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5

applealing
首页 > 学术期刊 > 声乐学位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晰晰沥沥

已采纳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是世界公认的、巴洛克时期的主调音乐清唱歌剧创作的先驱。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从西方舞台演出状况和国际性声乐比赛曲目中来看,亨德尔的清唱剧作品作为一个流派被列为必唱曲目之一。而从当今国内艺术院校的学生学习的声乐曲目中以及音乐会、比赛曲目中观察,大多集中在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上,这样的偏爱使声乐者造成对巴洛克时期清唱剧等风格的声乐曲目的偏失。鉴于此笔者选取亨德尔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的歌唱技巧及演唱处理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也可以对学生对此作品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实践学习指南。《让我痛哭吧》选自亨德尔的歌剧《里那尔多Rinaldo》,剧本由罗西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塔索的同名叙事诗所改编。该作品严格考虑了声乐演唱者的音域,从放松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写作,其旋律基本在中声区,音域不宽,不为了炫技而频繁的运用高音,这样的作品可以帮助声乐演唱者把良好歌唱发声习惯养成;避免了浓厚低音与强力冲击高音的力度,帮助歌唱者更加放松,自然发声,可以自然的保护声带,并且还能展现优质的声音。亨德尔的清唱剧咏叹调有助于声音的规范,只有通过这样传统学派的训练才能更有效地系统地学习美声。2.2曲式结构分析作品《让我痛哭吧》由宣叙调与咏叹调两部分组成,主调为C大调,拍号为4/4拍。首先,第1-12节是使用叙事来说明故事由来的叙述,而叙事的平稳,则为第二部分奠定了基础。音乐的力度不寻求渐弱以及渐强的细微变化,而是使用阶梯式力度,这样显得更加的清晰。它在乐章中保持基本的情感,在相邻乐章之间形成对比,充分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基本特征。其次咏叹调为13—84小节,结构是一个小型复三部曲式。第一个小节以柔和的音调开始,以强调歌曲的悲伤情绪。在旋律过程中,质感充满了谐调的伴奏,使气氛恢复了活力,速度由Larghetto代替Andante,以反映动态故事变化之间的对比。第一个小部分以单三部曲形式复制,调性F—C—F;第二小部分调性由d—a,第二小部分结束处再现第一大部分。随着音乐的发展,从55小节开始是整首作品的高峰,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地方。歌曲以f力度开始。它主要强调世界的无尽苦难,力度语气得到增强,以反映角色的激动感,后一种感觉逐渐得到缓解,下行级进渐弱。它以平静的语气开始,以口语表达,最后以激动的语气表达,以低声结束。语言的变化是如此丰富,以至于标志着爱情悲剧的开始。中间部分感叹了荒凉,最后主角很激动。从爱慕到绝望,它反映了里纳尔多的复杂兴趣。著名歌唱家范竞马曾经说过,歌唱的呼吸是胸腹式呼吸。歌唱的呼吸是比较深的胸腹式呼吸法,即气要感觉吸到了腰的周围,然后利用呼气肌和吸气肌的对抗,找到用力的支点。唱歌时要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声音完全由气息来控制。吸气以后,像打喷嚏之前那样短暂的一憋,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找到这种感觉是歌唱的关键。在呼气的过程中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圈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呼气要均匀、舒缓。作品《让我痛哭吧》全曲较为平缓,比如如下谱例,第4小节与第5小节的第1拍中八分音符之后,就是一个十六分休止符加一个十六分音符,那么这里就需要气息的控制,才能将休止符的感觉唱出来。共鸣的建立是保证合唱音响共振的重要前提,也是统一音色的重要手段。要使歌声圆润、悦耳,必须利用共鸣。作品《让我痛哭吧》总体来说音域不高,必须要获得声音的高位置,才能演唱出其力度渐强和渐弱的特征。在一方面必须放松喉头,内收下巴,这两个器官不能在歌唱中使力。应放松喉头,使之成为气息的通道,然后抬起软腭,提笑肌,使声音能通向鼻腔,更好地运用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亨德尔在冲突中表达情感的能力优于其他作曲家。在他看来,情绪是一种极其强烈的心理状态;正如这首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整曲的基调应是悲情的,借爱情的不辛遭遇进而对命运以及人生产生了众多复杂无奈的情感,后半部分基本上在某种程度上以缓慢的速度扩展了歌词“tà”,表现出角色的内心感受。3.3演唱之二度创作情感处理完全由自身的情感整合,稍加哭泣便传达出作品形象的真实感受,诠释了戏剧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使用贴切的语气来解释主人公的音乐形象,并结合其表达能力来掌握作曲家想要展现的场景,并在不放弃的情况下对残酷的命运毫不妥协,再次升华了这一作品。首先尊重、忠实地再现作品形象;仔细阅读乐谱了解歌曲的氛围,以准确地掌握歌曲的人物形象,做到用自己真情实感去演绎,把自己的感想和情感真切融入在作品之中,这样我们所演绎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更具感染力。1. 结束语《让我痛哭吧》是巴洛克时期亨德尔创作的优秀声乐代表性作品,加强对《让我痛哭吧》声乐作品研究,能够更好的学习和训练声乐作品发声,在明确掌握技巧与方法的基础上,更好的表达声乐作品创作情感内涵,达到以气带声,以声带情的效果,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声乐欣赏情感体验。

