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Q小巧
在毛姆的作品中,《面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与其他人不同,我第一次读到《面纱》时并没有被它打动。这部小说最初让我想起福楼拜的《潘法利夫人》,但我发现它不如后者引起共鸣;其次,与毛姆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部小说的等级感似乎较弱,其思想深度甚至低于《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束缚》和《刀锋》。
令人惊讶的是,当我第二次读它的时候,我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不是作品不够深刻,也不是故事缺乏共鸣,而是我第一次读它时忽略了一些细节。毛姆把他所表达的一切都包裹在层层的“面纱”中,这部作品的读者,只有在层层面纱之后,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神秘。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爱情有成千上万种,它给了文学一千种面貌。《面纱》本身不是关于爱的,更不是关于爱的,但它确实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我看这部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故事的女主角凯蒂与福楼拜作品下的包法利夫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除了同样的美貌,她们的性格也很相似,比如天真、浪漫、爱幻想、庸俗、愚蠢、不懂爱......然而,两者虽然相似,却又不同,因为包法利夫人在爱情的“坠落”中无法自拔,不给自己“重生”的机会;凯蒂要幸运得多。她曾经跌入死亡的境界,但在不断的顿悟中,她明白了生命和爱,终于有了“活到死”的机会。
凯蒂和包法利夫人无疑都是欺主题的代表人物。而且,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都属于“灵魂欺”的范畴。他们不出卖自己的身体,他们出卖自己的心,最重要的是,他们鄙视那些真正爱他们的人,反而爱上一个花花公子——这是他们生活悲剧的根源(或者是他们生活中某个地方的悲剧)。
在《面纱》中,毛姆的三个人物的三角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三个角色分别是凯蒂、沃尔特(凯蒂的丈夫)和查尔斯(凯蒂的情人)。让我先谈谈迷人的花花公子查尔斯。“他那深沉、浑厚的声音里流露着爱抚,他那善良、明亮的蓝眼睛里流露着喜悦……他是个大块头,对她来说至少有六英尺二英寸高。她的身材也很好,没有任何多余的体重。他穿得很好,是整个房间里穿得最好的人,他的衣服很适合他. ...”
不合理存在
众所周知,英国小说家毛姆擅长剖析人性,代表作有《面纱》《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而《面纱》这部小说不仅写人性,还指向人性的终极价值--“道”。 小说讲述了女主凯蒂因为虚荣,想要在妹妹婚礼前出嫁,匆匆决定和自己并不爱的细菌学家沃尔特结婚。当遇到心怡的男子查理时,坠入爱河。即使知道对方有妻儿仍偷情出轨。被丈夫发现后,离婚未成,也被情人抛弃。于是选择和丈夫前往中国的霍乱疫区--湄潭府。 在这里遇到了瓦丁顿和修道院的修女们,这样一群“道”的化身。揭开了丈夫人性中的美好面纱和情夫无情的阴暗面孔,但不幸的是她怀上了查理的孩子,丈夫也因霍乱去世。她回到了故乡,母亲随即病逝。但她逐渐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也坚定了自己将追逐“道”的内心。 鲁迅曾说:“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而悲剧也使作品更具冲击力,将更崇高的价值意义传递给大众。 因此,我将从悲剧冲突的独特视角揭示毛姆作品《面纱》中的人性善恶,并通过个体冲突、伦理冲突、社会冲突解读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悲剧、爱情悲剧以及命运悲剧,最终诠释出作者在作品中揭示的人性善的回归--“道”。望对我们理解作品以及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给予一定的启示和现实性指导意义。 虽然在小说的结尾,凯蒂揭开人性的面纱,看着自己所走过的路,明白了自己未来应该追求的东西。