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7

绝妙蓝调
首页 > 学术期刊 > 国外学者对摆渡人的研究论文题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lue-taste

已采纳

生命是一条缓缓流动的长河,而青春却是一只小船,缓缓地来了,又缓缓地离去,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我的青春摆渡人为话题 议论文 10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青春摆渡人1000字1

我是陆老师20多年教书生涯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学生,陆老师是我大半个初中、可能也是我将来人生中铭记最深的老师。

第一次见到老师是在 八年级 的第一节物理课上。他看上去五十岁左右,标准中年男老师配置:条纹衬衫,头发有些白,关键还有些秃头,皮带搭配大肚子,上面扣着钥匙串。最最奇特的,是他那一口不知道来自哪个犄角旮旯的普通话。

刚上课还有些不知道他在讲什么,那普通话真是听不懂。但他说他的梦想是想当一名播音员,讲出来真让人笑掉大牙。还有更令我们瞠目结舌的,他说以前差点去造火箭。老师每每讲到这件事就一脸懊悔样:“我当年26个英文字母都没玩溜,结果就跑来教书。”印象中有一次还和英语老师较劲, 辩论 一个英语物理名词。真是一个怪老师。

后来渐渐习惯他讲话,虽然时有把类似“比热容”说成“比热龙”的小尴尬,但没多大在意,因为他上课真的挺吸引人的。哪要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PPT?一个有趣的实验过程就解决了。再不然,他随口举个例子都能给你讲明白这个理。就是这个“死磕”到底的精神,他特喜化欢追在我们身后问有没有错题,有没有不懂,赶紧提出来。大家没人敢问,他一个个走下去翻开练习书给你讲。有时一道题错的人挺多的,他不嫌烦能多讲一个学生就多讲一个,直到你懂为止,上课时还会再讲一遍。就连开家长会的父母们都愿意多留几分钟听他“叨叨”。

白驹过隙,我升到九年级,听说他留在八年级教书。我曾多次扬言要冲进八年级讲堂听他上课,又估计会在课堂上哭得不成样。我想念他那口让我十分怀念的普通话,普通的衣着,讲着课自己会激动地踮起脚尖,神采飞扬的眼神,老是砸偏的粉笔头,宏大的造火箭理想,老师课堂中的一切似乎闭上眼睛就能看到。

那第一位教我物理的老师,他像摆渡人那样,将我送到将要中考的一岸,又去摆渡另一批学生。剩下的路更多地靠自己,他不仅教的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对梦想保持着初心,对一切事都充满希望。当处于低落、沮丧的时刻重新燃起希望,保持初心地继续走下去,在遇到困难时,要有与其死磕到底的决心。

我的青春摆渡人1000字2

闷热的夏天的深夜,远处漆黑一片,星空也逐渐被淹没,有些恐怖的气氛笼罩着四周。最后的月光刺进窗户,穿透厚厚的玻璃,如矛一般“插”在我的桌子上,家人都睡了。万籁俱静,我盯着发黄的试卷,心里想着许多,青春到底是什么?有意味着什么?在这茫茫的海上,我的领路人又会在哪里?

桌前盆载里的小草,吮吸着泥土的养份,趁着夜色,“疯狂”地成长,它希望能被绿色围绕,立足于这被灰色水泥覆盖的城市中,它的理想,促使它跨越时空,不断向前方奔去。

我手中的笔,还在沙沙地飞舞着,在白炽灯的映衬下,将纸张作为背景,卖力表演,倾尽全力舒展他单调而优美的身姿,笔尖旋转跳跃着的墨水如潮水般用处,连续不断,“占领”了纸张。再普通不过的笔,也凭着黑夜,为我在追梦的道路上铺就一块块石头。它的目标,便是竭力奉献,为它的“主人”在他的成长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奋斗”的目标,激励他挥洒自己,为他人奉献。

