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改一个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所以,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以,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所以,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终于铸就中华文明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水含有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所以,“智者乐水”。你看那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的雄心,荡涤人的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解放思想,放眼世界。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因此说“仁者乐山”。你看那山,顶天立地,巍然屹立,壮阔人的心胸,开拓人的视野,教人自信,教人勇敢,教人坚定,教人接受磨难,成就伟业。所以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再看山,清风拂山岗。挺拔险峻,巍然屹立,不为外物所动。层峦叠翠,蓊蓊郁郁,以博大的心包容天下万物。仁爱的人喜欢与山为伍,临山而居,正如这山一般,宽容仁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仁爱的人总是心胸宽广,福寿绵长。仁者的追求、作为应该如山如峰般巍然屹立,顶起一片灿烂的星空,为低处的人们送去一丝光明。又如群山一般生产万物,为贫困的人们送去饱暖。 山水就是大自我,大神圣。古代的人乐山乐水,有时候可能也是一种姿态,给自己架下的一个阶梯。先面壁十年读些圣贤之书,然后隐居山水之间,似乎就是仁者智者了。他们一般不到江湖上混,但是又结交一些江湖上的朋友,喝酒聊天之际,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总之是好一通吹牛,让一帮朋友佩服得五体投地,结果朋友们到江湖上一传说,某某某是个仁者,是个智者……这就是在给他们打广告了。哪一天碰上哪位当政者突然思贤,让手下们举荐能人,广告的效应发酵,就有人推荐他们了……终南捷径就是这么搞出来的。卧龙先生诸葛亮隐居风水宝地南阳,如果心中没有一番抱负,尽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又何必关心天下大事?另一类仁者智者,可能对世事失望透顶,在庙堂之间无法一展心中才能,又或者不愿为了五斗米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奶奶的干脆隐居起来,处江湖之远,借巍巍之山汤汤之水一浇心中块垒,白衣卿相换作浅吟低唱,结果一不小心反而留名青史,可算是人生一大幸事。 解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古人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今人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就连孔夫子也曾站在江河之边,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的历史宏论。 《论语》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是现实中人们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大多把其说成为是当事人喜爱山水的一种心境,但是,为什么乐水者必是智者,为什么乐山者必是仁者,为什么古今仁人志士大多喜好登山涉水、以山水为乐?怎样才能正确解读“人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里,笔者直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心得。 乐以成德,文以载道。中国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以“人”为核心、重人文、重人伦的文化特点,主张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中发现,高山大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核心有着相似和相近的质地。 对于“智者乐水”,刘向《说苑.杂言》曾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耶?孔子对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插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徽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志。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而也,是知之所以乐也。” 对于“仁者乐山”,清代画家石涛曾说,“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幻也以化,山之蒙善也以仁,山之纵横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山之钟秀也以文,山之尊跳也以武,山之峻厉也以险,山之逼汉也以高,山之浑厚也以洪,山之浅近也以小。.....夫水,汪洋广怪也以德,卑下巡礼也以义,潮汐不息也以道,决行激跃业已勇,盈远通达也以察,沁泓鲜洁也以善,折旋朝东也以志。(<石涛画语录>)” 山,尤其是享誉中外的名山大川,如泰山,可以说是山中的伟丈夫。