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86

小人鱼不流泪
首页 > 学术期刊 > 动物行为学期刊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P的猪窝

已采纳

正常情况下狗是不会吃同类的肉的,这倒不是什么伦理问题,而是在狗的舌下有个分泌腺,能分泌出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一旦与狗肉中的一种物质相遇,会产生一种叫"反逆素"的东西,使狗的食欲神经迅速萎缩,厌腻地离开食物.还有很多动物都有这种特性.其中包括人类,人吃人肉尽管不知道是人肉,肯定觉的味道不对.什么事情都是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你说老虎吃老虎,是在什么时候?很久没有猎取到食物了,就吃了。读过一篇古文,在北宋战争时期,有的地方战乱饥荒实在没办法,大人为了生存只能吃孩子了,但是他们不吃自己的孩子,而是和别人家的孩子交换着吃。至于狗的问题,就像上述说的没到特定的极限时刻,生存本能还没有逼迫它表现出来。

274 评论

水瓶座小小猪

1.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用遗传学方法研究行为的遗传基础。自1960年,美国学者Thompson第一个总结了有关资料,写成《行为遗传学》一书,从而宣布这一新学科的诞生。其后,相关研究大量涌现。10年以后,一份专业期刊,《行为遗传学》问世。1967年,Benzer第一个通过人工诱导和选择的方法得到了果蝇的行为突变体,从而为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从此以后,行为突变体的研究很快在果蝇、线虫、草履虫、细菌及其他生物的研究中大量开展起来。目前,已在分子水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作行为基因的分离、克隆和转移的研究。行为遗传学为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对于阐明行为遗传的规律和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2.行为生态学 行为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在理论及方法论方面是动物行为学中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 行为生态学主要涉及到取食行为生态学。防御行为生态学、繁殖行为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时空行为生态学(如栖息地的选择、定向和导航、巢域和领域现象等),以及行为生态学预测等内容。其中,在社会生态学或社会生物学方面,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进展。K.Lorenz对鸟类社会行为的研究、N.Tinbergen(1974)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以及K.Von Frisch对蜜蜂社会行为的研究,奠定了社会生物学的基础。1975年,E.O Wilson出版了《社会生物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这门学科的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社会生物学把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概念应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又把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沦加以综合,提出了内在适合度和亲缘选择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把社会行为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目前,这一领域所展示的迷人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尤其是关于行为经济学和进化稳定对策(ESS)的研究,正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在我国这一领域还几乎是个空白,但随着这一学科的迅猛发展,也必将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巨大兴趣。 动物行为的研究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在理论研究方面,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到目前为止,国内仍没有形成专门的动物行为学教材、期刊。但据已公开发表的有关论文和资料显示,我国在动物行为某些领域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什么事情都是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你说老虎吃老虎,是在什么时候?很久没有猎取到食物了,就吃了。 读过一篇古文,在北宋战争时期,有的地方战乱饥荒实在没办法,大人为了生存只能吃孩子了,但是他们不吃自己的孩子,而是和别人家的孩子交换着吃。 至于狗的问题,就像上述说的没到特定的极限时刻,生存本能还没有逼迫它表现出来。狗是吃狗肉的!但是狗不会吃一只完整的狗,不管它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你把狗肉红烧了,给它吃,它是不会拒绝吃的,因为它分不清这个是什么肉。 在人类这样文明的动物群体中也经常发生吃人肉的现象,在古代,一旦闹饥荒,就难免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易子而食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即便是当代社会,也有这种现象,如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朝鲜,就发生人吃人的现象。前2年的德国,还有人公开在网上贴广告,找被食的对象,居然还真的有人愿意被吃,吃人的人被德国高等法院判了无期徒刑。 以上种种,说明在人类这个开化文明的社会中,都有吃同类的现象,更何况狗呢!!!!!!

131 评论

执念梦浮生

因为人这种情况下非常放松,猫是一种让人可以放下紧张心情的动物,心情放松不那么紧张了自然血压心率也可以舒缓了。

218 评论

社会大学i

养猫对人体有益?过去有不少研究显示,猫可以帮助人降低血压以及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减少因心血管疾病上医院的次数。英国康沃尔大学(Cornwall College)一名研究生Filipa Denis又分别针对猫饲主与猫志工、有与猫接触但没有养猫者做调查,发现三者都能得到这些益处,但属饲主的效果最大。研究生FilipaDenis在《动物行为学》(Pet Behaviour Science)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研究,他针对猫饲主、收容所的猫志工或救援者做调查,发现跟猫咪接触都有这些益处;但饲主的效果相对较大。他说,猫有强大的镇静效果,可以舒缓人的血压、心律,产生正面帮助。至于本身没养猫,但是喜欢猫、常待在有猫环境的人,也会得到这些益处,只是效果不像收编喵星人的饲主来得强大。因此可以借机鼓励情况还不允许养猫的人,去各地收容所、救援组织等单位,担任照顾猫咪的志工。如此一来不但帮助猫,自己也受惠。其实过去有不少相关研究,都发现猫咪对人体的心血管有正面影响。例如美国Minnesota 大学曾针对4000人进行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养猫的成年人,罹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3分之1。因为猫喜欢宁静地坐着被抚摸,这有助于人类减压,缓和心跳、血压,让人的心情不易躁动。此外有研究显示,猫的呼噜声频率在20到140赫兹之间,跟超音波医疗的频率相同,有镇静神经、减轻压力、减轻呼吸困难、降血压和心脏病发生机率,还能促进骨头、肌肉、肌腱、韧带生长及复原。美国德州就有一只名叫Junior的橘猫,在圣安东尼奥(San Antonio)的一间医院里担任治疗师,安抚了不少病童,舒缓他们的病情。但专家提醒,养猫只是能缓和这些病症,但不能完全取代医疗行为,若有相关疾病,还是必须及早就医治疗。而饲主也要在与猫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这些益处。