再将目光向窗外挪动,眺望远方,月光已完全被厚厚的浓云遮挡,淅淅沥沥飘起了小雨,在湿热的微风中,滴落在楼下住户的雨棚上,发出了滴答的声响。随后便滑落到旁边的土地上,浸润于土壤中,滋润着大地。这种景象也十分常见,只是从未品位得如此细,又悟得如此深切。 雨水 总是如往常一样择润泽干涸的大地,不断循环着,从未离开我们,这便是它的使命,它的目标,只是随着季节的不同,它不断适应着环境变迁,不断完善自我,力图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加出彩,更加及时,更加丰富。

顿时,我好似明白了,青春岁月,也将会飞快流逝,直至终将离我远去,而现在的我,就如同在大海上迷失航向的船,任由风“折磨”,青春不仅是年龄和身体的成长,也是心智的成熟,我的“摆渡人”告诉我说,青春需要不断努力向前,青春需要翻天覆地的蜕变,青春才能做到无悔。

扛起使命,负起责任,坚定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把握并不断调整航向,再次凭着青春迸发的动力,起航,冲破重重困难,驶向自己的远方。

我的青春摆渡人1000字3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题记

午后昼静时光,溶溶的河流低吟浅唱,远处间传来一串俚歌。四野悄然,把这声音衬出一点原始的寂寞,尔后对岸发出橹声,一只小船咿咿呀呀地摇了过来。艄公从年轻时就做起摆渡,是老去的英雄,他曾游遍江湖,冲破命运的罗网,而终为时光败北,遂不管晴雨风雪,终年来这河畔为世人引渡…。

我是这荒径之间的行客,父亲是用那魁方斗似的四方渡船将我曳向对岸的摆渡人,他从年轻时就开始渡引,直至他走过忘川…。

儿时童稚,胆小怕黑,畏鬼惧神。他便对我说:第一只下树的猿猴是勇敢的,因为它克服了对地面未知的恐惧;第一只飞翔的始祖鸟是勇敢的,因为它消除了对蓝天遥远的恐惧。茫茫乾坤,宇宙无垠浩大;,昼夜交替,光明从未走远,只是我们要学会适应黑暗。

守望在青春的桥头,青春是用意念的血液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前途上不是一路顺风顺水,也不全是逶迤曲折。我记得我物理考试不及格时,他抓住我欠思考的问题言:读书要学会思考,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了很多,而你思考得越深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其实知道的很少。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驰骋千里的驿马虽见多识广,也未必有善于思考的能力。如果人本身不会思考,便也不会从“蠢如鹿豖”进化至文明。总之,要学会悟,悟出其理,释疑解惑;悟出其真,喻事明理;悟出其奥,教化不尽…。后来,获得较为优秀的成绩,欣喜若狂,喜不自胜。他脸上挂着严霜似的寒意,又言:你的追求就仅此而已吗?如果处于井底之蛙之志就只会在艰难中怒吼,你只能束手无策。

后来到异地求学,乡愁便是那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月色皎皎的夜里响起,让隔树望月的人一身单寒。把家宅的粉壁看作是一幅幅斑驳的画,用童心去读古老的 故事 ,激荡起无数泡沫般的幻想——渔翁,樵子,水滨的钓客,也拟泛轻舟。他总说心中有梦,何惧远方。电话那头似乎有着隔山望水的牵挂,在日积月累里,愈加深厚的沉淀。因为底子薄,所以成绩总是不如意,好强的他,却懂我哽咽呓语,不在笑我痴狂。当那一次次的雷雨撒下,炭笔似的线条,终将把我打湿。他吸着烟,烟圈满心沁入空气,言: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拆除心灵的障碍,卸掉心灵的包袱,去掉唯唯诺诺。最使人颓废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我们心灵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不是挫折的打击而是心灵的死亡。

