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9

蜜桃红茶
首页 > 学术期刊 > 翻译研究论文读后感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就叫小胖

已采纳

1. 翻译基本常识钱歌川 翻译基本常识钱歌川 1.跪求:钱歌川先生的翻译的技巧这本书,大虾们请指点 不要说跪求。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父母。————————————————书名:nbsp;翻译的技巧nbsp;nbsp;作者:nbsp;钱歌川nbsp;nbsp;nbsp;出版社:nbsp;商务印书馆nbsp;nbsp;nbsp;类别:nbsp;nbsp;nbsp;nbsp;出版时间:nbsp;1981-02-01nbsp;nbsp;nbsp;印刷时间:nbsp;1981-02-01nbsp;nbsp;nbsp;上书时间:nbsp;2004-04-21nbsp;nbsp;nbsp;开本:nbsp;32nbsp;nbsp;nbsp;页数:nbsp;674nbsp;页nbsp;nbsp;印张:nbsp;18.25nbsp;nbsp;nbsp;开本:nbsp;nbsp;nbsp;nbsp;装订:nbsp;精装nbsp;nbsp;nbsp;你自己试试这个链接:在网上慢慢找应该能够找到。 ———————————————————————————《翻译的技巧》选段欣赏:目录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nbsp;一个古老的问题nbsp;nbsp;nbsp;二nbsp;约定俗成万物名nbsp;nbsp;nbsp;五nbsp;佛经的翻译方式nbsp;nbsp;nbsp;七nbsp;直译和意译举例nbsp;nbsp;nbsp;八nbsp;译文第一要通达nbsp;nbsp;nbsp;九nbsp;首先要了解原文(节选)nbsp;nbsp;nbsp;十二nbsp;两国语义不尽同nbsp;nbsp;nbsp;十三nbsp;在动手翻译之先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nbsp;一个古老的问题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世界上现存有三千多种语言,彼此之间不能理解,要理解就得凭仗翻译,语言的产生和人类的产生同样的古老,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类,开始发生接触的时候,就发生了翻译的问题。人类由单有语言进化到有文字的程度,其间必然经过极其悠久的岁月,至今世界上三千多种不同的语言中,有文字的仍为极少数,这并不是说有的民族产生得较迟,所以文字也发达很迟,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进步很慢,文化水准很低的缘故。大家都知道:文字是代表民族的文化的,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水准的低落可想而知。孔子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就是说,要把一个人的话语和思想,传到远方或传到后世,就必得有记录的文字。 世界上最古的文字有三种:一为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二为埃及的图书文字,三为中国文字。所有人类的文字,虽则都是由图书演进而来,然而并非出自一源。 于是发展出彼此极其不同的文字来了,如中国的文字为注音文字,西欧的文字为拼音文字,这已经在系统上大有不同,判然二物,即是那些有亲族关系的文字,如日本、高丽、安南、乃至古代的契丹、女真、西夏,都采用了中国文字,或至少是和汉字有不少的关系,但发展的结果,也多变成了另外一种文字,如日本文看上去虽则满纸汉字,然而我们中国人要了解它,也大不易。不要说外国,那怕是在一国之内,文字也不尽同,我国直到秦朝的李斯,实行“书同文”,才算是把中国的文字统一了。 nbsp;nbsp;nbsp;同一国的文字,如果不统一的话,也是需要翻译的;外国的文字,那怕是汉字集团,如上述的日本文及高丽文,我们如不经过翻译还是不能了解的。说话固然不能了解,就是写成文字也和我们的大有出入。 所以说话需要翻译,文字更要翻译。没有文字而只是口头传述的,不算正式的翻译,只可称为通译(Interpret);要把用文字写成的书籍,译成另外一种文字,这才是正式的翻译(translate)。 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到处都是不同种族的人,说着各自的母语;就同是华族,也说福建、广东、潮州、海南、三江各地的方言,互相不能达意,就得有人通译。如果是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人,他就会说各种各样的话,会说英语,会说马来话,会说华语,会说闽、粤方言。 这样的人英文叫做会说多种话语的人(polyglot)。他只能做通译,不能做翻译。 通译是动口的,他不一定要认识字,而翻译是动手的,他必须通晓书本上的文字。所以从事翻译工作,非精通语文的人(Linguist)莫办。 nbsp;nbsp;nbsp;通译因无记录可留,自无史实可考,等到有记录时,已经到了翻译的阶段,至少是有一方面的记录,把当时由通译口头传述的话,用文字记下来了。如中国从事翻译的工作,而留下有记录可考的,是三千年前的周代。 “礼记”的“王制”上说:nbsp;nbsp;nbsp;“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nbsp;nbsp;nbsp;等到公元一百五十年的时候,即汉末的桓帝的朝代,所翻译的佛经,流传至今还在。“隋书”的“经籍志”上说:nbsp;nbsp;nbsp;“汉桓帝时,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解通。” nbsp;nbsp;nbsp;这似乎是“翻译”一词出现最早的记载,在汉以前只称“译”。