258 评论

bluecode12345

《母亲教我的歌》旋律深情动听,含蓄优美,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大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别友人时写下的著名的七绝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改编的。因取诗中含意至深的“阳关”一词,加上其主题三次叠唱,故名《阳关三叠》。一唱三叹,一叹三叠,让人叫绝。这首作品风格古朴、典雅,情感真挚、深沉,格调细腻、高雅,旋律抒情、如歌,特有的古琴韵味赋予了乐曲极大的魅力。既体现了分别在即的惆怅之感,又可以看出诗人的几分旷达。《沃尔塔瓦河》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于音画的作品。弦乐器奏出了宽广、抒情的基本主题。这个主题充满了迷人的诗意,时而又有着史诗般咏唱的特征,抒发了作者对沃尔塔瓦河的无限热爱。作者一面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面忘我地讴歌祖国光荣的历史,抒写祖国美丽的河山。这是一阙充满对祖国和人民深刻的爱,对未来和光明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乐观精神的颂歌。《梁山伯与祝英台》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诉说了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欢乐颂》出自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首经典表达了当时人们渴望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的理想。它告诉人们:只有当所有的人们都成为兄弟姐妹时,全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音乐鉴赏p33“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音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体验,最传统的一种是到现场听音乐家的表演。现场音乐也能够由无线电和电视来播放,这种方式接近于听录音带或看音乐录像。有些时候现场表演也会混合一些事先做好的录音,如DJ用唱片做出的摩擦声。当然,也可以制作自己的音乐,通过歌唱,玩乐器或不太严密的作曲。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后创作的。人们想学习音乐的时候会去上音乐课。音乐学是一个历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极大量的音乐流派已经发生变化。人种音乐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这些流派起源及发展的学科。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而非视觉或其它什么感觉的艺术。把乐音(有时也适当使用噪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这种艺术就叫音乐。-------------------------------------------------------------------------------音乐鉴赏p51欣赏和理解这一类的音乐作品,主要就是多听。在听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话可以了解一些背景,细心体会音乐传达出的情感。下面就以《江河水》为例,介绍一下。《江河水》是一首令人心碎,也让人心醉的乐曲。它从另一个侧面演绎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新婚刚过,丈夫就被抓去做劳役,一去几年不归。可怜的女子决定去千里寻夫,可在路上遇到回来的人,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她悲痛欲绝,来到数里相送,与丈夫分别的河边失声痛哭……知道故事的人相对少些,但并不影响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领会和感受。乐曲开始,双管从最低音区起奏,旋律连续四次四度上扬,悲愤之情迸发,随后旋律即层层下落以引出主题。主题为起承转合四句。第一乐句旋律色彩暗淡,管子近似人声哭泣的情调,音乐凄凉悲切。第二乐句旋律突发性的十度上起,并两次向上冲击,表现出无比悲愤的情绪。接着第三乐句节奏顿挫。断后即连,似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最后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尾部变宫音被强调(以变宫为角),为中段从已羽调式转入同主音徵调式作了准备。中段“对仗”式的结构句法,上下呼应。平稳进行的旋律,音乐深沉。在经过中段的对比以后,紧接着双管和乐队用强力全奏,犹如强压心头的怒火爆发。这个动力性再现段落,以与前段不同速度、力度和奏法,表现的情绪更为激越。乐曲的结尾,不是女主人公哭过之后精神得到片刻的解脱,是哭累了,是泪水哭干了。乐曲结束了,故事无法完结,给人们留下的是对她以后生活的担忧。乐曲的三段中,前后两段是悲哀的哭声,中间短短的乐句是回忆。