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6

淘气lulu
首页 > 学术期刊 > 濒危动物论文的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ppleApple是苹果

已采纳

一、 古朴国宝:大熊猫 英文: Giant Panda 学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猫时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传说中,过去大熊猫是白色的,在一次动物葬礼上,为表达哀思,它们把煤灰涂在胳膊上,相互拥抱后,形成了延至后背的黑色,擦眼泪又染黑了眼眶…….这当然是杜撰,但大熊猫与许多动物一样,生存状况十分可悲,处在灭绝的边缘。 原因无非是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使其退缩于山顶,呈孤岛化分布,食物与配偶资源贫乏,近亲繁殖严重、体质下降、抗病力弱。目前总数仅仅1000只,被列为. 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物种”。作为中国的“国宝”和“友谊使者”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选为自己的会徽标志。 二、仰鼻蓝面:金丝猴 英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学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因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把这个美人之名放到了金丝猴身上(请看金丝猴的学名)。 金丝猴为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在这个仰鼻猴属中,还有一支中国以外的金丝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这是一种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内侧浅黄的长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发现,曾失踪半个世纪,到1989年才又发现,仅有200只,栖息于越南北部。 三种金丝猴都是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级,川金丝猴为“易危”级(越南金丝猴为极危机)。 它们都面临盗猎、伐木、毁林开荒、生境退缩的威胁,可谓“树倒猢狲散”! 三、 长江奇兽:白鳍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学名:Lipotes vexlifer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声纳系统发达,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是任何现代潜艇所望尘莫及的,当群体被冲散后,它们利用高频率的声纳可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白鳍豚是法国动物学家米勒于1918年在洞庭湖采到首只标本命名的,实际上中国人早就记叙过它,如汉代的《尔雅》、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蒲松龄更在《聊斋》中有白秋练与暮生的爱情故事,白秋练就是白鳍豚的化身。 白鳍豚已是一种注定要灭绝于我们手中的美丽传奇的动物,它被国际保护人士称为“活着的死物种”。目前人工饲养仅有一只,名为“淇淇”。长江的围湖造田、有害渔具、修闸建坝、繁忙的航运、渔业及严重的污染都在威胁其生存。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四、中华之魂:华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学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的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全球的虎仅有一种,均产于亚洲,上个世纪尚有8个亚种:孟加拉虎、东北虎、爪哇虎、华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苏门达腊虎,但后三个亚种相继灭绝,中国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属于哪个亚种)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 华南虎雄性约重149—225千克,雌性约重90—120千克,个头虽然不是最大,但对华夏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渊远流长,人们谈虎色变、畏虎、敬虎,认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但结果是,老虎几乎被人类吃光了。华南虎正处于垂危状态,野外数量约20只,呈孤岛分布,且捕食对象稀缺。人工饲养下的50只呈严重近亲,退化现象十分明显。 我们连作为具有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气”“龙腾虎跃”象征的这种大猫都保护不了,还能保护好我们自己吗?虎的消失,将预示人类灵魂的失落。 虎有几种奇异色形,如产于印度中央邦雷瓦的白虎、产于中国河北省东陵的黑虎(已于19世纪末灭绝)及产于中国福建的蓝虎(灭绝)。华南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濒危”级别,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五、东方之珠:朱鹮 英名:Crested Ibis 学名:Nipponia nippon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 .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难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吗?七十年代后期,中国鸟类学家开始寻找朱鹮,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朱鹮得以幸存,是由于洋县深山里有适应其存在的自然条件,一是湿地觅食条件,二食高树营巢条件;这里的百姓因敬重祖宗的坟山而没有滥砍山林,为这种奇异之鸟的一息尚存提供了机会。而朱鹮的高度濒危,则与过度猎杀、森林锐减及广泛施用农药化肥有关。 据一个迷信的传说,朱鹮的“ 鹮”字从字面一看就知是一种要绝种的鸟,因为它由“四”字和“哀”字组成,“死哀之鸟”怎能不绝?但洋县人民不信邪,为保护朱鹮,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朱鹮觅食地,不施用农药化肥、不捕捉泥鳅、蛙类,任由朱鹮来去。新世纪初,朱鹮在中国的数量已达248只,可以说已经摆脱了灭绝、甚至高度濒危的厄运。IUCN红皮书“濒危”级。 