nbsp;nbsp;nbsp;“礼记”上说:“北方曰译”,只用一个“译”字。 因为 *** 大半与北方的外族。 2.翻译的基本知识 修订版怎么样 重版补记 这本小书问世以后,竟意外地引起学术界一些朋友的注意,使我感到颇为兴奋。 首先是南洋大学的同僚,年轻的史学家曹仕邦先生的来信。他提出好一些读后感,其中有一条是最有意义的,可供爱好或从事翻译的人参考或研究,所以我转录在此,并附我本人的答复,以待博雅君子的核定。 “原书一二四页至一二五页‘二竖故事的试译’文中,先生将‘余得请于帝焉矣’句中的‘帝’,译作the late king,后学觉得似宜改用lord一字来译较好,原因有二: (a)春秋时代最高统治者是‘王’,而不是‘帝’。至于秦、齐互称东、西帝,是战国末年的事,即快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才发生的。 所以这里说的‘帝’,可能是指‘天神’,‘上帝’而言。 (b)先生已经指出英文是一种含糊的语文,因此我觉得利用它的含糊特性来翻译,似乎更要圆通些。 英文的lord,既可作‘上帝’解,也可作‘大人’解,所以在此为‘天神’固可,为‘先王’亦无不可。” 曹先生提出的这种高见,给了我在翻译时选辞拣字上很好的示范作用,不过我当时执笔翻译那句古文时,也曾为得在emperor,king,ruler,duke,lord诸字间加以抉择而有所迟疑,最后采用了king,是根据下面两条规律来决定的: (1)卒葬曰帝。 (见《大戴礼·诰志》) (2)措之庙立之主曰帝。(见《礼·曲礼下》) 意即一位国君,在生为公为王,死后便可称之为帝。 如果在生是称帝的,死后则称先帝,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上说的“先帝创业未半”之类。 翻译是要字斟句酌的,曹先生虽未尝从事翻译,却有这种翻译的精神,值得佩服。 因为他提出异议,我才有机会说出我翻译那一个字时的苦心,为那些不假思索随意照字面翻译的人树立一种楷模,以期减少翻译上的错误。 在同一文中王叔岷先生也曾告我,“公疾病,求医于秦”句中的“疾病”作“疾甚”解,幸亏我译为suddenly fell ill(一听就病倒了),意思相差不远,虽没有用serious一类的字眼,但后面说景公已病得神智不清,其病情的沉重可想而知了。 此外,新加坡文学界的元老连士升先生,也在报端写了一篇《海滨寄简》,专谈读了《翻译的基本知识》一书后的感想,可视为一种书评,现节录一部分如下: 谈到翻译,你可以说是斫轮老手,本质上,你是个作家,在散文作家里你有一定的地位。你精通英文和日文,在分析和了解上,绝对不成问题。 此外,你有几十年翻译的经验,乐此不疲,越运用越纯熟。加以多年来,你在各大学里,所担任的多是翻译的课程,熟能生巧,心得自然比较一般畅晓两三种语文的人多得多。 因此,当我没有拜读大著以前已经有了信心,读完之后,更觉得名不虚传。 说来实在不容易,任何一技的成功,完全靠累积的功夫,而关键又在于浓厚的兴趣,和有恒不懈的努力。 只因你对于翻译很有兴趣,所以你才能够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功夫,来研究和传授翻译。翻译家不但是本国文字的作家,而且是外文的爱好者。 在没有动笔翻译之前,必须对于原文有深刻的了解,要达到这目的,各种字典、辞典,以及有关问题的参考书,必须齐全。你很幸运,几十年来都在大报馆、大书局、大学校工作,公共图书馆的设备,大可补充个人藏有不足的地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一个作家或翻译家多么努力,假如没有得力的工具,他的工作效率将大为减低,甚至根本没法子进行。 一个人最怕自视太高,唯我独尊,对于别人的成就,根本不放在眼内。你是充分了解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战略的人,因此,你时常研读各著名翻译家的作品,看看人家的优点在哪儿,缺点又在哪儿,然后取其精华,删其芜杂,以便树立自己的翻译方法。 的确,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一种原文,百人译出,尽不相同。有的对原文的了解不够深刻,有的对于有关学问完全外行,有的要做急做章,不免流于疏忽,有的中文太差,译出来的东西,比天书还难读,诸如此类的事情,时常可以见到,在这儿,研究翻译,尽量采用别人的长处,如发觉别人翻译有错误,就应以“哀矜勿喜”的态度,提高警惕,免得重蹈覆辙。 其实,谈理论并不难,最难的是取譬引喻。初出茅庐的人经验不够,他们不是食古不化,便是食洋不化,没法子提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大作得力处,在于实例很多,使人一看就能明白。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夫,证明你的确是个行家。 在第九章“首先要了解原文”里,你特地选出五十字,注明同一字而英美的意义不同。举一反三,聪明的读者不难了解同一文字,而含义却是那么歧异。 这会提醒他们以后阅读书报,尤其是把笔为文,须加倍小心。 你幼时在故乡打好巩固的中文基础,后来留日,又留英,长期的努力,使你在中、日、英三种语文上,达到优游自得的乐趣。 因为你学了日本学术界勤学苦练的功夫,对于外文的进修,多是脚踏实地,所以在翻译和写作上,绝对不成问题。这两三天来,我细心研读揣摩你的“二竖的故事试译”,这才了解你的英文写作的能力实在高明。 你把《左传》一段古文,先译成浅近的白话文,再译成琅琅可诵的英文,这一套真实的功夫,不由得不使人肃然起敬。 平心而论,创作困难,翻译也不容易。 作家只须精通一。 3.钱歌川的简介 钱歌川简介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笔名歌川、味橄等。 湖南湘潭人。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英语学者。 