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4

吃是王道呼
首页 > 学术期刊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审稿人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chengzhang

已采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很不错,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四川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校环境也比较好,绿意盎然。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规模很大。下设20个教学单位,58个本科专业,学生选择性强,有2个省级“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

师资队伍:

成信大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级职称550余人。

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30 评论

会舞蹈的兔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4年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1956年改建为三年制中专学校,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学校,更名为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由直属中国气象局划转为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整体合并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高校;2013年入选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经过66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00余亩,固定资产13亿元,纸质图书178余万册;学校现有大气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管理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光电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学院、文化艺术学院、统计学院、商学院、物流学院等17个学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2000人。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53个本科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1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含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哲社重点研究基地2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是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4人,高级职称540人,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等80余人次。我校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7名省级优秀教师、6名省级教学名师,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有本校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学术兼职46项,其中CDIO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1人(全球6位)。学校大力实施“以人为本、融合开放、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10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4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6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在全校实施了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是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2010年,学校入选国家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有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

206 评论

廊坊电器城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不是中文核心期刊。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

241 评论

Lucky小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实验室都开始转向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研究,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大连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WISDOM实验室)、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些实验室。 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是在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而成。 2004 年 1月,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论证,被批准筹建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2005年9月,上海市科委主持召开验收会议。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复旦大学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以满足社会和国家的信息技术需求,顺应信息处理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为准则,营造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学术和研究环境,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实验室坚持对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前沿性和尖端性科学问题进行原创性研究,积极承担国家信息处理方面的科研项目任务,大力促进和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优秀人才。通过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合作开发,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国际一流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和应用中心。 南开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NKU,IIPLab)成立于1998年,隶属于南开大学软件学院。实验室主任为黄亚楼教授,研究人员包括孙凤池博士、殷爱茹博士、谢茂强博士、师文轩讲师、王超博士、邢树松博士、苑晶博士等8名教师。实验室现有8名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并有部分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工作。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文本挖掘与网络检索、智能机器人控制、移动机器人导航、多机器人协调、嵌入式系统、生物信息处理、中间件技术与交互式设计等领域。实验室近年来完成了国家863计划、攀登计划(B)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课题、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并在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系统领域发表论文90余篇。黄亚楼教授1992年主持建立国内第一个工业机器人操作力控制实验系统GRAFC,1990—1994年作为主要研究开发者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双工业机器人协调控制系统,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驱动机器人系统及应用的研究,1996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用于显微操作的高精度机器人系统,1996年开始从事带拖车的移动机器人研究,1998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带拖车移动机器人实验系统;1996年始开展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主持设计开发了数据挖掘软件系统RoboMiner和Infox,并在银行信用卡信息分析、民航收益管理研究、运动员体能测试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应用。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历年来,实验室研究生多次参加IROS、ICMLC、WCICA、WWW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在实验室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多人参加各种竞赛,获得优异成绩。本科生高杰等在黄亚楼教授指导下,2001年获得第七届挑战杯三等奖;2003年,在黄亚楼教授指导下,刘菁菁、吴方浩、李栋、李斌四人合作完整DJ DreamFactory,获得微软创新杯全国第一名。2002年、2003年,孙凤池博士连续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机器人灭火竞赛,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2005年黄亚楼教授、孙凤池博士、谢茂强博士指导本科生作品,在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2006年1月,师文轩老师指导本科生参加IBM软件大赛,获得“最佳应用奖”和设计开三等奖;2006年6月,孙凤池博士指导本科生参加微软全球嵌入式系统大赛,从800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前30名,获得微软资助赴美参加最终决赛;2006年8月,孙凤池博士指导的学生参加Intel嵌入式大赛,获得三等奖。实验室博士生徐君获得2005年度“微软学者奖”,博士生刘菁菁获得2006年度“微软学者奖”,同时有多名研究生获IBM奖学金等奖励。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注重与企业的合作,目前与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合作进行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研究,与日立软件公司合作进行信息泄露检测方面的研究,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前沿的探索性、创新性研究。其宗旨是创立一个民主、开放、宽松与协作的学术研究环境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交叉,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其目标是在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在技术的前沿有重要创新,为国家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人才。实验室研究方向有:知识网格、智能科学、大规模知识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和翻译、基于图像的人机交互、多媒体信息的编码与理解、大规模高维数据可视化等。实验室的发展目标:面向学科发展需要、未来国家发展需求,加强智能信息处理中重大基础性问题的探索,努力在若干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加强标准研制工作和专利申报工作。努力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培育自由探索的文化。进一步增强重要前沿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把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国际知名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目前实验室承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科技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互访,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验室现任主任:陈熙霖研究员;副主任:曹存根研究员。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南宁院士;副主任:诸葛海研究员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要求。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宽松与合作的学术和研究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积极承担国际、国家信息处理方面的科研项目任务,大力促进和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交叉,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目标是在智能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技术的前沿有重要创新,为国家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培养人才。