六、 堪称国鸟:褐马鸡 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马鸡是一种产于中国山西庞泉沟、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门头沟的珍禽,因耳部由两个雪白的耳羽,好似长角,或有人称之为角鸡或耳鸡。尾羽上翘后,披散垂下,如同马尾,故名马鸡,马鸡属共有4种,均产于中国,既藏马鸡、白马鸡、蓝马鸡和褐马鸡。 褐马鸡虽名为鸡,可羽色黑褐,油光瓦亮,生性更为惊人,勇猛善斗,宁死不屈。在山西庞泉沟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农民们就曾见过褐马鸡与老鹰搏斗的情景,二鸟扭成一团,满地翻滚,鹰爪扼住鸡脖,鸡爪抓住鹰眼,两败俱伤,十分惨烈。正因为褐马鸡有勇猛好斗精神,中国早在汉代就有将其尾羽装饰武将帽盔以示英武的记载,东汉的虎贲中郎将,要以“鹖羽”做冠饰,曹*曾曰:“鹖鸡猛气、其斗于必死,令人以和褐鸡为冠,像此也”。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褐马鸡“**齐觅食,有被侵者直往奋斗,虽死忧不置”。(褐马鸡古语称“鹖”)将其羽毛赐予武将的形式称“鹖冠之制”。这种制度世代相袭,直至清朝,能被赐这种羽翎顶戴,乃是一种殊荣。褐马鸡在国际上与大熊猫齐名,被世界雉类协会放在其会徽上,许多动物学家建议,应把褐马鸡定为中国国鸟。目前,褐马鸡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级,一级保护动物。 七、 孑遗物种:扬子鳄 英名:Chinese Alligator 学名:Alligator sinensis 扬子鳄是中国唯一的鳄种。全球鳄鱼共有25种,中国只有湾鳄和扬子鳄。但是作为体型最大的鳄(10米长),湾鳄早已在几百年前灭绝了,而扬子鳄现为我国特有,也是从远古北方仅存的唯一分布在温带的孑遗种类。作为爬行动物,扬子鳄体长2米,善于游泳而栖息于水中,营巢在河湖浅滩、植被密生的草丛中,寒冬,扬子鳄却钻到地下洞之中蛰伏,穴深2—3米,带有1—3个出口,穴顶有通气小孔,洞窟是长达几米到20米不等的隧道,内铺枯木、杂草等,冬眠至4、5月份,扬子鳄出蛰 5、6月份进入繁殖期,7、8月份产卵,卵白如鸡蛋,二个月后孵化出壳,出生小鳄十分虚弱,常受到其他动物威胁。 扬子鳄,主食螺、蛙、虾、蟹、鱼、及鼠、鸟等,遇上较大猎物,会以粗硬的尾巴击打,饱食一顿可长时间不食。目前,由于长江下游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河湖被围成农田,野生数量极为罕见,人工繁殖相当成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 。一级保护动物。 八、 高原神鸟:黑颈鹤 英名:Black-necked Crane 学名:Grus nigricollis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鹤中被最晚记录到的一种鹤,它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黑颈鹤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迁至云贵越冬,少数还飞越喜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黑颈鹤的颈、尾、翅羽均为黑色,体灰白,头上亦有红顶,但不如丹顶鹤的明显。 作为高原草甸沼泽栖息的鸟类,本来在“高处不胜寒”的云贵藏生活、迁飞,与世无争。可近年人类对湿地的开发,抽干沼泽使这些高原涉禽正面临丧失家园的威胁。 据国际鹤类基金会调查,西藏拥有中国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颈鹤种群,估计达4000只,目前已经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易危级,一级保护动物。 九、 雪域喋血:藏羚羊 英名:Tibetan Antelope 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 藏羚羊,近年极受世人瞩目,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来西方时装界对“藏羚绒披肩”即“沙图什”的消费需求而刺激了偷猎者的谋财害命,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对其肆意杀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极限的高寒地区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万只的速度减少。为打击盗猎,这几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盗猎力量林业公安一直在为保卫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而战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牦牛队”,他们已经有两位英雄为此献身。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为偶蹄目、牛科,与已在中国本土刚刚灭绝半个世纪的高鼻羚羊亲缘关系最近。藏羚羊又名“一角兽”,一个世纪前多达数百万只。被藏民称为大雁的朋友,它们在高原上奔跑如飞,狼也很难追上,但以汽车和枪支装备起来的盗猎者却可以成片的杀戮之。目前中国的藏羚羊不足7万只,但年复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与屠杀使其数量直线下降,目前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级”。 十、 失而复得:“四不象”麋鹿 英名:Pere David’deer 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 “四不象”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为中国特有的湿地鹿类,曾于1900年在中国本土灭绝的,幸有少量存于欧洲,最后仅剩18头,被养在英国乌邦寺,经过一个世纪的养护,种群才得以恢复。1985年回归到北京南海子,这是麋鹿这一物种的模式标本产地(1865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发现),这里也是原元、明、清皇家猎苑故地。麋鹿是湿地动物,由于对湿地生境的适应,而形成特殊的形态,即所谓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 中国麋鹿从1985年首批回归38头,被放养于北京南海子的千亩鹿苑后,逐渐繁衍壮大,迁往长江之畔的湖北石首,从而成功完成回归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苏大丰黄海之滨的麋鹿也蓬勃发展,加上全国20几处动物园等饲养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经达到1300只,麋鹿失而复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众表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重要范例。 麋鹿,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

