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8

cool100886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老茶馆论文范文资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edWeiPrincess

已采纳

凉山彝族婚俗—婚前礼仪在民主改革之前,凉山彝族内实行着严格的婚姻制度。不能与异族通婚;不同等级之间不能通婚;同一家支内部不能通婚;姨表兄弟姐妹间不能结婚,而姑舅表兄弟姐妹间却优先婚配权利。如有违背,轻则遭人终身唾骂,无脸见人,重则被处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些限制已有所放松,但大多数仍被沿袭下来。彝族男女一般...载歌载舞—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奇异浪漫的走婚习俗摩梭人的走婚,是世界种种婚俗中绝无仅有的一朵奇葩。 1、走婚情侣,以情为重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实行走婚。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或因走婚情侣双方需要同居,或因家中有男无女,视女为“根”;以女为贵的摩梭人,只好娶一个媳妇,以续香火,其...凉山彝族婚礼拾趣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区。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彝民族以自己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展示其绚丽多彩,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彝族那独具风韵、引人入迷的婚礼场面。凡亲眼目睹过彝族婚礼场面的中外游人,都会在脑海里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喜背新娘 婚礼这一天,不论路途远近,都要由年轻...凉山的婚礼习俗凉山彝族的婚礼习俗带有区域性,但也是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经过了换童裙的姑娘,开始在等待说亲了,也在等待缘分的到来。在过去,彝族女孩的婚姻大事由父母定,但不乏也有叛逆者,摆脱父母的约束而争取婚姻自由的。现在的时代变了,父母和个人都要参与婚姻大事的决定。 1、订婚 一般由男...四川的婚俗民主改革前,峨边彝族社会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彝族内婚,盛行买卖婚姻,不允许彝族与外民族通婚。姑姑的女儿优先嫁给舅舅的儿子,如要他嫁,要给舅舅一份礼钱。婚龄,男方青年年龄不限,女方必须是十七、十九、二十一岁单龄虚岁,一般婚龄都在十七岁出嫁。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有多子多生多富的观念。个...藏家月饼—道孚“花馍馍”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赏明月、尝月饼是我国汉民族由来已久的民间传统习俗。藏族人民是没有这种习俗的,但在道孚县的鲜水镇、协德乡藏族人家同汉族民族一样也流行过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做一种“藏式月饼”,当地俗称“花馍馍”。何谓“花馍馍”,顾名思义,就是用面粉做成的一种夹心...德昌县风俗民情彝族年、火把节、僳僳族阔拾节以及彝族、僳僳族婚礼、葬礼都饶有特色,沿安宁河、茨达河所存大石墓是古邛都人群体墓葬,被列为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 德昌为四川省僳僳族人口最多的县,这里民风古朴,保留着最为完整的僳僳族传统习俗。德昌流行过僳僳族传统节日――阔拾节。“阔拾”为僳僳语音译...植树节背后是巧合,还是传统去年,注意到在兰州附近,柳树多在阳历3月20日前后发芽。想到兰州古时号称边塞苦寒之地,那么,兰州一带的物候期应与中原地区相差很大,到底有多大呢?因而便去翻书,查到《吕氏春秋/任地》记载:“冬至后五十七日菖蒲萌生,菖蒲是百草中最先萌生的,这时候春耕就开始了。”这段记载应是以中原地区的物候...天彭牡丹会位于成都北部的彭州市, 古称天彭,是四川的牡丹花培育基地,历史上它曾与河南洛阳、山东曹州,安徽毫县一起并称为我国四大牡丹生产基地。诗人陆游曾说:"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说明彭州种植牡丹在唐宋时期已颇负盛名。 为发扬这一地方民俗文化传统,彭州市定于每年清明节前后举办一年一...老成都的平民茶铺春光明媚,成都西郊的老成都民俗城。喝罢跟斗酒,嘴角留有一丝回锅肉的余香,省作协会员冯水木先生、文史专家王大炜先生走进城中茶楼,两位“老成都”你一言,我一语,向众茶客开讲老成都的故事,回忆半个多世纪前的成都老茶馆。 平民茶铺与“加班茶” 1935年,成都卖得最火的《新新新...四川成都节日成都灯会 正月十五 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从1962年起成都恢复春节灯会,会期一个月。灯会期间,公园内有民间曲艺、...都江堰清明放水节东汉李冰圆雕石像的出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说明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代,灌区人民已经开始纪念李冰了。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益州刺史刘季连将都江堰渠首“望帝词”迁到郸县,以原庙改招李冰,名祟德庙。唐太宗时(公元712—756年),褒封李冰“神勇大将军”。玄宗幸蜀,迟封李冰...