回忆什么?值得她回忆的东西太少了。那个时代几乎不可能有婚前的恋爱,只有极其短暂的婚姻,而这,不仅是主人公全部的感情归宿,也是她生活和生命的寄托。带着这种期待、梦想,她在孤苦中艰难的生活,就是等着夫君回来的这一天。可是等来的却是这样的噩耗,这对她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所以回忆非常短暂,很快就被哭声中断。这前后两段的悲哭,前一段是有“准备”的,因为她来到与丈夫分别的河边,其哭声悲愤、痛苦。后一段,由于从片刻幸福回忆中回到现实,这巨大反差下,其哭声则更是凄凉、绝望。像这样,这首音乐作品就分析得比较透彻。-------------------------------------------------------------------------------音乐鉴赏p61曲艺音乐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调查统计,我国仍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流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众多的曲种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其表现为: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说的如相声、评书;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等鼓曲;似说似唱的如山东快书、快板书等;又说又唱的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等;又说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等。正因为曲艺主要是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来叙事、抒情,所以要求它的语言必须适于说或唱,一定要生动活泼,洗炼精美并易于上口。曲艺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而是由不装扮成角色的演员,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表演出来,告诉给听众。因而曲艺表演比之戏剧,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只要有一两个人,一两件伴奏的乐器,或一个人带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副竹板儿,甚至什么也不带,走到哪儿,说唱到哪儿,与听众的交流,比之戏剧更为直接。曲艺表演的简便易行,使它对生活的反映快捷。曲目、书目的内容多以短小精悍为主,因而曲艺演员通常能自编,自导,自演。与戏剧演员相比,曲艺演员所肩负的导演职能,尤为明显。比如一个曲目、书目,或一个相声段子,在表演过程中故事情节的结构、场面的安排、场景的转换、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出没、人物心理的刻画、语言的铺排、声调的把握、节奏的快慢等等,无一不是由曲艺演员根据叙事或抒情的需要,根据对听众最佳接受效果的判断,来对说或唱进行统筹安排,进行调度,导演出一个个令听众心醉的精彩节目。曲艺以说、唱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因而它是诉诸人们听觉的艺术。也就是说曲艺是通过说、唱刺激听众的听觉来驱动听众的形象思维,在听众形象思维构成的意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曲艺表演可以在舞台上进行,也可划地为台随处表演,因而曲艺听众的思维与戏剧观众相比,不受舞台框架的限制,曲艺所说、唱的内容比戏剧具有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为了把听众天马行空的形象思维规范到由说、唱营造的艺术天地之中,曲艺演员对听众反应的聆察更其迫切,也更为细致,因而他与听众的关系,比之戏剧演员更为密切。为使听众享受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美感,曲艺演员必须具备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并需具有高超的摹仿力。只有当曲艺演员具有了活泼泼的动人技巧,对人物的喜怒哀乐刻划得维妙维肖,对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才能博得听众的欣赏。而上述坚实功底之底蕴是来自曲艺演员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积累,以及对历史生活的分析、研究和认识。这一点对一个曲艺演员显得尤为重要。以上是400来个曲艺品种艺术特点的不同程度的近似之处,是它们的共性。而400多个曲种各自独立存在,自有其个性。