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0

北极豆豆鱼
首页 > 学术期刊 > 石渠宝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呲呲呲呲呲呲

已采纳

继上周五介绍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临展之后,本周设计菌再来总结一些优秀临展具备的一般特征。鉴于目前国内市场商业临展尚在摸索发展中,对于如何策划、筹办临展尚未有定论,因此本文的观点在借鉴北上广优秀团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十余年的行业经验,从策划、操作和宣传三个方面入手,提出或许可行的方式,希望与业内人士及文博爱好者交流分享。有国外博物馆的馆长曾说,博物馆不是彼此间竞争,而是和电影院、游乐场等竞争。我们要把他们的观众争取过来。然而一成不变的展陈内容和严肃的展馆氛围很难吸引普通人重复进馆。因此适时、适量的举办各类临展成为博物馆争取观众的有力武器。策划——成功基石 一篇文章叫《博物馆教育,如何把观众变用户》,其中的观点非常好。博物馆把收藏和研究的工作做的很好了,但是对于公众的服务确实还是有所欠缺。做好公众服务前,我们要先了解我们的观众。类比现代传播学和消费者行为心理学,每一类产品都应准确定位其自身,由此准确定位出目标受众和潜在受众。在充分了解其受众的消费需求和审美偏好之后,再对具体产品进行策划。不少博物馆从业人员对展览的自我感觉良好,然而观众不一定这么想,他们觉得没意思、看不懂。这还是因为我们的策展人员对目标观众群不够了解。差异化自我定位 大型博物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多样的策展渠道。小型博物馆在定位时最好避免与大型博物馆正面竞争,最好找到自己的优势,做差异化的小众展览,将一个小专题做精彩,赢得良好口碑,以此打下深厚的观众基础。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以及由我们设计院设计施工的聊城古城区民国、抗战陈列馆和聊城契约博物馆。因地制宜选主题 临展与常设展览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因此临展的主题策划更应考虑博物馆所在地域和展览举办时间的特征元素。抓住地域特色和时间节点的临展才能抓住当地人民的注意力。举两个不同的例子来对比。如2015 年4 月至6 月,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展的“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这次展览主要是配合北京大学举办的“早期文明的对话: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目标受众主要由具有文博或考古相关专业背景的公众、校内师生,因此此次展览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这次展览在北京大学引起了热烈轰动,也引起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据统计,整个展览期间参观客流量达到5 万余人次。又如2016年 6 月 19 日,在泰安市美术馆开展的《泰岱情怀——青年水墨研究展》。这次展览地点在泰安,展览主题紧扣“泰山”这一山东地标,将地域特色与艺术展览相结合,带给当地人民和山东艺术家亲切感。同理,如果博物馆来做这一主题的临展,可以尝试集中展示历代与泰山、泰安相关的文物,使展览在鲜明的主题串联下,体现文化元素随时间的变迁,展示地域文化的传承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趣味性,并给予观展者一定的思考空间。 “明星效应”造热点 大多数观众在进入影院之前根本不知道电影是否好看,基本都是冲着明星去的。同理,临展能否吸引大量非专业观众进馆,也要靠众所周知的“明星”。例如展览清明上河图的《石渠宝笈展》和最近的当红炸子鸡《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明星”展品因种种原因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又因某些原因,普通观众很难一睹其真容,因此当亲眼观赏的机会降临时,会引起相当高的话题度,吸引着普通观众进馆消费。博物馆比起电影院、游乐场更有吸引人群的优势,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和科普能力。我们策展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优缺点、集合地区、时间段的特点,在充分考虑观众特征的情况下,做精细的展览策划,从而准确而有效的抓住展览的目标人群。久而久之,博物馆通过不同类型的临展吸引广泛的观展群体多次进馆,同时结合文创衍生品,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

299 评论

xiaoyizhu8

画面 *** 八骑九人,前面三骑与后面三骑是侍从、侍女以及保姆,中间并行的两骑为秦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居上首的是秦国夫人,她头微倾,似在诉说着什么。

