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95

白色棉袜
首页 > 学术期刊 > 马列文论方面的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幸福的小萝卜

已采纳

1、《我看这“Q”》,《语文知识》1999年第4期。2、《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3、《当代美学应该处理的几种关系》,《焦作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4、《从情感到艺术的直觉状态——古代文学创作中的情感因素》,《美与时代·学术专刊》2001年总第4期。5、《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思想研究》,《研究生时代》2001年第4期。6、《“奇异化”与“时间”——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思想的两个重要概念》,《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7、《HBO的生存之道》,《新娱乐》2003年第6期。8、《走近林语堂》,《吉首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9、《民族文化的超越与文化的先进性》,《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0、《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思想探源》,《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1、《艺术自律与艺术革命——马尔库塞的艺术观》,《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2、《审美教育对于文化危机的救治——论马尔库塞的教育观》,《明日教育论坛》2004年第2期。13、《自然主义同现代主义的不解之缘》,《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14、《这是金庸研究中最有价值的发现》,《南方都市报》2004年12月27日。15、《感受铁凝的文字温暖》,《南方都市报》2004年12月27日。(《新京报》2005年1月7日)16、《〈金庸评传〉文之大者》,《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12月30日。17、《文化危机与美学还原——一种对马尔库塞思想的读解》,《福建论坛》2005年第1期。18、《“知人论世”的金庸研究》,《新京报》2005年1月7日。19、《形式主义的转变及其转变的人文启示》,《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20、《美国电影业及其意识形态批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11期全文转载。21、《“审美救治”与艺术教育——对马尔库塞教育思想的一种解读》,《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9期引文索引。22、《乔治·桑永远爱得全心全意》,上海《新闻午报》2006年12月31日。23、《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美育”功能》,《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24、《形式主义的转变及其转变的人文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先进科学文化卷),红旗出版社,2007年1月。25、《毕加索的情色之恋》,《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07年第4期。26、《艺术对幸福与解放的承诺——马尔库塞的“艺术形式”思想论》,《问道》第一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27、《消费语境中的文学问题——“消费社会与文学理论的新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艺报》,2007年10月27日。28、《文学在消费时代的突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1月8日。29、《从孟母教子谈“生命化”的教育》,《福建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30、《审美教育对于文化危机的救治——论马尔库塞的教育观》,《语文知识》2007年第4期。31、《艺术对真理与幸福的承诺——马尔库塞艺术观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1期。32、《“消费社会与文学理论的新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33、《对网络文学的传播学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收入《网络文学研究论文集》,团结出版社2011年11月版。34、《人的“新感性”与“新感性”的人——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探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35、《马克思的“自由”观与文艺对“解放”的祈望》,《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理论》卷2008年第8期全文转载。36、《生态问题与“审美介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3期。3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尔库塞学术思想的形成》,《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38、《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的一点思考》,《当代文坛》2008年第6期。39、《论马尔库塞学术研究的价值诉求》,《问道》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40、《新时期我国文艺理论的重要收获》,《文艺报》2008年7月5日。41、《学术创获源于“对着说”》,《社会科学报》2008年9月11日。42、《走向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文艺报》2008年11月6日。43、《<钱中文文集>发行仪式述要》,《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44、《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的理论思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45、《网络传播与文学的解放》,《中国文化报》2009年1月2日。46、《当代艺术:尴尬的处境与暧昧的反抗》,《文艺报》2009年1月10日。47、《文化自觉与学术原创——读<感悟通论>》,《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48、《论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学术缘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1辑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美学》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50、《“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51、《2007年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8年卷)。52、《一个有意味的预示——马尔库塞的<德国艺术家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学刊》2008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53、《“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论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的学术缘分》,《外国美学》第19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54、《美作为一种“更高”的法则》,《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7月版。55、《论文学史写作的“生命化”》,《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56、《回顾过去建构未来——2008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报》2009年5月16日。57、《论马尔库塞文艺思想的基本观点》,《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2辑。58、《对电视文化的批判性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59、《“大众”再诠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6月9日。60、《“世界文学”的民族指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1日。61、《论马尔库塞的“理性”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62、《2008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9年卷)。