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1

二x小b姐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种植茶叶的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旭子如风

已采纳

需要资料 上(59168)吧 茶叶不仅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饮料,而且它治病强身的功效也不容小觑。茶叶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是茶叶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基础,也使得茶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有人把茶叶称为“原子时代的饮料”、“二十一世纪的饮料”,的确是很有道理的。 茶叶的成分很复杂,作为一种食品,茶叶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能量能量是维持机体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是由碳水化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些生热营养素提供的。与其他食品相比,茶叶是一种低能量食物,但不同种类的茶叶所能提供的能量不一样。一般来说,茶质量越好,能量越高。每100克茶叶提供能量以绿茶最高,而砖茶的能量最低,这是因作为原料的茶叶质量不高。如在茶叶中加入牛奶和糖,每天饮茶6杯,约1100毫升,所获得的能量可占全天饮食提供能量的7%~10%。故国内外有人喜欢饮牛奶茶或糖茶。 蛋白质“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白质有非常重要的营养功用,在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时,主要是看其中必需氨基酸种类是否齐全、比例是否合适、数量是否充足。茶叶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只是比例尚不够合理。令人感兴趣的是,茶叶中还含有大量的茶氨酸,这是茶叶所特有的,是形成茶叶风味的主要成分。 与一般食物相比,茶叶中蛋白质的含量很高,达20%~30%。其含量与茶叶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绿茶中的蛋白质高于其他类型的茶叶。但在泡茶时能溶于水的蛋白质还不到2%,其余绝大部分留在茶渣中不能被利用,因此每天从饮茶中摄取的蛋白质是很少的。但如将茶叶吃下,则可得到数量可观的蛋白质,而在茶汤中加入牛奶、酥油或乳酪等,还能给茶叶增加多量的优质蛋白,可以有效地提高茶叶原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如藏族的酥油茶和蒙古族的奶茶。 碳水化物碳水化物就是通常所说的糖类,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等。以往的资料认为茶叶中碳水化物的含量不高,一般在10%以下。而新的报道表明,茶叶中的碳水化物含量多在40%左右,某些优质茶叶可高达60%以上,这可能是因为和以前的测定方法不同所致。茶叶中的碳水化物多为多糖类,而能在沸水中溶出的多糖仅2%左右,占茶叶水溶物的4%~5%,因此通常认为茶是低能量低糖饮料,适合于糖尿病和其他忌糖患者饮用。 脂肪脂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同样体积的脂肪所提供的能量是碳水化物或蛋白质的倍。茶叶中的脂类含量不太高,绿茶和红茶一般不超过3%,砖茶可能是加工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脂肪,其含量可达到8%左右。茶叶中的脂类有磷脂、硫脂、糖脂和甘油三酯等,其中的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人体必需脂肪酸。故饮茶可以使人体获得一定量的脂肪酸,但因其含量很低,所提供的量是很有限的。 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护身体健康所必需要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虽然这些物质在体内所占比例很小,但作用很大,是调节体内物质代谢必不可少的。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其含量因茶叶种类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其中绿茶比红茶高,高档绿茶含量更高。维生素C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能防治坏血病、癌症及其他多种疾病。在二战中,为防治日本远征部队的坏血病,当时日本的粗茶几乎全部控制在海军手里。 茶叶中B族维生素的量是比较丰富的,如每天饮茶25克,可满足人体25%的需要量。通常绿茶中的B族维生素的含量高于其他类型的茶叶,以细嫩的茶叶中含量较高。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维持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茶叶中无机物质占4%~9%,其中50%~60%可溶解在热水之中,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并且多有益于健康。茶叶中含量最多的无机成分是钾和磷,其次是钙、镁、铁、锰等,而铜、锌、钠、硫、氟等元素较少,不同的茶含量稍有差别。此外,由于茶叶有浓缩环境毒性物质的特性,有时其也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铝、铅、镉等,并且其浸出率均在60%左右,这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茶叶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是很有益处的。其中的铁、铜、氟、锌比其他植物性食物要高得多。前苏联的科学家发现茶叶中的铜和铁可以提高红细胞形成的能力,有治疗贫血的作用,而且茶叶中的维生素C有促进铁吸收和利用的功能。氟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珐琅质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茶叶中的氟较一般植物性食物高得多,可达10~15毫克/100克,其中80%溶于茶汤之中。每天饮茶10克,可获得1毫克的氟,已基本满足人体的需要;饭后用茶液漱口效果良好,尤其对学龄前儿童护齿更有好处,但儿童不宜多饮茶,特别是浓茶。硒是人心肌代谢不可缺少的元素,此外硒还有抗癌和防癌作用。陕西的紫阳茶含有丰富的硒,实验研究发现其有抗突变的效果。 总之,茶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其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一般植物性食品不能比拟的。作为低能量和低脂肪的食品,其具有很高的开发和运用价值。因为加工过程中的某些步骤会使氨基酸或维生素等营养素遭到破坏,故而绿茶的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各类茶叶。但是迄今为止,茶叶仍主要是被当做饮料,这一点在国内外都是如此。茶叶中的某些有效成分不能溶解在水中,泡茶时溶出的成分仅是其中的少量,绝大部分被当做废料丢弃,这样就使茶叶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实在可惜。如将茶叶加入到其他食品中去,成为名符其实的吃茶,这样可使茶叶的营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274 评论

