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4

小小千寻小尼玛
首页 > 学术期刊 > 社会性自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elicity03

已采纳

改革开放所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摘要:70年代的中国由于一系列的国际国内局势,开始了其改革开放的不断探索,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挽救了当时的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危机,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发展完善。关键词: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制度 自我完善 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可谓内忧外患,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世界各国由积极准备战争转向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为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变为在相互渗透和吸收中抗争。而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又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这一切的一切,都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最开始的改革,只是迫于国际局势的压力,为了挽救当时混乱的政治格局和停滞发展的经济格局,所做出的一项努力。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又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在当时的形势下,产生了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现象。这项伟大的改革,又在无形中使这项初见成效的社会制度得到了最大的完善和发展,更加的适合了中国的国情。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胡锦涛同志有一段经典论述。他说: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1]改革开放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从一方面来说,“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们不仅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2]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即其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另一方面来说,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都未能完全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严重的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制约了生产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结果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缓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谢海军曾在《经济史》一书中,通过对建国初期利益结构特征的绩效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利益结构的绩效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两个阶段的绩效呈现出较大的差别;⑵整个时期经济效率和增长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身份制”的出现,在公平公正度方面也呈现出下降趋势;(3)即使在第二个阶段,经济绩效虽然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也不是完全停止,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绩效;(4)利益结构的绩效趋势表明,它由50年代的合理件逐步变为相对不合理,从而使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成为必然。”[3]二 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每个中国人民都见证了中国的成长的发展。在这之中,中国实现了由不完善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漫长的改革过程中,很多问题与矛盾也凸显出来。结合中国的国情与现状,党中央对于一系列出现的问题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运用实践加以检验。如毛主席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正在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的得到了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4]在这次改革中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的适合了中国的国情,从而实现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和以往不同,这次的改革不是要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5],同时又实现了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伟大创举。这项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 可以说,中国的各项事业正是在这次改革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机会,摒弃了过去在制度与生产力上的制约,更多的人们享受了此次改革给于人们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传统的束缚与观念被打破,人们的生活得到了一些根本上的改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得到了极大的缓和。这种基于人们利益为上的改革开放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与人们的最大贴近,从另一个方面说来,这种制度正是基于人民的利益所创造的,有利于人民,就是实现了这种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完善和发展。三 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体现改革开放起至今的大概30年的时间,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到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势不可当、蓬勃向前。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巨大解放,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发展,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带来了党的建设的新进步,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企业已从过去政府的附属物成为了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主体。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发育和健全,消费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金融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综合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已经从直接控制转向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间接调控,并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这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6]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然后逐渐成为兴旺。从经济体制上来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 、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 、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从生产力上来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综合国力上来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从人民生活水平上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三十年左右的改革开放的进程,即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的进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7]注释与参考文献

238 评论

林hui杨65928

1.《论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罗世钦 暨南学报1995年03期2.《对人生价值观几个问题的探讨》 成力 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04期3.《21世纪的人将有什么价值观》 王锐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04期4.《人生价值的结构》 靳安广 理论探讨2000年05期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1995版

85 评论

可爱多O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屈智芳.社会保障与女性职业发展[D].郑州大学2010 [2]朱力等着.社会学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美)戴维·迈尔斯()着,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刘杰,徐祥运编着.社会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李春凤.不同组织高学历女性职业生涯阻隔差异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7]程慧.我国女性职业结构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9 [8]耿飞.社交网络中趣缘群体互动模式转换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9]洪睿旋.微博环境下女性话语权的现阶段提升与再提升困局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0]张廷成.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退役运动员再社会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1]赵雯雯.选秀类电视节目作为新型向上流动途径的社会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2]冉娟.公共部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13](美)孙隆基着.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刘梦主编.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刘泉红,刘健.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9) [2]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11(08) [3]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 [4]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J].数据.2011(08) [5]赵德余.广东积分落户管理政策的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2013(08) [6]何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制度冲突与出路前瞻--基于江苏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J].上海城市管理.2013(04) [7]李璐颖.城市化率50%的拐点迷局--典型国家快速城市化阶段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03) [8]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 [9]王文军.中国企业的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4 [10]肖红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武汉大学2010 [11]钟怀宇.城市化进程中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 [12]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13]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王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15]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周春山.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J].地理研究.2011(12)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2010(04) [2]刘梦琴.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南方农村.2010(06) [3]姜达洋.国外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05) [4]昝剑森,刘扬.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6) [5]晏月平,廖炼忠.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窦金波.以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 [7]邢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浅议[J].大众文艺.2009(24) [8]李爱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完善--以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3) [9]周小刚,陈东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10]周弘.国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面面观[J].求是.2009(22) [11]周小辉,屈胜喆,夏沁田.论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9(10) [12]鲁德银.土地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剖析[J].商业时代.2010(33) [13]鲁德银,王习春.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新道路--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城镇化政策[J].孝感学院学报.2009(05) [14]孟祥林.城镇化进程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论我国存在的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5]田永坡.德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趋势[J].行政管理改革.2010(04) 猜你喜欢: 1.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2.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3. 社会学论文参考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5. 关于社会学论文

341 评论

勿忘归途

那个冯老师啊,你是不是有病啊,就算我抄了交上去你会看吗?论文不在网上找,难道让我们自己写呀,肿么写,偶不会!

243 评论

相关问答

  •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1500字论文

    中国的经济思想有着自身的渊源和久远的历史,也曾世界经济思想体系中有一席之地;而中国的经济学却是近代以来受舶来经济学影响的产物。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历史中的

    一帆杰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成都会展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发展论文的参考文献 核能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潘自强;核能与环境一加快核能的发展是缓解我国能源环境污染的现实途径之一[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

    小李飞刀x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写作思路大学生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可以先总写小康社会的总体情况,然后写分段落写大学生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

    CC陈四斤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社会性自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所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摘要:70年代的中国由于一系列的国际国内局势,开始了其改革开放的不断探索,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

    小小千寻小尼玛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202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呈现的一种状态,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

    冲哥是个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