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卫厨ks
光绪皇帝名载湉,4岁登极,在位34年,享年38岁。年号光绪,意为继承光大咸丰统绪。载湉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继大统的皇帝,是大清国的第十一位皇帝。光绪皇帝38年的人生历程,可以分作四个时期:从出生到4岁为醇亲王子时期,从4岁到17岁为少帝时期,从17岁到28岁为亲政时期,从28岁到38岁为“囚帝”时期。下面先从载湉4岁入继大统说起。慈禧一言定大统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病死。同治没有儿子,皇位由谁继承?据《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光绪朝东华录》、《翁同龢日记》等书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酉时(17~19时),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东暖阁。戌时(19~21时),两宫太后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敦亲王奕、恭亲王奕等王公大臣29人,谕曰:“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宣布:“醇亲王奕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就是说,让醇亲王奕之次子4岁的载湉入继皇位,成为大清国的第十一位皇帝。诸臣奉懿旨退下,军机大臣退到军机处拟旨。一个时辰之后,“亥正(22时),请见面,递旨意,太后哭而听之”。然后,派人到醇亲王府(南府)接载湉入宫,到同治的御榻前,叩头号哭,即正皇位。又宣布懿旨:“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就是说,先将载湉过继给早已去世的咸丰皇帝(庙号“文宗”)为子,即皇帝位。将来载湉有了儿子,再过继给同治为嗣子。颁布这道谕旨,与吴可读尸谏的悲剧有关。吴可读,道光进士,官御史,为人耿直敢言。乌鲁木齐提督成禄滥杀平民,被告论斩。有的官员请改死缓。吴可读奏言:“请斩成禄以谢甘民,再斩臣以谢成禄。”因言语过于憨直,被降三级。光绪五年(1879年),同治奉安惠陵。吴可读自己请求送葬,夜间在蓟州废寺中自杀。怀中揣有一封遗疏,奏请让将来光绪的儿子继承同治为嗣。这件事震动朝廷上下。慈禧为什么要选择载湉(光绪)入继皇位呢?这要从道光说起。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长子奕纬、次子奕纲、三子奕继皆早死;第四子奕即咸丰皇帝;第五子奕过继给敦亲王绵恺(嘉庆帝第三子)为嗣,袭敦郡王,晋亲王;第六子恭亲王奕任议政王、军机大臣;第七子醇郡王奕,同治十一年晋亲王;第八子钟郡王奕,同治七年死;第九子孚郡王奕。当时入继大统的可能人选应当是“溥”字辈(永、绵、奕、载、溥、毓、恒、启),道光帝长孙是载治之子溥伦,慈禧以其宗支疏远而不同意立溥伦。溥伦时年17岁,如立溥伦慈禧便不能垂帘听政。那就只有在“载”字辈找。恭亲王奕长子载澄无子,第二子载滢出继。且慈禧根本不愿意立载澄、载滢,因其父为恭亲王奕,若立他们中的一人,则恭亲王的权力过大,对自己不利;那就在醇亲王奕家里找。醇亲王奕有4位福晋,共生育7个儿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殇,第二子为载湉,就是光绪皇帝。第四子为载洸(guāng)、第五子为载沣(宣统皇帝的父亲)、第六子为载洵、第七子为载涛。醇亲王奕于咸丰十年(1860年),年19岁,奉旨同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氏成婚。当时,慈禧还是懿贵妃,受咸丰帝宠爱。她曾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后又生皇子载淳,其地位更为巩固。懿贵妃在深宫之内,接触外人的机会少,能见到的男性除太监外,就是几个小叔子,即皇六弟奕、皇七弟奕和皇九弟奕(皇八弟奕已死)。懿贵妃有个胞妹尚待字闺中,她时常想在宗室中找个妹夫。在三位小叔子中,就年龄而言,奕已结婚分府,奕又偏小;就性格而言,奕过于机变,奕又羞怯腼腆。懿贵妃看中皇七弟奕。咸丰十年(1860年),醇郡王奕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胞妹成婚。依例,奕应分府出宫,受赐在宣武门内太平湖东岸建府邸(今中央音乐学院和三十四中学址)。这就是第一座醇王府,后称醇亲王府南府(光绪做皇帝后,依雍亲王府后升为雍和宫例,改为醇亲王祠;慈禧皇太后懿旨又将什刹海北岸的一座贝子府赐给醇亲王奕,这里又称醇亲王府北府,也就是今宋庆龄故居)。载湉就出生在这里,是醇郡王与慈禧妹妹的骨肉。醇亲王奕在咸丰朝的11年间,除10岁那年因咸丰登极按例封为醇郡王之外,几乎没有受到大的晋封。咸丰病逝时,奕20岁。这一年,妻子的亲姐姐做了皇太后。他以姻娅至亲,而受到重用。在“辛酉政变”中,奕受懿旨,带侍卫、亲兵到密云半壁店,将随梓宫回京的协办大学士、赞襄政务大臣肃顺在熟睡中擒拿,押回北京后处斩。奕在这次政变中,为妻姐慈禧立下奇功。辛酉政变之后,醇郡王奕官阶迭升:封为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管善捕营等。同治三年(1864年),加亲王衔。四年(1865年),命在弘德殿行走。十一年(1872年),晋亲王。同治帝死后,慈禧皇太后懿旨,由其外甥醇亲王奕之子载湉入继大统。据《清史稿·奕传》记载:“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尔后,“舁(yú)回家内,身战心摇,如痴如梦”。因为儿子载湉入继大统当皇帝,这是福,还是祸?事情叵测,吉凶难料。慈禧一言定载湉(光绪)继承皇位,这是对清朝皇室祖制的重大改变。太后懿旨召见列名者有29人之多,可谓空前。这说明非皇子入承大统,为大清首次,既示郑重,又免物议。载湉继承咸丰为嗣皇帝,这实在是清朝皇储嗣立的又一次大改制:第一,慈禧改变皇位父死子继的祖制。