静夜玄霜

嫁接一、嫁接要点 1.准备。选择根部径粗为lcm以上的茶树,就近或茶园中能取出细黄壤土的茶园均可嫁接。接前一个月进行深翻施肥,使茶树根系积累充分的营养物质。剪砧分二次进行,第一次在接前离地locm处,砍去茶树,清理茶园,筛出细土以备用。嫁接前一天要浇足底墒水,保持土壤湿润。接穗选择无性系的红棕色半木质化良种茶枝条,品种以乌牛早、迎霜、平阳特早等为好,适应性强,嫁接成活率高。 2,嫁接。嫁接有剪砧、劈砧、削穗、插穗四个步骤,具体操作如下:剪砧是在第一次剪砧基础上,扒开根部泥土,离根2~3cm处再剪一次。剪砧用弹簧剪一次性剪平,不得损伤砧皮,砧木过大的可用小锯锯平。劈砧是用嫁接刀从砧木中间纵切一刀,深度为2~3cm。砧木较硬的可用木棍敲击嫁接刀背,从而劈开砧木。削穗要一刀清,从接穗下端与叶基部垂直向削成契形面,削口长约2cm,略短于砧木切缝,两个契面要平。接穗为二叶一芽枝,下片叶剪去一半,上片叶不剪,留有腋芽。接穗要保持新鲜,随削随接。插穗时用镙丝刀撬开劈开的砧木,将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中,要求接穗稍厚的一边与砧木边沿对齐吻合,即接穗稍厚一边的韧皮部与砧木韧皮部完全吻合,并且砧木与接穗相互作用越紧越好,这样有利于薄壁组织细胞同时分裂,加快愈合组织形成。一般每丛茶树接3~5个砧木,每个砧木接一个穗,砧木大的也可接2~3个穗。 3.培土。接好后立即培细黄壤土,以土代绑将接穗全部埋在土中,只留上部腋芽裸露在外。边培土边用手稍加压实,切忌砧木与接穗松动移位。培土完后,用洒水壶将泥土浇湿,不可浇水过多。 4.覆盖。用湿稻草或杂草盖一层在土表,起保湿保温作用,每隔lm插上竹条,搭成弓形,中间高度为 50cm,在竹条上拉上农膜,四周用泥土压紧压实,形成封闭,有条件的在农膜上再盖上一层遮阳网,既可防止农膜冬季被风掀开,又避免阳光直射,消耗水分。 5.管理。秋冬季嫁接后一般不需经常浇水,逢雨天,可掀膜接纳雨水,保证膜内泥土湿润。次年4月初,当茶芽长到3~4叶时可选择阴天揭膜,揭膜前要进行炼苗,逐渐适应环境。揭膜后用狼箕铺于其中,用于遮阳,使用遮阳网效果更好。当苗达 locm以上时摘去顶芽,便于侧芽生长发育。 6.时间。嫁接时间以10月至12月份为宜。 7.材料。长的竹条、弹簧剪、嫁接刀、镙丝刀、小锯、农膜。 二,注意问题 通过三年的试验示范,要提高嫁接成活率,在正确掌握嫁接技术的前提下,还必须注意三个问题: 1.砧木不宜太小。由于多数农户的茶园三年两头台刈,导致茶树骨架瘦小,小于lcm以下砧木,劈开后没有收缩力,接穗易松动、移动,形成层不能吻合,砧木和接穗很难愈合,从而导致嫁接失败。 2.春季揭膜应迟。 2001年4月初,当芽叶萌发生长成一芽三、四叶时揭膜,嫁接成活率明显较高,过早易受强光影响而生长不良导致死亡。 3.注意遮阳保湿。1999年秋接的茶树,均没有遮阳措施。2000年秋接的茶园覆盖一层稻草,起保水保湿作用,揭膜后用狼箕或遮阳网遮阳,嫁接成功率大大提高。