它的每一块岩石都铭刻着岁月的沧桑与世故,正如仁者额头上的道道皱纹,是岁月和风雨的极好见证;登上峰顶,自然的回归,使人顿时忘却了身后的红尘俗事,感受着造物主的伟大与自我的渺小,有了对生命意义的全新理解,有了抛却名利的自然之心。而这正是山的仁爱,它似乎在你不经意间时时处处告诉你做人的道理。那种厚重与耐心,感化着每一位登山者,使你顿时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之心,有了“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的终身教诲。山有脊梁,人有人格。 刘禹锡曾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和人的交融,使山更富有一种超然的灵性,多了几分神秘之感。而人也从山的灵性和奇峰独立之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有了“仙”的构架、“道”的灵悟。正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言,既不在山,亦不在水,而在于山水之间的超脱与悠闲。有道是,“彼山还比此山高”,这似乎在告诉人们,在人生之中,想出人头地、卓尔不群,当然要胸怀远大的目标,如山的稳重、厚实一般,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执着而恒定,不为面前的困难所折腰,正如仁爱之人,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 勇是智和仁的结果。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这也许就是乐山者必仁的原因吧!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水至清则无鱼。水是千古情怀的聚集地,江河湖泊溪流深潭,无不迸发着天地清浊及人的七情六欲。水太闪烁,人们摹仿不出它皱而无痕的形体。智者大多会在水边,涉水而行,望水而思,让碧波清流濯洗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总之,山有厚重,水无常势。山和水构成了大自然中两种风格迥异的形态。山有其高、深、博、大;水有其灵、动、柔、变。一个志存高远,一个随波逐流。山以执著挺拔表现力度,水以畅达柔顺显示智慧。山的哲学蕴藏着正直,水的哲学贯穿着机智。山的逻辑意味着青云直上,水的轨道体现着迂回渗透。简洁是山的风格,它拔地而起,直视苍穹;丰富是水的个性,它漫地而游,潇洒从容。山是有记忆的,经年累月,历经苍桑,成就伟岸气质;水则灵柔乖巧,化解万物,有容乃大,因此畅流不息。山是静止的书,它书写了青松气质、磐石风格,能够打磨你的刚毅和傲骨;水是流动的书,它记载了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可以培养你的灵活和敏锐。读山,你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读水,你会悟出什么是稍纵即逝。直到现在,爱山、爱水,以山和水为自己人生的楷模,是笔者,也是许多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文章是案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清人张潮的这个名句经常浮现脑际,同时不由自主会产生出去走走的冲动。身处自然,阅读山水,常常使得内心异常平静。这也许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性情的原因吧. 供参考,希望采纳
xuzhenying
孔子与水摘要孔子一生对水情有独钟,他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提出自己深刻的见解和认识,告诉我们要有河水般的执着精神、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关键词孔子水进取作为儒家的圣贤,孔子给后人树立了道德大师的形象,他开创的儒家文化,不仅仅是维系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纽带,其中的许多精髓至今还深深植根于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和国民性格,对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泽被深远。孔子一生对水情有独钟,他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提出自己深刻的见解和认识.,进而以此更好的来把握和认识人生。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人生的天然教科书,文人择水而居,临水而咏,踏水而歌,所思所想皆能折射出其独有的情怀,历朝历代名人都会对水加以推崇,管子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等记载都把水视为离不开的重要物质,同时,它又是催生文学精品的产婆,文人自古就和水相亲,一不小心就留下千古绝唱.苏轼赤壁泛舟“不知东方之既白”,前后两篇《赤壁赋》,成为流传百世的华章。水无尊贵卑贱之分,再高的水流终究要落地而奔走。水的平民化是文人心灵的归宿.因此孔子面对大水时,不由叹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为何又会被孔子这样的智者所乐呢?因为水的许多特征与儒家的许多伦理道德有着相似之处“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真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孔子眼中的水,像德、像仁、像公正、像坚强的意志。有人说水是宇宙的缩影,孔子则更加具体化,认为它是仁德之人的缩影,儒家独特的思维把水完全人格化了。