176 评论

王道之战约定

大部分狗狗是不会吃同类的肉的。当狗狗闻到同类的气味时会拒绝吃食,就算人类把味道处理的比较干净,狗狗基本上也能闻出来,并拒绝采食同类的肉。且狗肉的主要成分也是一些蛋白质、粗纤维等,若狗狗吃了狗肉也不会造成危害。众所周知,狗狗的嗅觉的是相当灵敏的,它们对于气味的分辨是很敏锐的,虽然人们将它们同伴的肉经过了各种的加工处理,但正常情况下,很多狗狗都是能够分辨出来的,从而会拒绝食用。

147 评论

laijiaying4

20世纪以前是动物行为学的萌芽时期,是动物行为学经历的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早在旧石器时代(34000~10500年前),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动物,随着动物家养的开始,人类也需要了解动物的生活周期和行为。在文明时代的早期,古埃及人开始尝试人工孵卵。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384~322BC)开始了观察、描述动物行为的新纪元。在他的论著中,记录了540种动物的生活史和行为,对后人关于生命的认识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7、18世纪,研究动物行为的人更多了,开始了比较不同物种行为的研究和行为的理论探讨。如德国人约翰(Johunn Pernaller)研究了不同鸟的行为差异,涉及取食、社会行为、筑巢、领地、季节性羽毛色彩变化、迁徙、鸣叫和育雏等方面;法国的勒雷(Chorles George Lereg)对狼、狐的捕食行为及野兔的恐惧表现有过生动的描述,提出了动物依靠它们的记忆和生活经验能够聪明地生活。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发表,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类的由来》(1871)一书研究比较了人与动物,及本能行为。19世纪末,人们使用迷宫,研究老鼠的学习行为。劳埃德(C.Lioyd MOrgun)研究鸡的本能、学习、模拟行为。现代行为学中许多术语,如Behaviour(行为)、Animod Behaviour(动物行为),都首次出现在他的论著中。早在19世纪上半叶,G.居维叶和E.G.圣提莱尔便就动物学研究方法发生过争论:前者强调实验室研究,后者主张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在他们的影响下,有关动物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传统。一方面的代表多是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如 巴甫洛夫、美国E.L.桑代克和B.F.斯金纳等。他们在实验室里对狗、猫、大鼠等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便是他们的著名贡献。另一方面的代表主要是具有博物学倾向的动物学家,如奥籍德国人 K.von弗里施、奥地利人K.Z.洛伦茨和荷籍英国人N.廷伯根等。他们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行为的动因,探讨行为的适应功能,并力求推导行为的进化途径。 20世纪是动物行为学迅速发展和真正延伸的世纪。霍布豪斯(Hobhouse)在1901年发现了猴及其它动物能使用一定的工具(棍、箱子)得到食物。1906年,动物学家詹宁斯(H.S.Jennings)对原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写出了《原生动物的行为》一书,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动物行为的著作。柏林的海因罗特(Oskar Heinorth)在1871年至1945年间,详尽研究了多种鸭、鹅,比较了它们的运动方式、解剖学特征、社会行为、鸣叫及繁殖行为,并且发现了灰雁从孵卵箱中孵出后的印记行为。他独自阐述的同源性学说,到21世纪初还被许多人认为是行为学真正诞生的标志之一。动物学家罗曼内斯(H.S Reimarus)发展了达尔文的思想,并正式建立了比较行为学这一学科,为现代的行为生物学奠定了基础。随后摩尔根(C.L.Morgun)和杰姆斯(W.James),以及劳埃波(J.Loeb)等都在方法、概念上对行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1年至1941年,欧洲著名的行为生物学家廷伯根和劳伦兹在自然和半自然条件下对动物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表了诸如“社会性鸦的行为学”、“鸟类环境世界中的伙伴”、“关于本能的概念”、“对雁鸭类行为的比较研究”等论文,建立了物种的行为图谱,发现了所研究的行为型的功能。提出了显示、位移、仪式化等等新概念和新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劳伦兹提出的“印记”这一术语,极好地说明了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行为的结合问题。在行为分析、行为生态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主要是把动物行为与生命科学中许多其它的许多分支学科相互渗透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整、系统地阐述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发生或发育。进化与适应功能等问题。动物行为学的分支很多,不可能在此全面论述,本文仅以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生态学为中心,作一简要介绍。相关图书行为遗传学是用遗传学方法研究行为的遗传基础。自1960年,美国学者Thompson第一个总结了有关资料,写成《行为遗传学》一书,从而宣布这一新学科的诞生。其后,相关研究大量涌现。10年以后,一份专业期刊,《行为遗传学》问世。1967年,Benzer第一个通过人工诱导和选择的方法得到了果蝇的行为突变体,从而为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从此以后,行为突变体的研究很快在果蝇、线虫、草履虫、细菌及其他生物的研究中大量开展起来。在分子水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作行为基因的分离、克隆和转移的研究。行为遗传学为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对于阐明行为遗传的规律和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在理论及方法论方面是动物行为学中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行为生态学主要涉及到取食行为生态学。防御行为生态学、繁殖行为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时空行为生态学(如栖息地的选择、定向和导航、巢域和领域现象等),以及行为生态学预测等内容。其中,在社会生态学或社会生物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K.Lorenz对鸟类社会行为的研究、N.Tinbergen(1974)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以及K.Von Frisch对蜜蜂社会行为的研究,奠定了社会生物学的基础。1975年,E.O Wilson出版了《社会生物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这门学科的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社会生物学把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概念应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又把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沦加以综合,提出了内在适合度和亲缘选择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把社会行为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领域所展示的迷人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尤其是关于行为经济学和进化稳定对策(ESS)的研究,正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在我国这一领域还几乎是个空白,但随着这一学科的迅猛发展,也必将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巨大兴趣。动物行为的研究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在理论研究方面,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到目前为止,国内仍没有形成专门的动物行为学教材、期刊。但据已公开发表的有关论文和资料显示,我国在动物行为某些领域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75 评论

