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9

武装的蔷薇1
首页 > 学术期刊 > 伊藤洋华堂论文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伊斯坦布尔之夜

已采纳

FDI促进了中国商品出口迅速增长,1989年到2001年中国年均出口增长率为15%。1989年外资企业占中国总出口不足9%,到2002年其份额已占到一半。在某些高科技产业,2000年外资企业占电子电路产品总出口的比重高达91%,占手机总出口的比重高达96%。2000-2001年中国吸收的FDI中大约有2/3投到了制造业部门。相反,在印度,FDI推动印度出口增长的作用不是很明显(除信息产业外)。流入印度制造业的FDI主要是寻求市场型投资。90年代由FDI产生的出口只占印度总出口的3%,即使到现在,FDI占印度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估计也不足10%。2000-2001年,中国大部分FDI都流入了大范围的制造业。而在印度,多数FDI流向了服务业、电子电气设备产业,以及工程和计算机行业。表 中国和印度部分FDI指标比较,1990,2000-2002年项目国家1990200020012002FDI流入量(100万美元)中国3,48740,77246,84652,700印度3794,0296,1315,518FDI储量中国24762348346395192447892印度1,96129,87636,00741,525FDI流入增长率(年度%)中国2.81.114.912.5印度-6.116.152.2-10FDI储量占GDP比重(%)中国732.333.236.2印度0.66.57.48.3FDI流入量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中国3.510.310.5..印度0.545.8..人均FDI流入量(美元)中国33236.540.7印度0.4465.3总出口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中国12.647.950..印度4.5......GDP(10亿美元)a中国3881,0801159.11237.2印度311463484502实际GDP增长率(%)中国3.887.38印度65.44.24.9来源:UNCTAD, FDI/TNC 数据库,a当前值如何解释两国存在的这些差异?影响FDI的因素包括:基本因素、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及海外关系网。基本因素在影响FDI流入的经济基本因素方面,中国比印度具备更优越的条件。中国的GDP总值和人均GDP都高于印度,对于寻求市场型FDI来说,中国的市场更具吸引力。中国的教育程度也比印度高,劳动力技术水平更娴熟,对于寻求效率型投资者来说,中国也比印度更具吸引力。此外,中国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更具竞争力,特别是沿海地区。然而,印度在技术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人才)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国民的英语水平也更高。通过分析两国吸收的FDI的组成成份,可以发现两国具有的不同的竞争优势。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国际跨国公司的参与,如宏基、爱立信、通用电气、日立、现代、英特尔、LG、微软、神达、摩托罗拉、NEC、诺基亚、飞利浦、三星、索尼、台积电、东芝和其他大型跨国公司,使得中国成为硬件设计和制造中心。而印度专攻于IT服务业、呼叫中心、企业后勤业务(back-office operations),以及R&D。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本国消费者对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需求正在增加,如家用电器、电子设备、汽车、住房和休闲产业。国内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环境和基础设施,吸收了大批寻求市场型的投资者,同时也促进了从事制造业辅助服务的本土公司的发展。中国对待FDI的态度和政策,以及FDI审批手续也足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在吸引FDI方面更出色。中国比印度更具“商业导向性”,拥有更多的“FDI友好型”政策。中国的FDI审批手续更简便、决策更迅速。中国的劳动法更灵活,企业用工环境更佳、企业进入市场与退出市场的手续更简便。最近,在对企业环境进行调查中发现,中国在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机会、和FDI政策方面比印度更具吸引力。印度在政治环境、税收和融资方面的得分高于中国。2002年对跨国公司投资计划调查中发现,中国第一次取代美国成为FDI首选的目的地,而印度只排在第15位。印度工商联合会(FICCI)的调查也表明,中国在FDI政策框架、市场增长、消费者购买力、投资回报率、劳动法规和税收方面都优于印度。