孔子乐水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的陶醉,更主要的是对水的观察和体验,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并把水之美和人类道德精神联系起来,并由此推衍出儒家的文化道德内涵,成了儒家文化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人生境遇人生在世,不如意处十有八九。孔子生于鲁国,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诸侯之间时常发生兼并战争.年轻时的孔子可谓意气风发,立志作出一番大的成就“.吾十五有志于学”,他不但十五岁便立志学习周礼,立志甚早,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番美妙的憧憬,内容却显得有些渺茫,实现不易,孔子用道德建构的“理想国”,以喋喋不休的劝说来进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率领自己的门徒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处处碰壁,不是冷遇便是奚落“.伐树于宋,削迹于卫,戚戚然以至于死。”孔子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此悲惨的境况,不能不使他无数次地黯然神伤,终于不平则鸣,喊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巨大牢骚。自古文人仕途失意,便想乘桴入海,绝尘弃缘.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孔子也不例外.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进取精神孔子在不得志时,曾经发出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叹,事实上,孔子并不是真的想隐逸在苍茫的大海中,过道家所谓“逍遥游”式的生活,其实这只不过是老人家“干七十余君无所遇”的无奈与感慨。孔子实际上是个主张积极入世并身体力行的人,他认为作为一个“士”,应该走出家门,辅佐明君.而不是囿于乡里,一事无成。不肯出去从政治国的人根本就没有资格称作士;并且特别反感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有人以《论语.先进》“四子伺坐章”为例,说孔子也有超然出世的思想。一天,孔子饶有兴致地问围坐在自己身边的几位得意弟子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纷纷慷慨陈词,惟有曾点与众人的志向相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番话显得很没有抱负,没想到却得到了夫子的赞同:“吾与点也!”。“乍一看来,沐浴春风,与世无争,其实这种境地正是建筑在其前述子路以勇武卫国,冉求以礼乐治国,公西华以外交护国的基础上,是国家治理成更高水平的表现,正说明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事实上,孔子为了入世治国‘,席不暇暖‘’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他自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是何等积极,何等自信!他的一生屡遭坎坷,却从未停息过对理想的追求,一次孔子,站在滔滔大河边上,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思绪万千,一方面感叹人生年华如流水,一方面赞美水之无畏无惧、百折不回的进取精神,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青春终会老去,万事万物都将成为一江春水,面对有限的人生,作为天地间渺小如草芥的人又怎样度过这一生呢?孔子告诉我们用积极的观点来看待人生,像流水一样,不断向前涌进。他这话的意义,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这方面孔子本身也是以身示范,尽管在弘道的过程中,处处碰壁,但是他依然如奔流的河水.执着、义无返顾的追求着他心中的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旁,面对昼夜不停的流水,感悟人生的真谛,像孔子一样学习水不断进取的精神,真是受益无穷。参考文献:[1]周瀚光朱幼文.管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2.[3]刘向撰赵善诒疏证.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4]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骆承烈.孔学研究.齐鲁书社.2002.
仗剑拂衣去
我常常想,是山比水更稳健,抑或是水比山更辽阔?不知道是哪一位古人游览河山后,留下了这么一句掷地有声的千古箴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许,山水之间,真的无法分辨出高低优劣。山“仁德”,懂得用信念和原则坚守足下的土地,亘古地伫立千年;水“尚智”,懂得用智慧和机智适时地变通奔向大海的路径,追求博大的气度!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为我们昭示着坚守与变通的哲理,执著地坚守与适时地变通将会使每一个生命吸取山的风度、水的气度,绽放出人生最耀眼的光芒和美丽!仁者乐山。做一个仁者,坚守生命中最本质的信念与原则。真诚、道德、仁义,这是一个人灵魂的根,若无根的牵系,人生便会如水上的浮萍,轻轻忽忽不知何去何从!厌弃污浊的世风,坚守高洁的品性,嵇康不屑于高官权势的诱惑,不在乎生活的贫困艰辛。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嵇康就是在这贫穷中坚守自己“真善美”的节操。“非汤武而薄孔周,越名教而任自然。”洛阳城铮铮的打铁声洋溢着人格中最可贵的“真”!