但整个故事读下来,还是让人唏嘘不已。 沃尔特和凯蒂的多重矛盾性格最终导致悲剧性的事情发生,而他们的个体冲突,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自我内部心灵与自身的冲突。 接下来将从凯蒂和沃尔特的视角去探析他们心灵的内部冲突。 1.凯蒂 黑格尔在谈及到悲剧发生的可能性时,提到一种“天生性情所造成的主体情欲”而酿成的个体悲剧。 他认为,这种主体情欲本身并不是冲突的主要因素,只有当主体由于这种情欲行动从而陷入更深的冲突时才有价值。 而《面纱》中的女主凯蒂,其实就是这种主体情欲主宰下的悲剧人物。 凯蒂打小就是美人胚子,青春年少的她很愿意光彩夺目的出现在众人面前,和母亲一样盼望能找到富贵公子,弥补父亲事业上的不顺。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不起眼的妹妹都和男爵订婚,她出于妒忌和虚荣,在慌乱中嫁给了沃尔特。 凯蒂嫉妒和虚荣的心理促使她慌乱中选择了自己不爱的丈夫,这主体内心躁动不安的情欲便影射着她悲剧人生的开始。 其次,小说开篇就写到她和查理偷情的场景。“门突然一动”,她惶恐至极。但她因为自己没能控制自己的情欲而选择和有家室的查理在一起。内心与自身行动的冲突表现的极为显著。 “她不由得哆嗦了一下,他再次感受到了那种甜蜜的痛苦,每次想起查理的时候,他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说过他会永远跟她在一起……要是沃尔特想大闹一场,他还有查理,有什么好在意的,兴许让他知道是最好的结果。” 当被丈夫发现后,丈夫的异常举动让她不知所措,她便着急去找查理。但看到查理,他便放下心来,虽然内心焦虑,但宁愿享受这“甜蜜的痛苦”。 她的多疑和恐惧以及“追求所爱”的无畏,最终使自己的偷情行为合理化,但自己的行为和道德产生强烈冲突,她的一切情欲显现出对悲剧性冲突的意义。 当查理不愿意与他结婚,她看到了查理的阴暗面,仍然还相信查理爱着他,她也执迷不悟的爱着他的一切。哪怕是他的铁石心肠。 这种心灵与自身的冲突,让她可悲也可怜,成为爱的附庸。 后来凯蒂被情人抛弃,她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于是跟随丈夫去了霍乱疫区,但是在瓦丁顿和修道院修女们口中,了解到了丈夫人性美好的一面,但在知道怀了查理的孩子,她仍然无法为了让丈夫开心,说出善意的谎言。最终导致了丈夫的死亡。 当她回到家乡,看清一切后,再次见到查理,她懊悔不已,“如果能让沃尔特起死回生,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但她只能在释放自己一切情欲后接受所有的惩罚,接受自己所造成的一切悲剧。 2.沃尔特 沃尔特的复杂性格和他爱而不能、爱而不得的心理特征也最终导致了他个体的悲剧。 在自己爱的女人面前,他费尽心机讨好她,但只会让妻子觉得自己无能,也无法爱上他。凯蒂看不起研究细菌的工作和他很低的薪水,他只能自卑到拿实验室工作麻痹自己。 但在修道院的圣女眼中,他确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有个人能够凭一己之力阻止这场恐怖的瘟疫,那这个人非他莫属。”“你不知道你的丈夫有多善良,对我们的帮助有多大,就像是上帝派过来的使者一样。” 他们尊敬崇拜沃尔特,他也只能将时间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才能让自己找到自己寻在的意义。 尽管知道自己的妻子出轨,但是他还是爱着她。 妻子想要和他离婚,不是因为想占有而是他却害怕妻子受伤害不肯放手。他内心纠结煎熬,但却选择折磨自己去成全妻子的爱。 但妻子告诉沃尔特说自己怀孕了以后,作为丈夫的他却问她,“是我的吗?”“我不知道。”妻子就连撒谎都不会哄他开心。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达到了高潮。 最后,当自己染上霍乱即将死去,想见凯蒂,却又不想让她来。他说:“你丈夫知道你从未见过染上霍乱的人,那场景实在又可怕又恶心,他不想让你看见。”他爱着她,生命快要结束,他仍然在为她着想。 他们都是在个体心灵与自身的冲突中,沉浸在爱中迷失自我的人物,最终导致了自身的个体悲剧。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就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小说中其实是围绕两个家庭讲了一段三角恋的情节。婚姻不是儿戏,但凯蒂却天真地选择了一段婚姻。虽然对方很爱他,但他却丝毫没有回馈。也没有选择去认真负责地和丈夫过日子,却选择出轨。 