发展战略和政策中印两国在FDI方面的不同表现也与两国FDI自由化时机、自由化进程、自由化内容,以及发展战略上的不同有关。中国于1979年对FDI开放市场,并逐渐地实现了投资体制自由化。印度开放的时间比中国要早很多,但直到1991年才采取了全面的步骤实行投资自由化。两国吸引的FDI类型不同,追求的工业发展战略也不同。印度长期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政策,并依赖国内资源和国内企业推动这一战略,其只在高科技产业方面才鼓励FDI流入。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后,采取的是渐进的自由化方式,并强迫外资企业采取合资形式,同时还限制FDI进入某些特定领域,但中国赋予FDI(而非国内企业)许多优惠条件,特别是对出口导向型的FDI。上述政策不仅吸引到大量的FDI,也导致迂回资金(中国国内企业把资金转入香港,然后再投资回中国,以逃避政策限制或获得给予外国投资者的特殊优惠条件)的出现。在印度,迂回资金(主要是通过毛里求斯)很少,而且主要是为了避税。由于中国国内市场不完善,并且在外包、管理、本土投入品中存在问题,导致在中国运作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过于内化”。所以,制造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中,有部分FDI是对中国市场环境不健全做出的“次优选择”。印度的情况有一些不同。企业家精神在印度国内的企业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此外,由于必要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已经具备,同时对FDI的限制政策一直沿续到90年代,在印度的跨国公司通常采取“外化”的生产模式(如授权经营和其他契约性安排)。即使在实行了广泛的FDI自由化政策后,“内化”模式也没能成为主导模式。在信息技术产业,向印度私人企业采购零部件,这种做法的效率更高,印度国内有众多合格的分包商。2001年入世后,中国实行了对FDI更加有利的政策。随着中国服务业进一步自由化,中国的投资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例如,2004年中国将允许外国独资企业进入租赁业、仓储业和批发零售业,2005年允许进入广告业和联运业,2006年允许进入保险代理业,2007年允许进入货物运输业。中国已经开放了零售业市场,并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大型零售企业和超市的投资,如欧尚、家乐福、Diary Farm、伊藤洋华堂、吉之岛、万客隆、麦德龙、普尔斯马特、7-11便利店和沃尔马。印度政府正在计划向FDI开放更多的领域,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持股上限。为了确定吸引更多FDI流入的方式,印度计划委员会于2001年8月成立了FDI指导委员会,并且学习中国的模式,成立了经济特区。在促进贸易和吸引FDI方面,中国的经济特区比印度的出口加工区更加成功。海外关系网除了经济和政策因素外,另一个足以说明中国能吸引大量FDI的因素是:对于海外华人企业和个人来说中国是其投资目的地,特别是亚洲的华人。海外华人商业网络巨大,且能向中国大陆大量投资,而印度海外商业网和其向印度投资的规模都很小。这是为什么呢?海外华人数量众多,更具企业家精神,重视与中国国内亲属的关系,并且有兴趣和财力在中国投资,此外当其向中国投资时,他们往往受到贵宾的待遇。而海外印度人数量较少,且多为专业人士,而且与中国人不同,印度人不经常与国内亲属联络,也缺乏向印度投资的财力。中国和印度都是跨国公司转移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候选国,跨国公司是促进中国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在印度,跨国公司主要集中于服务业,特别是信息通信产业,几乎所有的美欧大型信息技术企业都在印度设有机构,而且多数位于班加罗尔,例如美国运通、英国航空公司、美国大型保险金融集团Conseco、戴尔计算机和GE Capital公司都把其后勤业务放到了印度。其他公司,如亚马逊和花旗银行,也向印度本国企业和驻印度的外国企业外包其服务业务。外国公司控制着印度的呼叫中心业务,其占印度此行业年营业额15亿美元的60%。作为投资首选地,中国境内的投资者的信心正在增强,财富500强企业中有80%都在中国进行了投资,37%的财富500强企业向印度外包其业务。尽管印度相关政策环境得到了改善,但跨国公司的投资兴趣依然冷淡,也有一些例外,如信息和通信产业。如果中国和印度能在其发展中协调FDI所发挥的作用,两国在吸引FDI流入方面前景十分乐观。巨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潜力,技术型的劳动力资源及低工资成本,都仍将是其吸引FDI流入的主要动力。中国将继续吸引大量的FDI流入,印度则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印度的政策继续得到改善、政府承诺把吸引FDI作为其主要目标,在充满活力的国内企业的支持下,流入印度的FDI将开始增加。

