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2

好色上上签
首页 > 学术期刊 > 贺铸鹧鸪天的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张小小晴晴

已采纳

导读: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作者重游故地,想起他死去的妻子,触发伤感之情。全词写得沉痛悲切,结尾处追忆他们过去共同生活中的日常细节,短短两句,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极为动人。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①,同来何事不同归②?梧桐半死清霜后③,头白鸳鸯失伴飞④。

原上草,露初晞⑤,旧栖新垅两依依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

①阊(chāng)门:苏州城的西门名阊门。万事非:这里是人事全非的意思。

②何事:为何。不同归:作者夫妇曾旅居苏州,后来妻子死去,他一人独自离去,所以说是不同归。

③梧桐半死:枚乘《七发》说,“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用这样的桐来制琴,其声最悲。贺铸以“梧桐半死”比喻自己遭丧偶之痛。

④这句点明不能白头偕老。

⑤露初晞(xī):汉代的挽歌《薤(xiè)露》说:“薤上露,何易晞!”把短促的人生比作薤叶上的露水,极其短暂。晞:干燥。

⑥“旧栖”句:对旧居和新坟都留恋难舍,不忍离去。

译文1: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译文2:

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阁。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

译文3:

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起,是至情之语。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夜雨滴到天明。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作者重游故地,想起他死去的妻子,触发伤感之情。全词写得沉痛悲切,结尾处追忆他们过去共同生活中的日常细节,短短两句,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极为动人。

贺铸长相奇丑,又因为个性耿介,得罪过不少豪门显贵,因此,他一生都只能混迹于下层官员的职务上,郁郁不得志。而妻子赵氏则是他人生最亲近最钟爱的人之一,她的早早过世,实在是贺铸人生之一大不幸(“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是古时人生之三大不幸)。但光有悲伤也是做不出好词来的,接下来,再让我们看看词的结构。

全词以心理感受和自我探问起首,中间暗中以时间作为发展线索,并且穿插了许多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如梧桐二句,以树鸟比喻失偶,恰是化用了孟郊《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之意;原上草二句感叹人生短促,又是化用了古乐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恰当地表现了主题,结句更是提炼出“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体现了作者心绪之细,感情之真。这最后一句敲响了全词的最强音符,将全词的意境推向了高潮。读之无不令人殇然泪下。

在两宋词坛上,悼亡词写到如此地步的,也许只有苏轼的《江城子》能与之媲美,而我认为,在意境的塑造上,《鹧鸪天》不在《江城子》之下,而在点睛之笔上,《鹧鸪天》却是更胜一筹!

这便是贺铸的《鹧鸪天》的魅力:它体现的是人性的深度!发出的是内心的呐喊!