63、《走近经典——寻找精神的家园》,《文艺报》2010年1月22日。64、《马尔库塞艺术形式思想的理论渊源》,《创新与对话——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65、《2009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状况》),《文艺报》2010年6月9日。66、《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30年》,《新中国文论60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4月。67、《作为一种对抗的艺术——论马尔库塞的“反艺术”观》,《马列文论研究》(第15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68、《祈向“本原”——对歌德“世界文学”的一种解读》,《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69、《论马尔库塞的艺术政治观》,《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70、《“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探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71、《透视“底层文学”的表述冲动》(合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8日。72、《2009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新进展》,《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73、《对中国文艺理论60年的总结与回顾——<新中国文论60年>出版》,《学术动态》2010年第31期。74、《从学术评奖看学风:浮躁和不正之风侵蚀“净土”》(访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29日。74、《文学写作不可或缺理想之维》,《文艺报》2010年11月15日。75、《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综述》(合著),《中国文学年鉴》2010年12月。76、《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要重视“民族的”标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4日。77、《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收获——<创新与对话——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出版》,《学术动态》2011年第1期。78、《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考察》,《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79、《新媒介下的文学处境——米勒“文学终结论”再探》,《艺术百家》2011年第4期。《“文学终结”的逻辑悖论》,《中国文化报》(论文摘录)2011年8月24日。80、《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百年回眸》,《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3卷第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美学》卷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81、《回归作为艺术教育的文学教育》,《文艺报》2011年6月13日。82、《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英文),《世界美学大会论文集》2010年8月13日。83、《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民族”标准》,《华中学术》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84、《寻找“新感性”——马尔库塞“新感性”的诸种形式》,《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85、《“全球交往”中我国文论的生存之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2日。86、《探索中西文化交往之路》,《人民政协报》2011年10月24日。87、《深情的诉说与理性的思考——读<合作化小说中的乡村故事和国家历史>》,《文艺报》2011年11月16日。88、《“中荷文化交流:文学、美学与历史”论坛会议综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89、《201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11年11月。90、《寻找“民族文学”发展的新机遇——<全球化与复数的“世界文学”>简介》,《学术动态》2011年第28期。91、《文学理论研究热点回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7日。92、《一个有“精神”的人》,《新湘评论》2012年第3期。93、《我们的时代及其文学表现——与著名作家座谈》,《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1期。94、《开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维度——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解读与评价》《湖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95、《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96、《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见《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97、《对建国初期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考察与分析》(合著),《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1辑。98、《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新进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99、《怎样看待延安<讲话>的理论遗产?》,《湖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100、《弘扬讲话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要》,《人民日报》2012年5月23日。101、《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论”之争》,《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102《“五个一”20年:优秀文化作品与其代表的时代》,《央视网评》第387期,2012年10月2日103、《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研讨会》,《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104、《莫言获奖:中国很高兴 世界也很高兴》,《央视网评》第401期,2012年10月11日。105、《文艺理论要为文学创造思想——文艺理论家钱中文访谈》,《文艺报》2012年10月26日。106、《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本质“审美”建构》,《当代文艺学的变革与走向》,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11月版。107、《2011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12卷);108、《手机媒体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109、《80年代<手稿>讨论述议》,《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110、《译介与反思——“西马”研究在中国的命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1期。11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前沿报告》,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112、Marxist Aesthetics in China,Diversities in Aesthetics:Selected Papers of The 18th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esthetics,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113、《建国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基本走向》,《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0期。114、《现实与对话: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报》2013年11月4日。