不仅如此,同一曲种由于表演者之各有所长,又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即使是同一流派,也因为表演者的差异各有特色,这就形成曲坛上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音乐鉴赏p98民族乐派是在东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的统治,建立本国民族近代文化的强烈要求,加之受到西欧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的影响,他们发起了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其中的音乐家即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他们创建民族的歌剧院、音乐学院和音乐协会,收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力求创作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作品,以建立本民族近代专业音乐,改变西欧音乐在本国的统治地位和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压制的落后状况。此外,18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中不断增长的民族性因素,也为民族乐派的产生积累了经验,特别是作曲家肖邦和李斯特,更以其具有炽热爱国感情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创作,成为民族乐派的直接先驱。三十、四十年代,在俄国首先出现了民族乐派的奠基者——作曲家格林卡,他的作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并在艺术上达到与西欧专业音乐并列的水平。50年代后,各国接连涌现一批杰出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促使各民族音乐空前繁荣。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俄国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成员。童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十三岁进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充御前禁卫军。两年后脱离军界。早期的作品不够成功,后从师于巴拉基列夫。他的作品不仅是庄严的悲剧,而且具有热情奔放的特点,以及辛辣的讽刺和幽默感。他的代表作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宛斯基党人的叛乱》、《索罗庆采市集》(此作由居伊续成)以及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叶辽木什卡的摇篮曲》等。鲍罗丁,俄国作曲家,化学家。1833年11月12日生于圣彼得堡,1887年2月27日卒于同地。少时受良好教育,精通数国语言,擅长钢琴与长笛,14岁开始作曲。1850年入圣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85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72~1887年创办女子医科大学并任教。他的音乐创作活动始于19世纪50年代,写了一些声乐浪漫曲、钢琴小品和室内乐等。1862年结识M.A.巴拉基列夫,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他的代表作有体现古代俄罗斯宏伟历史画卷、抒发爱国主义精神的歌剧《伊戈尔王子》,奠定俄国史诗性交响乐体裁的第二交响曲《勇士》,富于俄罗斯风格和东方色彩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两部弦乐四重奏,声乐浪漫曲《为了遥远祖国的海岸》、《睡公主》、《幽暗森林之歌》、《海王的公主》、《海》、《我的歌声中充满了恶意》等。在化学研究上,最早制成苯甲酰氯,曾探索醛类缩合反应。斯美塔那,捷克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1824年3月2日出生于奥匈帝国波西米亚的Litomysl(现属捷克共和国)。8岁创作第一首作品,后从普罗克什学习。后来到Leipzig与舒曼、门德尔松相识。1848年与钢琴家Katharina Kolárová结婚,并在布拉格创建音乐学校。成为李斯特挚友。1856年以前一直在布拉格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他的早期作品深受古典大师们的影响,后来结识了李斯特和柏辽兹,对自己作品的传统风格产生疑问,使他逐步摆脱西欧传统古典音乐的束缚,走上民族音乐的道路。1856年赴瑞典,先担任哥德堡交响乐团指挥。并在此居留5年。1859年其妻去世。奥地利被匈牙利击败后,怀着捷克民族主义热情,到布拉格剧院任指挥。他发现捷克战争年代带来的沉闷气氛已消失,一个新的捷克已经诞生,他充满热情地写作,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与风格写歌剧,他先后写了10部歌剧都以爱主义主题为主导。1866年完成的《被出卖的新娘》成为斯美塔那的代表作。1874年又写了三部民族题材的歌剧后,因患梅毒导致突然耳聋。但他仍然写出他的不朽名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其中包括6首乐曲,从各方面歌颂了他的祖国美丽的河山,和祖国的苦难、传奇的过去并展望光辉灿烂的未来,其中《波尔塔瓦河》一段,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之一。