256 评论

xian蝦米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1中国茶文化发展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

274 评论

babyfaceonlyme

提供一些绿茶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参考。 [1] 韩立新,李冉. ICP-AES法测定茶叶、茶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2,(02) . [2] 陈君实,许勋仁,梁秀芳,徐长生,马建国,刘明,杨如璞. 茶叶含氟量与不同水温浸出氟的实验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 1986,(03) . [3] 赵保路,王建潮,忻文娟,陈雨停,陈维昌. 用ESR检测过氧亚硝基氧化二甲基亚砜产生的甲基自由基[J]科学通报, 1996,(10) . [4] 赵保路.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J]科学通报, 2002,(16) . [5] 梁春穗,李海. 茶叶中铝的来源及溶解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1996,(04) . [6] 高舸陶,锐成. 茶叶中微量元素Cr、Cu、Fe、Mn、Ni、Zn的溶出率及化合态研究[J]卫生研究, 2000,(04) . [7] 黄志勇,经媛元,杨妙峰,孟庆祥,王小如. ICP-MS测定茶叶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溶出特性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5) . [8] 高舸,陶锐. 茶叶中铝的卫生学实验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1,(03) . [9] 蒋建伟,何文珊,严玉霞,岑颖洲. 茶多酚的离体抗氧化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9,(06) . [10] 邓泽元,陶秉莹,李晓玲,何金明,陈义风,褚芳. 茶叶抗氧化功能的研究[J]营养学报, 1998,(03) . [11] 宇莉,马毛弟,黄培林. 贵州茶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与茶叶质量的关系[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1998,(02) . [12] Zhou B, Jia Z S, Chen Z H, et al. Synergic antioxidant effect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with a-tocophenol on free radical initiation of linoleic acid in micelles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2000,2, 2 :785 . [13] Inanami O, Watanabe Y, Syuto B, et al.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atechin protects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neuronul death in the gerbil .Free Rad Res, 1998,29, 29 :359-365 . [14] Zhao B L, Li X J, Xin W J. ESR study on oxygen consumption during the respiratory burst of human polymophonuclear leukocytes .Cell Biol Intern Report, 1989,13, 13 :317-325 .采纳哦