这种动机就是个体对伦理制度的挑衅,最终只会发生伦理实体的冲突,从而导致爱情悲剧的上演。 1.沃尔特与凯蒂的婚姻悲剧 沃尔特深爱着凯蒂,他愿意为凯蒂付出所有,但凯蒂却不爱他。 婚姻悲剧的发生首先是爱情中地位不对等造成的。 他变着法所做的一切都无法让凯蒂爱上自己。随后自己的妻子出轨,他能够宽容,但他却不想妻子伤害。 当沃尔特向凯蒂揭穿查理的真面目时候,她却固执的认为沃尔特不理解她。 这又加剧了婚姻中的矛盾冲突。 人类的本性让她痛苦,但又因理性和信仰他不得不竭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和眼泪,这一切都使得她那张严肃却美丽的面孔变得扭曲。去疫区之前的凯蒂仍然执迷不悟。 当沃尔特知道凯蒂怀了孩子,凯蒂说不知道是谁的孩子。这时他们的婚姻已经到了悲剧的尽头。但沃尔特顾忌到母子平爱,他还是想让凯蒂回家。他染上霍乱,即将死去,他只说了一句“死的是那条狗。”自己就是戈德史密斯《挽歌》这首诗中咬了人的狗,被所有人谴责的那条狗。凯蒂嫁给了他,给她带去了生活的希望,但凯蒂出轨,俩人互相厮杀,最终还是自己离开了。 他对凯蒂至深的爱以及自己无法掩饰的卑微到尘埃的爱达到了高潮,也即将谢幕。 萧伯纳曾说, 人生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万念俱灰,另一个是踌躇满志。 而沃尔特最终选择结束这场悲剧婚姻放过自己,就是万念俱灰之后想要在天堂寻求自己的一方净土。 感谢这场霍乱成为救世主,让一切面纱都被揭开,但悲剧就在于此,即使再悔恨自己,凯蒂也不爱沃尔特,沃尔特也终将只能成为那只“狗”。 2.凯蒂与查理的爱情悲剧 两个有家庭的男女双方走在一起,注定是两个伦理实体的尖锐交锋,而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两败俱伤。 凯蒂和查理的婚姻,可想而知也是悲剧的化身。 凯蒂深切地爱着查理,他微微一笑,她都会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她的感性始终战胜一切理性,并将伦理制度置身事外。 但查理很清醒,他只是享受和凯蒂在一起时候的暧昧状态,不会为了凯蒂去和自己的妻子离婚,更不用说伤害妻儿。在这段婚外情中也并未以相同的爱回馈给凯蒂,他也只想用金钱去解决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难题。 当丈夫发现妻子出轨后,凯蒂想要和丈夫离婚,并和查理在一起。查理,却告诉她“”男人就算是爱某个女人,也不表示他会希望和他共度余生”,“亲爱的,男人在热恋时说的话,你怎么能信以为真呢?” 但凯蒂还是执着地相信查理是爱她的,相信查理会为了他放弃一切。当从瓦丁顿口中了解到查理“除了自己谁也不在乎”真实面貌,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天真幼稚,也渐渐想要摆脱这一切。但回头看时已经失去太多。利斯特说,人生对于明哲善思的人来说,是个喜剧;对于多情善感的人来说,是个悲剧。 查理能够清醒的认识到一切,沃尔特死去,凯蒂离开自己,一切对他而言毫发未损,他只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利己喜剧中,而凯蒂却痛失一切,成为悲剧的化身。叔本华认为:“ 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 正是这种斗争,才使冲突产生。或许是人与自然的冲突,或是人与社会的冲突,亦或是人与人的冲突,但共同构成了社会冲突。而在社会这个大冲突背景中下决定着个体的冲突与发展。 小说中无论是男女主人公凯蒂和沃尔特,还是情夫查理,以及定尔顿,修道院的修女们,他们都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生存,在情感与理智的挣扎中生活着,也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左右现实的人生。凯蒂的一生都在感性的世界中活着,无法理性的去看待身边的人,天真的以为爱就是真爱可以互相付出一切。可人性的自私和伪善却让她明白,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永远都隔着一层面纱,你以为你看清了一个人,其实你看到的永远是表面。 最终自己想要追求的爱与理想也终会破灭。沃尔特卑微的爱着凯蒂,他的理想就是凯蒂能够多爱他一点,哪怕是撒谎说喜欢他。但接受的馈赠竟是妻子的出轨以及临死前对爱的挣扎。他是社会冲突下命运悲剧的典型。最后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修道院的修女们善良浪漫,追求仁爱与救赎,一生都在向上帝祈祷。