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由皇八子皇太极继承皇位,皇太极死后由皇九子福临(顺治)继承皇位,福临死后由皇三子玄烨(康熙)继承皇位,康熙死后由皇四子胤禛(雍正)继承皇位,雍正死后由皇四子弘历(乾隆)继承皇位,乾隆死后由皇十五子颙琰(嘉庆)继承皇位,嘉庆死后由皇次子旻宁(道光)继承皇位,道光死后由皇四子奕(咸丰)继承皇位,咸丰死后由皇长子载淳继承皇位,同治死后却由堂弟载湉继承皇位。第二,慈禧改变皇位继承程序的祖制。清太祖、太宗的遗位继承人由满洲贵族会议决定,顺治、康熙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雍正创建秘密立储制度,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这样继位的,同治没有兄弟,顺利继承皇位。但是,载湉继承皇位,既不是满洲贵族会议推举,也不是用遗诏的形式决定,更不是秘密立储,而是由皇太后“一言而定”,这是没有先例的。第三,慈禧改变幼帝由大臣辅政的祖制。幼帝继承皇位,必有大臣辅政。顺治6岁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先为辅政王,后为摄政王;康熙8岁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同治6岁继位,先由赞襄政务八大臣,后由议政王奕辅政。但是,载湉4岁继位,没有辅政王、摄政王、辅政大臣、赞襄政务大臣、议政王辅政,而只有皇太后垂帘听政。载湉继承咸丰,即为咸丰的嗣皇帝,这就为皇太后垂帘听政提供了合乎仪规的辈份。如新皇帝继承同治为嗣皇帝,则应由同治皇后垂帘听政。因而,慈禧将皇权紧紧地抓在个人手中,达到了清朝极权体制的顶峰。至于奕,他与慈禧有联合,也有冲突。到光绪十年(1884年),发生了“午门案”。事情的经过是:慈禧派宦官往娘家送东西,事先敬事房没有向守门护军传旨,护军阻拦,太监不服,互相殴打。太监报告慈禧,慈禧要对值班护军廷杖。有的书记载了奕同慈禧的精彩对话——奕说:“廷杖乃前朝虐政,不可效法。”慈禧说:“汝事事抗我,汝为谁乎?”奕说:“臣是宣宗第六子!”慈禧说:“我革了你!”奕说:“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慈禧太后没有办法,只好让步。但慈禧从此加深了对奕的怨恨,后奕被解除军机大臣职务。慈禧立载湉继承皇位,是咸丰故去13年以来,慈禧在皇位继承与亲理朝政上,继第一次垂帘听政后的第二次改变祖制。这两次改变祖制,其目的只有一个:垂帘听政,独掌朝纲。光绪入继皇位后,从4岁到17岁的12年间,是他作为儿皇帝——少帝的时期。光绪的少帝生活载湉继承皇位后,按照清朝皇室的“家法”,小皇帝到了6岁,就要到上书房读书,他自然也不例外。因为光绪年龄太小,母亲又在醇亲王府不能见面,只好由他父亲醇亲王奕到宫里帮助照顾。醇亲王奕是一位知进退、明荣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与为人的人。先说醇亲王奕在儿子做了皇帝之后,他做的几件事情:第一,上《豫杜妄论》的密奏。先讲一个历史故事:明朝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后无子,由他的堂弟朱厚熜(cōng,嘉靖)继承皇位。嘉靖被从湖北安陆接到北京登上皇位后,演出了一场“大礼仪”的闹剧。正德的父亲、嘉靖的父亲应当怎样称谓?一些朝臣的意见是,“本生父曰兴献帝”、过继父称“皇伯父敬皇帝”;另一种意见则相反。何孟春等大臣136人汇聚在金水桥南跪伏,撼门大哭,声震阙廷,长达两个时辰。嘉靖帝大怒,命惩治220人,其中编修王相等180余人遭到廷杖(因病创而死者17人),成为震动朝野的大事件。醇亲王奕提出,将来如果有人以嘉靖之说奏进,就以此奏驳斥。慈禧将此密奏留中。后来吴大澄果然有此奏,慈禧便出示醇亲王奕的密奏做回应。第二,请求免去一切职务。醇亲王奕的官职主要有: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事、管善捕营事、步军统领、弘德殿行走等。他上奏“诚恳请罢一切职任”,说:“惟有哀恳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慈禧皇太后在奕请求下,命免除醇亲王奕一切职务。他仅接受亲王双俸的待遇。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帝在毓庆宫入学,奕受命加以照料。第三,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奕住的正房名为“谦思堂”;书斋名为“退省斋”;几案上摆放“欹(qī)器”,欹器是一种“巧器”,它的特点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曾命弟子将水注入欹器里,结果正是如此。孔子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醇亲王奕将“欹器”作为座右器,上有“满招损,谦受益”的铭句。奕以“恭谨敬慎”四个字,作为待人处世的准则,更作为侍奉慈禧的圭皋。奕子女的房中,挂着他写的治家格言: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这说明奕警惕自己“满招损”、告诫子孙“骄招祸”,要使得自身和家庭,就像醇亲王府邸旁边的“太平湖”一样,求得一个“太平”。次说光绪到了皇宫之后的生活。初六日,就是宣布载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光绪皇帝由醇亲王府邸乘轿前往皇宫,进了午门,到养心殿。他向两宫皇太后请安,并在大行皇帝同治灵前祭奠后,便“剪发成服”,入继大统,做了皇帝。初七日,光绪奉慈安皇太后住居在东六宫的钟粹宫,俗称慈安皇太后为“东太后”;奉慈禧皇太后住居在西六宫的长春宫,俗称慈禧皇太后为“西太后”。光绪住在养心殿。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皇帝训谕称“谕旨”,皇太后训谕称“懿旨”。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两宫皇太后懿旨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即位大礼,并告祭天、地、庙、社。光绪皇帝继位后,到乾清宫向同治帝御容(画像)行礼,又到钟粹宫向慈安皇太后行礼,再到长春宫向慈禧皇太后行礼,复到储秀宫向嘉顺皇后(同治皇后)行礼。这时光绪皇帝才5岁,实际年龄只有3周岁半。