爱上家装饰

这要分情况,有的狗宁可饿死也不会吃同类一口肉的。有的则会这类主要是比较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灵性)。

89 评论

~~简单的幸福~~

过去有不少研究显示,猫可以帮助人降低血压以及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减少因心血管疾病上医院的次数。英国康沃尔大学(Cornwall College)一名研究生Filipa Denis又分别针对「猫饲主」与「猫志工」、「有与猫接触但没有养猫者」做调查,发现三者都能得到这些益处,但属饲主的效果最大。

研究生Filipa Denis在《动物行为学》(Pet Behaviour Science)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研究,他针对猫饲主、收容所的猫志工或救援者做调查,发现跟猫咪接触都有这些益处;但饲主的效果相对较大。他说,猫有强大的「镇静」效果,可以舒缓人的血压、心律,产生正面帮助。

至于本身没养猫,但是喜欢猫、常待在「有猫环境」的人,也会得到这些益处,只是效果不像「收编喵星人」的饲主来得强大。因此可以藉机鼓励情况还不允许养猫的人,去各地收容所、救援组织等单位,担任照顾猫咪的志工。如此一来不但帮助猫,自己也受惠。

其实过去有不少相关研究,都发现猫咪对人体的心血管有正面影响。例如美国Minnesota 大学曾针对4000人进行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养猫的成年人,罹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3分之1。因为猫喜欢宁静地坐着被抚摸,这有助于人类减压,缓和心跳、血压,让人的心情不易躁动。而「中华民国保护动物协会」秘书长秘书长暨兽医师黄庆荣也曾经说过,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猫饲主,每年约减少20次上医院的次数。

此外有研究显示,猫的呼噜声频率在20到140赫兹之间,跟超音波医疗的频率相同,有镇静神经、减轻压力、减轻呼吸困难、降血压和心脏病发生机率,还能促进骨头、肌肉、肌腱、韧带生长及复原。美国德州就有一只名叫「Junior」的橘猫,在圣安东尼奥(San Antonio)的一间医院里担任「治疗师」,安抚了不少病童,舒缓他们的病情。

但专家提醒,养猫只是能缓和这些病症,但「不能完全取代医疗行为」,若有相关疾病,还是必须及早就医治疗。而饲主也要在「与猫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这些益处。

99 评论

yuanxia6636

大概是心理作用吧,摸猫时,心灵上会比较平和,就会影响血压的降低吧!情绪太激动了,你也没有那个心情去撸猫玩不是!

339 评论

相关问答

  • 动物营养学期刊

    在陕西省是二本,如果在你们本省是一本也算是一本。

    快乐的陆小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动物社会学行为研究论文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研究论文 1实验设计 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者通过正确地运用统计学知识,可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统计学设计的任务在于对研究的部署、实施,直到研

    美棉家纺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动物行为学结课论文

    动物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贾秀英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

    咖喱小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动物行为学结课论文格式

    2018年3月11日 这个账号,因为一些学业原因,沉默了N久了。。。本来是说放假写点内容,后来发现即使是在假期我也依然没有时间写东西。以前留下了N多巨坑都来

    柔和的风075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动物行为学论文600字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做出了

    yanjinshuji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