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2

青春冰帝
首页 > 学术期刊 > 自我认同可以作为论文主题吗知乎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加菲慢半拍oO

已采纳

适量最好,过多显得论文依据不足,过少就显得没有自己的观点

232 评论

纳兰美黛子

“我们都是浩瀚宇宙里一颗小小的星辰”,这是早先因一部青春电影而十分流行的一句话。在我的理解中这句话说明我们每个个体都只是我们所生存的时空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换种说法,我们都只是基本构成要素而并非决定性因素,这或许是我们大多数个体对于自我认知的最好表达。但在安东尼·吉登斯的看法中,他认为“极盛现代性中的自我不是最小的自我,而是一种对大规模的安全的体验,具体而言,这种安全又以或微妙或令人烦恼的方式与普遍化的不安的源头相关联。”吉登斯将个体经验中所经历的焦躁、预感以及绝望等归结为“自我的苦难”。阅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想我对曾经仅仅定义为“负面情绪”的内容有了全新的理解。 (一)每个个体都是自我的把控者 吉登斯说:“人们在一个世俗的风险文化中生活便会面临一种固有的不安定感,而且在一些决定性时刻会有非常明显的焦虑”。现代生活中的个体自我意识愈发强烈,每个个体在面临与自我利益有所关联的时候都会加之数倍的关注,尤其对于自己发展有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更是如此。 举个例子,大学中每天都会有来自各方的各种各样的通知,很多人多数时候并不关注这种事情,但是当一个通知涉及到自我利益之时个体会显得尤为突出。比如说每个学期的选课,选课的结果关系到自己的学业、成绩等各方面,这种时候大家对于相关通知都会格外关注,但在操作前大多数个体都会有类似于“万一抢不到这个课怎么办”这样的不安定感。 其次,就近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选择一事也充分可以说明这个原理。我们每个个体思考的方式不同,所以个体选择结果也不尽相同。有些个体从未来发展出发去做出选择,但也有其他个体会因为自身兴趣而做出选择。我认为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吉登斯所说的“决定性时刻”。在做出选择或等待老师答复的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内心都会有隐约的不安定感甚至是焦虑感。 其实我认为,个体产生焦虑感的原因在于对事物未知性的难以把控,因为个体无法判断事情发展趋向以及自我预测判断正误,所以会产生怀疑,这种怀疑经过个体主观加工便形成了所谓的焦虑感。 (二)个体构造自我保护壳 上一点也说到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我的把控者,自然都会将个体利益放置于第一位,所以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当遭遇一些无法预测结果的事情时多数个体会选择“规避”,这样的规避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个体保护壳,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保护壳有利于保持个体的安全感。 个体自我保护壳的构造其实是受封闭式思维的影响,这种说法使我想到了“茧房”这个概念,我认为个体长久以来将自己桎梏于封闭思维中会形成个体主观思维上的茧房。吉登斯在书中也阐释道:“某个具体个人对新知识形式有多大的开放度,以及他对差异性有多大的容忍度,这都是因人而异的。”由此可见,构建自我保护壳的个体相对而言就会具有较低的开放度及容忍度。从我自身而言,我认为个体还是需要具有更广阔的的接受度才可以让自己的视野更宽阔。

353 评论

乖乖纯00

不知道何时开始关注这个词,伴随它的总要提到自信和自卑。其实仔细想想初中政治课本已经在讲如何保持自信,如何平衡自负和自卑了。那时照搬书本答题考试,哪知长大后的某一天面临这一问题时,书中那些方法早就被遗忘。于是抱着知乎一顿狂搜,看过高赞后心里稍有安慰,然后又陷入新一轮的焦虑循环。     字面上讲自我认同是自己认可自己,也就是在说自己如何评价自己,事关自己对自己价值评判体系的构建。而一套标准或者体系的构建,必然有其依据,不同人的依据当然不同啦。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依据来源于外部,用世俗的成功评价标准来评判自己,有的更甚,他会和所有人比较,用不同人的长处去比较自己的短处,结果当然不理想。于是自卑情绪蔓延。     其实可以这么想,既然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自信去构建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为什么有信心去认为别人的标准是正确的呢?这样一点都不一致。对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抱有怀疑,就更不该笃定别人的想法是正确的,自然不必跟随别人,事事与他人比较。本质上,并没有将自己与他人一视同仁。如果一视同仁,则不相信自己的想法也应该不相信别人的,而非像现在否定自己而盲从他人。     那反过来,看到别人可以自己一定可以吗?答案是需要分情况来看的。放在影响因素单一的行为中,比如考试,可以激励自己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是正确的。然而对于多重影响因素的事件来看,比如工作,婚姻,岂能是一条标准可以决定的?又怎么能用同一眼光同一标准去看待自身和他人呢?     所以这个词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在仅靠个人努力和坚持就能取得成功的事情上,(比如考试,健身)就用同一标准看待,别人行我也行。但在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甚至有时要靠一点运气的事上,要找好自己的轨道,按自己内心对自己的要求去做,不必盲目追随比较。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分析处理问题,可能会离实现自我认同更近一步。

126 评论

0.0哆啦A梦0.0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即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这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当一个人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也就意味着他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01找到看待自己的位置,学会与自己对话当我们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象来评价的时候,其实最重要的不是那个被评价的自己,而是那个去评价自己的我们,是宽容的,严苛的,还是回避的。我们很难做到客观的去看待自己,但我们学会与自己对话,当我们责怪自己的时候,听听那个被责备的我们会说什么,当我们称赞自己的时候,体验那个被称赞的我们内心的感受。02在现实的成就中体验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同感不是自己臆造出来的,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件又一件的实事中建立起来的。一次次的逃避实际上是在告诉自己“我就是不行”,会不断加深我们对自己负面的感受,敢于去尝试,通过外在成就,即在生活中持续获得成功,提升和维持自我价值感,从而感觉自己被他人需要与喜欢。03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无条件的接纳自我肯定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自我认可感,但无法满足人的情感和物质需求。我们需要在良好的亲密关系中,感受到即便自己就是现在这样,即便自己不够优秀,即便自己有很多糟糕的部分,都一如既往的被对方需要与喜欢,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存在和价值。04自我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开始,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主要是在青春期完成的(12-20岁),后来人们发现,青春期是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但发展自我认同其实是一生的主题。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到自我认同、自我实现,必定会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自己更多的耐心,终有一天,我们会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成为那样的人!

296 评论

相关问答

  • 共同一作可以作为毕业论文吗

    复旦大学共同一作能共同一作的论文可以当成毕业论文吗?共同一作有用吗?有的作者想要发表毕业论文,但自己是共同一作,不知道能否作为毕业条件来使用。于是来咨询,我们今

    選擇淡定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期刊文章可以作为参考文献吗知乎

    当然可以,公开发表的文章均可引用,作为背景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引用的内容一定不能是你论文结论的一部分。

    蛋糕上的草莓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大学心理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论文

    认识自我尼采曾经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满自信,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的航船不会迷失方向。只有正确的认识

    yuqian100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自我认知为主题的论文800字

    认识自己 世上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去认识,但最应该认识和最值得认识的人却是你自己。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话一点不假,要公正地认识自己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为

    bluelights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以社会认知效应为主题的论文

    8种心理影响人际关系自卑心理怯懦心理猜疑心理逆反心理排他心理作戏心理贪财心理助你成功的人际关系法则白金法则黄金法则出自基督教《圣经·新约》中的一段话:“你想人家

    恩恩慧慧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