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4

夜未央周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密度的论文初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红粉菲菲

已采纳

“探究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从知识角度说,密度的概念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常用的物理量,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等力学知识的基础。从过程和方法角度说,密度概念的建立通过运用数据分析和比值来定义物理的方法,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如何进行本节课教学,本人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和看法,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1)探究的物理问题不明确,猜想与假设过于盲目

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必然要围绕一个明确的物理问题展开。

①虽然教材中指出探究性物理问题,但缺乏明显的探究方向,给形成探究假设与制定研究方案带来了一定困难。

②教材中也指出是探究性的物理问题,但学生完全可能凭生活经验想到颜色、气味、味道等来识别,学生会想到可以用质量、体积,甚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识别物质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识别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可以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识别物质?由物质的识别猜想到利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作为识别的依据,这种猜想的根据是什么?学生怎么可能想到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识别呢?这种猜想显得盲目。

③关于教材中的问题,学生猜想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或相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的根据是什么?这会使学生的猜想陷入一种无根据的幻想中。这与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能力目标中的猜想与假设的基本要求相违背,也与课程解读猜想与假设的说明部分意思相违背。

(2)通过实验,学生无法理解密度是什么

教材试图通过实验测量的比值来发现同种物质的比值一般是恒定数值,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定义密度,得出公式=。如果你问学生,密度是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你: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如果你再问,密度是不是由决定?他们会告诉你:是。如果你解释“密度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是一种特性,与质量m、体积V无关”,学生根本不理解。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使学生能理解什么是密度,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提出了以下教学设想:

一、引入

1、我用数码相机在惠州市区拍下了人拥挤和人稀疏的地方的现场情况,在课堂上放映,引导学生得出人的分布有疏密程度的不同,引入人口密度,提出人口密度是用来说明人口分布的密集程度。从研究人口密度重要性说明有必要对密度进行研究,从而引入密度。

2、从“物质有多有少如何分布”引入物质密度,提出物质的密度就是用来说明质量分布的密集程度。学生对密度的意义就有了理解,从而清楚知道密度是为了说明质量分布的疏密程度,这一点学生很容易理解。

二、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对密度意义的理解通过提问:不同物质密度一样吗?引导学生分成三个小问题来研究:

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如何比较密度

学生很容易想到要比较质量。通过天平测量体积相同的两种透明液体的质量的实验演示,学生发现质量有大有小,通过对密度意义的理解,分析并得出结论:体积相同时,质量较大是因为该物质质量分布较密,密度较大;反之,密度较小。

2、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如何比较密度

学生很容易想到比较体积,同时引导学生先根据密度的意义进行猜想与假设,再通过用测量质量相同的两种透明液体的体积这一演示实验进行探究。

3、如果质量与体积都不同呢

引导学生比较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判断密度大小,提出比值法,让学生明确可以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研究密度大小,从而把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同时也为制定比较密度的计划和实验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分析研究不同物质的密度情况下,很容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相同物质的.密度会一样吗?从而引出了物质探究的课题。

通过播放石墨原子的六边形排列结构短片,引导学生发现石墨这种结构是固定的,从而使学生猜想到石墨的质量分布疏密程度也可能是固定的,最终猜想到同种物质的密度可能相同。这一猜想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同时使学生的猜想有一定根据,避免了猜想的盲目性。

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容易让学生理解:

①物质的密度是用来说明物质质量分布的密集程度。

②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由物质本身分布的疏密程度决定,与体积、质量无关。

③让学生意识到: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人们通过宏观世界来认识微观世界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计算式,不是决定式。与此同时,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37 评论

幽花零落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体会。这里介绍一组与鸡蛋有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验。 1、液体蒸发吸热 实验:把刚煮熟的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膜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时更烫了。 分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上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蛋内部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2、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起剥落。 分析:首先,蛋刚浸入冷水中,蛋壳直接遇冷收缩,而蛋白温度下降不大,收缩也较小,这时主要表现为蛋壳在收缩。其次,由于不同物质热胀冷缩性质的差异性,当整个蛋都完全冷却时,组织疏松的蛋白收缩率比蛋壳大,收缩程度更明显,造成蛋白蛋壳相互脱离,剥蛋壳就更方便了。 3、验证大气压存在 实验: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热上一层沙子。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去壳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入瓶内。 4、浮沉现象 实验:把一只去壳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分析:物体浮沉情况取决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就是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以对应表示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因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当蛋浸入清水中时,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蛋将下沉。当浸没在盐水中时,由于盐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所以蛋将上浮。 5、惯性、摩擦阻力现 象 实验:选用外形相似的生鸡蛋、熟鸡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能迅速旋转的是熟鸡蛋,缓慢旋转几圈就停止的是生鸡蛋。 分析:生鸡蛋的壳内是液状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壳上旋转时,蛋清由于惯性,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与蛋壳间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个蛋只能缓慢转动。而熟鸡蛋内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时旋转时,整个蛋就能迅速转动。 6、物体的稳定平衡 实验:选用一只生鸡蛋,在小头一端开个孔并清除干净壳内的蛋清蛋黄。沿小孔滑入一块重物。以蛋壳的大头端为底部,扶好蛋壳。点燃一只蜡烛,滴入烛油,把重物封存在蛋壳底部。烛油大约封存至整个蛋壳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壳推倒后,蛋壳能自动立起。制成一个“不倒翁”。 分析:在空蛋壳的底端封存的重物和烛油,使整个蛋体的重心移近蛋壳的底部,重心起低,稳定性越好。当蛋壳倾斜,偏离平衡位置时,使蛋体的重心升高。因为蛋壳底端是球形的,在蛋体的自身重力作用下,蛋体又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上。 7、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外壳完好的蛋,埋入食盐中腌制一段时间,可以制成一只咸蛋。虽然蛋壳仍然完好,但连内部的蛋黄都变咸了。 分析:因为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而且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食盐分子扩散到蛋黄中,使蛋黄也变咸。 一组与鸡蛋有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一文由教育资源网教育资源网搜集整

307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初中体育中考的论文

    体育是初中课程内容之一,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整理了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供你参考。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一

    大鹏村长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杂志

    《青年文摘》…有很多中高考阅读从中选题。与《格言》相比之下更具观赏性,《读者》终归太难懂。中学生一般隐隐约约有了爱情的萌芽,相信中学生你回和作者产生共鸣。

    小老虎山大王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初中课本关于亲情的文章

    关于亲情的初中作文精选5篇 亲情像一碗白米饭,米饭的白色显示了亲情的凡而不俗,米饭的馨香则表现出亲情的纯洁与清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亲情的初中作文,希望大

    萌萌panda我最爱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初中的科技论文范文

    你好初中科技幻想作文怎么写呢 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先克隆出许多个”我“帮妈妈,因为妈妈为了我实在太操劳了,所以我要为妈妈分忧:克隆出来的许多个”我“一个和我

    冰比冰水冰102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密度的论文初中

    “探究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从知识角度说,密度的概念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常用的物理量,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等力学知识的基

    夜未央周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