父亲爱品茶,身边总飘散着氤氲的茶香;父亲爱吸烟,总爱坐在窗前,像哲人似的许久望着天和款款的流水……他陪母亲寻找些许“青春”,灯光在雨雾中炫射成带芒刺的光球,串起这些,在流转的时空里,把他沉淀为一种过程,爬满他满眼的皱纹,落下他也曾漆黑过的白发。人生何其短暂,他总向我独叹;韶华何其难留,没有资格虚度光阴。若说人生如戏也就如此,中国古典唐装终不可穿行着行走在如今的街上,但父亲从未认为行走于两岸过于拘束,他做我的摆渡人,遂令那一份渡引世人的庄严变得甚好……

从烟黄的旧夜里,回首数十年间,时光是令人精神错乱的迷雾,没有流水和题诗,天辽水阔,泛舟点点,一壶浊酒,你行坐舟中,将多少世俗笑谈付中,佛之四大皆空,儒之人世庸物,如一尾游鱼,戈在清澈柔波里……

咿咿呀呀,空谷传响……

我的青春摆渡人1000字4

“受人滴水之恩,当与涌泉相报。”父母赠于我们的,那可不比滴水这么简单。有人说:“积水成海!那片海不比大平洋小。那时父母就像你的左右护法,轻轻摆渡,让小舟在海洋中缓缓滑动。这不是你无知,而是你的双眼被淡雾所朦胧,而不曾发现……梦里,摆渡人依旧坐在那间朝阳的房子里,任阳光洒在你的脸颊上,倚在椅上,读着书!那就是我的母亲,心中的摆渡人。

母亲已是一位四十出头的人了,在长长的黑发中,已有了几根白发。两弯淡黑的眉毛,那双眼睛已不像往日那么灵动,眼角边长出轻而浅的放射纹路。她可为我操碎了心,为我的一次成功乐开了花,为我的一次哭泣而落泪。

一次放学后,我按时到了校门口,等着妈妈到来。眼看着校门口的同学们一个个被亲人接走,唯独我孤零零地等待着。我心中一阵阵埋怨随之而来。我皱了皱眉,不时向校门口张望,不停地跺脚,徘徊了许久。“第一天就这么误事。”我心里有了些愤怒。本来昏沉沉的天,渐渐地飘起了雨,夹着清风,那轮红日顿时避而远之,悄悄躲进了云层之中。树叶也被沉重的雨点打得低下了头,校门边巨大的遮阳伞也是嘭嘭地响着。

心中越想越气,决定戴上帽子走人。冲出伞外,雨点打在帽子上每一颗都是那么的沉重,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大约离校门口八百米,一个矮小的身影在雨幕中若隐若现,见那人加快步伐,我便放慢了脚步。越来越近,我定眼终于看清了她的脸,是妈妈。她把我罩在伞下,用满怀怜爱的手不停地抚摸着我的头:“儿子啊……对不起!我来晚了!”我看了妈妈一眼,什么也没说。“今天第一次来接你,走得急,眼看要下雨,又返回拿伞……”“好了,好了!不用说了!”我不耐烦地打断了妈妈的话,见妈妈张着嘴,像还有话说。心一紧,把书包往她手里一扔,夺过另一把雨伞,冲进雨雾。回到家,我穿了一件很薄的衣服,趴在窗上,风儿不时裹着雨丝,抚弄着我的脸颊,心中一阵一阵地凉。轻轻咳了一声,这时一件外套披在身上。“天冷,多穿一点,小心感冒。”是妈妈,碰到了妈妈的手,那手像一截枯枝。心中百感焦急,转身扑进妈妈怀中。风随势带走了云,阳光反射在海洋上,小舟不再摇摆,它平顺地向前滑动,比以前更快、更稳。心灵的摆渡人,在青春世界中,一片灿烂阳光,无边无际,广阔之洋……那一刻眼前的淡雾散尽了

我的青春摆渡人1000字5

青春,是琴弦上舞动的乐章;青春,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青春,是年少的无知和白日的幻想;青春,需要一人为我护航。