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读书。毓庆宫在东六宫东侧斋宫与奉先殿之间。师傅为署侍郎、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与夏同善为同榜进士。翁同龢主要教光绪读书,夏同善主要教光绪写仿格(写字)。御前大臣教习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幼年皇帝读书先有顺治,继有康熙,再有同治,他们登极时的年龄,顺治6岁、康熙8岁、同治6岁,而光绪只有4岁。所以,光绪从6岁,实际上4周岁半,开始读书。光绪刚开始就读,对环境、师傅、学习、伴读都很陌生,很不习惯。他对授读师傅感到很生疏,有时又哭又闹,还摔书本。师傅没有办法,奏告慈禧皇太后。慈禧懿旨皇帝生父奕到毓庆光绪皇帝《临颜真卿自书告》轴宫,照看小皇帝读书。随着岁月推移,载湉年岁渐长,逐渐习惯于读书生活。光绪读书很用功,慈禧夸赞他:“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他把读书同做国君相联系,如在《乙酉年御制文》中写道:“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诚尽敬以致之。”这一年为光绪十一年(1885年),光绪才15岁。他很想当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光绪还写了一首《围炉》诗: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从诗中可以看出,少年皇帝光绪胸中念边塞、心中挂庶民的心态。光绪有父亲奕在毓庆宫照料自己读书,但君臣之礼,取代父子之情。奕“谦卑谨慎,翼翼小心”的性格,对光绪影响并不大。影响光绪性格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一是遗传因素。光绪的性格,更多的不是继承其父“敬谨”的因素,而是母亲一支的“桀骜”的基因。他的外祖父惠征曾因携银逃走被免官,可见其不守本分。她的姨妈慈禧太后的强悍性格更是表露鲜明。这些或对光绪皇帝的性格形成有着先天性的影响;二是教育因素。光绪在毓庆宫长达10余年的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师傅薰陶,是其性格形成的教育因素;三是社会因素。光绪面临战败赔款,民族灾难,则是其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光绪经过12年的少帝生活,早已到了亲政的年龄。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日,慈禧皇太后懿旨:“前因皇帝冲龄践祚,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不能无所禀承,因准廷臣之请,垂帘听政。本日召见醇亲王及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等,谕以自本年冬至大祀圜(yuán)丘为始,皇帝亲诣行礼,并著钦天监选择吉期,于明年举行亲政典礼。”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帝开始亲理朝政。光绪做了12年的少年天子。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几件大事:第一件是中法战争。光绪八年(1882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恐怕“失和”而“退让”。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舰队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清军被迫迎战。同年,法军又进攻吴淞口。法军再侵犯台湾淡水、鸡笼(基隆),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领守军扼守淡水,击退敌军侵略。第二年初,法军在水路进攻浙江镇海,在陆路进攻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军获得“镇南关大捷”。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胜求和”、“不败而败”,派李鸿章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第二件是台湾建立行省。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朝“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正式建立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清国史·刘铭传传》记载:铭传,安徽合肥人,“秉性忠勇,卓著战功”。《清史稿·刘铭传传》记载:少有大志,青年从淮军,后在淮军“为诸将冠”。他建议修铁路,史称:“中国铁路之兴,实自铭传始。”中法战争期间,加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率军英勇抵抗法军侵略。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后在台湾筑炮台、修铁路、架电线,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加兵部尚书衔。死后,赠太子太保,建祠祭祀。今台北市公园有郑成功、刘铭传等的塑像。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就是根据刘铭传的事迹改编的。
mutouchoupihai
光绪皇帝是一位明君。一代英王。遗憾的是上帝作弄了中国人民,出了个对外曲膝投降,对内残恶残暴又无能无德的家庭妇女“慈嬉太后”,逼死光绪皇帝,把中国彻底断送了。
缠藤小妖