218 评论

a宝贝洁洁

《中国电影的代际问题》(文艺研究)2009年第12期《电影〈活着〉:一种超越历史的影像震撼》(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在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之间——中国电影的策略》(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11期)《论英雄主义》(人文杂志[西安]2007年3期)p20-25《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p140-146《论现当代文学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江苏行政学院学报07年第2期)p120-126《电影史回顾:百年的坎坷与辉煌》(《艺术学》丛刊2006年第三卷第二期)《温柔的军团:论好莱坞文化霸权的多面性特征》潘天强、韦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06年第3期)《英雄主义的历史阐释与消费时代》(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p108)《电影的第一个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4年12月15日4版)《来如彩云,去如疾风——送04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4年7月5日4版)《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现代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p20)《多媒体时代如何对待审美疲劳》(《光明日报》2004年4月21日B2版)《一对姊妹一对冤家——谈电影和电视的异同》(文艺报,2004年2月7日第3版,)《新时期形式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p117)《片面的深刻与整体的偏狭——对影响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几种形式主义理论的学术剖析》(《南都学坛》2004年第1期p70)《尺度的差异价值的分歧——新时期文学中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6期p62。)《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谈该不该让孩子出国读书》(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8日,4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依据》(《马列文论研究》13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p50)《白求恩故居寻梦——人格魅力的现代解读》(中华读书报国际文化版2002年6月5日21版)《回顾寻根文学》(《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第五卷第一期,2002年,4万字)《马克思主义文艺形式理论浅析》(《马列文论研究》12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P332-344)《从思潮和流派的角度看电影发展的历史》(载蒲元振、杜寒风主编论文集《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版,P49-60)《人生就是连环画/谈摄影文学历时性特征》(《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1/04/25)《科技美学——21世纪的显学》(大众科技报,北京2001,4,15,6版)《韩国社会文化的民族性与兼容性》(《东方》北京,1999,第3期)《敢闯泥潭的左翼文化人》(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坎坷艰辛17年》(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冒险家乐园产生的怪胎》(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一江春水流出风光无限》(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决不重复的张艺谋》(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追求艺术真谛的谢晋》(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把摄影机看到街上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奥逊·威尔斯的反叛》(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电影院里的政治黑幕》(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奇遇〉带来的革命》(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从〈现代启示录〉看美国电影新生代导演》(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启斯东的浴盆”——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巴黎大咖啡馆里的幽灵》(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爱森斯坦与他的〈战舰〉》(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明星的价值——鲜为人知的秘密》(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格里菲斯的遗产》(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爆竹声声在美国》(中国文化报,文化周末1997,12,5,3版)《夏威夷的防灾系统》(南方周末,1995,12,25,6版)《论形势与形式及小说的衰弱》(《文艺评论》哈尔滨1994,第4期)《世界真奇妙,“卖淫”也有假——〈骚土〉的性文化》(载陈传才、周忠厚主编论文集《文坛西北风过耳——“陕军东征”文学现象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论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在当代文学中的发展轨迹》(《浙江大学学报》1993,第2期)《铿锵的木斧声——读木斧诗印象》(《诗刊》北京1992,第9期)《论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与多元化》(《阵地》北京1992,第7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体系中理解〈讲话〉的精髓》(《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第3期)《简论新时期文学的文化意识》(《学术界》合肥,1992,第4期)《寻根文学中的文化意识》(光明日报,1991,4,7)《〈渴望〉轰动之谜——类型性格与人物命运》(《电影作品》成都,1991,第5期)《需求、满足、与精神文明》(光明日报,1990,12,4,3版)《论电影的运动造型特征》(《文学论集》第9集,和平出版社1989)《高中语文总复习自测题》(北京科技报高中版1987,2,3)《略论电影的抒情》(《文学论集》第8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西方电影流派概说》(《文艺争鸣》长春1986,第3期)《硕大的胸怀——青海风情录》(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85,12,24)《标点符号的兴起与发展》(北京晚报1984,3,5,2版)《电影《活着》:一种超越历史的影像震撼》

199 评论

相关问答

  • 研究驻马店方言的论文或书籍

    先搜集方言,占有基本素材.然后根据材料的蕴含,结合自己的所长,选择有关方言的一个方面来写.如方言溯源、方言演变、方言的分类、方言蕴含的文化、从方言看生活变迁、方

    小呆呆32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马列主义的论文题目

    建议选第三个题目,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审题,理解关键的一点,什么是实践,实践包括了什么属性,然后写上去,然后有一点很必要写上去,就是马

    杜拉拉cand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马中化专业研究生论文侧重哪方面

    政治学专业。政治学是近代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一门学问,属于社会科学。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政治学是属于法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包括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

    康康是逗逼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马哲研究生论文哪方面好写点

    1,思政专业写哲学论文一般是围绕“功利观”来写,即是关于道德的讨论,又有哲学依据。具体的可以写“大学生功利观”,“现代化背景下功利观的转变”,前者可以“问卷调查

    我不是水蜜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马列文论方面的研究论文

    1、《我看这“Q”》,《语文知识》1999年第4期。2、《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3、《当代美学应该处理的几种关系》,《焦作

    白色棉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