从这个彼岸到另一个彼岸,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方向。我不是一个总迷路的人,但我还是会迷茫。人生路很长,我知道妈妈永远在我身后,为我指明方向,尽管她不会也不能一直陪在我身边,但我深知,她就在那儿。或许习以为常,不曾注意,有什么疑问了,我都会问她。“妈,这个是怎么回事?”“妈,这是个什么东西?”不管快乐是与谁度过,有什么困难,首先想到的也还是“妈”。很企盼妈妈撒手的那一天,这表明我已经足够成熟,可以独自面对未来。这很远,也很近。远到我不可估量我哪一天才会真正意义上的成熟、长大,近到我不用努力便触手可得的十八。转念一想,在妈妈眼中,我或许永远不会长大,我就是一个孩子,她唯一的孩子。从我出生以来,妈妈从未对我不顾,不管是出于一个母亲的职责还是不愿让一个孩子悲伤,她都选择陪伴,默默陪伴。很感谢妈妈没有让我成为别人家一样的“留守 儿童 ”,成为自己眼中的“坏孩子”。因为有陪伴,所以从未孤单。

妈妈在我眼中,很平凡、很平凡,平凡到在拥挤的人群中我不能一眼就认出她,但她在我心中就是那样的伟大。记得刚刚开学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变得浮躁不安,上课总是走神,对班上的事情也不愿关心,班主任找我谈话,我也不以为然。周末回到家里,妈妈把我叫住了,她向我打听班级情况,问我们有哪些任课教师换了,班上又来了哪些新同学,新开了什么科目。末了,她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初三了,作为班长,你要起好带头作用,同学们都看着你呢!”迷途的羊羔啊,它总在找寻羊妈妈。在我十五年的生命里,我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我的妈妈。她总在黑暗中拉着我的手,大步向前;她总在恐惧面前,佯装镇定,抚慰我害怕的心;她总在我胜利的终点,为我欢呼、喝彩;她总在我走上青春之路时,跨越鸿沟与我齐头并进。妈妈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了解了她在我生命中的意义:

我的青春摆渡人为话题议论文1000字5篇相关 文章 :