95 评论

lee是个小吃货

你想干什么?

111 评论

RRRenee火锅控

滇金丝猴Pygathrixbieti别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花猴英文名Yunnansnub-nosedmonkey分类等级灵长目,猴科濒危等级IUCN濒危分布区域 仅分布在我国云南云岭山脉两侧的德钦、维西、丽江、剑川、兰坪及西藏芒康的高山峡谷中。致危因素 主要是猎杀它们供毛皮用。据在云南德钦县霞若区调查,70年代估计不下1000只,但1971-1981年猎杀统计数达430只,到现在仅剩下200余只。同时,还由于森林不断砍伐、毁林开荒以及放牧,严重地破坏了它们的栖息环境而导致社群分割,一些小的社群最后遭到蚕食绝灭。亚洲象Elephasmaximas别名印度象,大象,野象英文名Asianelephant,lndianorAsiaticelephant分类等级长鼻目,象科濒危等级IUCN濒危分布区域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缅甸、泰国、越南,我国云南南部。致危因素 大象生活的森林被人类非法砍伐,森林火灾使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小;为了获取大象的牙、皮、骨、胆而被人类猎杀;人口的增长及移民现象对大象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亚洲象的性格比较温顺,马戏驯象及狩猎象也多用它们,使大象的数量下降。估计现存量不超过5万头。雪豹Patherauncia别名艾叶豹英文名Snowleopard,Onuca,Rockleopard分类等级食肉目,猫科濒危等级IUCN濒危分布区域 伊朗北部、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北部、蒙古、印度、不丹、尼泊尔。我国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西部、甘肃以及内蒙古均有分布。致危因素 雪豹致危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人为活动、经济开发致使它们的生境缩小;二是动物园的野外活捕,但饲养的雪豹繁殖率低;三是非法偷猎;四是非法贸易。亚洲野驴Equushemionus别名野驴,蒙古野驴英文名Asiaticwildass分类等级奇蹄目,马科濒危等级IUCN易危分布区域 我国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国外产于叙利亚、伊朗、阿富汗、印度北部、蒙古、俄罗斯。致危因素 由于人类经济开发对它们分布区的侵占,导致分布范围缩小,资源锐减,加上过度狩猎,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