当“乘肥衣轻,宾从如云”的钟回来访,他不屑抬眼仰望,蔑视权贵,坚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甚至,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虽然《广陵散》的乐曲绝传于晋,但嵇康高贵的人格一如高山,让后人敬仰,向人们昭示着坚守的伟大力量!智者乐水。做一个智者,适时地变通心态,以适应环境命运的变化无常。你看那涓涓流水,不迷恋沿途的风景,一路奔涌不息,绕过了高山,绕过了暗礁,为了奔往大海而适时地变通流向,终于到达理想与成功的彼岸!年轻有为,才华横溢,身边除了赞誉还是赞誉,正当苏轼决意为国为民施展满腔的抱负和才气之时,“乌台诗案”的“脏水”却让他从成功的巅峰摔到黄州赤壁。曾经沮丧,曾经彷徨,但当赤壁的清风吹散郁结于心的块垒时,苏轼释然了!他变通自己的道路,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文学的创作中,终于使文学作品如流水一般流传于后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水,向我们昭示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品格,适时地变通自己的人生之路,其实也是一种智慧!如山,坚守信念与道义;似水,适度地变通自己的人生之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做一个仁者,做一个智者,懂得坚守和变通的意义,我们便能在人生的画卷上绘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智者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王观有诗:“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蜂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崔颢有:“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有人乐水,有人乐山,山水孰更为之乐,还要由性情而定。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山和水,国画中两大景物,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有山有水,好山好水才真是乐园。乐山还是乐水,虽说见仁见智,真要二者兼顾,却非易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吾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高,仁者深;智者富,仁者贵。”智者喜欢山,仁者喜欢水。智者见解高明,仁者思索深刻;智者容易掌握财富,仁者为人所景仰,视为尊贵。 所谓智者,就是知己知彼,能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至的“野心家”。“稳如泰山无转移”,山,是对目标执着而近乎有些顽固的守望和追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山,是多少高人修养身息、隐居的胜地,是他们蕴集能量,“火山喷发”的等待;智者乐山,是因为山就是他们脚下不断攀登的路,是他们追求不懈的梦。 所谓仁者,是拥有仁爱、仁义、仁心的智者。仁者是智者的深化和升华,智者未必仁,但仁者是经历了智慧历练的大智慧--大智若愚。这种“愚”是一种包容万物的博爱胸襟,是一种给予大于接受的无私气度,是一种看似糊涂其实却洞察秋毫、举重若轻的大智大慧。“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是无色无形无味的。但是,它在阳光的照射下,能五彩缤纷。它能顺应形势,能变换出任何一款形状。它能根据需要,能调配成任何一种口味。它是单纯的,却是变通的,灵动的。“江流婉转绕芳甸”,水,水蒸气,水……拥抱万物,包容万物,它能像空气一样游走在地球的每个角落,谁都嫉妒它征服世界的“野心”,然而它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奉献出去以后,失去了它自己一切的同时,也得到了一切。仁者之所以会乐水,是因为水就是它精神的最好诠释。是它的知音,是它长长久久寻觅的共鸣。只有在自由的水,宽仁的水面前,只有在江河湖泊边,在浩瀚大海前,仁者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他的精神随着空气中每一个的游荡的水蒸汽释放,蒸发…… 智者征服的是金钱,仁者征服的是人心。古代君王能一统天下,不可以说他不智,但是统治不长久,是因为他不仁。即使大凡君主必谈“仁政”,但实际上却为富不仁,最终不得不食下改朝换代,被民推下台的恶果。所以现在经常谈“人道主义”,谈“人权”,其实人道、人权就和古代君主的“仁政”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可以到“中国科技论文网”去找!!!
1. 首先,可以搜索网络,比如百度学术、Google学术、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和你所研究的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2. 其次,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馆藏的资源
一 春天来了 花季,如马蹄般穿花而过,留下一串绝美的回响,扣开心扉,发觉是青春来了。 青春
提供一些关于数字万用表安装实践的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写作参考。 [1] 秦辉,陈东风. HP-36B型数字万用表的原理与维修[J]. 仪表技术, 2006,(
喷水鱼洗喷水鱼洗是一种类似现今 洗脸盆一样的古代铜盆。盆内刻有四条鱼,盆的上沿两侧有一对提耳。提耳的设置,便于提动鱼洗,但它同时又有另外一个功用,即当手掌跟它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