1. 我的青春摆渡人800字范文5篇

2. 我的青春摆渡人800字高一作文5篇

3. 我的青春摆渡人500字作文5篇

4. 我的室友作文1000字:我的青春摆渡人

5. 我的青春摆渡人800字高一优秀范文

6. 高中作文《摆渡人》5篇800字读后感作文

7. 我的青春摆渡人800字九年级作文

8. 与青春有关的初三优秀范文:我的青春摆渡人

9. 有关于母爱的美文:我的青春摆渡人

10. 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1000字范文5篇

348 评论

小北京西城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思考过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尤其在医院里,尤其在重症病房里。在这里,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不得不与死神正面交锋,不得不直面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残酷。然而,囿于不同的身份,病人和医生对疾病、对生死的认知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什打破了这种局限。保罗在风华正茂的年纪被确诊了肺癌晚期,《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他生命尽头写下的回忆录,也是他在拥有了医生和重症病人的双重身份后,对生死的全新探寻。 当文学与医学碰撞 保罗既是一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也是一位作家。他取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人体生物学的学士学位,还取得了剑桥大学科学医药历史与哲学的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医学院。随后,保罗又在斯坦福完成了神经外科住院医生培训,还获得了美国精神外科学会研究领域的最高奖。2015年3月,保罗不幸去世。 寥寥数语,便能将保罗37年的生平和成就总结个大概,可文字无法总结的是他生命的厚重。在保罗短暂的一生中,即使是病入膏肓的时候,他也从未停止过对生死的求索。 保罗的父亲、叔叔和哥哥都是医生,但他受母亲影响,从小就热爱文学。在对未来的懵懂规划中,保罗以为自己最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在文学的熏陶下,保罗怀着极大的热情与好奇心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这种追寻成为了他转而学医的契机。保罗认为,要理解生命的意义,需要回归到对人类生理机能的认识,仅在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是不够的。而医生,就是那个最能理解“生理与精神”的人。 就这样,保罗进入了医学院。在医学院里,医学生首先接触到的不是病人,而是遗体捐献者。在这些已然失去人性的躯体上,保罗意识到他从文学中获得的那些对生死的理解,因脱离实际而显得浅薄不已。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保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医学志向,义无反顾选择了一个与死神相伴的职业。 但这并不代表保罗就此放弃了文学,他给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前二十年当医生,后二十年写作。保罗对文学和医学的兼修,既造就了这本回忆录,也促使他成为了一个极具人文关怀的医生。 渡人 保罗在妇产科轮转的时候,见证了一场生命的迅速消亡。一对双胞胎早产后仅活了六天,而当他们被宣告死亡的时候,保罗正在见证一个健康生命的诞生。 医院是一个矛盾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出生,又在这里死去;医生也是一个矛盾的职业,他们迎接生命的同时,也迎接着死亡。保罗就在这些矛盾的迎来送往中,尝试着摸索生死间的平衡。 起初,生死的沉重让保罗深感医生的卑微。可时间一久,几乎所有人都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麻木和倦怠,医生也是一样。 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保罗也曾对病人的忐忑视而不见,对病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对脾气暴躁的病人心存偏见。庆幸的是,保罗的文学素养让他得以从麻木中清醒,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理解病人的医生,而不是文学作品中那些毫无人情味的诊断机器。 保罗开始重新审视医生与病人关系。他意识到,病人不是病历上的冰冷文字,而是身陷病痛且有自主意识的人,在病人背后,还有一个被命运改变的家庭,而这个家庭所承受的痛苦,有时候甚至要胜于病人。 在大局已定的战斗中,保罗不再企图通过一个个病例去战胜死亡,他想成为生命与死亡中间的那个摆渡人,而他摆渡的不只有病人,还有病人身后的家庭。 在实施医疗方案前,保罗会先去了解病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再告知病人在所剩不多的时日里,疾病会给他带来多大的苦难。同时,保罗还会让病人家属明白,疾病会将病人折磨得面目全非,他们所熟知的那个人只能存在于记忆中了。保罗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左右病人和家属的抉择,而是为了引导他们共同面对死亡,一起走完最后一程。 英文里的patient一词,最初的含义之一,是指毫无怨言承受苦难的人。可哪有人面对命运的不公会毫无怨言呢?哪有病人面对病痛会不问一声“为什么是我”呢? 或许,只有遇到保罗这样的医生,病人才会真正放下满心埋怨,慢慢接受即将到来的死亡,因为保罗正是那个毫无怨言地和病人一起扛起病痛的人。 摆渡人渡的是他人,奉献的是自己。 