1884年5月12日因梅毒逝世于布拉格。爱德华·格里格,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挪威首都奥斯陆)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逝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 《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1871)、《挪威农民舞曲》(1903)等,特别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集发表)。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其中,出色地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农村婚礼的欢乐场面,响彻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热情奔放和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出西部峡湾地区民间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响和山区牧民的牧牛歌调,也生动地刻划了民间童话里山妖、风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如民间乐汇、调式的运用、民族色彩性的和声配置、民间舞曲特定的节奏音型等),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许多以个人精神生活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里,格里格表达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情,歌颂了爱情、母爱和友谊,为“消逝的日子”写过叹惜的哀调,为“孤独的流浪汉”唱出了同情的短歌。如在《我爱你》(1864)、《茅舍》(1869)、《游吟艺人之歌》(1876)《母亲的忧伤》(1868)等形象单一并具有随笔性的浪漫抒情歌曲里,他着力于细腻的心理刻划和独具一格的艺术意境,笔调简洁,形象真切,渗透着强烈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义感情色彩,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1874~1875年间,格里格为H.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彼尔·金特》写过2段音乐,后来选出8首重新配器,分别编为两部管弦乐组曲,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戏剧原著采用挪威民间传说,通过青年农民彼尔所经历的光怪陆离的冒险生活(如战胜山魔、掠财致富、异国漫游等),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淳朴、自然的生活理想。格里格还为戏剧写了一系列充满诗情画意、色调丰富的配乐。如《晨景》中音乐如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谥的田园气氛中,衬托着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颤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脉动;《山魔的大厅》中那种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乐给人难忘的怪诞印象;《奥塞之死》是彼尔在弥留的母亲床前的挽歌,忧伤的旋律如长眠前最后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尔维格之歌》则是全部配乐中的杰作,它以晶莹透彻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划了索尔维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心灵。此外,在一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片断里,如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轻盈又热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都由于绚丽多彩的配器色调而独具魅力。他的具有卓越艺术成就和民族特点的作品,还有早期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1868),弦乐曲《两首悲调》(《创伤》和《晚春》,1881_)、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1867)、c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1887)、《g小调弦乐四重奏》(1877~1878)、《e小调钢琴奏鸣曲》(1865)。为纪念丹麦民族戏剧奠基者、戏剧家L.H.B.