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0

吞拿鱼比萨
首页 > 学术期刊 >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嘟嘟198887

已采纳

试述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张毅颖摘要:文章详细地论述了在书籍编辑过程中,编辑与作者和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如何处理好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书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实现书籍刊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关键字:编辑、作者、读者、书籍、著作活动、编辑加工0引言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籍刊物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籍刊物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编写的,编辑组织加工书稿以满足读者的需要。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到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的对象。1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书籍刊物是向社会传播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创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作者的思想、学识和风格决定了书籍刊物的质量和价值。而编辑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书籍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了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籍刊物。作者和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籍;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的机会;若否定你,你就成为不了社会承认的作家。所以编辑的支持和帮助对作者很重要,作者可以根据编辑所提供的读者信息、出版信息和图书市场信息,时制订和修改自己的写作计划。同时,编辑人员对书籍作品的客观审视有助于纠正作者主观上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对书稿造成的缺陷,而他们从社会舆论和法律向上对书稿的评价能使作者的创作更合理合法,更有价值。当然另一方面,编辑的工作也离不开作者。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精神产品进行选择和加工。没有加工的对象--作者所提供的书稿,编辑就不可能加工出一本可供读者阅读的书籍。除了上述的工作外,编辑还要根据出书的方针、宗旨和编辑构想,主动地设计选题,制订选题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出版书籍作品。因此,编辑的合理计划和理想追求只有建立在合适的作者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2)作者为主,编辑为辅作者和编辑对书籍产生的作用大小并不相同。作者起主导决定作用。书籍的风格与特色体现了作者创作的个性,只有优秀的作者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书籍。书的灵魂只能由作者赋予,而不可能是任何高明的编辑来塑造。在书稿的创作和编辑过程中,作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编辑不能代替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作品中去,不能改变作者的写作风格。编辑的任务在于发现作者,正确判断作者提供的书稿价值和发挥作者的潜能和创作的潜力。编辑应该从作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提供的书稿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修改方案,帮助作者实现写作计划和完善作品。同样,作者也无法替代编辑的组织整理作用。任何作者都不能保证其作品的严谨性。只有借助编辑独到的见解、丰富的阅历、准确把握社会的尺度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作品才能避免疏漏缺失。编辑人员的辅助作用还体现在对书籍出版的规划设计和组织活动方面。另外,编辑人员的编辑构思和选题设计还可以补充、完善作者的写作构思。有的作品正是作者直接根据编辑的构思和设计而创作出来的。编辑还可以组织作者来完成他所制订的编辑出版规划,完成出书任务。3)编辑和作者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一条纽带。两者共同为满足读者需要服务,共同为提高书籍质量、繁荣出版事业服务,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共同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共同的目标使编辑和作者之间发生了互助合作关系。编辑要无私地关心、支持和协助作者的创作,要对作者的写作计划和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和积极的建议,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作者解决创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编辑还要以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鉴赏力对作品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尽可能挖掘作者的写作潜能,使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才能能在作品中得以充分发挥,使作品得到社会的承认。作者也应该关心出版社的工作,积极主动地向编辑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使书籍出版工作进行得更好,使书籍的出版事业更加繁荣昌盛。2读者的概念读者是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一般意义上,读者是指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和消费者。他们通过购买、阅读书籍成为出版社的读者,或者通过订阅报刊成为报社、杂志社的读者。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既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又是出版物的购买者。书籍与读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书籍数量的不断增加,书籍的读者群不断扩大,并不断产生新的读者群;读者群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书籍刊物出版事业的发展,产生更多的书籍。周而复始,循序渐进。书籍的读者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读者所构成的。编辑只有真正地了解读者,才能生产出满足他们的书籍。按不同的标准划分,读者可分为以下几种:1.按年龄差异:分为儿童读者、少年读者、青年读者、中年读者和老年读者等。2.按职业不同:分为干部读者、教师读者、工人读者、农民读者、战士读者、科研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等。3.按地域不同:分为城市读者、农村读者、沿海读者、内地读者、国内读者和国外读者等。4.按文化层次:分为专家学者读者、高层次读者、中等层次读者和低层次读者等。5.按购买、阅读行为角度:分为潜在读者和现实读者、基本读者与随机读者、计划读者和市场读者等。3编者和读者的关系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的活动形式是"读者一编辑一作者"。