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龙装饰公司
1、、2005 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让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升值2%。至2006年12月底,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为7.8331,与汇率制度改革前的基准价8.2765相比,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超过5%。 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上升,进口商品的本币价下降,各商品净出口和净进口的变化引起了我国进出口商品贸易结构的改变。 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 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幅为上下浮动0.3%;2005年9月23日还扩大了人民币与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浮动区间,由1.5%扩大到3%;扩大了银行自行定价的权限,取消了银行非美元货币的挂牌汇价限制,美元挂牌汇价实行差幅限制,现汇和现钞买卖价在基准汇率上下1%~4%以内由银行自行决定,而且可以一日多价,人民币汇率弹性凸现。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实行改革起,除了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度的升值,从8.2765升至7月31日的 8.1080,一次性升值幅度达到2%之外,其余月份人民币汇率水平总体呈现出爬行式缓慢升值的趋势,但其中的几个拐点值得关注。在2005年8月份至 2006年5月份的9个月份中,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始终在8.1与8.0的区间之间浮动,体现了我国汇率改革稳健的原则。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突破8:1的心理关口,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这是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新高点。在2006年5月末与6 月初,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又反弹至8.0与8.02之间,随后又突破了8:1的心理关口,达到7.9999。自此,人民币开始了一路小幅攀升的过程,在 10月份继续创出新高点,突破7.9:1的心理防线。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于7.8078,逼近7.8。 从2005年7月21日至200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走势来看,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日益完善、市场作用的日臻增强,人民币汇率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反映更富有弹性。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使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渐增强的同时,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的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 1、对外贸易结构的衡量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经常项目已经实现了完全可自由兑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们采用贸易特化系数来测量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贸易特化系数是用以论证产品周期理论的一种方法,系数的变化反映了产品在周期中由进口阶段、进口替代阶段、出口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到逆进口阶段的进程。一种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TSCi=(Xi-Mi)/(Xi+Mi) TSCi表示i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Mi分别表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因此,贸易特化系数表示的是i产品的纯出口比率。贸易特化系数介于-1和1之间,从-1到1的上升运动反映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变化过程,从1 到-1的下降运动反映了从净出口到净进口的变化过程。一般来说,某种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越接近1,说明出口额远远超过进口额,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如果贸易特化系数越接近于-1,则说明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弱(潘红宇,2006)。 2、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及其分析 从表2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资源密集型商品2005年第三季度至2006年第四季度的贸易特定化系数来看,除动植物油、脂及蜡外,其他资源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总体减小,偶尔小幅反弹的趋势,其中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分别由2005年第三季度的0.1865和 -0.8032下降到2006年第四季度的0.0749和-0.827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则呈现出曲折下降的情况,每一季度的贸易特定化系数都与前一季度的变化方向相反,但是2006年第四季度的-0.6737仍较2005年第三季度有了明显的减少(王亚星,2007)。动植物油、脂及蜡的表现特殊,其贸易特定化系数不降反略微上升。2006年第二季度成为各类资源密集型商品的一个拐点,这是因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2006 年第二季度的升幅减小,在5月15日突破了1:8的心理防线之后,6月初又反弹至8.0与8.02之间,汇率的反弹导致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减小所致。从整个过程来看,人民币升值对四类资源密集型商品的影响有所不同,但其中三类资源密集型商品贸易特定化系数的减少表明了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大部分资源密集型商品的净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保护国内自然资源,利用国际市场上的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呈现出一种平稳上升的趋势,其中食品及活动物、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分别由2005年第三季度的0.3809、0.2224、0.5370分别增加到2006年第四季度的0.4318、0.3336、0.5400,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的平稳增加说明了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像有些人所担心的那样不利于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相反,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这是因为虽然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相比东南亚其他竞争对手的同类商品来说,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仍然维持较强的比较竞争优势,因此,人民币的升值暂时还没有影响到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Mekinnon and Ronald,2004)。 (3)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整体快速上升的态势,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分别由2005年第三季度的一0.3786和0.0895增加至2006年第四季度的-0.3230和0.1189,增幅分别达到17%和33%。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2006年第二季度,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较2006年第一季度明显增大,而在2006年第三季度则又出现正常的回归, 2006年第二季度同样成为一个拐点。考察同期人民币汇率的表现,人民币汇率在8.0与8.02之间浮动,稳步升值,这表明了人民币的小幅稳步升值,促进了附加值较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净出口,使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上述的分析反映出人民币汇率适度稳步升值有利于我国大部分资源密集型商品净出口的减少,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净出口的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资源密集型商品的影响比较复杂,但是对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影响尤为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一直走低价竟销的恶性竞争路子,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暂时稳定的条件下,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的外币价上升,进口产品的本币价下降(尹祖宁,2006),从而抑制那些低附加值、低效益的产品出口,而那些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则因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包括质量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价格的上升并不会影响这些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人民币的升值会激励这些产品的生产者进一步从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设计方面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因此,这些产品净出口增加,贸易特定化系数不降反升。同时,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先进设备的进口成本,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但是,如果升值过快,超过了我国经济的消化能力,则有可能造成我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的负面影响。日元升值过快、幅度过大所造成的一系列后续负面影响值得我们深思。而人民币的稳步、适度升值则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魏巍贤,2006)。在 2006年第二季度,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显著下降,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显著上升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三、进一步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汇率制度取向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会使名义汇率反映真实的均衡汇率水平,从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然而,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脆弱性、资本项目开放速度缓慢以及长期以来习惯于外汇管制和固定汇率制度的传统思维模式,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着重重困难。为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出口商品贸易结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民币汇率改革力度。 1、将人民币汇率改革看作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改革过程,在人民币汇率浮动的过程中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步升值,避免一蹴而就和任何急躁、冒进的做法。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上升和进口价格下降,对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有一定的改善效应,但是人民币升值必须符合经济规律,如果升值的方式和速度超出了我国目前的消化能力,则会重演日本“货币升值综合症”的悲剧,我们必须抑制这种事情的发生(Mckinnon and Ronald,2004)。 2、加快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外汇市场尤其是远期外汇市场,增加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途径和效率。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人民币汇率制度实施改革以来的表现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已逐步显现,基本上实现了双向浮动,这对我国的进口商和出口商也带来了出口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因此,完善我国外汇市场尤其是远期外汇市场,增加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途径和效率是难能可贵的。 3、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的弹性。使人民币汇率真正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上下浮动(Qiao Hong,2005)。在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前,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导致国内外商品价格的扭曲,出口商品价格低廉,进口商品价格高昂,致使我国在过去的几年中,出口额不断攀升,贸易赢余不断增加,引起了与贸易伙伴之间的频频贸易磨擦。人民币汇率改革应该从我国的经济需求面出发,考虑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往来与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双赢。
