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0

婉儿xiaotu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与轩轩不画画了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多收了三五斗啊

已采纳

摘要:孩子眼里的世界,哪怕是一颗小石子,一张大人丢弃的糖纸,鞋子上掉下来的“宝石”,衣服上坏掉的拉链,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玩物。成人看见孩子把玩,不屑一顾,甚至还会对孩子说:“这个东西没有用,拿在手上做什么!”随手一抢丢进了垃圾桶,留下了满眼愕然的孩子。本文从现象本身入手,分享了一些我个人的见解和教育建议。关键词:好奇心 “宝石”记 探索 分享 在班级中,有一群执着于寻找“宝石”的孩子,有一群眼红被找到的宝石而去告发的孩子。还有就是我,真正负责收宝石的人。这样的情况谁都不陌生,孩子的小手里、口袋里总是装着奇奇怪怪的小东西,在孩子的眼里,这些小东西是无价的珍宝,是可以把玩好几个小时的神奇的材料。 今天上课的时候,鸣鸣总是心不在焉的,我提醒了好几次,他也没有投入到我的课堂中来。后来,我请他回答问题,他眼神有些躲闪,回答得也是语无伦次,右手总是插在自己的口袋里动来动去的,我走上前,请他把手里的东西拿给我,原来是几颗小水钻、几颗五角星。孩子的心都被这几颗小“宝石”给带走了。我精心准备的故事输给了这几颗小东西,我有些不服气,决定去探索一下“宝石”神奇的奥秘。在我的细心观察下,发现了寻找“宝石”的小分队,由队长李柯鸣组织带领,队员有寒寒、轩轩和玥玥,这个团队正在不断的扩大,无数小朋友都为“宝石”着迷。看到孩子们如此着迷,我决定加入探索他们的寻宝路。 你在哪里找到“宝石”的呢?我咨询了寻宝队长,他一脸认真的回答:“就是在教室的地上找到的,还有去沙池玩的时候也发现过宝石”。那宝石是从哪里来的呢?“王谦玥的宝石最多了,她的鞋子上面全都是宝石”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可爱又好玩。我还对小分队的队员进行了专访。她们一致觉得宝石亮闪闪的很好看,宝石的形状也是各种各样的,圆形、正方形、爱心、三角形,彩色的发着光。原来在大人眼里不值一提的小玩意儿,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是闪着光的珍宝。 除了这些亮闪闪的东西,孩子们也喜欢收集各种小东西。收拾储物间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围过来,我正打算将剪碎的卡纸、无纺布和丝带段儿拿去丢掉,天天马上问我:“老师,这些你不要了吗,我要我要”我说:“你准备拿来做什么呢?”天天回答:“我觉得他们的颜色很漂亮,我可以剪很多的小花,我最喜欢这个丝带了”我请她自己拿,她翻找了一会儿选了几样中意的,蹦蹦跳跳的过去教室了。有好几个小朋友都围在她身边,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她,“真漂亮啊,能不能给我一张?” 很多时候,孩子手里的积木块儿、小纽扣、糖纸、头绳上的头饰、各种sticker、小纸团儿、小石子儿,去户外活动带回来的小树枝、枯树叶、干草条、一个蜗牛壳,都能让孩子细细把玩,变得很开心。 那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珍宝呢?大多数时候,孩子对于拥有物品者的眼红,会选择直接向老师告发。“老师,他的手里有玩具”、“老师,他找到了好多宝石”......这时,小朋友会主动将自己手里的物品交上来,这些情况的发生有可能是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可能在是组织小朋友时,孩子把这些东西当做宝贝一样的交给了我,还恋恋不舍的跟我约定:“放了学一定要还给我哦!”于是,我的口袋都装着一把孩子捡来的小东西,下了班之后这些忘记归还的东西被我带回家,小小的发光的宝石、五角星、积木块儿、sticker,静静的躺在我的桌子上。看着这些可人的小玩意儿,何不让他发挥大作用呢? 在常人眼中,这些影响孩子上课注意力、又很容易被误吞的物品,通常都是采用上交没收的方法。但是忽略了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观察都抹灭了。好奇心是使个体对新异或未知事物做出反应的心里动力或内部动机。幼儿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用各种感知觉去闻、去咬、去拨弄、去凝视。好奇历来被视为人类求知最原始的内在动力,而且被认为是与生俱来,不需要学习的。如培根所说:“好奇心是幼儿智慧的嫩芽”。作为老师,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给幼儿正确的引导,教会幼儿正确认识、正确探索,是十分重要的课程。 一、用“宝石”魅力促进幼儿探索成长 案例回放: 中午进餐的时候,寒寒吃一口饭就探出头往玩具柜底下看,我请他调整自己的坐姿。但是他只是噘着嘴,眼神始终离不开柜子。我再三询问下,他告诉我说有一颗超级大的宝石掉到了柜子底下,上午一直找都没有找到。我明白了原因,跟他说你快点吃完,我陪你找吧。他听到了就很快的将饭吃光了,我拿来了台球杆,帮忙找了出来。但是如果现在还给他他接下来的活动又会不认真了。这个时候,小朋友们抬了小椅子去寝室,寝室变的闹哄哄的。我转念一想,何不利用宝石的魅力,来和孩子分享呢。我拿出这颗宝石,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了下来。我请孩子观察了这颗椭圆形宝石的样子,孩子们很快的认出了这是圆形,但是椭圆形要怎么跟孩子说明呢?我拿来了一个圆圆的东西,跟椭圆形放在一起比较,小朋友很快就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老师,这个宝石比圆形还要瘦一些,” “老师,这个宝石的肚子鼓鼓的。”“这个叫椭圆形,我们把他请进图形王国吧!”“你还发现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椭圆形的呢?”“鸭蛋!”一个孩子大声的说。“我昨天吃的西瓜也是椭圆形的!”孩子们很兴奋,也很乐于参与到这种形式的教学中来。 孩子对物品的探索、感知源于好奇心的驱使。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推进他们的认知,在孩子的眼里,几片树叶、一个花瓣、一颗珠子,在孩子的眼里都是与众不同的。一根普通的木棍,在孩子的眼里可能是魔法棒、可能是小蚂蚁的拐杖、可能是一座桥,也有可能变成孩子最心爱的物品。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去发现这些物品所具有的特征,如宝石的形状、丝带的变形记、春秋树叶的变化、纸张的颜色,用孩子感兴趣的物品进行随机教育,延伸探索,是让幼儿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开端。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蹲下身来和孩子一起探索未知世界,一起想象,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 二、用“宝石”魅力促进幼儿交往分享 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社会性发展最为迅速,和同伴共享感兴趣的话题和物品是他们交流的媒介,也是锻炼幼儿社交能力和情绪处理的好时机。如果班上有小朋友拿来了亮闪闪的sticker,基本上所有孩子的小眼睛都离不开了。用简单的道具提升自己的魅力,促进同伴之间的交往,看来娃娃也很懂得交际啊。通过对宝石小分队的采访,他们告诉我班上的宝石公主是玥玥小朋友,她的衣服上、鞋子上、头饰上都是闪亮亮的。他们都很喜欢玥玥,可见,宝石魅力真不小呢。老师可在放学前根据幼儿的诉求安排一定的奖励环节,请幼儿主动分享,增进孩子之间的感情。将这些孩子眼中的宝贝作用为后援强化物,给孩子更多的鼓励。 三、用“宝石”魅力教会幼儿整理分类 孩子在课堂、午睡时把玩这些小东西,不如给孩子专有的空间来探索。通过对孩子和家长的询问,孩子们大多喜欢在幼儿园找宝石,在家里这种现象并不十分明显。以此为契机,为幼儿建立一定的空间,一起商量怎么玩的约定,将整理分类也融进这个环节。教师可在教师设立专门的私密角,用来存放孩子的宝贝,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简易的锁,每个孩子都能有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给孩子专门的分享探索的时间,创设自由探索的环境。在此过程中不断强调这些细小物品的玩耍方法,不能塞进身体的洞洞里,也不能放进别的小朋友的耳朵。与其担心这些物品存在很多的危险因素,不如让孩子正确认识这些小东西。知道这些物品的材质、特点,知道不能消化,对身体有害等。 创设“小小宝贝有个家”,教师定期评比,看谁的家最整洁。给幼儿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同时,也能约束幼儿不恰当的行为。《指南》中也提出:“提供一些纸箱、盒子,供幼儿收拾和存放自己的玩具、图书或生活用品等。” 成人对孩子好奇心的保护,是让幼儿思维发散成长的重要课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孩子创设满足好奇心的环境,提供可探索的资源,让一般情境成为孩子的学习场所。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也能得到个性的有效抒发。就像宸宸来看到办公桌上干枯的小树,天真的问我:“小树为什么都不喝水呢?他的小嘴巴呢!”这样可爱的问题大概是小朋友才有的世界吧。和孩子一起发现生活的美,体会到成人眼里难以看见的细微世界,和我的口袋王国一起,更好的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333 评论