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内领先,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和应用中心。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发展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所研究的方向非常广阔,也都是新兴学科,正处于上升期阶段,所以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是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建立的校级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为丁世飞教授,研究人员包括雷小锋博士、聂茹博士、陈伟博士、许新征讲师、王莉讲师、孙统风讲师、张谨讲师等7名教师。实验室现有4名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并有部分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工作。实验室负责人丁世飞教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同时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高级会员等职;担任国家“863 计划”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著名杂志 Information Sciences(IN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JI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IEEE TFS) 以及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研究论文 50 余篇,其中已被 SCI收录10篇,EI收录31篇,ISTP收录27篇。实验室现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重点开展粗糙集理论、粒度计算、支撑向量机、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图像内容理解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实验室的重要合作者与依托单位之一,史忠植研究员领导中科院计算所智能科学实验室实力雄厚,研究基础强。主要从事智能科学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包括智能主体、 机器学习、 神经计算、认知科学等, 以及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应用技术与系统的研究, 主要有知识工程、智能决策系统、 多媒体信息检索等, 探索智能科学、智能信息处理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近年来,实验室与中科院计算所智能科学实验室展开了全面的合作交流,包括合作申请国家级项目、申办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选送在读研究生到计算所交流学习等。实验室热诚欢迎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 大连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又叫WISDOM实验室,一方面它涵盖了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分别是:互联网科学(Webscience)、智能计算(Intelligent computing)、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数据挖掘(Datamining)、优化算法(Optimization algorithm)、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另一方面,它体现了本实验室的宗旨,即把本实验室的教师和学生都培养成为智慧的人。有大智者必有大德,用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前身为智能计算和信息处理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是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最早成立的实验室,发起人为软件工程系主任张宪超教授。目前教师队伍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5名,均具有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这是一支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团队。我们认同Google公司算法为先的理念,以雄厚的算法基础为根本,以推动智能信息处理学科发展为己任,有勇气挑战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任何世界级难题。成立6年来,本实验室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横向项目若干项,承担科研总经费近200万。在多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包括解决算法领域2个持续几十年的世界级难题,证明1个重要结论和1个猜想的部分结论。在InformationProcessing Letters,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和COCOON,PAKDD,AJCAI等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张宪超老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并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大连市优秀IT教师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等。实验室老师还获得市、校级奖励多项。本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或在本实验室实习的本科生多数获得优秀毕业生等各种奖励,均就业于国内外著名企业或出国深造,其中2009年应届毕业生已经有4名同学获得国家公费出国的资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本实验室的室训是“智志致至”,它激励每位成员在这里格物致知、自强不息,正心修身、厚德载物。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由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拨款于2008年10月建立,致力于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实验室现有科研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4人,博士以上学历4人。实验室具备由两台由IBM system x3850 m2高性能服务器和磁盘阵列搭建的集群环境和高配置个人电脑20余台,能为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提供有效的计算服务;实验室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Web,有良好的进行Internet, DS,NL和DM集成的实验条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智能计算,并由具有丰富实际项目经验的老师带领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在JAVA、.NET和C++三个方向组成的开发团队完成了多个纵向项目与横向项目的设计开发,培养了学生较强的项目设计开发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在算法分析和思维创新方面的能力。实验室近年应用软件项目集中在以下方向:气象公共服务应用系统、防雷业务集约化平台、雷击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测系统、应急指挥辅助系统、GIS应用系统、网络化安全监控集成系统。 新疆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前身是2004年批准成立的新疆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应用光学与光电子实验室”,后经发展并整合又更名为“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本实验室经过新疆大学“211工程”15年的建设,在科学研究、科研队伍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和实验室条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实验室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已达151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近三年本实验室共获得的科研总经费为1926.68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1172.1万元。近五年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5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科技部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1项。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90多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95篇,取得3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近三年获得5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项排名第一,一项排名第二。新疆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是自治区目前唯一从事信号传输与处理研究的专业实验室。本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学科领域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而新疆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及其研究生学位点的单位。同时本实验室的研究学科领域也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关系极为密切且存在学科交叉。新疆大学是自治区唯一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及其研究生学位点的高校。本实验室在国内光波导传感器技术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本实验室的特色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既有电子信息学科前沿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又结合自治区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应用技术开发。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举,既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开发出了一批信息技术产品。第二,本实验室也具有地方特色。研究领域中的语音信息、图像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研究中的许多部分,就是根据新疆本地区多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和解决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突出问题。

237 评论

相关问答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版面费

    应该对你有帮助哦1、《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文核心,版面费1800元2、《燃气轮机》不收版面费,而且还有稿费,很不错的3、《材料保护》不收版面费,还有稿费4、《

    吃出新味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级别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四川既有是第一批次招生也有第二批招生,但大部分为本科一批招生,我们通常认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本大学。如果你不是四川考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你

    老猫啊老猫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稿酬

    1、来稿均要求有中英文的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摘要(篇幅为100-300字)、关键词(3-8个)。2、作者简介包括:性别、学历、学位、

    小鱼爱嘟嘟120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论文答辩

    貌似很简单很好过的~~当过答辩助理的学姐给我说的。

    1982吃货一枚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中科院分区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安全与环境学报》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生物医学与

    张壮壮z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