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axuanku
弘扬生态文明创建森林城市征文优秀篇
人们要有个保护环境的意志的开始,要付出行动的决心的过程,要拥有一个美好、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的结束。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弘扬生态文明创建森林城市征文的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森林,是大地的绿衣。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常州把绿色作为发展主色调,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常州市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全力破解要素制约,持续推进城乡绿化,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鱼米之乡“平原造林”之路,由此,愈发宜居宜业、宜游宜商。
尤其是市*、市政府2014年发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令以来,市民齐参与、共圆梦,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江苏省常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完成40项指标达标建设,规划实施全部到位。其中,3年造林15万亩,平均每年占市域面积0.76%。
坚持生态建设一盘棋、城乡绿化一体化,形成“森林进城、生态文化进万家”建设格局。全市集中力量,重点组织实施森林生态屏障、城乡绿色家园、生态景观廊道、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绿城建设等“六大工程”,充分拓展生态空间。市*书记阎立、市长费高云任“创森”工作指挥部双指挥长,实行“一月一督查、两月一例会、三月一点评”督查推进机制。市财政设立“创森”专项资金,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70亿元。目前,常州市域森林覆盖率从34.9%提升到37.2%,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达13.8平方米。
绿地、林地、湿地三地同建,经济、生态、景观三效益兼顾。3年来,常州市完成环湖健康绿道建设1万亩,实施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低产林改造4万亩,新建、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3.3万亩,建设绿色通道、水岸生态廊道2.5万亩。完成9个中心镇的城镇森林建设,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230个,生态绿城建设实现增绿4万亩、连网590公里。江苏天目湖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授牌,长荡湖湿地公园、天目湖湿地公园分别获准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42.1万亩市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
林水相依、长廊吐翠。沿长江、太湖、滆湖、长荡湖、钱资湖周边,建起100米宽的生态防护景观林;溧阳南山北山、金坛茅山及太湖岸线保护区内,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天然次生林郁郁葱葱;茅东林场、龙潭林场、瓦屋山林场、小黄山等地,抚育改造20万亩,有效维护了森林健康;高铁高速、环城高架和城市主要道路两侧,提升建设为生态景观廊道;西太湖、曹山慢城等地绿量和人气持续增长……
青山有情化金银。全市去年林业总产值达387亿元,花卉苗木产业呈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复合型花木产业基地。夏溪花木市场制定全国“花木价格指数”,年交易额170亿元。横林镇作为国内最大的强化木地板生产和出口基地,占全国地板出口量65%以上。第八届中国花博会、首届中国家庭花卉园艺展览会、中国(夏溪)花木节等成功举办,溧阳茶叶节、天目湖旅游节、茅山道教文化艺术节等影响日益广泛,全市森林旅游产值突破280亿元。
大绿贮城乡。全市“创森”工作支持率和满意度目前均超过95%。从市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到个人踊跃认养树木;从乡镇盘活闲置地块绿化,到社会资本投资造林;从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行,到市、区成立森林警察机构;从“八大花展”全年绽放,到古树名木保护率100%;从国际爱鸟周、森林文化月集中宣传,到“创森有我、绿色健行”、文明社区天天乐等活动……全市上下以实际行动,凝聚“创森”共识,建设生态文明。
从市区出发,沿着205国道驶出城市的南大门,可分别到达芜湖、南陵两县。过去,因为城市扩张、开发建设的无序,出城的道路两侧的脏乱差、土地裸露现象明显。最近几年,经过道路改建、周边整治和绿化建设,不仅路变阔了,环境也变了样——道路两侧裸露的土地全部穿上了“绿衣”。这些挺拔的行道树,成了每天迎送往来人流的一道靓丽风景,而穿插在其间的一个个景观层次丰富的生态组团绿地,则更好地装扮了城市的容颜,让人感慨城市生态变化的日新月异。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绿化品质的提升是绕不开的话题。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对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给予高度肯定和重视。省第九次党*会确立经济、文化和生态“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目标。2012年9月,省委启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决定开展森林城镇创建等绿化提升活动。
在我省各城市中,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但土地、森林等资源总量较小,生态支撑能力相对不足。面对这一市情,我市树立起生态立市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林业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入开展“森林增长工程”和“城乡大绿化”建设,积极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氛围。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 “绿染”江城大地
近年来,我市对照省下达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目标任务,把森林增长工程纳入到对各县、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都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部门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的层级负责工作机制。各级林业部门普遍实行了领导包片,中层干部包乡(镇),工程技术人员包山头、地块的工作机制,既包任务,又包质量,使我市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真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以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森林长廊、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以强化森林管理为保障,通过植树造林、吸引社会资本办林业、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森林火灾防控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创新林业科技、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措施,建设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面对造林空间日益趋紧,全省任务调减的形势,市政府坚定决心,自我加压,坚持力度不降、任务不减、目标不变。为高质量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我市在全省率先相继完成了《森林长廊绿化规划》、《全市域绿化空间控制规划》,并经市规委会批准“固化”操作,有序按规划、按标准实施。