200 评论

华尔街学徒工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懂事起就对日本没有什么好感,甚至是一种仇恨。通过抵制日货,不听日本歌曲,不看日本动漫,不进伊藤洋华堂,甚至连家里买车也不准买日产汽车等方式来表明我的立场。但当自己静下来,仔细思考为什么那样憎恨日本时,却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可能是因为日本侵略过中国?也可能是因为南京那场毫无人性的大屠杀令我感触颇深?……那时我对日本这个岛国了解甚微,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理由。后来我发现,其实有些历史的问题是我们讲不清楚的,谁是谁非也不是绝对的。于是,我试着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思考一些我以前无法理解的问题。譬如,日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文化?为什么日本人会提出 “大东亚共荣圈”这种计划?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我读了《菊与刀》和《丑陋的日本人(新)》,这两本书深入的剖析了这些问题,解答了我的疑惑。中国有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抱着这样的态度读了这两本书…… 《菊与刀》的作者是一位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的基础是一份报告——一份用于研究二战时日本是否会投降和如果日本投降,美国要不要保留日本政府机构以及天皇的报告。本尼迪克特想尽了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份报告,像通过调查当时被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大量收集有关日本的文学艺术作品(要知道,当时美国以及欧洲对日本文化根本不了解,而战时又不能去日本本土调查,所以调查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也有存在失真性,后来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批评以及对其研究态度和方法提出质疑。)就这样,本尼迪克特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她的报告。并且她推断出日本会投降,但美国不能以直接的方式统治日本;而是需要保存并运用日本原有的政府机构。她的预见和建议得到了证实和采纳(但我并不太赞同这种观点,尽管日本投了降,但也是迫于1945年美国投下的两枚原子弹杀伤力太大,而1942年开始的“曼哈顿计划”就不是针对日本,仅仅是为了赶在德国前造出原子弹,并且本书出版于1946年,而美国于1945年8月投下的原子弹。所以不免有放马后炮的嫌疑,或者说有巧合的成分吧,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说到书名为什么会取《菊与刀》也是有原因的:“菊”象征的是日本皇家家徽,“刀”象征的是日本武士道精神。作者想表达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格——温和又好斗、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倨傲、善变又顽固。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日本战前的文化和历史,深入的剖析了日本日的性格和这种双重性格形成的原因。《丑陋的日本人(新)》,这本书与《菊与刀》的不同在书名就可以辨别出了。前者更加理性的分析了日本的文化,更具褒奖性,但距今已有了一段时间了,作为文献来参考的成分要多些。而后者主要揭露和批判了当代日本人丑陋的一面以及现代日本文化所存在的问题,但这种一味的只看到日本人丑恶的一面(至少本书的主流观点是这样的)也是不可取的。这也是之所以我选择同时读这两本书的原因,我想更理性、更深刻的去了解日本,而不是像以前只看到一面,看不到另一面。 总结了这两本书的相同点不难发现“岛国根性”这四个字一直贯穿了这两本书。(虽然《菊与刀》中没有明确提出这四个字,以我推断是因为时代原因以及该词带有贬义的意思,不宜用于该书。)《辞海》中是这样解释这个词的:一种心胸狭窄、小气、缺乏从容的根性。但在这里所提到的“岛国”两个字又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海洋岛国。虽然从地理环境来看日本的确是不折不扣的岛国。但日本却并不像海洋大国英国、威尼斯或者是古代的希腊那样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民族。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受了“农耕民族”性格的影响。真正的海洋民族应该具有的是一种冒险和探索精神,始终保持对海洋的憧憬而不是对大陆依赖。但日本本土的气候、土壤和各方面的条件都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虽然日本存在渔民,但为数也不多,所以他们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不了多大的影响。反而因为海洋的隔离,日本成为了孤岛上的农耕民族,从而有了狭隘心性。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日本要侵略中国了——为了寻求更多的土地以及为了资本输出。