洒脱的家伙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可是因为孩子年纪小,没有专门的人指导,孩子学画画总是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父母甚至不知道阻碍孩子画画的问题在哪里。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画画会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解决。

“阻碍力”一:孩子胆小不敢画怎么办?

答:

首先,应该经常对孩子给予鼓励。如果是在集体的环境里,应该营造一个愉快的绘画氛围。使孩子尽快融入集体,不产生陌生感。

再者,不提过高的要求,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鼓励孩子大胆动笔,只要敢画就是成功。大多数从没接触过画画的孩子,第一次画画一般都会担心失败,害怕老师批评。

就像7岁的晨晨一样,在没学画画之前,他是比较抗拒画画的,总是认为自己画的不是很好,没有信心。

晨晨妈妈说,可能是因为以前她对儿童美育不是很了解,对晨晨画画的要求比较高,孩子觉得画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最后就不太愿意去画了。

后来,晨晨妈妈和老师交流了很久,老师建议晨晨妈妈在孩子创作时多鼓励他,帮他重建信心。

《晨晨 小怪兽》

晨晨妈妈试着按老师说的做了一段时间,在妈妈的鼓励下,晨晨发现自己其实是有能力画好画的,而且晨晨的画作很有想象力,常常会得到其他小朋友的夸张,这更是增加了他画画的欲望。

所以,应该经常给孩子积极的评价。把批评变成提示,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使其建立自信。只要孩子积极的完成学习的全过程,他的画作就会越来越好。

“阻碍力”二:孩子画画色彩单一怎么办?