中文名称: 光绪皇帝 又名: 爱新觉罗·载湉 性别: 男 民族: 满族 生卒年: 1871-1908 国别: 中国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光绪,名叫爱新觉罗·载湉(公元1871—1908年),他是慈禧太后太后的外甥(妹妹的儿子)。当年轻的同治帝死后,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掌握政权,于是就让当时只有四岁的光绪继承皇位,由她再度进行“垂帘听政”。直至光绪长到十九岁时,慈禧太后才只好声称“撤帘归政”,但是她仍操纵实权不放,光绪实际上仍是个傀儡皇帝。 后来,慈禧太后和光绪在政治上发生了冲突。慈禧太后代表保守派握有实权。光绪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推动下,一则想利用维新派来抓到军政实权;二则也想通过维新运动来改革吏治,挽救一下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因而于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推行了维新变法,历史上称之为“戊戌变法”。但变法只搞了一百零三天就被慈禧太后镇压下去了。慈禧太后杀害了谭嗣同、刘光第、杨深秀、杨锐、林旭、康广仁“六君子”,康、梁被迫逃往国外,而光绪则被严密囚禁起来。囚禁光绪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是玉澜堂(夏季),二是中南海的瀛台(冬季)。光绪被关了整整十年,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死的前一天,她狠毒地将光绪害死在瀛台,终年仅三十八岁,死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庙号德宗。 光绪被软禁在颐和园玉澜堂时,四面的门窗均被堵死,完全失去自由。东西配殿内现仍保留有当年所砌的砖墙,这是历史的见证。 光绪-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德宗为醇亲王奕王之子,母为慈禧太后之妹。1874年同治皇帝死,因其无子,由慈禧太后作主立自己的外甥载湉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光绪”。慈禧太后立自己的外甥为帝,遭到大臣的反对,其中御史吴可读竟以“尸谏”明志,他先吞食了生鸦片,再对慈禧作出劝谏:“你立载湉为王,不过是因他是你的外甥,你得以听政而已。我心知你定会以酷刑来折磨我,但我已吞食了生鸦片,马上就要死了。我临死前也跟你说个明白,你立载湉为帝是为天下人所共恨!”劝谏完毕,即在同治皇帝的墓前下跪,倒地而亡。但慈禧对此却无动于衷,仍按照既定的计划行事。光绪十七岁时亲政,欲以改革来振兴中国,起用维新派,在“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了改革的诏令而引起保守派的不满。慈禧与荣禄密谋,企图在光绪于天津阅兵时实行政变,废拙光绪。光绪得悉一切后,赶紧通知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维新派决定由谭嗣同求见统辖新军的袁世凯,藉他检阅新军之际,当场杀死荣禄、软禁慈禧。袁世凯表示忠于皇帝,拥护维新派,可谭嗣同离去后,他便当即向荣禄告密。荣禄火速赶至颐和圆,求见慈禧,慈禧得悉密谋后,便马上回宫,迫使光绪交回政权,并把他软禁于瀛台,由她临朝听政。随即捕杀谭嗣同等六人,通缉逃往外国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除京师学堂外,新政全被废除。1908年10月,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身患重病,但心中总觉得老佛爷(慈禧)定会比我早死。若是如此,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与李莲英。”可是,这篇日记的内容被李莲英获知,李加油添醋地向慈禧汇报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后面呢。”慈禧听后气上心头,狠狠地说:“我决不能死在他前面!”她随即下令改由李莲英来侍候光绪的饮食、医疗等事。这天下午,光绪因病情恶化而去世。对于光绪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慈禧太后令太监投毒;有说是袁世凯勾结庆亲王奕劻对光绪下毒手;而近代的史学家多认为光绪是死于肺功能衰竭。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也只比光绪多活了两天,于10月23日傍晚逝世。光绪在位三十四年,在慈禧的箝制下,抱负不能施负,只能喟叹“朕还不如汉献帝”罢了(光绪在瀛台被困时,看《三国演义》时的嗟叹之语),终日郁郁寡欢,终年三十八岁。 ================================== 中文名称: 慈禧太后 又名: 叶赫那拉氏 性别: 女 民族: 满族 生卒年: 1835-1908 国别: 中国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慈禧(1835—1908),叶赫那拉氏,是清朝的第七个皇帝咸丰的妃子,第八个皇帝同治的母亲,俗称西太后。她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是当时中国实际上最高的当权者。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安危,挪用海军经费重修,并改名为颐和园。此后,每年夏季她即来此居住,颐和园亦被称为“夏宫”。 大清国孝钦显皇后 这个女人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从咸丰末年一直到宣统年,参与和掌握三朝皇帝的统治权;她的专权导致了“光宣哀世”。她既推行洋务运动,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她害怕失去手中的权力,害怕列强动摇皇室。对外妥协退让,对内进行残酷的镇压。一生嗜权如命,由于她的专制,使光绪在压抑中度过了一生,最终含恨而去。她曾两度逃离宫廷,第一次是跟随丈夫,丈夫死后,她清肃八大臣,夺取统治权;使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事隔四十年后的逃亡更为狼狈,她要面临的是清政府的存亡危机。她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她给中国封建统治写了最后一页,上演了一幕封建社会末期皇太后执政的闹剧。