而虢国夫人则目视前方,仪态端庄,悠然自若。在这里,她们骄奢的形象完全不见,而是气质优雅的贵妇,恰如杜甫诗中说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全画的主旨是春游,构图的处理轻松而充满节奏感,布局疏朗且气脉连贯。前方三骑空疏,后面五骑紧密,层次分明,错落自然,既不局促,也不零落。

人和马的动势都不大,却又保持着庄重感,这既符合春游的主题,又不同于一般人,突出了主人公身份的特殊性。中国人物画创作往往不设背景,留给观者充分的联想空间,正如此图一样,仿佛可从中体会到春日郊外的清新与空阔,马蹄阵阵,鲜花芬芳,嫩草初萌。

社会背景:

杨贵妃受宠后,她的哥哥杨国忠登上了相位,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秦国、虢国、韩国夫人,可谓“炙手可热势绝伦”,权倾一时。其中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尤其突出。

她因生活奢靡及爱好出游而屡被唐人记载于笔记中,如郑处诲的《明皇杂录》中曾记其强夺韦氏宅第事,又记其入宫的情景:“虢国每入禁中,常骑骢马,使小黄门御。紫骢之骏健,黄门之端秀,皆冠绝一时。 ”

扩展资料: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著名仕女画家张萱的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图中的虢国夫人指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这么隆重的出游的场面。

反映出唐朝时期贵族人士的生活,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杨氏一家势倾天下的奢侈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画在绢上的,高51.8厘米,宽148厘米。画前有金章宗完颜 所写的标题,称这张画是“天水摹”。

天水是宋朝皇族赵氏的郡望,这里是宋徽宗的代称。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昏庸腐败,但艺术天分却极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皇帝,其作品至今仍有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虢国夫人游春图

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可以看到一群骑马执鞭,徐徐前行的游人,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中年的从监,乘坐着一匹浅黄色的骏马,他头戴乌纱冠,穿着虾青色的窄袖侧领衫,袖口还有描金的鸾凤团花。

第二人是个乘菊花青马的少女,乌黑的头发左右分开,梳成两个长长的发髻,这是当时仕女的一般发式。这位少女穿着胭脂红色的窄袖衫,下衬红花白锦裙。在少女左方略后有一个乘着黑色骏马的中年从监随行,粉白色圆领窄袖衫,与黑马形成鲜明的对比。

疏朗的3骑成为前导,紧接着便是簇拥的5骑,其中的前两骑,便是虢国夫人的姐妹。她们并辔而行,都乘坐着浅黄雄健的骅骝。

在整幅图中,虢国夫人是全画的中心点,她双手握缰,右手指间挂着的马鞭直线下垂。她那丰润的脸庞上,淡描娥眉,不施脂粉,保持了本来面目。她的鬓发浓黑如漆,高髻低垂,体态自若。她身着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穿描金团花的胭脂色大裙,裙下微露绣鞋,轻点在金镫上。

在虢国夫人的左面,与其并辔前行的就是韩国夫人,她的装束和虢国夫人一样,只不过衣裙的颜色和虢国夫人有所不同。画中的韩国夫人侧向虢国夫人,似乎在向虢国夫人诉说着什么。

在虢国夫人的姐妹之后,横列为后卫3骑。居中的是老年侍姆,右手护着鞍前的 *** ,神情显得很矜持,眉眼间流露着小心谨慎的表情。 *** 左手把住鞍桥,态度十分安详。

侍姆右侧的中年人也是从监,装束与前一从监相同。左侧红衣少女装束与第二骑少女也相仿佛。

在唐玄宗时期,杨贵妃天生丽质,为唐代第一美女,相传杨玉环有倾城倾国之美,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而集“三千宠爱在一身”。随着杨玉环的日益受宠,她的兄弟姐妹也因此而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别恩惠。杨玉环的二姐早年随父居住在蜀中,也非常有才貌。长成后嫁给裴氏为妻,可惜裴氏命运不济,英年早逝,只剩下她孤身一人,日子过得不好不坏的。当杨贵妃得宠于唐玄宗以后,杨贵妃因怀念姐姐,就请求唐玄宗将自己的姐姐们一同迎接到宫中来,以便和自己做伴,孤独的时候和自己说说话。