答:

很多的孩子对某些色彩有偏爱,喜欢经常的使用某些或某一种色彩。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各种各样的颜色体会不同的感受。观察自己周围千变万化的色彩。并鼓励在自己的画中进行表现。

轩轩刚开始学画画时,也不会用颜色,喜欢用偏暗的颜色。大片的黑色加上画面中的色彩不够饱满,让整副画看上去有点压抑。

老师没有急于让轩轩改变,而是通过多种创意色彩,让轩轩感受其他颜色画在画纸上是什么样子,不同颜色搭配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慢慢的,轩轩对色彩有了更多的认识,他对色彩的运用更加的灵活了。

所以,让孩子像轩轩一样多接触不同的颜色,他就会发现不同颜色有不同的美,画作色彩自然也会更加丰富。

“阻碍力”三:孩子喜欢用线画,不喜欢上色怎么办?

答:

画作是否涂色,不是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绘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黑白绘画一样可以成为好的作品。

一般儿童对色彩都是比较感兴趣的,孩子不喜欢画色彩可能是觉得比较麻烦。

家长在买绘画材料时,最好使用比较便捷、粗点的绘画工具,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把不着色的画与色彩很好的画进行比较并提示孩子,还可尝试用彩色纸作拼贴画或直接用有底色的彩色纸作画。

“阻碍力”四:孩子经常画相同的形象怎么办?

答:

孩子经常画相同的形象,说明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些形象的画法并且从中体会到一定的绘画 *** 。

但有些孩子画相同的形象始终没有变化,这样会影响绘画水平的提高。家长可以鼓励他们稍微改进一下现在的画作,如只画公主,就可以改变一下公主的发型、配饰、衣服......这样的话,孩子看似画的都是公主,但没一个公主又都有不同。

就像5岁的鹤骞一样,他很喜欢玩一款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每次玩完后,就会画一幅

“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场景,他很喜欢画里面出现的坚果,而且每一幅坚果都不一样:

不涂色的坚果,有木讷、霸道、委屈的表情

涂色的坚果,表情很生气

场景更加丰富,正在战斗的坚果

虽然都是画的坚果,但是鹤骞每一张画里的坚果都不一样。变幻的场景,能锻炼鹤骞的构图能力;坚果身上不同的色彩,可以增强孩子的色彩运用能力;坚果脸上的表情,可以提高鹤骞的刻画能力。

孩子喜欢画一样的东西,没有关系,只要在正确的引导下,孩子的绘画能力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

此外,可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扩大兴趣范围。感兴趣的事物多了,有意识观察了解的就多。这样就容易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作品的内容会逐渐丰富起来。

“阻碍力”五:孩子在绘画时总是用橡皮擦这样好不好?

答:

不好。除非孩子在绘画时把物体画得太小(这也需要改正),其他情况都尽可能不用。因为橡皮用多了会使孩子养成许多坏习惯,如不自信而不敢大胆画,不能保持绘画时感情的连续性。

形成习惯性涂改后,还导致孩子绘画时不能认真思考,落笔随便草率,这对孩子以后的绘画学习会有不良影响。

几乎没有孩子能一接触画画,就画出让爸妈惊艳的画作。每一个现在能画出好画作的孩子,都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才慢慢变好的。

230 评论

苏夏夏110

原句:轩轩在听歌。轩轩在画画。用关联词合句:轩轩不仅在听歌,还在画画。

11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画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种子的发芽率 种子发芽率一般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经浸种吸足水分的种子,在l0天内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总数的百分率。它是决定种子质量和实用价值,确定播种量和

    一天五吨饭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插画与设计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网页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网页设计是指使用标识语言(markup language),通过一系列设计、建模、和执行的过程将电子格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最终以图形用

    nixiaoyanz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皓轩期刊网

    姓名:韩皓轩 性别: 囝囝 爱好:女女 生日: 1993年 2月18日 身高: 1米71 体重:56kg 家乡:中国 现居地:中国 云浮 唯一QQ:3

    19870629侠女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轩轩不画画了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孩子眼里的世界,哪怕是一颗小石子,一张大人丢弃的糖纸,鞋子上掉下来的“宝石”,衣服上坏掉的拉链,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玩物。成人看见孩子把玩,不屑一顾,甚至还

    婉儿xiaotu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黄河画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终极目标。在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危害下一代人利益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水资源利

    Me馍馍2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