霍尔堡写的《霍尔堡康塔塔》和钢琴组曲《霍尔堡时代》(1884,曾改编成弦乐组曲);以民歌主题写成的标题幻想性小品《g小调钢琴叙事曲》(1876)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格里格在钢琴抒情小品里的思想情趣和清新的格调。格里格的音乐很快流行起来。一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而且不仅在正规的大音乐厅里演奏,在咖啡厅和餐厅里也同样听得到。如此轰动的公众应与人们对一名在贫困中苦苦拼搏的艺术家的传统想象大相径庭,而后来的轻音乐演奏者们又滥用了格里格和声方面的创意,这种作法对格里格的形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957年,就在纪念格里格逝世五十周年之际,评论家们宣称,格里格的名字已经确定无疑地在古典音乐圈中失去了其重要作用。然而历史又再一次出现了转折,这一转折对格里格来说是个良机。许多浪漫派音乐作品开始追求复古,格里格的音乐正属于这一范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里上演,他的唱片发行量还在直线上升。新一代音乐家们已经重新认识到对其作品的无休止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在法国印象派新世界之声研讨会上,许多音乐研究者们指出了格里格晚期作品的重要意义。1926年2月,墨里斯.拉维尔访问奥斯陆时说:“我所在的法国作曲家阶层已经强烈地被他的音乐所吸引。除了德彪西还没有一个作曲家象格里格这样能引起我的共鸣。”贝拉.巴托克,这位曾试图在民乐基础上革新二十世纪音乐形式的作曲家,也同样感受到了格里格钢琴改编曲的巨大冲击力。格里格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民族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挪威人民的个性,就这一点而言,他对其他的作曲家是个极大的激励。然而,他的作品的重大意义不仅仅限于此,事实上他成功地运用音乐这一形式表达了一种众所认同的思想和激情。格里格的音乐早已超越了国界,这充分表明他决不仅仅是一位民族作曲家。-------------------------------------------------------------------------------音乐鉴赏p107学会欣赏——20世纪音乐欣赏的苛刻条件20世纪音乐的“新”特点,也对音乐欣赏者提出了“新”要求。那种知道了“贝多芬,男,德国人,1770年生……法国大革命风起云涌,几个爱情故事哀怨曲折,等等等等”,就能徜徉于乐圣的海洋里流连忘返,并有可能悟出让音乐爱好者叹为观止、让音乐工作者不明就里的长篇、深刻的见解的时代,也已经过去。那种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心情故事”不利于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据报载,“在德国,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学习音乐理论,中学音乐课已经包括现代音乐的内容,有的分析巴赫的一部完整作品,有的甚至还写关于20世纪某一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分析文章。”我们的距离是明显的,我们的音乐教育界、音乐理论和评论界有很多事情要做。20世纪音乐欣赏中的第一个基础条件可能是既“听”又“看”。听在任何时代的音乐(尤其是初次听),能有乐谱对着,当然好。而欣赏20世纪音乐的时候,看乐谱,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20世纪音乐的复杂性,有时候需要“耳朵”与“眼睛”的共同配合才能把握。已经有一些唱片公司敏感意识到这一点,在出现代音乐唱片的同时附上精美的乐谱。第二个要求是“敏锐的耳朵”,共性时期的音乐作品,在纵向层次上往往总能归类为分主次的旋律、和声、对位、低音等几个部分,而20世纪音乐不仅纵向层次繁密,而且地位平等。如果我们仍然抱着“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生命”等老“教条”,我们有时候可能会一无所获。听不到旋律不要紧,听不到律动也不要紧,我们可以听音乐中的一切声响,我们可以用心感受“声响与声响之间的寂静”。平等地对待音乐中出现的一切,摆脱既往标准或习惯认识,将有助于在20世纪音乐欣赏过程中扩大视野、增进发现,并尽可能实际地贴近音乐作品的实际或本质。第三个要求是艺术加科学的态度。20世纪音乐对形式的倚重及其所导致的音乐构成上的复杂性,使20世纪音乐的欣赏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解读”其”预制材料“和”创作程序“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艰难,但又具有无限吸引力的问题。20世纪音乐作品总谱的前面以及唱片封套里面经常附有详细的乐曲说明(有的就是一篇精彩的学术论文),在欣赏之前阅读这些资料是非常有用的。面对20世纪音乐,作为欣赏者或者解读者,仿佛已经没有专业工作者与业余爱好者之分,这可能才是20世纪音乐欣赏最苛刻的条件。但愿这些危言耸听,不会吓走一批音乐爱好者,事实上20世纪音乐中的一些复杂化处理,也常常会把玄乎的音乐搞得很简单,欣赏它们,有时比欣赏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巴赫的宗教音乐要容易得多,你真的就不想试一试?