唐玄宗觉得杨贵妃说得有理,欣然应允,并称杨贵妃的3个姐姐为姨,同时还赐以住宅,在天宝初年还分封她们3人分别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还令宫中每月各赠脂粉费10万钱。

虢国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从来都不假脂粉。杜甫在《虢国夫人》一诗中写道:

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就是这件事情的真实写照。其中的虢国夫人曾获得到唐玄宗盛极一时的恩宠。虢国夫人不仅大修自己的府第住宅,将自己的房屋修筑得宏伟高大,以至于整个长安没有能和这座府邸相比较的。

752年的春天,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着盛装出游,“道路为耻骇”。画师张萱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虢国夫人这次出游的盛况。张萱的绘画题材以表现宫廷生活为主,这是由于他的宫廷生活所决定了的,其中也包括皇室的命意。唐代朱景玄在《唐代名画录》中称赞说道:尝画贵公子、鞍马、屏障、宫苑、仕女,名冠一时。

他的人物画题材虽囿于宫廷生活,但能展现出较大的生活场景,这必然会促使张萱掌握多种画科的造型手法和表现技巧。

虢国夫人游春图,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8厘米,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作品,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徽宗摹的摹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二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第一个为虢国夫人。从马的鬃毛来看,经过精心修剪的只有两匹,一个是最前面的身着男装的,一个是带着一个小孩的侍女。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画家张萱的名作(丰腴贵美的画风)——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杨国忠做了右丞相后,杨贵妃的三姐与一群侍女乘车结队郊游的场景。画面着力刻画渲染杨家姊妹欢乐的情绪。人物表情各具神态,悠闲自然,体现了张萱的造型能力与设色技巧,赋色艳丽!——选于《中国美术史》 仅供参考!能力有限!

虢国夫人游春图,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8厘米。画中这八骑人马包括一女孩共九人,在行进的行列中,从头至尾,充满了舒情,闲适,勃勃生气。画家通过人物的主从关系,通过前疏后紧的构图方法和人马在行进中的姿态,匠心独运地表现了虢国夫人在全画中的突出地位。全画气脉相连,节奏鲜明。

虢国夫人游春图为绢本,设色,纵0.518米,横1.48米。画中这8骑人马包括一女孩共9人,在行进的行列中,从头至尾,充满了舒情,闲适,勃勃生气从中不断从画中焕发出来。

画家通过人物的主从关系,通过前疏后紧的构图方法和人马在行进中的姿态,匠心独运地表现了虢国夫人在全画中的突出地位。全画气脉相连,节奏鲜明。

《虢国夫人游春图》题为“游春”而不画春的环境,这是作者在艺术处理上的高明之处。张萱是用“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表现画的主题的。

画面人物所穿的都是轻薄鲜丽的春衫,线条勾勒得挺劲流畅。色彩桃红嫩绿相互辉映,加上人物轻松的动态,马蹄的轻举缓步,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气息。这种表现手法,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虢国夫人的生活不仅奢侈,而且极其豪华。画家在这方面的表现极为精到,画中的红裙、青袄、白巾、绿鞍、骑鞍上金缕银丝精细的绣织,都显得十分富丽。夫人的体态风姿绰约,雍容华贵,脸庞非常丰润,具有“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特色。

这些足以看出作者的非凡才能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说明了作者对生活的细密观察和创作的严谨态度。

收藏的这幅图为宋代的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犹存盛唐风貌。此图原作曾藏宣和内府,由画院高手摹装。