给后人留下的仅仅是唾骂,还有那些勋龄为她拍的照片,也都随时间淡薄了。 慈禧太后,又为西太后、那拉太后。小名兰儿。清代咸丰帝贵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满洲镶蓝旗人,叶赫那拉氏。咸丰元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三年晋懿嫔。咸丰五年生皇长子载淳,六年晋懿贵妃。在宫中地位仅次于孝贞皇后钮祜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干预朝政。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咸丰十一年八月,咸丰帝病死在热河行宫,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其遗命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匡源、杜瀚、穆荫、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辅佐六岁载淳为帝,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和孝贞皇后钮祜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西太后、东太后。当时朝廷存在三股势力,即顾命八大臣、帝胤(以奕欣为首的宗室)、帝后(两宫皇太后及同治),后两种势力结合起来,于十一月发动祺祥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戌。改元同治。实行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政变的成功意味着慈禧开始正式掌权。她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势力,勾结外国侵略者,先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慈禧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同治十三年,同治帝驾崩,谥“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慈禧指定迎立醇郡王奕儇四岁儿子载恬为帝,年号光绪,醇郡王晋醇亲王。其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驾崩,由慈禧一人继续掌握实权。光绪十二年,慈禧以办海军为名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光绪十三年,改垂帘听政为训政。光绪十五年,慈禧在名义上归政光绪皇帝,但仍操纵内政和外交大权。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显宦长期唯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后党集团。在中日战争中,她幻想列强出面干涉、调停,最终以致战败。光绪二十一年,慈禧委派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及其子李经方前往日本签定《马关条约》。这迫使清政府放弃对朝鲜的控制。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慈禧宣布重新训政,立端亲王载漪子溥隽为大阿哥,并准备废黜皇帝,立溥隽为帝,由于一些地方督抚和外国使臣的反对,所以仍保留光绪的名号。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她以“西狩”为借口携光绪帝逃往西安,临行前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后为钳制社会舆论,伪善地宣称珍妃因随扈不及殉难宫中,并追封珍妃为恪顺皇贵妃。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在北京盘桓一个多月的八国联军按奈不住,向逃亡的慈禧发出最后通谍,联军最高统帅瓦德西要求清政府惩办祸首;李鸿章急电告之慈禧,慈禧看到列强没有把她列为祸首,大喜过望,她马上电告李鸿章,议和大纲十二条应即照允,并表示从此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光绪二十七年一月十五日,其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庆亲王奕匡与列强签定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是为清政府主权的大拍卖。以她为首的清政府则成为外国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二月三日,联军要求惩办祸首;八日,慈禧发布上谕,将载勋、载漪、载兰等人处死。光绪二十八年一月七日,慈禧和光绪乘坐火车从保定返回北京,结束了一年多的流亡生活。到达保定时,慈禧在站台上足站了五分钟,她要向世人展示,大清国的皇太后活着,而且还活得很好,清政府依然稳固如常。此后,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慈禧继续推行新政。光绪三十二年又宣布预备立宪。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被接入宫中教养,同时载沣被封为摄政王。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驾崩,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她命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年号宣统。尊慈禧为太皇太后;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为隆裕皇太后、瑾妃他他拉氏为兼祧皇考瑾贵妃(民国十二年卒,谥端康皇贵太妃)。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慈禧在中南海仪鸾殿驾崩,谥“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结束了对清朝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
