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3

瓜的小妞
首页 > 学术期刊 >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论文答辩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engzhong031

已采纳

攻击性行为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行为,指的是人在主观意识的控制下,对他人身心产生伤害的一种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指幼儿有意识对他人产生伤害的一种行为,包括拍、打、踢等多种方式。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幼儿期乃至青少年阶段,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学前期幼儿处于身体心理发展的快速时期,而小班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更具有研究价值。小班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自我中心化较为明显,爱模仿,具有一定的直觉行动思维,正确语音和语词等还未发育成熟。因此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较中大班较少,但更具有原始性,且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受自身情绪影响较大,但不具有强烈地攻击性,容易在成人的安抚下转好。一般来说,幼儿拥有敌意性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行为,男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略多于女性幼儿。问题分析:(一)遇到挫折,不知道怎么办小班幼儿很容易激动,且难以控制。幼儿遇到挫折常以打人表示其不满和无措的情绪。在堆积玩具时,会因没有耐心或出自本能的自卫或者生理特征而打人,但从这种行为里重获到了利益后,那为了得到玩具,他们就会把攻击别人和得到玩具联系在一起。(二)任性且不善言辞,表达不当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差,片段中宸宸在家由爷爷奶奶带领,爷爷奶奶对宸宸很宠溺不会拒绝宸宸的需求,宸宸父母工作繁忙对宸宸也颇为纵容,所以宸宸在需求被拒绝后,不知该如何表达正确自己的情绪,不理会老师的劝说,任性地发脾气。(三)习惯性打人每个孩子家庭教养的方式不同,有些家长对孩子比较骄纵,孩子模仿能力又强,因此,一些攻击性的行为就产生了。还有的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打人的情况也不制止,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孩子遇到争执或不知该如何表达情绪时习惯性打人。

349 评论

三月女王Amanda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原因。

1.生物学因素:正常的儿童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处于均衡状态,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大脑的左半脑抵抗干扰的能力较差。

2.家庭环境因素:模仿父母,家长过分宠溺,过分约束,学习其他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对孩子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良好氛围的家庭,孩子的成长也是正面的积极的,不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的成长也是消极的。

3.学校教育因素:教师会消极的评价幼儿、被老师、其他小朋友排斥、幼儿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

4.大众传媒因素: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会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对策。

1.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与移情能力,帮助幼儿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策略与技能。

2.引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心理宣泄法。

3.及时奖励和表扬有亲社会行为的儿童,转变家庭教养方式,正确使用惩罚。

4.正确运用大众传媒的影响。选择影视动画作品时,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减少和避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272 评论

