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4

美味童鞋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哈姆莱特论文范文资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mandawei201

已采纳

写作思路:围绕哈姆雷特的人生经历,写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的形象。正文如下:

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个丹麦王子,自然我也有着自己的认识。

弗洛伊德式的哈姆雷特—— 因为对心理学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弗洛伊德的书也涉及了不少,印象最深的就是“恋母情结”,也就是“俄狄浦斯情节”,仿佛贯穿他所有的理论和著作,其中有关潜意识的理论更是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本质的怀疑。

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让这个还处在不成熟年龄阶段的丹麦王子一下子好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的报复,与其说是为了杀父之仇,还不如说他是为了给自己的欲望找一个发泄的窗口。他爱他的母亲,母亲在他心里是贞洁的化身,他无法接受父亲猝死还不到两个月,母亲就立即下嫁给自己叔叔的这个事实。

其实叔叔只是做了他潜意识里渴求的事情,也许,不,应该是肯定吧,连哈姆雷特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对于母亲的依赖或者说是依恋,母亲改嫁让他再也无法相信女人,包括他的恋人奥菲利亚。他对奥菲利亚近乎苛刻的话语以及那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展现的是一个对爱情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的绝望之人。

319 评论

小悟空harrywang

也许,他的确才思泉涌一发不可收。不管怎样,华丽的文字,罗嗦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哈姆莱特这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他给我的感觉是一个矛盾体,多~

228 评论

qianshuijun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被广泛用来说明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个典型人物的复杂性。差不多同样的意思,鲁迅曾经这样谈论《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明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许多时候我们都用鲁迅的这段话来批判阅读过程中对于文本的“误读”和“歪曲”,而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这种“作者带来文字,读者则自带意义”的“误读”和“歪曲”客观地存在着。文本解读活动中,读者在哪里?“如果此时此刻有人问‘你在做什么’,你很可能会回答说‘我在阅读’,因而也就等于承认了这一事实:阅读是一种活动,一件你做的事。没有人会认为阅读行为能在不存在读者的状况下发生——你怎么可能把舞蹈和跳舞的人分开呢?但奇怪的是,在对阅读的最终结果(也就是意义或者理解)进行分析性评述时,读者却往往被遗忘,或者被忽视。在最近的文学史上,读者则被合法地完全地完全排斥在外了。”②而这恰恰是接受批评的理论前提。“有一点很明显,尽管注重读者的文学批评的理论家们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但他们在这一点是一致的,即都反对那种认为意义生来就完整地、独立地存在于文学文本之中的说法。”③“由于把重点放在读者方面往往会先是销蚀、后来又破坏客观的文本。”④读者反应批评将解读从集中文本,转移到读者,转移到文本和读者的关系。读者和文本的关系不再是对文本预设了意义的寻找和发现,而是不同的读者经由不同的路径去创造性地重建文本的意义。由于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接受美学的广泛影响,读者反应批评也称接受批评。它有点类似于我们传统中的“诗无达诂”和“见仁见智”。一定意义上,读者反应批评正暗合当今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创造性和开放性的诉求和强调。“读者反应批评学派所持批评主张在概念上并不一致,这个术语是为了区分出一个研究领域,是指那些使用读者、阅读过程以及反应这类用语的批评家。”⑤读者反应批评思潮的渊源可以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波兰文艺理论家罗曼·英加登和美国女批评家路易丝·M·罗森布拉特是这一思潮的两个源头。英加登在他的《文艺作品》和《文艺作品的认识》等著作中提出了读者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共同创造者的主张,并指出艺术作品与其“具体化”的区别和艺术作品与审美客体的区别。他的理论成果为后来的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沃尔夫岗·伊瑟尔等人直接吸收并加以系统发挥。罗森布拉特在她的《作为探索的文学》一书中,提出了文学沟通的概念,认为文学作品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来实现的,无人阅读的作品等于不存在。她的这些主张成为20世纪50年代英美批评界研究读者反应的导线。20世纪50年代是读者反应批评兴起的时期。在英美批评界,新批评派受到结构主义的巨大冲击。而结构主义由于打破单部文学作品的确定性和封闭性,也必然为阐释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进而转向读者和阅读过程的研究打开了大门。⑥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发轫于联邦德国,逐渐风靡世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接受美学的理论大师沃尔夫岗·伊瑟尔和接受美学的另一位创始人汉斯·罗伯特·尧斯一道,以开拓性的理论创见,成为接受美学的巨擘。20世纪60年代末伊瑟尔在康斯坦茨大学发表了著名讲演《本文的召唤结构》,这篇演讲和尧斯作为接受美学诞生宣言的讲演《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引起了很大反响。⑦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丰富驳杂,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下的一些方面值得关注。首先,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担负“理想的读者”培养。按照斯坦利·E·菲什“我的读者是一种思维的产物,是一种理想的或者理想化了的读者,多少有点像沃德霍所说的‘成熟的读者’,或者弥尔顿所说的‘合适的读者’;用我自己的话来说,这种读者是那种有知识的读者。而那种有知识的读者又是:1.一个对构成那篇作品的语言运用自如的说话者。2.一个完全掌握了‘一个成熟的……听者竭力想理解的语义知识’的人。这里所说的语义知识包括有关各类词组的知识,有关搭配可能性的知识,有关成语的知识,有关专业用语和其他行话的知识等等(也就是说,既包括使用语言的经验也包括理解语言的经验)。3.一个具备文学能力的人。”⑧其次,接受批评中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是接受批评所认为的只有通过读者与文本的会合,文学作品才能成为现实。就像伊瑟尔所指出的,对文本的解读,读者必须积极补充文本中没有写出但是作出暗示的那一部分,担当作品的共同创造者。另外还有一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不妨作些尝试。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就有不少批评家直接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关于阅读反应的实验和定量分析。比如美国学者斯夸尔就以52名九年级和十年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在阅读一篇短篇小说过程中所说的任何话语都作为反应详细记录下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集中对记录进行分析。他得出,尽管青少年的阅读反应表现出某种群体性倾向,可是每个读者的能力、素质和经验背景的独特影响造成了个别的变化。这等于说,读者的反应是主观性的,它制约着作品的意义。而威尔逊用同样的方法对大学一年级的小说阅读者进行研究。他让54名读者每人阅读三部小说,并对其中9名实验对象进行了较全面的深层研究。威尔逊得出的结论是,从文学研究的关系来看,重视反应比运用种种衡量阐释准确性的标准更为重要。⑨这些研究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有启发意义的。近些年,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很多,但我们这些讨论,包括教材开发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我们对教学对象阅读状况的真实把握的基础上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21 评论

相关问答

  • 哈姆雷特的论文答辩

    Hamlet and Ophelia, by Dante Gabriel RossettiPrince Hamlet is the main character

    九尾天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哈姆雷特的主题论文

    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修普诺斯090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巴哈马论文范文资料

    居留政策如下: 1、工作许可是颁发给打算在巴哈马从事赢利性活动且具备申领资格的外籍人士的许可证。居留许可是颁发给打算在巴临时居住但不准备从事赢利性活动的并具申领

    三生皆缘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玛莎努斯鲍姆论文范文资料

    德国犹太画家嗯,菲利克斯努斯鲍威尔画风是非常好的,它的画风是对人物的那种塑造,是一个非常强烈的那种感应。

    lucherking18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哈姆莱特主题论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被广泛用来说明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个典型人物的复杂性。差不多同样的意思,鲁迅曾经这样

    小羊囡囡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