82 评论

推三轮去拉萨

关于茶叶产业机械化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研究 摘要:茶文化作为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国家象征,在我国有着很高的地位,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本文借以英德茶叶产业为对象,通过近年来大量机械化生产的投入,试探讨论茶叶机械化生产的优势与进程,发现优质化生产的措施与对策,进一步研究机械化生产对茶叶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茶叶产业;机械化;经济效益 1 茶叶产业与机械化生产 茶叶产业现状茶是中国特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享誉内外,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它的发展前景与经济价值一直都备受关注。最近几年,健康与养生的观念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茶叶需求量逐年上升,销售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茶叶品质,也逐渐由低档茶发展为高档茶。如何保证产量与质量的平衡成为我们促进茶产业经济效益的新课题。 广东英德县茶产业情况 英德县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辖,地处东经111°55′至113°55′,北纬23°31′至25°12′之间,属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由于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情况,英德县茶叶种植一直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其生产种植的茶叶也一直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其中“英德红茶”更是由于其色泽乌润、入口醇香,深受品茶爱好者的青睐,获得了海内外一致好评。茶叶产业中机械化生产的现状机械化生产在茶产业中应用主要集中在茶园田间生产机械和采后加工处理机械。我国的茶叶产业居于世界前列,而机械化控制却稍显不足,在生产中机械化应用不足30%。当前,少数的规模化茶场在田间生产过程中使用一些挖掘机械、耕犁机与耕整机;相当一部分茶场利用修剪机、采茶机和喷雾器;而日常除草、施肥和茶叶采摘多依赖于人工。同时,在使用机械生产的规模化企业中,茶叶的机械设备有老化落后的情况,无法保证工作效率和择优茶品的实现。虽然这种高科技方式并没有全面应用于我国茶叶生产中,但是越来越多的茶场负责人把目光转向于机械化当中,逐步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确保更高、更快的生产效率与经济价值。2 机械化生产在茶叶产业中的经济意义与现存问题 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传统的茶叶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成本约占总生产成本的80%—90%,而鲜叶原料的采摘又占据劳动力成本的近70%。大宗茶生产中,手工采茶用工总量约占茶叶生产用工量的55%左右[1]。而加强机械化在生产种植中的应用,可以减少劳动总量,降低劳动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用工的不足,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茶叶种植一直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机械化使用也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用工荒的难题,避免了由于采摘不及时导致的经济损失。 提高品质,创造经济效益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潮中,茶叶机械标准化是促进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低成本、名品牌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2]。英德茶叶生产基地有一流的茶叶原料,而在生产种植的过程中常常由于技术的局限掩盖了其特有的品质。我们投入开展机械化进程,可以提高茶叶品质,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促进茶产业规模化发展 茶产业的基本环节主要围绕生产、加工、销售,我们在发展产业经营的过程中制订有效的长远计划,保证在每个过程都能获得相应的收益,确保每个环节都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长远的眼光,注重机械化的应用,确保整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机械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我国茶叶机械设备行业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现存的制造企业均存在制造水平落后、研发能力薄弱、生产条件低下等问题。这些企业在加快前进脚步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解决茶叶品质的问题,致使生产种植出的茶叶存在质量略低的情况。第二,通过对众多茶场的现状分析,我们还发现技术人员与设备创新脱节情况的存在。当前茶场中指导使用机械设备的技术人员并不精通茶叶的基本知识,导致了机械与生产无法顺利融合,令茶叶产出没有办法达到应有的效率。第三,行业机械设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厂家生产的设备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了用户使用的不便利,也让企业增加了维护成本。多家企业在生产统一性能、同一类型的茶机,结构相差无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茶机械的连续化、自动化发展[3]。3 “英德茶”在发展机械化过程中的对策思考 加强培训,宣传新技术 农机宣传部门应该增加相关的技术培训课程,举办多种多样的茶叶种植生产机械技术培训班,经常在企业间、农户间开展设备使用交流座谈,不断完善各种设备的使用技能。与此同时,组织创建先进带头人团队,一方面吸引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加入其中,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已有的技术人员,逐步建立一支有方法、有知识的科技队伍,成为本市茶叶产业机械技术发展的带头人。 重点发展名优红茶的规模化生产位于英德市西郊的茶趣园是茶乡英德的特色景区,茶道之乐会让前来的访客增加对英德茶文化的认识,其中最突出的是“英德红茶”对英德县茶产业的重要性。利用机械设备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茶叶的高产值回报和经济利益的提高,因此,我们更加应该增加名优红茶的规模化生产,让高品质的茶叶更多的出现在消费者眼中,保证茶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这样才能形成茶叶品牌或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增强茶叶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获得良好经济效益[4]。 促进重视程度,加强投资建设,推动茶产业发展 财政及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我市茶叶产业的重视,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优质环境、优良品种和“英德”品牌效应作为基础,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壮大机械化进程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做好上报工作,争取更多的财政补贴,壮大本土茶叶产业的经营规模。整合投资资金,开展购置机械设备工作,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的增长。 4 结论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业内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广必然会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也会增加茶叶的经济效益。在茶园的生产种植过程中,应该以解决机械化存在的不足为根本指向,加大应用机械设备,实现自动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1]毛祖法.机械化采茶的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茶叶,1992(4):31-33[2]郝志龙,谢芬,林郑和.浅谈加工标准化对茶叶竞争力的影响[J].茶叶科学技术,2007(4):11-13[3]朱仁学.国内制茶机械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茶叶加工,2003(1):29-30[4]庞月兰,黄甜,肖文军.论茶叶机械化生产.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11-114

270 评论

相关问答

  • 茶叶种植的论文范文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saiber赛八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论文关于植物种植的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城市广场绿化中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探讨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英文篇名】 Research on Plants Arra

    blue-taste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茶叶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红日出东方,生机勃发日华普照,茶韵东方东卓志出不凡之茶品

    十十十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茶叶的综述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茶文化 名字: 学号: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也发展了几千年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海内外的各界人士。

    baibaicaus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茶叶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于茶文化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服设计与茶文化研究 摘要:饮茶具有

    meiguihualei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