为调动各类主体参与森林增长工程的积极性,我市在省财政专项奖补的基础上,对森林增长工程设立专项资金8000万元,用于专项补助,并按照10/亩安排工作经费。此外,我市还提出“不栽无主树”“树随地走、谁栽谁有”“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用市场化思路、产业化办法,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造林大户及社会各界人士承包造林。各县区成立土地流转工作组,采用政府征用、企业租用、农业结构调整等多种模式,解决森林增长与城乡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之间的矛盾。
实施“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是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市坚持将“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作为森林增长工程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三线”补绿扩带、不断促进“三边”增量提质,努力打造精品绿化提升风景线、生态文明景观带,全力助推生态芜湖建设。
此外,我市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并举,实行兴林富民,把经济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花木基地、森林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作为森林城市建设和引导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以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改善。
截至2015年底,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亿元大关,苗木花卉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木材加工产业、特色林业种植产业等亮点纷呈。规范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坚持依法治林,提升森林安全保障能力。全市已完成新一轮森林资源“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和湿地调查工作,实行严格的林地定额管理,有效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专项行动。建立起专业森林消防队伍9支,队员226人,半专业队伍55支,队员610人。新建214km集生物防火林带、防火通道、森林防火消防水池为一体的综合防火体系,修建定点焚烧池210个。建立了60个市级美国白蛾监测点、40个市级食叶害虫监测点、48个松褐天牛监测点和2个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试验区,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成灾率控制在2.8‰,防治率达92.3%。
绿化提升行动 “添彩”美丽芜湖
“十二五”期间,市*、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高位推动,高瞻远瞩,规划建绿,凡土必绿,应绿尽绿,各级各部门大力协同,积极推进“八大工程”、“三项创建”和“三线三边”绿化提升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完成造林57.8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森林城镇24个,森林村庄177个,新建森林长廊示范段365.7公里,森林覆盖率由14.8%提高到18.8%,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根基。
为纵深推进森林增长工程,我市创新推进城乡绿化转型升级,着力“将森林引向城市、引向城镇”,大力组织开展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和森林长廊示范段质量提升两大工程。
通过引森林入城,我市深入推进谋划组团式、开敞型、现代化大城市空间的绿化发展模式,拓宽绿色发展空间,发挥森林增长工程的“溢出效应”。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规划建设有纵深感、以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绿地,着力打造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大绿量、大色块的高品质城市生态园。
目前完成城市生态绿地3000余亩,打造了鸠江区长江大桥北岸两侧地块、弋江区三环路与利民东路西南侧地块、镜湖区芜申运河荆西段大环境绿化等生态绿地23块,总面积2633亩。今年全市将继续开建生态绿地30处,面积约2734亩,实现森林进城入区,有力提升了城区绿化品质,为城市镶嵌一颗颗夺目的“绿色翡翠”。
通过打造城乡绿网,我市全面开展森林长廊示范段质量提升工程,以“增加绿量,丰富季相和层次,提升品位”为重点,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提质升档,彰显特色,对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及江河沿线和快速通道两侧林带进行拓宽改造和完善提升,实现“让通道成林、让景观成廊”,形成贯通城乡,展示美丽芜湖新形象的“绿飘带”。
目前完成森林长廊示范段质量提升工程1.5万亩,全市已高标准建成了京福高铁无为县段、省道无六路两侧各100米宽的森林长廊,芜宣高速、芜雁高速、合巢芜高速和芜马高速芜湖段两侧各50米宽的森林长廊示范段。2016年新建林带建设面积5138亩,补植林带株数20万株,一条条愈加浓密的城市绿网正在加密编织之中。
城市融入大自然,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这是我市的真实写照。“以前想要赏花拍照,要等到花展,或者去周边农村”,市民沈佳是个爱花的人,让她高兴的是,在全市绿化提升的大背景下,小区内、街道边、公园里的绿植、鲜花越来越多。“每天上班路上,几步一景,几百米一园,随处都可以赏景。”她说。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开启绿化“升级”新征程
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我市在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核心指标上有一定差距,其中,我市森林面积161975.04hm2,自然湿地面积61096.41hm2,自然湿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0.20%,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8.53%,距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仍有6.47个百分点的差距。繁昌县、南陵县的森林覆盖率超过35%,分别为45.15%、39.06%,无为县为26.57%,芜湖县、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和三山区的森林覆盖率均不足22%。至2015年底,我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38.48%、各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未达到40%。南陵县和无为县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9.64m2和10.04m2,未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指标。
市林业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森林增长工程,常规造林空间已很有限,而且受土地资源制约,林业发展空间已不多,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我市必须把寻找造林空间的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坚持‘全市域、全社会、全口径’的理念,统筹城乡,‘山水田路村城游四旁’八路并进,让更多的森林进城、环村、上路、沿水,进一步改善芜湖城乡人居环境,提高生态承载力,弘扬生态文化,提升城市宜居度。”
为此,我市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目标,在分析我市本底资源、生态建设现状、指标差距、绿化潜力等基础上,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论述了我市城市森林建设方向,从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城市森林产业体系、城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和城市森林支撑体系四方面着手,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健康稳定、覆盖城乡、造福市民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将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西南部的生态屏障和皖江生态明珠。建设期限为2016年-2025年,分为近期、中期、远期。