1920年赴日留学。1930年进上海中华书局做编辑,曾参与创办《新中华》杂志,并担任《中华英语半月刊》主编,在此期间,将大量精力放在英语读物的翻译、编写、出版方面。 1936年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英美语言文学。1939年回国后任武汉、东吴等大学教授。 曾与鲁迅、茅盾、田汉、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参与文化运动。1947年春,前往台北创办台湾大学文学院并任院长。 六十年代赴新加坡,先后任义安学院、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1972年底,以70高龄退出讲台,后移居美国纽约。 4.英语翻译从哪些基础书看起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叶 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徐亚男,《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 《实用翻译教程》 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广外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翻译批评与赏析》 李明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面试 《英语口译教程》 仲伟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商务英语口译》 赵军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编的 吴青 著 口译基础(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英语口译) 1.直译法 2.同义习语借用法 3.意译法 4.省略法 5.增添法 6.还原法 上面提出的六种习衙翻译法是比较常用的, 翻译好英语,注重的是练习与发音。多练,多读,多写,多听,练口语发音,读英语的含义,尝试写一些英语短文或散文,英语和语文是相同的,无非是努力,刻苦,才会有所成,有所得。而学好翻译,更要付出努力,我在剑桥刚入学时曾听有人说过英语是心灵之语,意思就是你要学好英语,首先的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英国人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学好英语,翻译也就没问题了。 上面我所罗列的书,是有难易之分的,建议你先练习口译,然后扩展自己的阅读量,慢慢深入,打牢基础,千万不急,要有耐心,如果还有问题,再问我好了。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这是我们剑桥的校训哦,希望它也可保佑你学好英翻。 5.孔融让梨小古文翻译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原文:《世说新语笺疏》::“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扩展资料 孔融让梨的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但是,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6.英语翻译从哪些基础书看起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叶 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徐亚男,《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 《实用翻译教程》 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广外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翻译批评与赏析》 李明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面试 《英语口译教程》 仲伟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商务英语口译》 赵军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编的 吴青 著口译基础(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英语口译) 1.直译法 2.同义习语借用法 3.意译法 4.省略法 5.增添法 6.还原法上面提出的六种习衙翻译法是比较常用的,翻译好英语,注重的是练习与发音。多练,多读,多写,多听,练口语发音,读英语的含义,尝试写一些英语短文或散文,英语和语文是相同的,无非是努力,刻苦,才会有所成,有所得。 而学好翻译,更要付出努力,我在剑桥刚入学时曾听有人说过英语是心灵之语,意思就是你要学好英语,首先的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英国人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学好英语,翻译也就没问题了。上面我所罗列的书,是有难易之分的,建议你先练习口译,然后扩展自己的阅读量,慢慢深入,打牢基础,千万不急,要有耐心,如果还有问题,再问我好了。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这是我们剑桥的校训哦,希望它也可保佑你学好英翻。