92 评论

蒲寫未來”

音乐文献综述写作要点再论 (按:当下在音乐院校的学术论文写作中,“综述”写作已愈来愈受到指导教师和写作者的重视。虽然在教学中笔者曾多有明示和讨论,但仍有部分写作者对相关文体性质、内容安排和结构要义有所忽视而理解不深,从而使其“综述”文稿学术价值受到影响。据此,笔者借“博客”之便,对音乐文献综述写作的相关问题,再做要点式归纳总结,与博友们交流和讨论。) 一、什么是“音乐文献综述”?在预设或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对某一音乐学术领域所积累学术文献进行全面观察、分类综合和定性总结的书面陈述,称为“音乐文献综述”。所谓“预设或限定的时空范围”,是指综述都需要有所涉文献的具体时期或年限划定以及具体学术领域或主题规定。具体而言,就是这种时空范围的预设或限定,从时间层面而论,可长可短,长者可设定为一个世纪(如所谓“百年文献综述”);短者可设定为刚刚成为“历史”的前一年或两三年(如《中国音乐年鉴》中的某领域某年音乐文献综述)。从学术主题层面而论,可大可小,大者可设定为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方向(如《当代中国音乐学》中的分学科综述);小者可设定为一个音乐主题或一个理论问题(如一次学术会议、一种专业技能、一个音乐品种或类型研究文献)。这就是说,所有的音乐文献综述,其材料对象都不是漫无边际或“边界”迷糊的音乐文献谈论,而是有历时性范围和学术空间范围预设或限定的陈述。据此,任何综述者对音乐文献时空范围的设定和限定,都应当是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和具体需要的一种适合个人专业条件的界面设定选择,切不可贪大求杂、节外生枝,使自己最终陷于内容和结构都难于驾驭的困难境地。音乐文献综述,是当下包括民族音乐学研究课题在内的各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研究生教育和学位论文写作中采用最为普遍也是最多的著述内容或著述形式之一。在民族音乐学学术领域,根据学术目的、作用和文本内容结构的不同,音乐文献综述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作为民族音乐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引言或绪论章节中部分内容的文献综述,这是各级学位论文规定格式中必须要呈现的一部分对前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认知的内容。二是作为民族音乐学某一专题领域,对规定时间或范围内的音乐文献积累做专门化梳理和认知完成的文献综述,这是一种独立成篇的专业论文样式,如某某音乐学术研讨年会所提交专业论文或研究成果的全面综述,或某某时期某一音乐领域所积累专业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全面综述等。二、音乐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凡是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规格和学术要求的音乐文献综述,无论它是学位论文中的相关段落部分,还是独立成篇的专项主题综合,在写作上都需要认真审视和关注下述几方面内容:1.对象材料全面性。就是对规定时空范围内所涉音乐对象的现有文献资料积累,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综述”之“综”,在这里具有明确的时空规定上的意义,那就是“所述”音乐对象材料上的全位性和全面性观察和认知。一篇对音乐对象文献积累材料描述不够全面而有明显缺失的章节或独立篇幅,都不能称之为是合格的“综述”,因为它没有全面反映出所涉音乐对象的历时研究过程和最新学术进展及信息。2.陈述方式描述性。凡是好的音乐文献综述,对规定时空范围内所积累的所有音乐文献,都主要采用客观“描述”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陈述,这是“综述”之“述”特征的性质体现。尽管“综述”也需要有“述者”个人见解和认知发表,但是这种个人见解和认知,则首先是建立在原有文献材料客观内容基础之上的。因此,忠实引用、陈述原文和理解诠释原文,是音乐文献综述的基本特色。故而一篇合格或优秀的文献综述,原有文献材料内容的陈述与著述者个人意见的发表,都不是模糊混淆、雾里看花,而是清晰明确、泾渭分明;对原有文献材料引述也不是断章取义,更不是推论甚至篡改,而是忠实、周到和准确。“述而不作”,是它的主旨,这里的“作”,应当理解为是“发挥”、“推衍”、“创造”。因此,音乐综述的“述而不作”,对于原文献来说,就是不发挥、不推衍、不创造,避免综述者个人不着边际的主观推论和随意理解,这也是笔者主张将音乐文献综述划为“乐志性质”著述一类的根本原因。3.内容结构综合性。凡是好的音乐文献综述,在规定时空范围所现音乐文献的全面、客观描述基础上,都还有著述者个人分类综合和定性总结的创新性思维显示。“综述”之“综”,除了前述具有时空规定上的全位性和全面性意义之外,另还有方法和程序上的限定意义,那就是需要对所涉音乐对象的全部文献材料从内容到形式都予以分析、归纳与综合。这就是说,综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决不是所涉音乐文献材料的一般性介绍、简单化排列和无序式拼接,而是通过分析、归纳与综合,将所掌握的全部音乐文献材料,从学术层面上进行分类或分项组合,在深入认知基础上再进行模式化提炼归类和理性化归纳总结。由于这种模式化提炼归类和理性化归纳总结,是一种针对所见文献积累、并在此积累基础上的客观性“综合”,是一种有具体依据、具体来源、具体针对性的“综合”,故并不与前述“述而不作”的“三不要点(不发挥、不推衍、不创造)”相左。