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8

冰灵蜜蜜
首页 > 学术期刊 > 马克思毕业论文金句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uxiu木秀

已采纳

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邓宁格的著作:《工会与歇工》第3页

112 评论

S素年錦時

朋友,我要的是原文!不是大意

331 评论

伊泽瑞言

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的前一句: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摘自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的偶像是普罗米修斯,因为普罗米修斯不仅创造了人类,给人类盗来了火,还教会了他们许多知识和技能;他宁愿受苦赎罪也要为人类造福。

中国青年的偶像是马克思,因为马克思不仅创造了人类的“北斗导航系统”——思想方向的指南针,人类想要去任何一个目的地,都离不开这种精准定位;马克思牺牲了自己也要为人类指明前进的方向。

可见,他选择的这种职业和工作,确实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共产主义的人民群众和马克思,比伊斯兰教的安拉和穆罕默德、基督教的上帝和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和诸佛菩萨,更加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更加能“保佑”自己,更加能实现我们的梦想!

129 评论

洁博利郑少波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 领袖“两山论”理念的实质与内涵 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其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集中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深刻地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其二,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三,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责任担当。 2.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虽然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人类不能对自然规律不管不顾、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 底线思维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生态保护红线主要保护的就是生态功能重要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这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如果生态安全屏障消失了,那么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也随之消失,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是不可持续的。 4. 新时代应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二、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双方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此外,矛盾双方共同规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是指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趋势。而且,矛盾的斗争性会促使事物发生运动变化,造成量变,进而实现质变。所以,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2.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三、认识与实践 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还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效果:第一,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二,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使实践归于失败。 2. 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人,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认识的客体即认识的对象,是进入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同主体发生联系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主体受制于客体;主体又能动地改造客体。 四、认识的辩证运动 1.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获取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还要有科学的加工方法,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具体的加工方法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2. 认识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认识的理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指导、解释、预见的作用;而非理性因素则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在认识中,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3. 认识的无限性和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南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五、真理与价值 1.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2.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二者可以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六、质变量变原理 一方面,质变与量变有区别: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量变则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化;质变与量变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 七、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 必然与偶然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 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160 评论

相关问答

  •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危机中的表现。 毕业论文注意事项: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

    阳光365家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那句话

    你好,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

    小皮球佳佳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马克思毕业论文朗读

    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的前一句: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

    大嘴闯天下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马克思学院的毕业论文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

    kellycai414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读马克思毕业论文感想

    最近看了一篇马克思写于1835年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他十七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年纪这么小,就能写出如此深刻且颇具哲理性的文章,由此可见

    childrenqj12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