112 评论

1144177586丫头

在我的印象中,写论文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大多数人对这项费时费力费劲的文字工作都比较反感,因为爬格子毕竟是一件苦差,与青灯为伴,与黄卷为友,怎能不苦?很多人都害怕写文章,尤其是专业论文。因为写论文需要花大量的前期功夫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很多可能还是无用功,包括走访座谈和阅读大量文献,不然文章很容易陷入言之无物的空灵,除此之外,选题和构思亦是一大难题,因为选题就是要选出问题,找准了问题就等于论文成功的一半,而构思则是选题的拓展,构思将选题最初的意蕴用框架的形式搭建起来,剩下的便是码子了。很多人认为写文章难并非是构思难,而是码那么多字很困难,但笔者却不以为然,笔者以为写文章最痛苦的当是两件事情,一个是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这是论文的素材,另一个便是选题和构思。收集资料是个体力活,消化资料提炼问题则是个纯粹的脑力活,需要反复的构思。只要有了选题个构思,将调研所获取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填充以汉字,论文便水到渠成了。的确,写文章确实是一件费时费力费劲的事情,不仅需要繁重的体力劳动——收集素材、消化资料,更是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选题并构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法律专业学术论文写作》一书或许能为我们写作论文尤其是专业法律论文提供一些启示。该书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群针对写论文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的专门研究,包括法律专业论文的特点与分类介绍,法律专业论文当如何收集和整理资料,提纲的拟定、结构的安排,格式的规范等写论文所必需的各个要素都进行了一一的阐述和分析。写论文到底有无专门的路径或方法,或许阅读完该书,你可能要失望了,因为其最多是一门写论文的入门教材,对法律专业论文进行了概述式的介绍,及框架的搭建和格式的规范进行了相关的介绍与提示,但却并未教读者写论文的速成之道,即写论文的捷径和快速方法等。因此,通读完该书,可能最大的收获还是对写论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及做论文应该注意的方法和格式规范等问题,或许能有所裨益,但却找寻不到论文的速成之法与成就之道。的确,写论文确实是没有捷径和窍门的,主要还是依赖于平时的积累,而不可能希冀于阅读一门论文写作书就迅速掌握写作方法并产出优质论文。这或许亦是该书的名字为法律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而非法律论文速成之道的缘故,没有一个人能夸这海口,企图让读者阅读自己的一本论文写作书便摆脱写论文的痛苦,化腐朽为神奇,让论文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因此,读完该书,笔者收获不是很大,也很困惑,法律论文该如何写作还真是个大难题。根据笔者个人的论文写作经历与体验,论文写作还是要靠平时的大量积累,包括阅读大量的文献和经常性练笔。因为论文写作是一个文献输出的过程,不阅读大量文献,不进行文献输入,是不可能有文献输出的。这也恰好符合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而经常性练笔则助于提炼文字的纯度,没有人天生就是字字珠玑,炉火纯青,相信大多数学人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和练习,论文才能像一串串美妙的珍珠,让读者一气读完,发浑然天成之感。笔者的论述好像是在否定该书的价值和意义,其实不然。上面的论述只是澄清论文无速成之道的朴素原理,该书的价值肯定是有,读者通过阅读起码知道论文写作必须先构思和搭框架,这样才能下笔不跑题而且文字方能如行云流水般远行。就像盖房子需要设计图纸和框架搭建,剩下的才是砌墙和圆顶。论文亦是同理,写论文必须注意格式规范,包括引用他人文献的规范等,在此书中都有所介绍和分析,认真细读该书还是能有所收获的,至于最后收获的是什么,那要看读者的读书动机和文字功底,因为读书动机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你读书的目的并努力找寻自己兴趣点,予以满足,而文字功底则能大致确定你所获的深度。因此读完该书,笔者感觉还是能有所收获,起码知道了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论文写作的步骤,规范论文的基本格式,这对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学术训练的论文初学者还是很有必要值得注意和警醒的,按照该书作者提供的写作思路。论文不能确保获奖或发表,但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浪费,能让所出炉的论文看起来更加清新简约,格式规范,确保形式上的瑕疵祛除。因此,从这个意义和角度来说,写论文还是有速成之法与成就之道的。

262 评论

相关问答

  • 读书杂志读后感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

    酸奶娃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经济研究期刊论文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

    小熊加旺旺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读后感投稿

    读《小桔灯》有感 这篇文章反映了1945年抗战期间革命者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艰难处境和对光明的渴望,赞扬了他们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在读到作者问她吃过东西了

    洁博利郑少波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旅游研究论文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写一个人读了某本书、某篇文章、某个故事后获得的一些心得和体会,然后把这种体会用文字记录和表达出来的文体,就是读后感。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文读后感怎么

    伊可grace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翻译研究论文读后感

    1. 翻译基本常识钱歌川 翻译基本常识钱歌川 1.跪求:钱歌川先生的翻译的技巧这本书,大虾们请指点 不要说跪求。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父母。———

    蜜桃红茶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