在两宋时期为史弥远、贾似道收藏,后经台州榷场流入金内府,金章宗完颜琼在卷前隔水题签,指为宋徽宗赵佶所摹。这种说法在《庚子销夏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书中都有相关的记录。为流传有数的唐宋时期名迹中稀有的瑰宝。美女齐胸襦裙的《捣练图》

在仕女画发展的早期,也就是在汉魏晋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广袖。在这一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中称仕女画家为“青工绮罗”。仕女画发展至唐五代时期,朱景玄在《唐代名画录》中始有“仕女”之称。

237 评论

晴朗天空85

在2010年11月15日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千年丹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研究者董宝厚为该馆所藏的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提出新解,认为此画既无虢国夫人,也并非游春景象;所绘首骑与女童才是此画的核心人物。辽宁省博物馆藏《虢国夫人游春图》(简称《虢图》)为北宋临摹本,被认为描绘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的游春图景。其技法精湛,流传有序,堪称绘画史上的煌煌巨制。学界历来对于“虢国夫人春游”的主题罕有异议,唯于虢国夫人的指认分歧颇多。董宝厚从唐代文献,舆服制度及画中人物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后认为,此画主题大可商榷。唐代文献对虢国夫人的记载多形容其骄奢不羁。从《虢图》中8位骑马人的骑鞍品制和马的品种来看,虽第二、三骑女性身份略高,但其制式仍然不能与虢国夫人相匹配。此外,唐代史料中对游春活动的记述颇多,但相比其他画家的游春题材,《虢图》中9人表情安详,未见游春者的欢乐与喜悦,而画面不设背景,更不见春的踪迹。董宝厚对比唐代敦煌壁画和墓室壁画后认为,《虢图》与“出行”的题材更接近。据介绍,唐代绘画多不落款,因此宫廷所藏的唐代绘画一般根据宋徽宗的《宣和画谱》来确定身份。董宝厚认为,图中首骑身份较高,并无女性特征,不像有些研究者判断的是“女扮男装”。此外,画中女童饰有假发,画有蛾眉,装饰繁缛,被拥在一位老年女性怀中,周围四骑环绕,并有两人投去关切的目光,因此从空间关系看,第一位骑马人与女童才是此画的中心人物,确定此二人身份将成为确定此画的关键。据悉,“千年丹青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持续至16日。本届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92位代表出席,为配合上海博物馆“千年丹青——日本、中国唐宋元绘画珍品展”而举办,主要针对唐宋元时期绘画领域中的学术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犹存盛唐风貌。此图原作曾藏宣和内府,由画院高手摹装。在两宋时为史弥远、贾似道收藏,后经台州榷场流入金内府,金章宗完颜璟在卷前隔水题签,指为宋徽宗赵佶所摹。见《庚子销夏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诸书著录。为流传有绪的唐宋名迹中稀有瑰宝之一。虽然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但在不可能见到原作的情况下,它对我们研究张萱的艺术成就,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依据。天宝年间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为“安史之乱”的前几年,唐玄宗及朝内上下都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这幅游春图描写的就是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两姐妹三月三游春的场面,与杜甫的《丽人行》相对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杨氏一家势倾天下的生活。