这与英国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1868年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开始了“明治维新”,从此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国内市场的狭小,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切需要对外扩张,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恰好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此机会在列强默许的情况下发动了“甲午战争”。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告终。《马关条约》的签订明确的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但日本在实行“大陆政策”以及后来二战的“大东亚共荣圈”时的过程是不可取的,也是令人发指的。所以我一直认为日本民族的性格是有问题的。 我不难想象17世纪时,当日本人听说强大的中国(至少当时他们是这样认为的)被欧洲人打败时惊讶的表情,但当时日本并没有因此改革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学习中国继续闭关锁国,在当时日本只和大清帝国和荷兰通商。直到1854年美国的“黑船”强行将日本的国门“撞开”,日本仅用了16年的时间便成功的进行了明治维新。在这个连“世界”、“国际”、“海外”等概念都曾一无所知的日本,日本人仅用了16年的时间就建造了近代国家,成为了世界瞩目的世界五大国之一,可以说这是日本创造的第一个奇迹。但这与日本民族性格有什么关联么?当然有。集中表现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人开始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政治。不仅在政治方面,在文化、饮食、起居等等各方面都效仿西方。以至于到后来居然有人提出了完全摈弃日本文化单纯套用西方文化的想法!我将它称之为“忘根性”。在《菊与刀》中将它说为是一种较为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丑陋的日本人(新)》中就此事件将日本人比做了猴子,一只只会模仿西方列强的猴子),而我却更认为这就是一种“忘根性”,像这样毁灭文化的情况多数出现于战争,譬如我听说过罗马帝国扩张时每打下一个国家便将这个国家的大学毁了,以阻止该国文化的延续,但却从未听说任何一个国家渴望自己葬送掉自己的文化,除了日本。这不得不提到日本民族起源的问题,关于日本民族起源的说法有很多种,但我更愿意相信是徐福创造了这个民族(在日本有很多的徐福庙,所以这一说法也是有一定依据的)。所以在日本的文化发展的一开始就有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到了唐朝时期,崇尚中国文化的风气到达了顶峰,当然这与当时中国的强大是密不可分的,大到政治方面,小到服装、宗教、诗歌甚至是建筑和文字都完全的模仿了中国。明治维新的到来,日本开始刮起了“崇洋风”。不仅如此,日本人还因此处在了一种自豪和自卑的纠结情绪中。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日本人的自豪感来源于“亚洲蔑视症”,这也是狭隘心性的一种表现,日本人歧视其他亚洲人,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日本人的自卑感则来源于日本人对白种人都抱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比不上白种人,没有白种人高贵,我把它归结于对西方政治上的崇拜所衍生出对西方人的盲目崇拜。日本民族性格于是就在纠结中逐渐形成,保留至今。 而更让人难以理解和无法接受的民族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二战时出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其实早在甲午战争中就有了残暴的“旅顺大屠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帝国都报道了这件事,美国《世界》报甚至这样写道:“日本是披着文明的外衣,实际是长着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如今摘下了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仅4天时间日本军队在旅顺共计杀害了2万多名中国同胞。但二战时南京大屠杀更是惨绝人寰,日本军人不仅当街杀人,更是将中国人当作活靶子拿给军队练习,共计杀害了30多万同胞。其中有许多细节就不再多讲了,也不愿更多的提起这段令人感到沉痛的往事。我在这儿提起它仅仅是要提醒大家不能忘记历史,但更要告诉大家不能因为它而作为憎恨日本的理由。正如文章开头所讲的一样,有些历史的问题是不能用一两句话讲清的,谁是谁非也不是绝对的。所以我主张的观点是,日本有侵略中国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理解的是在战争中所使用的手段! 我憎恨日本原因之所在我不能否定有一定上述的因素在里面,但更重要的原因不是这个。想必大家一定知道在二战时期还有另外一个令人发指的大屠杀发生地——纳粹集中营,据统计在多个集中营中被残害死的犹太人及战俘一共有400万人,远远大于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残害的人数,当然这是不能只用死亡人数来作为衡量依据,但二战后的德国政府并没有去否认或者刻意去抹掉这段历史。