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啊老猫
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中国九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中。花鼓灯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演员有“腊花”(亦称、“兰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统称“腊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员;男角色一般统称“鼓架子”。花鼓灯班子的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花鼓灯的演出分布“开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对唱、后场小戏等几个部分。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大花场”的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歌唱部分统称灯歌,多在“大花场”、“小花场”中间由“鼓架子”和“腊花”对唱或独唱,可长可短,即兴性强。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场面锣鼓和灯场锣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场面锣鼓可独立存在,单独演奏;而灯场锣鼓则与花鼓灯的舞蹈和小戏表演融为一体,起伴奏和渲染情绪的作用。花鼓灯自明清以后,流行区域逐步扩展,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毫州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出现了《游春》、《抢扇子》、《抢板凳》等节目,至20世纪30年代后,陆续出现了像冯国佩(艺名“小金莲”)、陈敬之(艺名“一条线”)、田振起(艺名“小银子”)、郑九如(艺名“小白鞋”)、常春利(艺名“老蛤蟆”)、石金礼(艺名“石猴子”)、杨再先(艺名“小红鞋”)、詹乐亭(艺名“盖九江”)、李兆业(艺名“猫春”)、万方启(艺名“万漏子”)等名家,形成了花鼓灯的兴盛。特别是在安徽蚌埠怀远县、禹会区,淮南凤台县,阜阳颖上县,农民祖祖辈辈、男女老少都玩灯,乡乡村村都有灯班。当时在淮河中游每个乡镇至少都有2个以上的花鼓灯班子,有的达3、4个之多,形成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盛况。但是,由于社会迅速变革,农村城市文化步伐加快和外来文化移入,花鼓灯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播布范围迅速萎缩,目前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蚌埠市所辖的怀远县、禹会区,淮南市所辖的凤台县等,真正保持花鼓灯原生形态的花鼓灯班子仅存4、5个,已临近消亡!
可爱小伶伶
摘 要: 花鼓灯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艺术。花鼓灯不仅在我国安徽地区流传,在淮河一带的民间也很盛行。花鼓灯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的民间艺术价值,挖掘和展现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花鼓灯进校园是花鼓灯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助于扩大传承渠道,创新传承方式。
关键词 : 花鼓灯;校园;传承
花鼓灯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艺术。如何将花鼓灯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欣赏这一文化瑰宝,就成为当前花鼓灯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在校园中传承这一艺术,往往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其保护,并推动其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花鼓灯的艺术特点
(一)花鼓灯与民间文化的联系
花鼓灯是我国民间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花鼓灯对于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安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就是安徽花鼓灯,以冯国佩、陈敬芝、郑九如等为代表的一批花鼓灯表演艺术家至今仍然是安徽地区花鼓灯的推动者和传播者。由于花鼓灯来源于民间,故而大多数都是群众自发参与的,广泛的群众性特点是花鼓灯不可忽略的重要特征之一。花鼓灯的演出具有一定的演出程式,但却没有固定的舞台,门前、田野、房前、屋后,只要兴之所至,随处都可以玩起花鼓灯。锣鼓是主要的伴奏乐器,表演者与锣鼓的节奏要实现对应,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才能够更好的彰显花鼓灯这一艺术形式的内涵和特色。
(二)花鼓灯的传承价值
花鼓灯作为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作为我国民间歌舞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其传承与保护乃至推动其向前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当前,花鼓灯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花鼓灯的艺术价值不可低估,有必要广泛传播这一优秀民间文化。
二、花鼓灯的表演结构
在花鼓灯的传承过程当中,对于舞蹈与音乐结构的把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花鼓灯最基础的舞蹈与音乐结构,才能把握花鼓灯的表演精髓,实现对花鼓灯的传播与发展。
(一)花鼓灯舞蹈
花鼓灯舞蹈是花鼓灯表演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主要有大花场和小花场。大花场是集体性的情绪舞蹈,场面热烈而欢快;小花场则为两三人表演的、具有一定情节性的舞蹈,舞蹈中有上盘鼓、中盘鼓和地盘鼓等技巧动作。花鼓灯演出一般需要十几个人来完成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按照角色进行分工,比如擅长演唱的歌唱,擅长舞蹈的跳舞。在解放前,女角色大多数都是男子踩上“衬子”装扮而成,解放之后女角色才真正由女子扮演。
(二)花鼓灯灯歌
花鼓灯灯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独唱,也有对唱,诙谐幽默,即兴性较强,曲调优美,极富地方特色。灯歌作为独立的演唱形式,也可以参与花鼓灯表演中,发挥连接各环节的作用。
(三)花鼓灯锣鼓
花鼓灯的主要伴奏乐器就是锣鼓,所以也可以说锣鼓是伴随着花鼓灯成长的重要乐器。在花鼓灯的表演中,锣鼓音乐作为花鼓灯的主要音乐,无论是灯歌还是舞蹈都与锣鼓密不可分,锣鼓音乐可以说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一般来说锣鼓音乐不仅仅可以规制艺人在表演中的动作,还能够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带动整推动表演进程,很多时候,鼓手在整个花鼓灯的表演都发挥着指挥的作用。鼓手除了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演奏技巧,更应该对于花鼓灯的表演以及舞蹈动作烂熟于心,这样才能够在演奏中更好地配合艺人表演。
(四)花鼓灯后场小戏
所谓的花鼓灯后场小戏,实际上就是在完整的花鼓灯表演结束之后,安排的一个小节目。后场小戏与前面的歌舞表演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在前面激昂的表演已经将观众的情绪带到了高潮,而之后对于观众情绪的调控就全部交给了后场小戏。一般而言,后场小戏的取材主要来源于民间,后场小戏的表演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表演形式。但是在后续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当中,后场小戏也具有一定的新特点,融入了念和唱的表演形式,与现代所讲的戏剧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花鼓灯在校园内的传承和发展