205 评论

露丝奢望

如果你想知道《清明上河图》的简介和它的图,那么,你可以登陆这两个网站: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坐落在市府广场东南隅的辽宁省博物馆,将于11月中旬隆重开馆。届时,曾在沈阳“生活”了6年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将回沈“省亲”。《清明上河图》问世近900年以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颠沛流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9月13日,记者探询了《清明上河图》的身世,以及鲜为人知的经历———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北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来“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它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期,首都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 据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三国演义》的1191人、《红楼梦》的975人、《水浒传》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称价值连城的国宝。颠沛流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流传后世后,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逊位之后的11年中,受到“清室优待条件”庇护,仍在北京紫禁城里称孤道寡,并且监守自盗,乘机大肆窃取宫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为数之多,竟有千余件之巨。借口赏赐盗国宝 溥仪12岁时,在张勋策动下,重登太和殿宝座,但没多久便再度逊位,处于“小朝廷”风雨飘摇之中。此刻,溥仪着手下一步打算:留学国外。 他们留学国外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于是,他便把宫廷内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运出宫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运出的字画、古籍皆为出类拔萃的珍品,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册页,200种左右的宋板书。其中,便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尽管有“清室优待条件”作后盾,但溥仪还是不敢公然盗窃宫中宝物。他便以赏赐弟弟为名,行盗窃文物之实。1922年前后,北京局势动荡,他的父亲便在天津英租界十三号路,代溥仪买了一所楼房。从1922年起,他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收藏的古版书籍、历朝名人字画等文物,以赏赐为名,分批盗运出宫。 溥仪正式“赏赐”弟弟们,从1922年、所谓“宣统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开始。溥仪利用两名弟弟每天上午“进宫”陪同溥仪读书的机会,将珍贵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们每天下学时运出紫禁城。从开始“赏赐”起的两个多月中,有时是逐日“赏赐”,如1922年8月14日至26日,没有一天间断过。这些宫中文物积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后,便运到天津英租界的楼房里存放。携带国宝投他国 直到1924年11月5日,当时的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率领20名短枪手突然闯进紫禁城,撵走了溥仪,拆散了“小朝廷”,溥仪窃取宫中所有文物的计划因此中断。 1924年11月5日,溥仪回到父亲的“醇亲王府”;11月29日,溥仪逃往日本兵营,要求“避难”,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馆居住,在日本军国主义卵翼下恢复“小朝廷”。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护卫下,溥仪潜逃到天津,在日本租界地张彪私宅“张园”中安顿下来。可是,当时的经济来源远远满足不了他那浩繁的开支,于是,他便打起了变卖宫中国宝的主意。国宝流落伪皇宫 通过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阴谋策划、天津日军的密切配合,将溥仪乔装成日本军人,于1931年农历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经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潜到营口,至鞍山汤岗子小住,然后前往旅顺口,进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4月,溥仪进入长春伪皇宫,登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宝座。 溥仪从天津出逃,必须经过国民军的驻扎地区,所以他只能轻装简从,大批的宫中国宝,仍然存放在天津。 1932年至1934年间,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中将参谋吉冈安直,将存放于天津静园的法书名画、宋元善本、珠宝玉翠等约70箱,运到长春伪皇宫内,将装有书画的木箱,存放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楼下东间,即“小白楼”;将装有古玩珠宝的金库,存放于“内廷”缉熙楼客厅。携逃国宝被俘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伪满洲国汉奸们闻风丧胆,各奔生路。当时,一直由日本关东军担任警卫的长春伪皇宫,改换成伪满军队警卫。傀儡皇帝溥仪见大势已去,惶惶不可终日。他最为忧虑的,是不可能将存放在伪皇宫的所有国宝统统带走,而只能有选择地将晋、唐、宋、元的法书名画大批携逃。为了能够多带国宝,他把保护法书名画的楠木盒、花绫包袱皮等统统扔掉,将这些国宝硬塞进大木箱里。 1945年8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小田乙三宣布:伪满国都由长春迁到通化。同年8月13日,溥仪从长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沟;8月17日,溥仪乘坐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逃往日本。当飞机经过沈阳时,溥仪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俘获。溥仪随身携逃的法书名画和一批珠宝玉翠,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后,上缴东北人民银行代为保存。专家揭秘《清明上河图》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东北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为东北人民银行拨交、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溥仪处缴获的名贵书画、珠宝翠玉饰品。