242 评论

恰恰小资

分类: 理工学科 问题描述: 求"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的资料!!!很急啊!!!各位帮帮忙啊!!! 解析: baidu/s?wd=%B6%AF%CE%EF%C6%DC%CF%A2%B5%D8%B5%C4%B1%A3%BB%A4&cl=3 中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与法律保护 吴金梅*摘要: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众多,其中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将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但是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仍停留在低层次的追求单一价值和目的阶段,忽略从多层次、多空间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加强和完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野生动物 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 人类是从地球上的生物中进化而来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亲密伙伴,自从人类主宰了世界以后,由于无节制的活动,使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可提供给人类用以改良作物的品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已被列为世界环境面临的十大威胁之一。物种的减少,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 一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为宝贵的可持续资源,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众多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第二,环境污染给许多生物的生存带来灭顶之灾.城乡工农污水、大气污染物等大量排放,特别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属以及长期滞留的农药残毒的富集,使许多水陆生物及生态系统因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第三,滥捕乱猎、国内倒卖和走私野生动物的情况日益严重。从50年代就开始对猕猴进行捕捉,加之其栖息地的不断缩小,使中国猕猴的种群大量减少,至今尚未得到恢复.此外,羚羊、野生鹿及其他可用做裘皮的动物及鱼类等资源,由于过量狩猎、捕捞,物种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第四,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是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下,大块连续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他非适宜生境分隔成许多面积较小的生境斑块(岛屿的过程。生境破碎化可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在热带地区,65%的自然生境已消失,在温带地区,原始的生境已经不存在,大面积的的水域已被分割。生境破碎化是许多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重要原因。据估计,在现已确定的灭绝的原因的64种哺乳动物和53种鸟中,由于生境丧失和破碎引起19种和20种灭绝,分别占30%和38%。因生境丧失和破碎化而受到的绝灭威胁的物种比例则更高,在哺乳动物和鸟中占48%和49%,在两栖动物中则高达64%。 (二)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生境破碎化不仅导致适宜生境的丢失,而且能引起适宜生境空间格局的变化。从而,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在连续的生境中,种群内的个体通过扩散和迁移,寻找和开拓新的生境和资源,降低亲缘个体间的资源竞争,避免近亲繁殖,降低遗传漂变,增加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基因的交流。从而,扩大物种的分布范围,增加个体和种群存活的机会。在破碎的生境中,由于适宜的生境斑块周围分布着不适宜的生境,种群中的个体受到隔离效应()的影响,正常迁移和建群受到隔离和限制。同时因适宜的生境斑块面积不断减少,种群的规模变小,各种随机因素对种群的影响随之增大,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潜在的可能性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影响到物种的存活和进化潜力。生境破碎化引起斑块边缘的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和湿度)和生物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边缘效应(),这就进一步减少了适宜生境的面积,引起大量的外部物种的入侵。伴随着生境破碎化,景观中非适宜生境的类型和面积的不断增加,各种斑块的互相作用随之增加,这最终会改变斑块生境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结构以及生态系统过程,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因此生境破碎化研究对解释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陆续开展关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动物种群的生境破碎化的评价,以及破碎化对动物种群的繁殖、行为和生存状态的影响。我国生境的破碎化正在加剧,1978年以前,生境破碎化主要来自于农业垦植和森林采伐。公路和铁路主要修建在生物多样性比较低的平原和发达城市,此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弱。1978年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特别在发达的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已从改革开放前的20%发展到70%。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已把许多遥远的乡村连成一片,连续的大块自然生境被城市化所隔离。大规模的公路和铁路工程逐渐延伸到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山区和无人区,随之而来的是路旁大规模的森林采伐,阻断了野生动物的正常迁移和扩散过程,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原始的生态系统逐渐暴露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将成为我国广大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大型工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必然严重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开展生境破碎化研究对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协调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概况和受威胁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拥有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类森林、荒漠、湿地、草原和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动物栖息地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草原、海洋等五大生态系统类型。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到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潜水沼泽、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世界39个湿地类型,其中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全世界为我国所独有,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为2600多万公顷,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导致天然林面积的逐渐缩小,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滥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侵占林地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人工林林种单一,虽然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生物多样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天然湿地被侵占现象严重,围湖垦田、填海造地现象严重,海岸红树林破坏严重,极端的捕捞手段泛滥,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大江大河断流现象严重,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甚至需要人工注水来维持湿地面貌。 虽然划定了大批的自然保护区,但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其他大部分保护区由于林地权属不清,经费、人员不足等原因,难以正常开展工作,无形中加重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受威胁程度。 二 如何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护和建设的构想 我国濒危物种栖息地法律保护体系,是由《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其他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构成的。