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怡情
《建筑业人才培养与创新》是2007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山东省建筑业教育协会。下面是中达咨询带来的关于建筑业人才培养与创新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书籍信息:作者:山东省建筑业教育协会ISBN:9787802095991页数:281定价:30.00元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8内容简介《建筑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分研究成果与论文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两个研究报告组成:一项是由山东省建筑业教育协会组织完成的《山东省建筑业从业人员教育与培训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另一项是山东建筑大学组织完成的《继续教育工作项目的开发技术研究报告》。第一项研究报告源自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立项课题《地方建筑业“十一五”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体系研究》的子课题。该研究报告在对山东省建筑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战略管理理论的通用模式,提出了山东省建筑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发展的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基本战略方针、战略目标以及以“四个体系、六项工程”为主体内容的战略措施。该成果选择的研究模式科学,研究资料翔实,基础分析系统全面,指导思想明确,重点突出,战略措施具体,它将对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提高我省建筑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继续教育工作项目的开发技术研究报告》属于山东建筑大学立项课题《面向建筑企业的成人教育服务体系研究》的子课题。该研究以开发面向建筑企业的培训项目为目的,首先从企业需要出发,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和岗位需求状况建立了相关的预测模型和岗位需求分析模型。在对企业需要分析的基础上,对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从需求预测、成本分析到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进行了全过程的以建模为主的开发技术研究。该成果不仅为建筑业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了数量预测与分析工具,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培训管理模式,还对建筑业教育培训的效果评估和工作评价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参考模型。成果的应用将对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和建筑业企业培训工作的效率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还将丰富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开发技术和研究内容。《建筑业人才培养与创新》第二部分是论文集。2006年山东省建筑业教育协会共收到建筑业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教育培训机构、鉴定机构、建筑业企业选送的论文76篇。经协会组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9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44篇。本书共收录文章68篇。其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方面的文章14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方面的文章29篇,学校继续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文章9篇,建筑业教育培训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16篇。论文强调了教育培训工作在建筑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建筑业人才培养与创新这一长期主题,阐述了人才在建筑业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总结了建筑业人才培养和各类人才培训的成功经验与模式,为我省建筑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支撑材料。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青蛙公主999
我国的目前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相对滞后,发育度偏低,具体表现在(卢华东,233网校论文中心,2008):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同一地区的不同行业的人才价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不同地区人才价格,同一地区的不同所有制单位的人才价格,在较长时段内都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过大的差距。人才供求机制不健全。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均未形成,存在着人才就业和流动的区域性壁垒,严重限制了全国市场容量的扩大,增加了交易费用。人才市场格局存在“场内”与“场外”的市场份额倒挂。人才竞争机制不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与道德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才市场成熟与发展。人才在流动中由于缺乏道德与自律意识,引起各类人事争议及知识产权纠纷;用人单位与人才互不信任,缺乏承诺,将契约关系视同儿戏。人才市场发展滞后,导致人才配置效果不佳。有些行业缺少人才,但是却没有多少学校或者机构培养;有些行业人才已经过剩,但是该类人才的培养却依旧跟风增长。人才配置效率低,导致人才浪费,有些社会和家庭花费很高成本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迫于就业压力,只好从事相对低端的行业。这些现象比较普遍。理性人、理性选择与人的社会性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考虑劳动者个体的选择。经济学上把所以个体都看成是理性人,这就是理性人假设。这个假设对于分析人才市场也很有价值。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是指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个体理性的,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但是理性人的选择不是孤立的,人的社会性必然会影响到个体的理性选择。人是社会化的群体,个人作为个体,需要融入社会。人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个体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社会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的行为,只有在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的。个体在人类社会生存面临很多选择,理性人假设为个体的选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单靠依据(可能不是最优的)。市场是人类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市场行为的结果取决于人类的理性选择。理性选择是先假定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理性人假设),然后在各种情境下计算和演绎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会采取的行动,以最小的牺牲或者付出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理性选择往往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个体的市场地位不同,其理性选择也不同,作为消费者,其理性选择是追求的个人效应满足程度最大化;作为生产者追求的是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需求层次理论与理性选择但是人的需求又是分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了“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已经成为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进行了等级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另外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未被列入到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另外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这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他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个趋势基本符合需要发展。需要层次理论对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对于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也很有借鉴意义。如果把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结合起来,不难看出,人的需求之所以呈现出层次性,就是由于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随着个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一般理性人都会提高需求的层次,增加对于精神满足的需求。人才市场的设计需要符合这个基本规律,从而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人才市场,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就业需求和不同层次行业的劳动劳动力需求。人才供给的特殊性人才市场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手段。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三个关键要素。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或者说,社会产业的层次结构决定了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结构。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同于普通商品的供需关系。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当W>W0时,随着工资增长,人力资源的供给反而会减少,因为收入得到一定保证的情况下,如果个体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保障,劳动者就会更多的选择消费休闲等精神产品,从而减少劳动的市场投入。确定合理的最低工资保证水平对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意愿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最低工资保证水平如果太低,可能难以保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果太高,可能会降低雇员就业的积极性。
《中国人才》(月刊)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国人事报刊社主办的刊物。本刊办刊宗旨:促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推动人事人才理论创新,服务人事人才工作。读者对象:组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大力培育优秀人才 摘要: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本文论述了发电企业人才的内涵、人才的类型和培育人才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如何围绕
《建筑业人才培养与创新》是2007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山东省建筑业教育协会。下面是中达咨询带来的关于建筑业人才培养与创新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企业招聘的主要方式与配置原则论文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从企业本身发展战略规划出发,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保企
物流快递产品按其承运货物的内容和重量,分为文件,包裹和重货。文件一般指在进出国境时不需报关,无商业价值的资料等货物,重量在500克以内;包裹则是需报关,且商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