德国政府每年花费大量资金来弥补那些当年给犹太人犯下的罪过,不仅仅是物质上弥补的还有精神上的安慰,我记得读者上有篇短文写道,一位在二战后幸存的犹太人在圣诞节总能收到德国政府寄来的圣诞贺卡和礼物,并表示对当年事情的发生表示深刻的忏悔。还有在反法西斯成功纪念日上,你不仅仅可以看到战胜国领导人们的身影,也有德国总统们的身影——他们会到以色列发表演讲进行道歉,还会跪在当年在集中营死去的犹太人的坟墓前谢罪,尽管这不是他们所造成的,但他们勇于去承担和弥补上届政府所犯下的错误。反观现在的日本政府,一再篡改历史,否认当年发生的一切。人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日本首相们(特别是以小泉纯一郎为首的极右派和代表人)一而再,再二三的去敬拜靖国神社,不但没有德国政府勇于承担错误的精神,而且极其的不尊重中国和不尊重历史。同样这样的做法还误导了正在成长的日本下一代,所以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否认这一切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政府的错,。那么要使这一切真正有所改观,工作还得从政府做起,日本在靖国神社中描述南京大屠杀仅仅描述为“南京战役”,并且拒不承认杀害了30多万中国同胞,在历史教材中也是一笔带过,不肯正视历史。这对下一代的日本人是不公平的,他们有权知道历史真相,并且去评价这段历史。日本政府不管是出于对政府保护的目的也好,或是出于对中国不友好的心理也好,但绝不能冒昧的亵渎历史,我们对此只能表示愤慨和惋惜。这也就是我憎恨日本的最主要原因了——不承认历史是对我们最大的侮辱! 尽管现在的中日关系还算是比较好的发展着,中日两国人民也相对没有那么强烈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在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机中不容乐观的国际形势下,中日加强的各方面的合作也是互利的必要举措,但正是因为类似于上述的诸多的历史遗留的问题,阻碍了中日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当然阻碍中日关系还有许多现有的、必须解决的问题,譬如钓鱼岛归属问题还有海上油田开采权等问题,这些都是迫切需要两方政府来解决的,不可能只靠一方政府来解决。但我更为担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参战的士兵、记者和当事人都为数不多了,能为其作证的人也不多了,也不知道在以后能不能找到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当年所发生的一切,不然将会给历史留下一道血淋淋的伤痕。 后记:不知怎的就想起了那句千古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能源于是读完这两本书后对日本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并且也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一直寻寻觅觅、寻寻觅觅,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

356 评论

相关问答

  • 伊藤洋华堂论文参考文献

    FDI促进了中国商品出口迅速增长,1989年到2001年中国年均出口增长率为15%。1989年外资企业占中国总出口不足9%,到2002年其份额已占到一半。在某些

    武装的蔷薇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紫藤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按照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顺序排列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论文中的引文需要标注,标注的时候需要和参考文献联系起来,所以参考文献一定要按顺序排列,因为如

    落樱似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弗洛伊德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弗洛伊德生平 作者:[英] 欧内斯特·琼斯 转贴自:顾闻 点击数:1690 顾闻译自《美国百科全书》(国际版,1982年) 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

    小小小文er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海洋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导至全球温度升高过度开采破坏生态,导致沙土化土地速度加快

    不一样@01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与小站暖洋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反思的三维框架及其应用.《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

    绿桑坊蚕被店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