根据全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特征和资源利用的分异性,以及森林城市建设与发展对绿色空间的拓展性、趋同存异等要求,提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为“一核携四星、一廊串多点、三网连三区”。其中,“一核”,指以中心城区为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的核心区域。“四星”,指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和无为县的城市建成区。“一廊”,为沿长江形成的皖江绿色生态廊道。“多点”,指市域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片区、风景名胜区、苗木基地、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三网”,指以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所构成的森林网络体系。“三区”,指中部沿江城市森林提质区、东西部平原水网建设区和南部丘陵水源涵养保护区。
据了解,我市将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因地制宜,以地带性植被为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体,适当引进适于本地区生长的外来植物,结合树种特性因地制宜地营造林,实现造林树种乡土化、林分结构层次化、林种搭配合理化,形成稳定、高效的近自然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通过道路绿化、水系绿化、乡村绿化、退耕还林、四旁造林等全面带动郊区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与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之间有机协调,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建设成果惠民普适化。
重视森林生态文化的基础建设,弘扬和宣传绿色文明、森林生态文化,让绿色文明、生态文化内涵融入城市森林建设的全过程。注重突出亮点、特色,打造精品,建设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森林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树立品牌形象。
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积极推动林业产业发展,逐步带动百姓创收致富,让城市森林最大限度地为广大群众提供绿色福祉。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努力争取各级财政,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支持城市生态建设,发挥市场经济带动森林城市建设稳步发展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森林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到2018年共造林2.7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68%。到2025年实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18%,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33%、人均公园绿地稳定维持在16m2,逐步在市域范围内构建起结构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城市森林产业体系、繁荣的城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和健全的城市森林支撑体系,形成景观优美、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记者从市创森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这是离芜湖人不远的绿色未来。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区和郊区各类森林板块与道路、水系、农田等区域营建的森林生态廊道连接,形成片、带、网结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服务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涵盖5大类41项内容,其中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且分布均匀,2/3以上县区的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5%以上。我国森林城市建设从2004年起步,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是国家林业局为适应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生态建设的一种实践创新,旨在围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切实做好“大地植绿”和“心中播绿”。截至2016年,我国已成功举办了13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工作会议)”,并授予118座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荣誉称号。
ritafanfan
因为我们认识到,一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能提高和改善三门峡市居民生活的质量,是三门峡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二是三门峡通过发展城市森林,能够把三门峡建设成为生态系统完整、城区绿化成网、城郊森林环抱、城乡协调发展、林水相依、人与森林和谐共存的现代化、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城市。三是发展城市森林已经成为三门峡城市居民缓解压力、调节心情、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四是有助于三门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禀赋,通过将黄河文化与城市森林建设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地方仰韶文化、虢国文化、道教文化对城市森林的深层次影响,形成独具三门峡地方特色的城市森林,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五是三门峡主要地貌特征属山区,而广大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主要靠林业,在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前提下,通过城市森林建设,积极发展城郊生态经济型林业,提高林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求。记者:三门峡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哪些优势?张建友:三门峡市创建森林城市至少有四大优势。首先是地理优势。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晋、陕3省交界处,交通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郑西高铁客运专线、310国道、209国道等。其次是物种优势。三门峡境内有小秦岭、伏牛山、熊耳山、崤山等多条山脉,地貌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市有植物2100多种,有秦岭冷杉、连香树等2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树种;还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140多种,珍稀保护动物26种,主要有金钱豹、苏门羚、大鲵等。再次是林业优势。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8.