醇香麦芽糖

现在我们来分析导致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很强。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二、与幼儿交往的技能很差,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斗。想要的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于是就攻击别人。 三、有一种欺负别人而自我满足的快感。看见人家比自己弱小就有成就感,喜欢看别的幼儿被人攻击以后哭的样子,喜欢领导别人,缺少同情心。 四、持宠生娇。幼儿依赖家人的溺爱,开始攻击他人的时候没有受到老师和家长的严厉制止,觉得做错了事情也会被原谅,形成了习惯。 五、寻求别人注意。在幼儿做得好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攻击别人,来引起注意。六、模仿电视电影里的暴力行为。分辨不清勇敢和鲁莽,常把胆大、脾气躁、好打斗的人误认为英雄,他们看电影、电视上有打人,格斗的镜头,觉得很好玩,就要好的同伴间相互嬉闹,模仿电视电影的武打动作进行“切磋”。在这种受部分幼儿喜欢的行为活动中,不论是有意攻击还是游戏攻击,他们毕竟都是幼儿,自控能力不是很好,有攻击行为就可能会导致伤害,要对好斗的幼儿实施正确的教育 ,我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去着手: 第一、建立信任,及时进行正面教育 无论是教师或者家长,如果把自己放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幼儿,去管理幼儿,那么,你就错了。一个好的教师或者家长,应该是幼儿的朋友,是幼儿的玩伴,是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和他同龄的幼儿,变成他们的朋友,引领着他去游戏、去发展能力的人。也应该是幼儿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如果发现幼儿有攻击行为就训斥,就命令他“不要做什么”“不许怎么样”,效果是非常差的,幼儿就会觉得在你的身上找不到依靠,逐渐对你失去信任。在对待攻击行为的幼儿时,惩罚要及时,明确指出幼儿的不对之处,并进行教育。同时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质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不良心理暗示。在教育时,要使用正面的语言:“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或家长一味的训斥,恐吓。第二、适时放手,允许幼儿自主学习 由于幼儿还正在发育中,他的大脑抑制能力是比较差的,当幼儿间发生纠纷时,可以先让幼儿们尝试自己解决。《幼儿心理学》讲到:“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幼儿有攻击行为是很正常的,或许从幼儿的性格上来讲,不服其他的幼儿;也许是因为幼儿习惯在家备受呵护,有时候出现分歧,有争论就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幼儿的有攻击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教师和家长就不应过多干涉,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好了。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主动攻击的幼儿遭到同伴反抗和老师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被攻击的幼儿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当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会退缩。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他的成长也是有利的。第三、减少说教,放大优点指出问题 作为一个教师或是家长,不要给幼儿定性:这个幼儿不乖,这个幼儿不好。这种评价,是不可取的。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他肯定有乖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可能因为幼儿不乖,家长和老师平时容易经常批评他,如果教师和家长只盯住幼儿的过错,那无疑是加重疮疤的疼痛,对于幼儿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侵蚀,是一种伤害。批评太多了,幼儿会不求进步,只想捣乱。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这个幼儿的了解,看看他有什么样的爱好,从他的爱好入手,找出闪光点有针对性的表扬他,使幼儿逐步建立自信。(表扬不是无目的表扬,一定要有针对性,比如:他画画好,可以在他画了一幅画以后,向全班幼儿展示一下他的画,指出他的画哪些地方比较好。表扬要具体。) 建立自信以后,在他犯错误的时候,提醒他:你画画非常好,但是,你哪些地方还有些不太好,如果你能把这一点也做好,你就会表现的更棒,会有更多的幼儿喜欢你......——指出他的问题,再鼓励他。第四、家园合作,共同参与幼儿教育。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果幼儿确实有些任性,有暴力倾向,教师和家长之间应该多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园共同教育方式。有很多幼儿的任性,出在家庭教育的溺爱上,可以与他的父母和家里其他成员或是班内其他的老师多交流,商量好,在教育方法上要统一态度。让父母跟老师一起合作,帮助幼儿纠正自己性格上的不足之处。幼儿之间如果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教师和家长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体伤害。 对问题的解决还是先要坚持:幼儿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幼儿自己解决。幼儿自己解决不了,求助于老师和家长,我们就应该首先弄清楚攻击行为的原因,让幼儿有正确的是非观,分析原因后是哪个幼儿不对,还应该让幼儿向对方赔礼道歉,指导幼儿道歉时应注意的礼貌用语。假如分析原因后是对方的不对,教师和家长也应指导幼儿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属于在正常交往中发生的小冲突,可让幼儿采取忍让、不予理睬的方法,这有利于培养谦让宽容的良好品质;如果属于幼儿的既得权益受到侵犯,可让幼儿据理力争;对经常欺侮人的幼儿,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或向教师、家长反映情况,让大人介入。第五、正确引导,给他发展的空间 在幼儿和同伴的交往中,打打闹闹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教师和家长过于敏感和紧张,不能容忍幼儿的任何冲突,往往把幼儿原本正常的行为演变成极力制止的“十恶不赦”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正常交往。正如我共班三年的保育老师陈友菊所说:“幼儿有攻击行为也是他在学习与人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起码自卫就是这样学会的。” 如果幼儿确实是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短期内没有好的改善,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为了避免麻烦,限制幼儿与幼儿交往。如果我们限制幼儿与别的小伙伴交往,幼儿的交往能力就得不到提高,他就越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对纠正他的攻击性行为根本不会有任何帮助。与成人相比,幼儿的行为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玩具、充裕的玩耍时间及良好气氛控制的环境中,幼儿的攻击行为会大大减少。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提供足够的空间、玩具、书籍和其他娱乐器具等供幼儿选择。在选择玩具与娱乐器具时,我们要应尽可能避免选用刀枪等明显有攻击倾向的玩具。第六,转移情绪,提供宣泄的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学龄前幼儿情绪变化的比较快,自控能力较差,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所以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因为玩耍时意见不合或争抢喜欢的玩具图书等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幼儿。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知轻重,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幼儿,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幼儿或是老师的身上。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对这样的幼儿教育他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化的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幼儿的伤害。 然而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心理,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和家长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引导他们采取被允许的积极的方式去表达或去发泄情绪,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法:用语言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通过运动来调适自己情绪,如打球、跑步、扔沙包、跳舞等,这些运动同样会使幼儿表达或发泄情绪。

112 评论

相关问答

  •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论文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

    rainbaobao111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幼儿攻击性行为论文研究意义

    研究小白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做法,而找到妥善的解决方式。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种行为,小班时期是发生

    军大大大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攻击性行为论文优秀题目

    不太好找,一般测验可以找到但是要是想找到常模和测量标准很难得。除非你花钱买个。或者去学校看看能不能找到老师用学校资源

    汀臭崽儿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幼儿行为问题也呈现增长趋势。在幼儿阶段攻击性行为是最常见的问题。幼儿从一岁开始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中班时期这

    莮Renissodifficult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单亲儿童攻击性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隔代 教育 是指祖辈单独抚养孙辈,或与父辈共同教育但以祖辈为主,是我国 家庭教育 的基本方式,但由于教育观念不同,隔代教育难免会对孩子的教育成果产生影响

    xieyouliab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