渡己 对职业本身的热爱和对生死孜孜不倦的探求,让保罗的事业逐渐到达高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三十六岁的我已经走向上了人生巅峰”。但生活有双翻云覆雨的手,它最爱开的玩笑,就是让人从云端跌到谷底,让人生不再有未来。 在确诊癌症的前一年里,保罗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体有异。身为医生,保罗很清楚这些身体信号只会指向一个答案。医生也是凡人,也会不安。保罗选择了逃避,直到疼痛难以忍受,他才愿意直面。 当脱下白大褂换上病号服,保罗发现自己指引病人到达生命彼岸的那些智慧荡然无存;当死神这次狩猎的目标变成了自己,保罗同样变成了身陷迷途、不知所措的羔羊。 身体健康时,我们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离开,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死神的镰刀逼近时,我们更清楚自己有一天会离开,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就算我们在头脑里理解了死亡,可我们依旧对死亡一无所知,直到死神亲临。 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份让保罗产生了一种撕裂感。 一方面,保罗冷静理智地和自己的主治医生讨论治疗方案,也深知接下来的治疗即将带来巨大的痛苦。 另一方面,病痛颠覆了保罗对疾病、医生和生死的认知。原来疾病不是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而是粉碎了一个人的命运;原来当药物流进血管,嘴里真的会涌上一股咸味;原来病痛真的如同炼狱,而医生对病痛的了解竟然如此贫乏;原来比起摆渡人,医生更像是死亡的代言人;原来关于生命和死亡,所有人最终只能看到局部。 曾经,保罗为了科学理性地探索生死,从文学转向医学。现在,保罗又一次向文学求助,因为医学只能涉及到生理上的临终关怀,却始终无法安慰一个濒死的人的心。 这种转变并不是一种退化,也不是对死亡的屈服,而是来自保罗内心深处对生死意义的探求。所谓不破不立,从医生变成病人,保罗不得不把自己的一切打乱重整,也因此对自己所追寻的一切有了更深的感悟。可此时,时间和精力成为了他最稀缺的东西。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保罗积极治疗并重返手术台,成为了父亲,还将自己对生死的感悟浓缩成了这本书。医学和文学的梦想,保罗都实现了,他渡的最后一个人,是自己。 我准备好了 《当呼吸化为空气》和保罗的人生一样,都是戛然而止。保罗没来得及写完这本书,就像他没有机会走完预期的人生。 “最后二十年写作”的计划,在时间的追赶下不得不仓促提前。重返医生岗位后,保罗就开始写这本书了,他抓紧一切时间缝隙写书——在候诊室里写、在病床上写、在躺椅上写。但病情的恶化让保罗最终没能跑赢时间,不过,也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缺憾使这本回忆录显得更为真挚。 保罗有点像《斯通纳》中的斯通纳。斯通纳在各种遭遇中保持着独有的清醒,最后在自己热爱的文学中死去。保罗对文学和医学的追求至死方休,也因此对医患关系、疾病和生死有着一种独特而清醒的认知,让《当呼吸化为空气》没有沦为对生死的空洞说教。 在书中,保罗并没有流露出多少患病的痛苦。他是以一种较为轻盈的姿态和一种近乎审视的视角写下这本书的,只有从其妻子露西写的后记中,我们才能稍稍窥见保罗所经历的病痛。露西的措辞并不悲伤,很显然,她在保罗的影响下,对生死、对丈夫的离去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领悟。 对生死同样释然的,还有《相约星期二》中的莫里教授。这位老教授是真的将死亡看作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莫里的最后时刻,他无比幽默:“千万不要把我烧过了头。” 而在保罗的最后时刻,他无比坚定:“我准备好了。” 不论是幽默还是坚定,这大概都是敢于正视死亡的勇士才会有的样子,诚实又坦然。 在疾病和死亡面前,人们多半会希望身边有一个关怀备至的医生和一个能够洞悉生死的智者,而保罗,既是那个医生,也是那个智者。保罗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了这本书。也许,他渡的最后一个人,并不是自己。

325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外学者对直播电商的研究论文

    1、意义:帮助商家提升直播时长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直播效率,为用户提供更灵活的观看时间和更方便的购物体验,同时为合作商家创造更大的生意增量。2、研究价值:应用虚拟主

    Johnhockso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国外学者对预算的研究现状论文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

    浩予妈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国外学者对智力遗传的研究论文

    遗传的智力大学英语作文 How clever are you? How do we measure intelligence? Where did your i

    cissy52112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国外学者对喜福会的研究论文

    风水是个人吗?

    笨鸟肥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国外学者对白酒行业的研究论文

    目前发展现状来看,酱香型白酒行业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明显不足,少数酱香型白酒企业开始布局跨境电商寻求发展新动能,行业规模化效益尚未显现。根据网络资料查询到白酒电商行

    陌茉默墨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