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6.73%,居河南省第一位。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116.5公顷,城市绿化率42.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2平方米。最后是基础优势。这里面包含:一是森林资源增长迅速。近年来,三门峡市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量迅速增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二是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造林绿化跨越式发展的新突破。三是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多项林业工程的实施,三门峡市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每年冬季,上万只白天鹅从寒冷的北方飞到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越冬,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和新闻媒体来三门峡观赏白天鹅,成为了三门峡市的“一张名片”。四是林业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种苗花卉和森林旅游“四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板一体化、果品加工、花卉苗木、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和生物质能源等六大产业,切实提高三门峡市林业产业化水平。五是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格局初步形成。2000年以来,我市建立城郊绿化义务植树基地65个。加快城郊森林公园开发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森林旅游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现。六是森林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截至目前,全市已经通过并颁布了《三门峡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三门峡市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许多地方性法规,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森林防火等工作不断加强。记者:听到你谈的这些优势条件,很为你们高兴,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你们还存在哪些困难?张建友:困难当然很大啊,我认为主要是下面几点:一是森林资源总量有待进一步增加,我市森林资源总体质量较低,区域发展较不平衡。全市有林地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森林资源多集中西部的卢氏、灵宝。二是城区绿化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展,城市框架的拉大,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都出现了数量上、规模上的不足、管护成本过高等问题突出,已影响到城市绿地生态效能的充分发挥。三是产业富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不高,加工水平和档次低,品牌优势力不强等。四是资源管理和开发水平有待于强化,由于造林树种较为单一,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有待于加强森林资源和病虫害监测,强化资源管护手段的信息化建设。记者:克服困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三门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方向、措施是什么?张建友:我们三门峡人首先是建设理念明确,根据我市区域特色和自然特征,构筑“林在城中建,城在山水间”的生态城市格局。把三门峡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人文乐土和宜居家园。其次是我们的建设目标明确,通过实施城区绿色空间扩展工程、南山森林景观建设工程、黄河沿岸景观林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组团建设工程、乡村人居林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生态旅游建设工程、林业产业工程、森林湿地资源保育工程和森林资源安全工程等建设项目,全面推进三门峡森林城市建设。三是建设布局明确,以三门峡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一城二带三区四极多廊多点”的市域森林城市发展总体布局框架,通过这些明确的布局,使我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四是建设工程明确,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将完成10项工程的建设。这10项工程是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建设工程、城郊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工程、县(市)城区绿化建设工程、村镇人居林建设工程、绿色廊道网络体系建设工程、森林旅游建设工程、林业产业工程、森林与湿地资源保育工程、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森林资源安全工程。通过实施上述10项工程以后,三门峡一定会以“黄河水畔森林城,休闲宜居三门峡”的新面貌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并造福于子孙后代。
huyingheng
绿色丛生,四季如秋,依山傍水,那是一个坐落于古城衢州的一个害羞的腼腆的可爱的小山庄。那是我的故乡,我生长于它的怀抱,它也生长于大山的怀抱,连绵的柔怀,教会了它无私,在它的哺育中成长出一代又一代平凡而又朴素的心。同时,它的美丽那样让人沉醉,让人留恋。清晨,淡淡的薄雾,轻轻的遮住了故乡那害羞的脸庞。天边染上了春色,浮着将升的太阳好像是一个含笑的青年,它调皮的抢走故乡那柔柔的轻纱,藏于自然之中。故乡那迷人的美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山川明镜,视眼格外的宽远。在花瓣上那晶莹的露珠闪着耀人得光彩。花朵艳丽装扮着故乡无暇的脸庞;绿树盛茂,笼着梦一般的故乡。河水也像来自更深的泉源。河边已开遍了红花,细水涓涓,牵着故乡的梦。生活于故乡的情怀,不曾再觉得疲倦。这是故乡,风是温柔;太阳笑着那微笑闪着金光,又在夸耀这在也无多的最奢侈的美乡。这是美的故乡,斑斓的错置到处,山野和枝叶中间,像醉了的蝴蝶,或是珊瑚珠翠,华贵的失散,缤纷的落在地面。是它撑着梦一般的喜筵,为的只是生与纯的欢欣。爱这故乡,也爱这故乡的雨景。春夜春梦时,窗前的淅沥,细雨轻点那绿叶,与那微风的轻抚的绿叶演奏着雨的乐章。那婉转、清脆的音节,透着心里的安详与平静。雾一般拂着人脸的雨丝从闪电中轻转而下交舞着变。我爱这雨景,他虽然是灰色的,却透明,它蕴含着一种无声的期待,并且从那云中,不知哪里飘来一声清脆的鸟鸣。这是古城的小村庄,也是连绵柔怀中的小村庄,一个个羞涩的藏于这座美丽的城镇的处处点点。交织而成,这梦一般的城……
《城市建设》杂志(旬刊)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中国建设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委员会、联合国全球人类发展中国协会、科技部科
《城市建设》杂志(旬刊)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中国建设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委员会、联合国全球人类发展中国协会、科技部科
可持续发展论文-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城市建设》杂志(旬刊)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中国建设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委员会、联合国全球人类发展中国协会、科技部科
从城市设计对城市整体环境改善而带来 的城市复兴来认识城市设计除空间塑造和规划管 理外的深层作用,并通过对英国城市设计应用实 例的介绍,力求在我国目前快速城市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