三、音乐文献综述的作用与价值一项文献综述成果的完成,在任何学术领域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包括民族音乐学在内的所有音乐学学科领域的音乐文献综述,亦不例外。首先,在音乐学教育领域和学位授予程序中,完成一项音乐文献综述写作,实际上就是一次学术层面上的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积累、文献材料内容认知和文献分析归纳及整合梳理能力的实践训练。由于音乐文献综述针对的是某一音乐对象历来的文献材料积累,其检索的对象具体、要求明确、途径多种,且与学位论文整体写作框架密切关联,因而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功能。通过音乐文献综述写作,不仅可以用为训练和提高各学位层次学员文献资料检索的实践能力,同时亦可相应地扩大学员知识面的深广程度和认知视野,培养学员分析、归纳、梳理、整合学术材料的表述能力和逻辑能力。因此,音乐文献综述作为音乐描述的一种代表性文体,今已成为大多数音乐院校音乐学本科以上专业教育和学位论文写作练习规定选择的重要著述形式之一。此外,某项音乐文献综述的写作与完成,同时也是此项文献综述所涉音乐对象相关研究课题发现前沿、辨清缺失、明确方向的信息采集和认知过程,而这一过程对学位论文更深入的整体写作和对相关专门课题研究的内容结构设计,都具有直接和明确的定位性影响和参考使用价值,因此,民族音乐学的音乐文献综述,对于学位论文和专门课题来说,都被视为是其后继续进入更加具体、更深层次研究的先导和基础。四、音乐文献综述的文体结构音乐文献综述的文体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部”(或称“综述”)、“总结”、“参考文献目录”四个部分。前言,也可称为引言,是本综述需要率先告之读者的相关学术背景或学理背景。首先是综述文献对象主题、文献选择时空范围限定的说明(如本文是某年至某年的某个具体音乐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然后是这一文献综述所涉对象范围及内容选择的意义、价值和目的的简要明确解说。主部,或称“综述”,是全文的主要部分,需要综述规定时空范围内的所有文献,这些文献所展示出的多种研究思路和繁杂内容对象,在此经过作者综合、归纳,清晰地形成序列性的若干分支主题(模式化归类的若干段落),一一进行概述和解说;各分支主题,论题鲜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特别是其中具有个性特征和创新内容的文献,要多予以关注和突出。至于各分支主题的序列安排,则没有统一不变的格式,既可按年代为序归类,也可按近似或同类主题和观点为序归类,还可按近似或同类研究方法或思路为序归类。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或主题归类,此部分内容都需要对所涉音乐文献的学科进程、理论见解和研究方法予以概括、提炼和展示,而不能仅仅是对原文献内容的复述和大段落文字的引述。总结,或称为“结语”,是“综述”总体内容的重点归纳。主要陈述其已经显现的盈缺得失、现状进度和未来动向预测等,并有针对性地初步提出解决某些问题的观点或意见。最后是参考文献目录。所有被纳入综述视野的文献目录,排列有序、显示规范。 总之,随着各大音乐院校学位论文写作的渐趋规范和科研课题的严格要求,音乐学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综述性文体,还会在学术上和写作上发挥出它更大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作用。

359 评论

weddinglily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

304 评论

相关问答

  • 声乐文献论文

    关于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的论文 摘要 :当前高中声乐教学中需要能够通过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学。但是就目前的高中教育来说,在教学模

    LovefamiliesBB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声乐学位论文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是世界公认的、巴洛克时期的主调音乐清唱歌剧创作的先驱。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从西方舞台演出状况和国际性声乐比赛曲目中来看,亨德尔的清唱剧作

    appleali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声乐领域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

    关于毕业论文选题,一般学校是会分配题目到院里,再由院里分给各个导师,导师再分给学生:也有直接院里的题目分给导师再到学生。这样的弊端会有些耽误时间,特别出现有些不

    好想你che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大学声乐论文范文

    你的声乐方面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

    fightingBB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声乐本科美声论文题目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

    牛奶荡糕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