*和氣生財***
其实光绪是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只是他所面对的那个局面造就了他的失败 首先内忧外患的局势,导致他想励精图治,拯救清朝于水火之中,他接受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积极倡导维新变法,并在外敌侵入时期要求清军抗击外敌,但实际上朝廷实权又是被慈禧给暗地操控的,光绪虽是皇帝,但实际为傀儡,他所主张的一切一切,都被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给打压下去了,面对外敌的侵入,慈禧让光绪顺应他们的要求,割地赔款,清王朝逐渐走向灭亡,光绪最后郁郁而终,清王朝也不得不画上了句点,其实光绪是清朝末年有才能,有抱负的皇帝,他爱国家,爱人民,也是最有希望拯救清王朝的皇帝,只是被慈禧断送了他的理想,如果没有慈禧的阻扰,光绪或许能拯救那时的中国(清王朝),而让华夏大地避免受到那段屈辱的历史。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漫山红遍
1.光绪帝是一个富有改革精神的皇帝,赞成变法改革。2.光绪帝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变法不成功反被慈禧太后软禁。而且不敢和外国侵略者勇敢对抗,打输了竟然赔钱又割地,以前的清朝地域辽阔,后来的皇帝腐败,割地歌了大半河山。3.光绪帝是一个浪得虚名的皇帝,当时的慈禧太后势力很大,竟然垂帘听政,掌握军政大权。
Pocky小豆丁
生卒:1871—1908(38岁) 民族:满族 姓名:爱新觉罗·载湉 庙号:德宗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全称: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出生: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生于宣武门内迤西太平湖醇亲王府的槐荫斋 属相:羊 卒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时二刻三分驾崩于瀛台涵元殿内. 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在位: 1875年—1908年(34年) 陵寝:崇陵(清西陵) 父亲:爱新觉罗·奕譞(醇亲王) 母亲:叶赫那拉氏(慈禧胞妹) 初婚:18岁结婚,配偶叶赫那拉氏等3人 皇后:叶赫那拉氏(副都统桂祥之女,慈禧侄女) 后妃: 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无子女 继位人:爱新觉罗·溥仪,号称“继承同治兼祧光绪,光绪同父异母弟弟醇亲王载沣长子) 老师: 翁同龢、夏同善 最得意:主持戊戌变法 最失意:甲午战争主战失败 最不幸:戊戌政变后被囚禁 、被人用砒霜谋害至死 最痛心:签订《马关条约》、戊戌政变、珍妃遇害 最擅长:书法、音乐 最不喜欢的戏:梆子戏,因为他认为梆子戏是悲调载湉是醇亲王的儿子,慈禧太后的外甥,内侄.登基时只有四岁,两宫太后"慈禧","慈安"即"垂帘听政".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我国运兵船,并攻击我牙山驻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甲午战败后,朝野有志之士便提倡维新变法,其领导人物康有为以著书立论,发行中外公报主张变法,亦曾数次上书光绪,要求改革。其学生梁启超则于上海主编时务报,鼓吹变法图强。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德宗下诏变法,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派反对变法,于是发动政变,德宗被幽禁,康、梁逃亡日本。 因历时仅一百零三天,故称为百日维新。又因是年为戊戌年,故称为戊戌变法。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义和团起事,仇杀外人,引起英、俄、法、德、美、日、义、奥八国共组联军,攻陷北京,光绪,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后慈禧处死光绪的爱妃珍妃.光绪被软禁瀛台.终饮恨病逝.[编辑本段]后妃 光绪只有一后二妃3人。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9岁的光绪皇帝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选的,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是在把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码可以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却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情机敏。 珍妃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他要在政治上摆脱束缚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他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显得较为轻松的时光。 ▲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是慈禧亲弟都统桂祥的女儿,就是隆裕皇后。隆裕皇后长得不漂亮,既瘦弱,又驼背。这门亲事是慈禧皇太后懿旨给定的,光绪虽不满意,却也无奈。皇后叶赫那拉氏与光绪皇帝的婚姻,完全是政治婚姻。慈禧将自己侄女嫁给自己外甥,目的就是在宫闱椒房,探悉皇帝的内情,控制和操纵皇帝,并为尔后母族秉政、太后垂帘听政做铺垫。