独具慧眼鉴瑰宝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是在溥仪携逃的众多法书名画中,独具慧眼发现了《清明上河图》。 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先生过目的就有10余件之多。1950年秋,从东北人民银行拨交来的一批《佚目》书画尚未整理,良莠杂存、玉石不分。当时,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整理书画作品时发现,其中有3件同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杨仁恺先生当时以为,这些都是过去常见的“苏州画片”一类的东西,根本没想到会在此中出现奇迹。 然而,使杨仁恺先生大为出乎意料的是,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意外发现!杨仁恺先生顿时“目之为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真本解开百年谜 杨仁恺先生当时的激动心情是有根据的:因为在此之前,专家学者们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个什么面貌,一无所知。他们只能从经常接触到的许多苏州画片上,推断《清明上河图》与其大同小异,以为《清明上河图》原作大体是苏州画片的原始所本。《清明上河图》的本来面目,数百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难怪杨仁恺先生看到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本后,“目之为明、惊喜若狂”。 至此,杨仁恺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苏州画片的作者根本没有见到《清明上河图》原作,只是参照历来文字记载构图铺陈而成的。比如,《清明上河图》东水门前的虹桥为木结构,而苏州画片则为石头建筑;人物衣着、民房、铺面的形制等,也都与苏州画片大相径庭,尤其是船只写实描绘技巧生动自然,已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张择端能将北宋京城开封的复杂纷繁景象绘入画图,要比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叙述得更为概括、更为形象,难怪《清明上河图》历代以来一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仇英临本辨真伪 3件《清明上河图》中既然已经发现了真迹,其余两件自然便是赝品。然而,另外一个奇迹又在杨仁恺先生面前出现了:两件中的一件作品,竟然是仇英的重彩工笔《清明上河图》,并具名款。该作品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但描绘的是苏州社会生活现实内容。从此,揭开了“苏州画片”的奥秘:明代苏州坊间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原来都出自仇英此图。由于历来的《清明上河图》赝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图》临本为背景,于是,仇英临本也就成为衡量《清明上河图》真伪的一个条件。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即现今的辽宁省博物馆)开馆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便始终珍藏在沈阳;1955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拨交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弹指49年过去,《清明上河图》来沈“省亲”,实在令人激动不已。我们期待着《清明上河图》早日回“家”看看。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宣和年间翰林张择端以东京开封为背景所创作的巨幅长卷风景画。 它真实而清晰的反映了北宋京都的社会风貌,描绘了汴河漕运的繁华景象。被举世公认为中国古典现实绘画的杰作,原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作长525公分,宽25.5公分,画中人物648个,牲畜96头,房屋122座,各式桥梁5座,树木174棵,船只25艘,各式车辆15辆,轿子8顶。 作者以中国传统绘画长卷形式,采用全景鸟瞰式构图和散点透视的方法,好似电影中的蒙太奇组接,步移景异,使人目不暇接。景物的远近、大小、疏密、动静都处理的恰到好处,使全图过渡自然、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大到浩荡的河流、雄伟的城楼,小到市招上的文字、舟车中的人物,都能真实自然和谐统一的在一起。 画中人物小如豆粒、大不及寸,但形神毕肖,各具情态。生活中各种情节无不表现的淋漓尽致,丰富多彩。在笔墨技巧上,工笔与写意相结合,色调柔和而古朴淡雅,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实技艺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体会。 使观者[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240 评论

相关问答

  • 书画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著 作《中国禁书简史》(二人合著 第一作者)a.收入大陆版《中国禁书大观》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b.台湾版《中国禁书大观》第1册 台湾竹友轩出版公司1992

    李李路路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首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一)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1.日本大矢透《韵镜考》“要说”寻绎。《古汉语研究》2008年3期。2.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

    SilveryBullet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中原北朝期のサッタ太子とスダーナ太子本生図”(《中原北朝时期的萨埵太子与须达拏太子本生图像》),《MUSEUM》(东京国立博物馆研究志)第580号,200

    天棚元帅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国际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论文题目 发表刊物 发表时间 刊物级别 从价值预设看帝制中国廉政监察制度的历史困境与现代意义 广州大学学报 2009-02-01 一般期刊 从政

    我爱吃土豆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窑调查址》载《考古》1989年第九期 2、《隋唐德清瓷窑址初探》载《中国古陶瓷研究》1990年第三辑3、《浙江德清元代赵孟頫墓地调查》载

    臭豆腐精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