但还是得面对这霍乱的发生,修女们的牺牲还有与父母亲的永世不得见面的痛苦。竭力用自己的理智去面对理想与现实的一切冲突和矛盾。 雪莱曾说, 莫去掀起那描画的面纱,那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 而生活就是由一个个社会冲突构成,从而让每个人的命运都像是命中注定那样。 但也正是这些冲突,让我们个体的生命能够在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中的悲壮之美。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这悲壮的背后是伟大与崇高之美,也唤醒着沉睡着的人。借瓦丁顿之口对“道”的理解将故事升华到了真善美的生命境界中。也通过情结展示的一系列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之后使人得到净化。 尼采认为, 为了肯定人生,人们需要悲剧精神,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的生成、变化过程,把现实世界艺术化,把人生的苦难化作审美的快乐,把个人的悲剧化作世界的喜剧,摒弃基督教悲观主义,从中体验到作为生命、生物的快乐。 这是悲剧所给予人的“形而上的慰藉”,也是它对于人生的终极意义。 故事中世欲情感下的凯蒂来到修道院,认识了有趣的瓦丁顿和修女们,从他们口中或是身上看到人性的阴暗和美好,揭开人性的面纱。 小说中多次对院长嬷嬷进行描写,她笃定、清秀而谦逊,散发着热心和温柔,像一道阳光照在了一片荒芜凄凉的旷野,这种温柔也照亮了凯蒂的未来。 “ 一名信徒不单是要不断向上帝祷告,他也应该成为自己的祷告者 ”,凯蒂在院长及修女的陪伴感化着凯蒂,让经历痛苦的凯蒂开始探求内心之“道”。 凯蒂有一颗世俗化的心灵,在修道院以及经历一切事情之后,揭开面纱看穿人性,从而达到由外至内的蜕变,指引她走向神秘的精神领域。 当凯蒂怀有身孕后回到家,她和父亲聊天时,她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勇敢和真诚的人,我希望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依靠任何人,把握自己,我希望他自由的生活比我活的更精彩。”其实这里影射着凯蒂期待未来自己想活成的样子。 “道——有的人在鸦片中寻找它,有些人则通过上帝,有些人在威士忌中寻找它,有些人则通过爱去寻找。 所有道都是一样的,但它不会通往任何地方。 ”而这就是灵魂里的安宁,我们一生都在寻找它。尼采说:“ 当悲剧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永远有充分理由的。 ”冲突性的悲剧体现着人苦苦求索的理性意蕴,让能够从中体察到深邃的哲理,从而实现人参理想与经验价值。 通过解读毛姆的《面纱》,能从主人公的性情中,透过一系列悲剧冲突,从而使我们得到人生启迪,受到震撼和鼓舞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也希望我们能够,透过人性的面纱去,感性感受,理性生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与美好。
么么哒ALICE
1.嫁给爱情,是多少女孩子梦寐以求的。而吉蒂,嫁给的是婚姻。为了结婚而结婚,故事的一开始便是个错误。2.吉蒂的第二个错误在于轻易地相信男人嘴里所谓的真情,被“男色”虏获。这是每个女孩的最至命的缺点——对爱情、对爱人,只是沉浸在自己主观世界的想象中,忽略了其与事实的差距。这自然是吉蒂所犯下了另一个严重的错误。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苔丝个人的性格与命运、环境、社会的冲突,从而造成了个性的毁灭一、 命运悲剧苔丝的悲剧首先是命运的悲剧。苔丝是在一个贫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出现在十八世纪中叶,在清代文学中,《红楼梦》的地位无法撼动,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峰,作者曹雪芹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小说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
辅导文科类本、专科毕业论文(包括自考和成教类、远程网络教育等)、期末论文、课程论文的写作。专业:英语、法律、思政、汉语言文学、历史、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