这个结构告诉我们读者的需要决定了作者的写书和编辑的编书。书籍的需求制约着书籍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读者不需要的书刊很难有出版的机会,站稳书籍市场。在编辑活动中,读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不可小视。1)编辑工作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书籍的制造者是作者,书籍的加工者是编辑,而书籍的消费者是读者。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书籍的生产与消费两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读者需要是书籍出版的前提,也是书籍编辑工作的前提。读者首先提出了阅读的需求,作者为此写作,编辑为之加工整理。读者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书刊后,又不断提出新的需要,再一次地引起了写作和编辑活动。以此类推,读者需求的发展促进了写作和编辑加工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在书籍编辑工作中读者的作用贯穿始终。读者是编辑工作的起点和终点。编辑的选题其实是按照读者需要为依据的,因为只有读者需要的选题才真正具有出版价值,才能够拥有市场。编辑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根据读者需求物色组织合适的作者,完成特定的创作任务。对书稿的审读、整理和加工不但要考虑读者的需求,而且还要顾及读者的阅读口味、兴趣和接受能力。编辑的选题是否符合市场需要,要由来自读者的反馈信息来检验。所以,编辑要随时留意这种重要的市场信息,从而制定出科学高效的出版计划。编辑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满足读者需要,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没有读者--编辑的服务对象,编辑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2)读者传播和创造新的文化知识读者对书籍的需要体现了文化的某一方面。读者通过书籍获得许多文化知识,同时他们又把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以多种形式传播。我们一直把书籍叫做"精神食粮"或者"精神补品",因为书籍具有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审美愉悦、陶冶情操和娱乐消遣等社会功能。在书籍被读者阅读前,上述的功能就一直存在,只是还没有被利用。然而一旦它们被使用、被接受后,这些巨大的潜能立即发挥出来。读者积极主动地接受,并且立即作为能动的因素,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播活动。不同的读者对书籍作品有不同的见解。因为读者对书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源于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历。书籍作品首先要接受编辑部和评论家的选择和评价,然后接受读者和观众的选择和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成功,是否能被读者所接受,取决与作品本身的性质和水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读者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到作品的可接受性。另外,作者在创作时,编者在加工时,不仅要满足读者的需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和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而且要为读者留有充分的思索、想象和发挥创造的余地。写作、编辑和阅读是美好的行为活动,它是作者、编辑和读者三者之间平等和谐的交流,是交流相互意见和建议的最好方式。3)读者决定编辑的内容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书籍是一种特殊的物。它既是商品,又属于精神食粮的范畴。所以它也必须同做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它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编辑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重视市场对书籍的推广作用,这样才能实现两个利益的双丰收。书籍的需求量呈现金字塔型。品位高、有价值的书籍因为其内容较深奥,不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只适合高文化层次的读者,颇有些"阳春白雪"的味道。而与此相对应的大量平庸的、低品位的书籍,较通俗,由于符合大众的欣赏能力,往往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编辑必须掌握此现象,才能把握生产书籍的宏观策略,以免造成书籍的浪费现象。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书籍的出版应该优先考虑社会效益。4)读者是书籍质量的权威评定者作者通常对自己所创作的书稿作品都赋予积极的评价,其目的无非想出版发行。但书稿是否真正达到出版的要求,并不是参照作者的叙述,而取决于编辑。编辑不采用,这份作品就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进行出版。若被编辑部采用,并不意味着该作品的质量就高。衡量书籍质量好坏的尺度就是读者的选择和评论家的评论。一般,评论家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准确的判断力,能对书籍的质量和价值作出较客观、较公正的评判。评论家的意见往往能影响读者对书籍的印象。例如,某著名评论家对某本书进行了较高的评价,肯定了这本书的质量。读者接受了评论家对该书的肯定,那么就会向其周围的人介绍这本书,从而起到了传播书籍的作用,扩大了书籍的流通范围。但在实际生活中,评论家们的意见往往相左,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只有读者购买、阅读后产生的反馈信息才能真正准确地评判书籍的质量和价值。读者成为书籍最权威、最终的评定者。5)准确处理编辑和读者的关系在认识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后,我们编辑应做到适应读者、尊重读者、引导读者。适应读者应该从读者的实际出发,处处为读者着想,也就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编辑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和兴趣,做好选题,并尽可能在书籍中提供充分完善的信息、材料和解答。由于读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此书籍的装帧式样、开本大小和定价等因素也要适应读者的购买能力,以免读者因为价格太高或者装帧设计太差等原因而放弃购买。尊重读者体现在编辑和作者把读者作为处于平等地位的对象来对待。不能居高临下,强迫读者接受书籍作品中所阐述的观点,而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编辑人员应该努力地编辑出版质量好、层次高的书籍来引导作者。因为一本好书能吸引读者,影响读者,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和欣赏品位。这样,读者队伍的规模就不断扩大,读者层次就不断提高。4结束语在书籍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编辑、作者和读者互为存在的前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读者,不会有作者和编辑;同样,没有作者和编辑,也不会有读者。读者对作者、编辑产生影响,作者和编辑也会对读者产生影响。作者创造书稿,编辑通过编辑出版的书籍,不仅可以影响和提高读者,还可以创造出新的读者群。读者的需求又促使作者和编辑去创造出更多的书籍。我们要全面认识、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繁荣出版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127 评论