215 评论

haihuan1988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悼亡之作从古至今已经成为文学书写的一个重要的门类。生离死别是人生的常态,这种无法改变的人生境遇催生出来自然是哀思伤悲。慢溯文学流变经历的经络,仅中国文学而言,其就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文辞兼美的经典佳篇。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写起,像《邺风-绿衣》中抒写鳃夫睹衣思人、伤悼亡妻;《唐风-葛生》中抒写女子痛悼亡夫,愿死后同穴,此二诗可以作为我国悼亡诗之鼻祖。这一题材发展到宋代,悼亡词内容已经十分广泛,题材非常丰富,尤以悼亡妻子的作品最为感人。时至后来,悼念亡妻的之作除了诗词,也出现了情真意切、不忍卒读的散文,像巴金的《怀念珊珊》,朱自清的《悼亡妻》就是经典的代表。 儿女情、朋友情、夫妻情......在人类整个情感的谱系中,夫妻情当是最为独特的情感。从素不相识到相识相知,从耳鬓厮磨到阴阳两隔,两个素昧平生之人因为情感的纽带牵连在一起,相互扶持,相互慰藉,直至终老。就是在同甘共苦中,慢慢完成情感融合、灵魂相契的相生相惜。一对夫妻,同年同月同日生者不足为奇,真正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少之又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只是一种信誓旦旦的衷肠倾诉,这种心理期许更多存在于文学书写的层面。曾经的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到现实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留下的只有对过去点点滴滴的回忆,由此引发的只是无尽的伤感与悲愁。当这种情感泛化成文字,更多带有了“字字读来皆是血”审美色彩。撇开其他的书写悼亡之情的文学样式不说,但就宋词而言,其间就有许多精品,其中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和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被誉为“词坛悼亡双绝”。之所以给予两首词如此高的评价,源于这两首词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方面结合得天衣无缝。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两个人能够跳出传统思想的束缚,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了与爱妻的温馨生活场景,深情地表达对亡妻浓浓的相思。从这一点看,这两首词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性的深度,是最具悲剧情怀的悼亡词。 写作者不同,其人生遭际不同,看问题和对待事物所站的高度和选取的视角不同,外化出来的作品的风格境界就不同。同为悼念亡妻之作,苏词以泼墨如水、大开大合的方式直写浓情,外显热烈;而贺词则以惜墨如金、沉郁顿挫的方式曲写失妻之痛,内隐沉郁。不论是直笔的呈现,还是曲笔的表达,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展现出伟丈夫的真性情。苏轼之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各种名家对其的赏析品读浩如繁星。相较于苏词引发的热度以及给人的情感造成的撞击之深不同,贺铸的词相对显得清静得多。不过,不热闹并非意味着其思想情感和艺术技法的平庸。走进贺铸的“悼亡世界”,在他用文字围筑的悒郁世界里徜徉,自会感受到有别于苏词风格的另一番况味。通览贺铸的词,尽管只有短短的九句,但不论从选择的意象、围筑的意境,还是构筑的画面、使用的技法都带有鲜明的贺氏风格。正是这种独特性,让这首悼亡词外溢出不一样的韵致。就词作而言,在作品具体的体现是:生前生后的对比——其貌不扬的贺铸能够娶济国公之女为妻,本身就是攀龙附凤。但妻子没有因为他相貌的丑陋,官职的卑微而鄙视他,心甘情愿陪着他一起过着拮据的生活,并亲自为贺铸缝补冬衣,让贺铸享受到一种家庭的温暖。正是这样,夫唱妻和,情深意笃,情意绵绵。婚后的生活,让仕途上不如意的贺铸苦闷的心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可是,造化弄人,天妒好人,妻子先他而去。这对年事已高的贺铸来说,打击是很大的。丧妻之痛何以消解?只有通过文字加以宣泄。开头两句中“万事非”“同来”“不同归”把两个时空进行对举,妻子生前与自己同到“阊门”,曾经的场景历历在目。可是,如今“重过”时,已经物是人非。本来是携手共享良辰美景,可是现如今却形单影只。过去的欢欣与现在的孤寂落寞,形成对照,悲伤之情不言而喻。一句诘问,强化了这种情感。 除了今昔对比,词人还选取了典型的意象,围筑典型的意境,以渲染悲情。半死的梧桐、 身单影孤的鸳鸯、旧宅旁的新冢等,无不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象出词人在晚秋冷夜,孤守空阁的孤独凄凉的情境。梧桐为爱情双树,"半死桐"指双树一死一生,亦即丧偶。唐代诗文中,“半死桐”便已成为常见的悼亡意象。刘长卿的“不及中年,梧桐半死。悼亡之叹,代而痛之”以及李商隐的“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灵光独存”等都将双桐之一死一生当作悼亡意象。这种典型意象的移入,以之作为承载词人情感的媒介,更增添了悲意;鸳鸯戏水是男女合欢的隐喻,可是如今却是“失伴飞”;昔日结伴而行,享受大自然恩赐的“旧栖”之所如今却添新坟。两鬓斑白的自己独自行走于曾经共赏美景之地,曾经陪伴自己的那个人却长眠于地下。世事无常,好景难在,念兹在兹却不见兹,想到这些,怎不让人扼腕。 意象是自然风物进入词人的情感世界而具有了主观色彩的事物。既然是自然风物,当他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呈现时,也就有了画面感。而就夫妻生活回忆的画面,更多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后两句就是通过特写,用生活小事中的细节,构筑一个典型的生活场景,以表现妻子的娴熟勤劳能干,写出伉俪之爱的温馨,把恋旧之情、孤寂之苦、相思之烈传达得淋漓尽致。“空床听雨”的是生者,“挑灯补衣”的是死者,雨夜辗转反侧,爱妻曾经对自己的悉心照料一一萦绕心头,怎么能忘?怎么敢忘?生者与死者交互出现,交融在一起,一如和死者生前的恩爱情形。一个特写诠释的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不是卿卿我我,也不是寻死觅活,而是“人鬼情未了”的真谛。最后一句,一个"谁"字的诘问,堪称情深意切。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把这哀婉凄绝的一幕深深地楔入了千万读者的心扉,即使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潸然泪下。 “世间有《离骚》,唯贺方回、周美成时时得之。”“幽索如屈、宋。”品读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诗句,感受到的是词人因美人逝去而产生的闲愁,借助于“香草美人”来抒发心中的忧愤与愁苦。而读他的《鹧鸪天•半死桐》,从中品味出的是词人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亡妻思念的双重呐喊。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宣泄,而是移情于物,以隐喻之法进行委婉的呈现。“原上草,露易晞”隐喻妻子的新殁,“清霜三秋,梧桐叶老”状落寞孤寂的心理,“头白与失伴鸳鸯”暗喻晚年丧偶。正是这些技法的使用,把词人融悲凉、幽洁、艳冶、多彩于一体的创作风格鲜明地体现出来。要真正理解和感受贺铸的亡妻之痛,把《鹧鸪天•半死桐》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相对照品读,会感受到更多无以言说的情韵。(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附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40 评论

大璐璐131483

贺铸的《鹧鸪天》词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贺词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作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

267 评论

相关问答

  • 天文学的研究论文题目

    宇宙是有限的?镜像是无限的?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没有中心?有没有边/有没有生老病死?有没有年龄?这些恐怕是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一直被关心的问题。宇宙学——它

    可以了bb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铝合金铸件研究进展论文题目

    工程机械论文题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机械工程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

    张大羊羊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研究天猫网站的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电子商务论文题目

    韭菜197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天文学的研究论文

    我觉得可以写天文学的发展史。即从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人民夜观星象的变化从中获取气候变化和灾难发生的信息和对日食月食的不解和恐惧到

    meteorakir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寂静的春天研究论文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加节制地使用,肯定有用完的一天。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资源的缺乏,我们相信,科学家们会在宇宙发现更多资源,放心吧!人类不会

    哈笑折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