光绪皇帝同皇后叶赫那拉氏大婚后,情不投,意不合,始终是一门不美满的婚姻。光绪死后,宣统继位,上光绪皇后徽号为“隆裕”,是为隆裕皇太后。隆裕皇太后在民国二年(1913年)正月十七日,死于太极殿。 ▲珍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后因获罪于慈禧而被投井杀害。 生平 珍妃其祖父乃陕甘总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其姊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长大。珍妃10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她与姊姊随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两姊妹被入选宫中,13岁的她被封为珍嫔,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嫔为九等宫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绪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后七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 得宠与获罪 光绪大婚之后,隆裕皇后逐渐失宠,而瑾妃与光绪相处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工翰墨会下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国闻备乘》) 1901年春清廷与八国联军媾和,慈禧、光绪等准备还朝。慈禧见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将尸骨被打捞出来,装殓入棺,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的宫女墓地,并企图以“贞烈殉节”的名义掩世人耳口。民国二年(1913年),其姊瑾妃(时为端康皇太妃)将珍妃迁葬光绪景陵妃嫔园寝,并为她修建了一个小灵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灵堂上悬挂一额纸匾,上书“精卫通诚”,颂扬珍妃对光绪的一片真情。 ▲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结局比她的妹妹强多了。光绪二十六年七月,瑾妃随慈禧也逃出了京城,一年多以后才返回皇宫。光绪帝死后,宣统帝溥仪尊封她为皇考瑾贵妃。1913年3月,溥仪又尊封她为端康皇贵太妃。 据溥仪回忆,隆裕皇太后死后,瑾妃就成为紫禁城内幸存的四妃之首(另外三妃是敬懿皇贵妃、庄和皇贵妃、荣惠皇贵妃,她们三人都是同治帝的妃子)。瑾妃很专权,自己俨然成了皇太后,效法慈禧,让溥仪叫她皇额娘,经常管教溥仪,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为此,溥仪在一些人的怂恿下,公开与瑾妃吵了一架,使瑾妃很下不来台,溥仪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瑾妃为了出这口气,把溥仪的奶奶、母亲召进宫,对她二人施加压力。她二人可吓坏了,一齐跪下来苦苦哀求,答应劝溥仪给瑾妃赔礼道歉。最后溥仪经不住祖母和母亲的苦劝,被迫给瑾妃道了歉。溥仪的母亲个性极强,从未受过别人的训斥。这次窝了一肚子火,回到家吞了鸦片烟自杀了。瑾妃听了这个消息以后,吃惊不小,深怕溥仪追究此事,于是也改变了对溥仪的态度,两人关系有了明显地缓和。 1924年10月20日瑾妃病死,终年52岁,溥仪谥之为温靖皇贵妃。1925年10月29日葬入崇陵妃园寝东宝券内。 十四年后,1938年农历十一月,一伙不法匪徒在夜间盗掘了瑾妃墓,掠走了全部殉葬珍宝。生平简介 同治十年(1871年)生于北京宣武门外太平湖畔醇王府,为醇贤亲王奕譞次子。由于其兄早殇,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25日),同治帝病逝后以醇亲王长子身份入宫为帝,其时年仅4岁,成为满清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主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主持变法(戊戌),同年,慈禧等发动戊戌政变,将其囚于瀛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主和。同年8月15日被慈禧要挟,“逃”往西安。是日,慈禧处死其爱妃(实为爱妻)珍妃。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时二刻三分驾崩于瀛台涵元殿内,时年38岁帝王生涯 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牙山清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年轻的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有所作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准备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推行新政,变法图强。光绪发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谭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也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谭嗣同走后,他便去向荣禄告密。