(一)花鼓灯的传承发展现状
1.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播方式
在花鼓灯的传承和发展当中,大多数都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对后人进行传授的,尤其在一些花鼓灯流传较广的地区,艺人通常将学生叫到身边,进行口头的讲解和亲自的示范。显然,这种方式不利于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把花鼓灯引入高校,作为一种地方艺术门类,编入艺术生的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当前传承人匮乏的困境,也有利于花鼓灯的传播与推广。
2.人个办班传授技艺成为花鼓灯传承的常态
传承人进行个体办班传授花鼓灯,这在花鼓灯流行地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于传承人往往缺乏相关技术的支持,办学不规范,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对于花鼓灯的文化传承造成消极影响。例如《蛤蟆跳井》的创作人常春利,曾在1982年开办过几期花鼓灯的培训班,也确实培养了不少优秀的鼓手和弟子。可是后来由于相应的政策没有跟上,导致很多学员外出打工谋生,从事大都与花鼓灯无关的工作,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于花鼓灯的传承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缺少专门的传承机构
缺少专门的花鼓灯研究、教学机构对花鼓灯的传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花鼓灯的传承大多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对于花鼓灯的教学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进而造成花鼓灯的传承只能够停留在表面,无法落实到行动中。
(二)让花鼓灯通过校园传播的具体措施
学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教学机构,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让花鼓灯走进校园,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品质。另外,学校规范严谨的办学模式,也为花鼓灯的传承提供了制度保证。
1.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除了保持原有的口传身授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优势,通过录像、刻录光盘等方式整理、储存花鼓灯的完整资料。在花鼓灯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授课之前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花鼓灯表演视频,这样有利于调动起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有助于学生积累感观经验。同时也要借助当前发达互联网技术,构建花鼓灯的传播平台,把花鼓灯这一传统艺术传播到全世界。
2.将优秀的传承人请进校园
让优秀的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花鼓灯的教学,更有利于花鼓灯的传授。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挖掘优秀的传承人资源,并把他们请进校园,支持这些传承人走上讲台,传授花鼓灯的技艺,提高花鼓灯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学生优势,实现花鼓灯的代代传承
学校是一个流动的社会,每届学生都不相同,如果能较好实现花鼓灯的校园传承,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一古老的地方优秀文化,将更有利于花鼓灯的传承。由于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传承人以及花鼓灯的专业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与爱好,选择花鼓灯中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舞蹈、灯歌、锣鼓等,因材施教,使每个人有所收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花鼓灯的表演技艺,使花鼓灯在校园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
4.增加和扶持相关的部门和机构进行专项办学
地方文化部门也应该支持学校或个人办学,例如设立专门的花鼓灯艺术学校,开设锣鼓专业课程,花鼓灯舞蹈表演课程等,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花鼓灯。为了扩大花鼓灯的社会影响力,地方文化部门应定期举办花鼓灯大赛,或者举办花鼓灯节,让全国各地的花鼓灯表演者齐聚一堂,切磋技艺,使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期重放异彩。
花鼓灯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艺术。花鼓灯不仅在我国安徽地区流传,在淮河一带的民间也很盛行。花鼓灯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的民间艺术价值,挖掘和展现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鲍晓懿.怀远派花鼓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吴志鸽.凤台花鼓灯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3〕周辕.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
〔4〕张婧.安徽蚌 埠 花鼓灯存在形态与传承方式[D].中央民族大学,2012.
〔5〕李慧玲,丛灿日.论花鼓灯健身舞与校园体育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25-227.
〔6〕马晓.新时期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3-37.
〔7〕杨传中.乡村文化生态的 嬗 变与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保护[J].铜陵学院学报,2011,(3):86-88.
〔8〕汪法萍.豫南花鼓灯舞蹈资源在地方高师舞蹈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D].江苏师范大学,2013.
〔9〕段蓓蓓.安徽花鼓灯的体育文化开发与推广策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1.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TIs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 (字数:20007,页数:25) 2.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分析 (字数:21
二类期刊。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 据2019年3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显
网上可以查到很多资料不过我想你如果要写出有血有肉的东西我建议你亲自去安塞去考察一次
汽车的许多配置在仪表盘上都有着相关显示标志,而安全气囊也不例外,在正常的情况下,汽车安全气囊灯是熄灭状态的,只有出现故障时才会亮灯报警,那么如果汽车安全气囊报警
【成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通过成人高考来获得学历证书的,通常都需要准备毕业论文。那么,安徽省成人高考毕业论文好过吗?下面小编将为你解答,具体如下: 不管是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