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市。每年清明节举行放水大典。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成了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的。都江堰是天府源头,李冰是建堰的第一功臣元勋。都江堰将与世长存,永放光彩,李冰将会永远受到世人的遵崇。 南国冰雪节春节即将临近,四川人赏雪、滑雪不必远去北方。中国(四川)首届南国冰雪节将于二00一年一月六日在四川成都西岭雪山拉开序幕。与此同时,九寨沟、峨眉山、海螺沟、龙池、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六地都将设立冰雪节分会场。 四川七大景区联手推出的这次活动,将是中国南方地区首次举办的大型...灯山万炬动黄昏—成都灯会元宵赏灯是我国南方的传统习俗之一。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据史料记载,成都灯会起源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最初只在正月十五日举办1夜,到唐玄宗时增加为3夜,北宋时增为5夜,南宋为6夜,明代进一步增加为10夜。成都灯会的盛况,据元代成都人费著写的《岁华纪丽谱》...当地特色—茶馆“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无一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成都茶馆的“三...百舸争流—新津龙舟会端阳节赛龙舟是我国南方人民的传统习俗之一。成都虽在长江以北,但也是水乡之地,所以赛龙舟的历史也很久远。直到本世纪60年代,成都的赛龙舟活动还在望江公园边的锦江河段进行。但70年代以后,市区的河道已不适宜再举办龙舟竞渡。因此成都新津县的南河便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把龙舟盛会越...羌族风俗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属同一名称。“羌”属他称,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羌族以养羊著称,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羌语属藏缅语系羌语支,分为南北两大...“四十八寨棒打猪”民俗探微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一个民族生存的自然、社会、生活环境,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由于同一民族、不同民族生存的环境千差万别,决定了不同民族生活习俗、社会风俗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本文所谈到的“四十八寨棒打猪”的民俗,就是北川羌族与众不同的独...九寨人情藏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百年前,九寨沟的先民们从遥远的“世界第三级”--西藏阿里迁徙至此,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与周围的羌族、回族、汉族携手合作,创造了独特的康巴文化。 至今,九寨沟人的衣食往行、婚丧嫁娶和生产方式等,还保持着浓郁而古朴的藏族传统:精美的服饰,剽悍的腰刀...服饰首饰首饰 首饰的概念在汉文化中一般是作为人体和服装的 “ 点缀 ” ,而在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 “ 浑身披挂 ” 四字更为贴切。各类首饰与其挂件遍布全身。头上佩的簪子、发卡、骨环、玉磐、发珠饰链及各类耳环等;胸前戴的项琏、珠饰、托架(远古金属圣物)、嘎乌等各类护身饰件;腰上系...藏族风情饮食藏族以熏烤肉为主,辅之以青稞酒,酥油茶,酸奶等饮品。九寨沟藏胞从古至今居住在高寒地区,形成了与其它兄弟民族迥然不同的饱含习惯。藏族人民对自己的传统食品和食俗,犹如对待风俗一样,怀着浑厚的感情。游人在贪图这儿秀丽山川的同时,若是再吃一口香甜的糌粑,品浓酽的酥油茶,喝一杯醇香的青梨酒,尝尝地...藏式建筑藏族建筑的类型多且各具特色,大致可分为寺院宫殿、园林、住宅、塔等四种类型。藏羌节日麻孜会 农历正月为藏族的年节。而九寨沟最隆重的节日当数农历三月十五的“麻孜会”。这天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去扎如寺参加庙会, 烧香敬神,朝佛转山,向师长亲友、和尚喇嘛敬献哈达,表达美好的祝愿。庙会上也有唱歌跳舞、演藏戏等庆典活动。青年男女也常在这天寻觅知音,交结朋友。 德朵节 每年...藏羌歌舞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在牧区,经常举行有趣的簧火晚会,人们通宵达旦,跳呀唱呀,没有个完。在城镇,只要天气稍为暖和,人们便举家而出,到林子里边喝青稞酒,边跳起民间舞蹈,它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西藏确实是"歌舞的海洋",可以说西藏"家家有舞,人人能跳"。 藏...藏羌风俗禁忌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传佛教公元7世纪,佛教从唐朝和印度等地传入西藏。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即保持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具有浓郁藏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上先后形成众多教派,目前主要有四大派,即格鲁派(俗称黄教)、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 扎如寺位于九寨...