慈禧因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赶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带到议政堂,被迫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被关进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他最知己的珍妃也被慈禧关押在别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人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因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又推荐书目 《瀛台泣血记》-德龄 《清宫二年记》-德龄 《帝国的回忆》 《光绪传》-丁琪,孙孝恩 《崇陵传信录》-恽毓鼎 《1908年帝国往事》 《话说大清-落日之皇》-圣烨 《清宫旧影珍闻》-左远波 《说慈禧》-隋丽娟 《晚清风云人物史话:光绪帝》 《慈禧与光绪》-何德兰 《延春冷寂:光绪帝后妃传奇》-张建安 《正说光绪》-徐彻 《光绪皇帝》-卢建中 《光绪皇帝的珍妃》-王善浦 《光绪皇帝VS明治天皇》-王日根 《光绪皇帝别传》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 《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 《帝王的隐秘》-赵良 《光绪之死大揭秘》-陈桦称为百日维新。
哇塞小熊
光绪帝 光绪(1871——1908)庙号:德宗。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出生:1871年8月14日/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太平湖醇王府-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下午六点一刻)属相:羊 卒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傍晚殁于北京南海瀛台涵元殿。 在位: 1875年-1908年享年:38岁 陵寝:崇陵(清西陵) 父亲:奕譞(醇亲王) 母亲:叶赫那拉氏(慈禧胞妹)初婚:18岁结婚,配偶叶赫那拉氏等3人 皇后:叶赫那拉氏(副都统桂祥之女,慈禧侄女)后妃: 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二女,瑾妃,珍妃)子女:无子女继位人:溥仪(宣统,号称"继承同治兼祧光绪") 最得意:主持戊戌变法 最失意:甲午战争主战失败 最不幸:戊戌政变后被囚禁 最痛心:签订《马关条约》,珍妃遇害最擅长:艺术方面的事情光绪皇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三十四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同治十三年(1874 年)皇帝载淳病死,无子嗣继承皇位。按常规嗣皇帝应从载淳下一辈近支宗室中择立,然而慈禧太后却一意孤行,选择了载淳的叔伯兄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她也成为当然的养母,从而使她可以再次垂帘听政。慈禧的安排注定了载湉悲剧的一生。自光绪二年(1876年),载湉开始在毓庆宫入学读书,师傅翁同龢力图把他培养成一位有作为的青年皇帝。光绪十三年(1887年),载湉举行了亲政典礼,然而慈禧太后又玩弄政治伎俩训政了两年,才允许载湉亲政。为了继续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又立她弟弟桂祥的女儿为皇后,(即隆裕皇后)使光绪帝在亲政与大婚后仍然形同傀儡。载湉亲政后最受震撼的莫过于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中日甲午之战,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由于变法直接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利益,而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因无实力又未能控制政局,反被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导致变法失败。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沦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支持变法的光绪宠妃珍妃,力主皇帝应留京抗战,慈禧太后对她早有切肤之恨,临行前令人将她推入井中溺死,后被留守宫内的太监捞出,葬于西直门外。慈禧为了钳制社会舆论,伪善地宣称珍妃因随扈不及,殉难宫中,并追封其为恪顺皇贵妃。而此时的光绪帝竟只能下跪恳求而无力阻止慈禧太后的肆虐!第二年自西安回銮后,光绪帝仍居瀛台,形同废帝,惟行光绪年号而已。光绪帝本来体质孱弱,加之多年的抑郁与愤懑,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先慈禧太后一天去世。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崇陵。关于光绪之死,民间还有流传说是被西太后害死,她害怕光绪在她死后重新掌权,所以在她死之前先扼庇光绪。还有一说是被李莲英害死。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也有暗示:皇上前一天还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很明显,光绪的存在牵制着他们的安危。
时光是如此的短暂,每分每秒都值得你去珍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时光的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时光的作文1 再美的鲜花,终有一天会枯萎;再柔弱的小
肖邦,奥地利音乐大师
到秦始皇吧自己找别人发表的东西,自己挑选。
要写你做错了什么事情,时光倒流了你想干什么。
朱光潜●文学与人生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就其为艺术而言,它与音乐图画雕刻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