SilveryBullet

推动我国传媒产业化是历史的必然我国社会节目制作公司的生态环境研究试析我国省级卫星频道的特色化经营频道专业化带给城市台的机遇与困惑试析城市电视台的发展空间辩证看待“收视率”《哈利·波特》营销案例专项研究女性杂志营销策略研究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论广告的舆论引导广告创意的道德规范论名人广告效应媒介:打开公共空间——论当前中国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加入WTO之后的中国传媒改革谁之自由?何种权利?——对新闻自由合法性的思考对媒介集团化发展的思考女性主义与大众传媒国际传播条件下的“媒介帝国主义”及文化殖民问题广告传播告知性和艺术性关系初探省级卫视频道新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西方媒介集团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国外著名媒介人物研究(可选某个或某类人物就其传播观、传播活动等进行影响研究)广播电视广告、经营活动及产业化研究在集团化、数字化、高科技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研究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传媒现代化研究农民工问题报道中媒体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论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媒介公共关系研究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新媒体与视觉文化传播视觉文化与传播的个案研究:透过某一类作品或某一作品,透过某一群创作者或某一创作者的深入剖析,以凸现视觉文化和视觉文化传播的新走向。电视栏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电视广告的创意与表达广告投放中的媒体组合传媒产业的内涵及其特点研究传媒核心竞争力研究媒体品牌价值的建构媒体生产经营的特点研究受众注意力与传媒影响力关系的研究中国分类广告探析广告文本中的意象多品牌营销战略初探中西方电视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儒家文化下的中国广告福建广告公司的生态环境电视广告对儿童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虚假广告行为及其规制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广告代言人使用的沟通策略研究消费心理与广告表现手法研究城市户外广告创新研究广告在整合行销中的作用DM广告发展研究儿童广告创意研究广告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影视广告的发展趋势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研究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文化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教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试析报纸发行量的信息不对称性浅论报纸发行定价与发行量的辨证关系对《环球时报》经营模式的一些思考地市级党报的广告经营初探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探析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盈利模式探析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思路探析中国媒介购买公司发展历程探究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我国党报生存策略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当今传媒的启示中外讣闻报道的对比分析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梁启超(或其他名报人)办报思想研究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改革研究中国电脑游戏产业运营前景探析博客现象研究中国网络知识产权现象及前景分析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网络作品版权保护问题研究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网络流媒体技术发展研究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论我国农村文化市场的构建与培育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业与发展对策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研究论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国内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问题研究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超级女声"营销得失论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试析解读新闻中的"解"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新闻发现与综合新闻工作报道与时政新闻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谈文学期刊的时尚趋势论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网上消费群体和购买行为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论采访的技巧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本专业选题要求紧靠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选择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进行论文书写。以下选题供参考,希望大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与写作,特别强调的是本科选题不要太大。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002 评“用事实说话”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009 舆论引导之我见010 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011 新闻传播效果论012 马恩新闻思想研究013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014 刘少奇新闻思想研究015 近代新闻思想研究016 晚报与日报比较谈017 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018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019 论新闻客观性020 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021 《都市快报》之我见022 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023 邵飘萍研究024 韬奋研究025 范长江研究026 旧中国的百科全书??《申报》研究027 浙江新闻史研究028 建国以来新闻史专题研究029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研究030 邸报、京报、小报的研究031 近代外报研究032 维新报刊研究033 近代新闻业务研究034 五四“四大副刊”研究035 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研究036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研究037 鲁迅、邹韬奋、范长江、斯诺现象研究038 中共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研究039 国民党各个时期新闻政策研究040 略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深远意义041 大众化报纸研究042 十九世纪廉价报纸成功的原因043 美国著名报人和报纸研究044 客观报道、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评析045 西方著名新闻媒介研究046 略论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048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走向049 西方报纸商业化(或垄断化)之我见050 试析鲁珀特.默多克的经营特点051 竞争中的美联社(或路透社)052 报纸与网络053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061 采访技术初探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064 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065 略论新闻导语066 新闻背景初探067 新闻结构探讨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069 略论人物通讯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073 试论新闻特写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076 试论新闻语言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083 重视自身规律,把握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丰富性??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084 试探阐释性报道中动态信息的契机作用和强化方式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之一086 专业知识、思辩能力、人情味??试论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087 科技报道主体的受众意识对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091 复合型人才、专业化文笔??对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重要成功点之理解092 专栏记者的哲学修养和政治品位??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办报”093 穆青“时代典型采写思路”给今日记者的思考和启示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095 试论评论的选题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098 报纸短评初探099 报刊署名评论特色小论100 试论评论语言的形象化101 评论写作论证的技法102 略论杂文的形象性103 王韬政论的特色104 梁启超的“时务体”风格刍议105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106 广播电视评论专题研究107 新闻编辑的功能108 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09 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110 集纳专栏研究111 试论编辑技巧112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113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114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115 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116 编辑策划研究117 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118 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119 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120 采编播合一是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121 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122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123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124 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一与解说词写作125 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126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127 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128 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29 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130 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131 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132 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133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34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135 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136 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137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138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139 爱德华.默罗与现场直播140 BBC的体制改革对公共广播电视的意义141 CNN对我们的启迪142 广告学原理研究143 广告传播研究144 广告运动研究145 广告策划与创意146 广告心理学研究147 广告文案写作148 广播电视广告制作14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规150 消费行为学研究151 市场营销与广告152 广告效果调查与测定153 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154 名牌战略研究155 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56 中国广告市场法要素关系现状分析研究157 21中国广告发展趋势研究158 老年消费市场研究15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制建设160 公共汽车上的平面广告研究161 广告中商品文化的传承研究162 从“不买的消费者”一说看广告产品的定位163 广告内容的编排与人们的认知规则164 阈下广告的原理与应用165 消费者的决策研究166 广告人的情感体验与广告作品的情感诉求167 广告效果测量方法之我见168 自我意识与人际交往169 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170 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171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172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173 公益广告研究174 媒介全员公共关系175 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176 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177 报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178 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179 传媒集团化研究180 传媒组织管理研究181 人力资源配置研究182 传媒领导人类型研究183 我国媒体经营特色研究184 西方传媒集团发展历史研究185 中西媒体经营理念研究186 媒体的垄断与竞争187 发行研究188 媒体整合营销战略研究189 传媒现代化研究190 中国传媒大扩版、改版机制分析191 产业化研究192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193 媒介定位与细分市场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参考选题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2、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3、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4、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5、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7、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8、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9、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33、谈广播节目设置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z铵h骇gp£ぇぃqoěЫm榨jsp£ぇぃ