目前我国法律追求的还是一种理想的,单一的生存秩序。环境保护法和自然资源法各有其独特的目的和价值,当这些目的和价值发生冲突时没有更高层次的法律规则或法律原理来协调。在公民和 *** 对环境质量和资源禀赋要求不太高的时期,这种单一的价值选择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目前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必然依赖对土地、森林、渔业、矿业、水、草原和海洋等资源大规模地、高程度地利用和开发。相对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似乎离我们太远。实践中,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还没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它与土地使用、捕捞打猎、养殖采集比较起来微不足道。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组织的多元化,个人、企业和事业单位、公众和 *** 对环境和资源的需求也将随之演化成多样的和多层次的。负责任的 *** 需要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有关单位希望自主地行使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当地居民渴望利用栖息地以维持生计。而目前法律尚无多元化的规定来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全面保护。 (一)栖息地保护主体不全面 目前我国缺乏鼓励个人和单位参与栖息地保护的法律规定,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针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的情况可以起诉的权利,只规定公民有向 *** 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而破坏栖息地的行为很多时候是 *** 实施的,公民很难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因此应当完善相关法律赋予公众参与栖息地保护的法律权利,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只要认为 *** 或某些个人的行为破坏了栖息地,即使没有妨碍自己相关权利的行使,也可以向司法机构提起诉讼。 (二)栖息地保护方式单一 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 *** 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律和规章,有的省区还按照“一区一法”原则专门为保护区颁布了具体的管理办法,环保、林业、农业、地矿、海洋等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行政规章,进一步规范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晋级的申报和审批制度,完善了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但是目前相关的法律在栖息地破碎化方面尚存在盲点,从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的要求出发,当前应在其重点分布区域抢救性的建立一批保护区,实行抢救性的保护。同时从维护野生动物种群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出发,搞好已有保护区的布局和网络体系的完善工作,尤其是必须重视保护区之间的廊道、破碎化的栖息地连接等工作,完善保护区体系建设。对可能对栖息地造成影响的大型工程和公路铁路的建设,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对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禁止在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内开展任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确保物种不灭绝。 (三)栖息地保护的法律程序规则缺乏 我国法律对公民诉讼程序未做出具体规定,首先赋予公民起诉的权利,并在机构上给予保证,在法院内部设立受理个人对公共利益侵害提起诉讼的部门。另外,针对栖息地土地权和管理机构行政管理权的冲突,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栖息地管理的冲突的解决建议通过完善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来解决,法律应引导各种主体协调地、友好地和互补地共生。必要时征用集体土地所有权或征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给当地居民征用补偿费用。进一步完善栖息地公众参与机制,建立 *** 建设开发项目磋商程序。地方 *** 建设开发项目可能破坏栖息地的项目主管部门应与上一级 *** 林业、环保部门磋商,并请生态、经济、法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实行不记名半数否决制,否决的结果将导致项目被否定。专家名单应由专业部门提出后针对不同个案时随机选出。 (四)通过当地的民族宗教和佛教等传统文化提高栖息地保护的法律地位 在各民族中,神山,、祖先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村寨的水源地、风景林、护林道也是不能轻易触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不成文的习惯法以成文的方式形成村规民约,被写在纸上,甚至刻在石碑上,一代代传下来,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比如,侗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土地、坟山、动物、植物都是崇拜的对象,因此有的山岭不能动土挖掘,古树如杉木、枫树、银杏、榉树、樟树等上百种不能砍伐,巨石不能开道和爆炸。如果谁侵犯了它们,则认为是损伤地龙神,则破坏风水和侵犯神灵,认为会给村寨带来灾难。近年来民族和宗教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而我们法律工作者也应从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习惯法和乡规民约中得到启示,来进一步完善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立法。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较之法律的威慑作用更易深入人心。因此,将其作为保护管理栖息地的法律依据,继承其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素,将是防止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和消失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霍海洲,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中国地理,2000,12,14 2.马建章,邹红菲,郑国光,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4),3-6 3.武正军,李义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存活的影响,生态报,2003,23(11),2424-2435 4.王小钢,中国濒危野生生物栖息地法律保护多元性之缺失和完善,野生动物,2003,5, 4-5 5.葛宝明,鲍毅新,郑祥,动物栖息地片断化效应以及 *** 种群研究现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1) 6.魏平,温达志,宗教文化对鼎湖山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生物多样性,1999,8,7(3),250-254 7.范祖琦,“三江并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004,3,21,(2),42-48 8.杨昌岩,裴朝锡,侗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初识,生物多样性,1995,3(1)44-45 riel.whu.edu/show?ID=2218

303 评论

相关问答

  • 动物与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植物生长五大要素: 光线。 2.温度。 3.湿度。 4.空气。 5.土壤。1、光线就是光照,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是由光线的光合作用.水分和二氧化碳制造而成,

    成都安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濒危物种主题论文

    摘要:本文围绕濒危物种的保护,首先简述物种灭绝危机的现状;既而从灭绝的原因着手,谈论保护物种的途径,譬如保护生境、建立基因库、杜绝过度捕杀和采挖等。濒危物种等级

    梧桐春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濒危动物保护论文3000字

    我们不能让动物四处流浪。大家行动起来吧,尽自己的力量,去让小动物们有一个快乐的、舒适的家吧。一起来看看关于保护动物 优秀 作文 10篇,欢迎查阅!

    西角阿希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濒危动物论文的参考文献

    一、 古朴国宝:大熊猫 英文: Giant Panda 学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猫时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

    淘气lulu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寄生动物的论文参考文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宠物市场日益壮大,而种类繁多的宠物各需不同的生理环境。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宠物饲养的相关论文欣赏,一起来看看。 中国国内饲养宠物存在

    我是娜弟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