草心草心丶
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的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 一、对外贸易结构的衡量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经常项目已经实现了完全可自由兑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们采用贸易特化系数来测量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贸易特化系数是用以论证产品周期理论的一种方法,系数的变化反映了产品在周期中由进口阶段、进口替代阶段、出口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到逆进口阶段的进程。一种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TSCi=(Xi-Mi)/(Xi+Mi) TSCi表示i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Mi分别表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因此,贸易特化系数表示的是i产品的纯出口比率。贸易特化系数介于-1和1之间,从-1到1的上升运动反映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变化过程,从1 到-1的下降运动反映了从净出口到净进口的变化过程。一般来说,某种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越接近1,说明出口额远远超过进口额,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如果贸易特化系数越接近于-1,则说明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弱(潘红宇,2006)。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及其分析 从表2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资源密集型商品2005年第三季度至2006年第四季度的贸易特定化系数来看,除动植物油、脂及蜡外,其他资源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总体减小,偶尔小幅反弹的趋势,其中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分别由2005年第三季度的0.1865和 -0.8032下降到2006年第四季度的0.0749和-0.827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则呈现出曲折下降的情况,每一季度的贸易特定化系数都与前一季度的变化方向相反,但是2006年第四季度的-0.6737仍较2005年第三季度有了明显的减少(王亚星,2007)。动植物油、脂及蜡的表现特殊,其贸易特定化系数不降反略微上升。2006年第二季度成为各类资源密集型商品的一个拐点,这是因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2006 年第二季度的升幅减小,在5月15日突破了1:8的心理防线之后,6月初又反弹至8.0与8.02之间,汇率的反弹导致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减小所致。从整个过程来看,人民币升值对四类资源密集型商品的影响有所不同,但其中三类资源密集型商品贸易特定化系数的减少表明了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大部分资源密集型商品的净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保护国内自然资源,利用国际市场上的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呈现出一种平稳上升的趋势,其中食品及活动物、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分别由2005年第三季度的0.3809、0.2224、0.5370分别增加到2006年第四季度的0.4318、0.3336、0.5400,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的平稳增加说明了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像有些人所担心的那样不利于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相反,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这是因为虽然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相比东南亚其他竞争对手的同类商品来说,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仍然维持较强的比较竞争优势,因此,人民币的升值暂时还没有影响到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Mekinnon and Ronald,2004)。 (3)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整体快速上升的态势,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分别由2005年第三季度的一0.3786和0.0895增加至2006年第四季度的-0.3230和0.1189,增幅分别达到17%和33%。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2006年第二季度,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较2006年第一季度明显增大,而在2006年第三季度则又出现正常的回归, 2006年第二季度同样成为一个拐点。考察同期人民币汇率的表现,人民币汇率在8.0与8.02之间浮动,稳步升值,这表明了人民币的小幅稳步升值,促进了附加值较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净出口,使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上述的分析反映出人民币汇率适度稳步升值有利于我国大部分资源密集型商品净出口的减少,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净出口的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资源密集型商品的影响比较复杂,但是对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影响尤为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一直走低价竟销的恶性竞争路子,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暂时稳定的条件下,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的外币价上升,进口产品的本币价下降(尹祖宁,2006),从而抑制那些低附加值、低效益的产品出口,而那些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则因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包括质量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价格的上升并不会影响这些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人民币的升值会激励这些产品的生产者进一步从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设计方面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因此,这些产品净出口增加,贸易特定化系数不降反升。同时,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先进设备的进口成本,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但是,如果升值过快,超过了我国经济的消化能力,则有可能造成我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的负面影响。日元升值过快、幅度过大所造成的一系列后续负面影响值得我们深思。而人民币的稳步、适度升值则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魏巍贤,2006)。在 2006年第二季度,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显著下降,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显著上升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小遥CITY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优化研究>,老师说你这论文题目的主题思路范围太宽了,没错,我也觉得看到i的论问题,还不能一目了然知道你的论文主题意思,所以,要确定论文题目,要根据你的论文主题意思来定的,我只能给个参考意见你,看看那下面的论文题目你自己就会明白了。(附:孙媛老师论文参考题目---国际贸易专业命题 1.浅析中部地区的外贸发展状况与对策 2.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3.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剖析 4.电子商务的应用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5.日本对华投资以及中日贸易的影响 6.中美贸易的发展展望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7.金融危机阴影下,中国应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贸易壁垒 8.中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及对策调整 9.国际范围内的节能环保要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0.如何应对出口业务风险
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思考;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产生的贸易效应分析
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 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
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各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的流通活动,由各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构成了国际贸易。下
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各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的流通活动,由各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构成了国际贸易。下
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各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的流通活动,由各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构成了国际贸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