235 评论

小小小花花儿

审稿是编辑过程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审稿是披沙拣金的工作,是对科技论文价值发现的过程。在审稿中,要对科技论文的价值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要求审稿者既要具备深厚的学养,又要精晓专业的知识。但是,科技期刊的编辑,尤其是高校学报的编辑,往往要面对多种学科的论文,而编辑又不可能对众多的学科博学精通。这样,面对许多不熟悉学科的陌生的论文,审稿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但是不是就因此而束手无策了呢?其实,任何一篇科技论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长期的写作实践,科技论文已形成了一定的格式和表达规范,科技论文内容的表达,总有其形式的特征。正如一匹马,如果是千里马,它总会在外形(五官、身躯、四肢、毛色等方面)上显现出千里马的特征一样,一篇有价值的科技论文,它的内容表现总要与规范的形式相统一。因此,从科技论文的摘要、引言、实验、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的基本表现特征入手,可为编辑审稿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科技传播》杂志

280 评论

相关问答

  • 编辑记者网

    打电话到他的主管部门查查啊。

    大萌的饰界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研究论文

    烟草在线专稿摘要:现代领导者是在现代社会管理活动中履行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他在领导诸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都具有担任职务、拥有权力、负有责任、富

    Queena兜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招聘记者编辑

    招聘范围招聘对象为高校毕业生或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视具体岗位而定,要求如下:1.高校毕业生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不含委培、定向生、部队院校、两年

    yeye要吃好吃的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论文

    试述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吞拿鱼比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能力与工作关系研究论文

    亲,研究生的论文是个人思维与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个能力以后应用到工作中,是工作能力的表现,所以也是有一定的关系 的。

    玩儿泥巴小姐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