篇、语言等大的方面。虽然这是考纲重点要求的几个大的方面,而对一些细节问题却忽视了,就如同上面我提到的两点。无话可说和有话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两个问题,看似小,却很关键,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其他方面的指导也就显得意义不大,就如同没有砖瓦我们很难完成真正的建筑一样,如要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在指导方面我们一定要重视一些细节问题的落实,而材料的积累和叙写才是重中之重。

266 评论

相关问答

  • 小学作文素材积累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素材积累作文

    咖喱小周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议论文素材积累

    高中议论文素材积累摘抄大全 导语:一切皆能够变,唯有我们的理想不能变;一切都能够长,唯有我们的傲气不能够长;一切都能够老,唯有我们年轻的心不能老;一切都能够退,

    昆山angelabab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2019作文议论文素材积累

    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都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一些素材,以下内容是一些议论文可以用到的素材,供大家查阅摘抄。 追求高远的志向就要吃苦 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

    无敌的小饭桶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有关素材积累的作文论文

    积累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积累需要毅力与不懈的努力奋斗。我们需要用心的将万物积聚,逐渐聚集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大笔的财富。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积累的作文素材

    huazhiqingci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论文

    首先要抓住作文的中心内容,根据题目决定文章中心思想或者论点是什么。作文开头,抓住读者心理。然后利用相关素材进行书写或者论证,一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尽量不要举

    燕园小西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