150 评论

帅哥小蜜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展示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与时俱进的传统专业。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电大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摘 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让我国的汉语文化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流行起来。学习语言最基础的是学习文化背景,尤其是汉语这样一门历史悠久的文化,其底韵内涵之深,其概括力,语言弹性,包容性之大更增加了其学习上的难度,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及意境分析进行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对汉语言专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意境

1 导言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2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2.1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如果不了解汉语言的应用方法和意境,就无法安心阅读,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作品中极尽深刻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欣赏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的语言朴素明朗却又隽永清新,作者对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感恩,善良虔诚的祈祷,愿每一个人在尘世间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仅仅依靠语言根本无法理解全诗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观也会更加准确和健康。

2.2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笔书写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目标不仅包括对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也包括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笔能力,才能更加的施展语言功底。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汉语言文学在语言应用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毕竟,文字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能口述,也能用笔来书写,才是真正懂得语言应用的人,才是真正能够领会语言意境的人。比如,如果将“沏茶”的过程用文章表达出来,并加以立意的提升,联想到人经历风雨,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必然会通过文字语言感染更多的人。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3.1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的特定性

汉语文学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好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乐于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可见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理所当然,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自然被得到重视,因为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中之重。

3.2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其所涵盖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从流程的与人交流沟通,进行理性的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鉴赏品读。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及语境的拿捏会更加准确到位,从而使自身的语文能力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

4 提升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策略

4.1增加必要的背诵内容

背诵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背诵量必然会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最终,通过深刻记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的亮点,提高文章的层次,使文章更具有灵性。

4.2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4.3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5 结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有着方面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在老师的带动下,发展主观积极性,努力探求更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方便快捷的体会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02:144.

[2]潘家珍.解析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J].文学教育(上),2015,02:136.

[3]庞华.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J].求知导刊,2014,09:122.

浅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策略

【摘 要】 本文在分析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关系的和谐与冲突表现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主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增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直观性。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关系;策略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仅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经典文化作品阅读作为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内容,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化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模式,实现文化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和谐关系

1、网络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

移动图书馆的开发,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已逐渐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只能通过纸质的书籍,进行慢慢品味书中的韵味,而如今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等的流行,人们在阅读的时间、方式上的选择上更加灵活,从而节约时间,提升了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前,外国的经典名著很难被普通人群所接触到,而如今文学爱好者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品味到更多的优秀外国经典名著。

2、汉语言经典阅读有利于社会、网络环境的净化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传统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与象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有利于心灵的净化,优秀品质的培养,对生活中的事与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深刻体会到经典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在品读经典文化作品的过程中,读者感受到的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在日常的工作、为人处事过程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自然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也会注重自身的言行,从而净化了网络环境,减少了、传播不良信息等不和谐现象的产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

1、表现形式上的冲突

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一颗沉淀的心去体会与细细品味,需要一种氛围与环境。去实现与文学作品作者心灵的共鸣,去感受作者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实践中,网络技术的普及虽然为人们获取信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在时间上与方式上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人们已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但是人们通过网络更多的还是为了获取新闻简讯、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因为网络上有着众多的各类信息干扰,不能使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因此,在网络上品读经典文学名著的读者还不是很多,网络仅仅只是为人们获取相关的文学资料提供了相应的媒介载体。

2、在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会影响人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生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内心具有较大的浮躁情绪,甚至一些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而经典文化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背景特性,比如《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而《茶馆》、《雷雨》则是对旧社会、民国初期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描述,而学生要想感悟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将自己处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足够的精力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中。

三、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中来,是新时期深化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传统的黑板板书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思路清晰,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记好笔记,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上课的效率。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创新。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汉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PPT、人物传记视频资料、图片、纪录片、文化宣传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内容较长、情节复杂等特点,比如名著《水浒传》里故事的起因、发展、大结局;还有各种人物关系的衔接与变化,仅仅通过课堂上简单的口头讲述很难使学生清楚的理解经典名著里的文学价值与内涵。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比如,可以选择比较经典的文学著作布置给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截止后,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各自的见解。同时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组织演讲比赛,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应变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口才的提高,本质上是其知识储备情况,应用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汉语言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使其在所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与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对于世界与外物的独特认识与见解,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目标。

3、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

鼓励学生阅读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字性的作品不感兴趣,而对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作品则表现为非常的关注,而且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依靠网络视频资源,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将一些文字性的经典作品转化为具有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视频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组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社团组织,比如组织说书论坛,说书论坛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说书活动,在说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将自己阅读的一本经典文化作品以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说出来,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当然学生在进行说书之前需要认真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

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有利于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提升自己品味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处理好汉语言文学与经典阅读的关系,有利于创新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有效的体会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德明.名著演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种经典阅读与体验[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 贾波.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11).

[3] 蔡梅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牛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254 评论

yissluckyg

1、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2、德昂族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3、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4、侗族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5、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6、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7、俄罗斯族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8、鄂伦春族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9、布朗族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10、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11、高山族11高山族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12、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13、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老人节)。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24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老茶馆论文范文资料

    凉山彝族婚俗—婚前礼仪在民主改革之前,凉山彝族内实行着严格的婚姻制度。不能与异族通婚;不同等级之间不能通婚;同一家支内部不能通婚;姨表兄弟姐妹间不能结婚,而姑舅

    cool10088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武夷山寻茶论文范文资料

    武夷山,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1]  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

    爱吃甜的小马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徐老论文范文资料

    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

    不想不想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黄老道论文范文资料

    、《神药之殇——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作者蔡林波,巴蜀书社2008年11月版2、《黄老道探源》,作者(韩国)金晟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多余的

    Gemini9524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下午茶论文范文资料

    茶 文化 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

    约丶书丶亚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