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4

Itisgoodtoforget.
首页 > 学术期刊 > 半生缘对现代文学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活力的维维

已采纳

张爱玲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半生缘》,当然不是指文学技巧,最好的还是《金锁记》,只是对我的口味。在这部小说中,张摒弃了对红楼梦中一些片段的借鉴,从绚烂,追求技巧,转向清新中的淡淡哀伤,渗入骨髓的悲凉,关注的视角也从宅门的恩怨转向都市普通男女的爱情婚姻悲剧,节奏上也不是张爱玲那种絮絮叨叨婆婆妈妈(《倾城之恋》更矫情絮叨)的细腻风格,有一种自然的旋律。坦率的说,《半生缘》不是张爱玲的原创,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也是借鉴的美国普利策奖获奖作家马宽德著长篇小说《普汉先生》,两书不仅情节上类似,结构上也是如出一辙,《普汉先生》中是波士顿和纽约的双城记,《半生缘》中,则是南京和上海。人物关系的设置,更是惊人雷同。普汉对应世钧,玛文对应曼桢,凯对应翠芝,比尔对应叔惠。甚至于一些细节上也是照搬,例如整理行李箱,最后的那句经典台词“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也是翻译自《普汉先生》中那句,“darling , we can't go back。”所以我们谈《半生缘》的结构,其实更多的是谈《普汉先生》的结构,这是张爱玲第一次写长篇,又是自己并不熟悉的平民生活,不如选择捷径,改编一个已经存在的故事(张爱玲经常走这种捷径,《金锁记》中红楼片段比比皆是)。首先,我们知道东西方在结构上的差异,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如此一来,难免让人觉得开头丰富,结尾寥寥。其次,西方小说不以讲述故事见长,强调对人物的心理刻划,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韵味,张爱玲又偏重于氛围的酝酿,难免故事的情节性曲折性欠佳。但是《半生缘》这种取材西方的作品为什么也得到大家的欢迎呢?那是因为张爱玲也写出了那种“苍凉”的味道,原作本来就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张爱玲为了适应新时代,自然不能用华丽的笔墨描写宅门的太太小姐争锋吃醋,这与描写劳动人民的主流背道而驰,所以张爱玲选取了这类普通男女淡雅的日常生活,加上自己的“苍凉的底色”,把一个西洋风味的个人迷茫小说改造成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新旧思想的冲突,颇有鲁迅先生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敏锐视角。曼桢被姐夫强奸之后人物的发展,写出了新时期男女在旧派和洋派之间的挣扎,特别是自以为独立的知识女性,她们有了自己活下去的经济基础,最后不还是回到婚姻的牢笼,情绪的反复渲染,难免使情节拖沓,可是这正好体现了女性那种不甘心堕落,渴望真正”自由和解放“,但是又不得不屈从于种种社会个人因素的矛盾心理。先说女主角曼桢,她是民国新女性,有知识有文化,有着自食其力的尊严和能力,即便是被姐夫强暴,也不会像传统女性那样,为了封建的贞操观,主动嫁给姐夫,而是时时希望逃出姐姐家的牢笼,逃出去之后也不是依赖男人,而是自己教书挣钱,自尊自立,不再是以嫁人为职业的传统女性,这是曼桢超越当时时代的地方。可是她真的从心灵上独立了吗?曼桢掌握了新知识,可是骨子里的那种旧式的封建文化依然存在,自愧于姐姐的舞女身份,用激烈的言语在心爱的人世钧面前辩白,可是,这恰好证明了自己对舞女的评价吗?她害怕这些事情影响自己的爱情,因为在她心中舞女是低下的,用姐姐被迫选择这个理由来掩饰,世钧些许对舞女的轻视,她就如临大敌,仍然是认为爱情双方地位的不平等,自己家有个舞女姐姐就缺乏自信。曼桢对于自己未来的选择如此的不够坚定,为了儿子而活,最终将爱情封存在心底,走进无爱的麻木世界。再说男主角世钧,他不想处在陈旧压抑的家庭,渴望用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是父亲的病重,让他回到了逃避的家庭,撑起了家族的事业,诚然,曼璐的话语有一定的迷惑作用,可是如果他真的爱曼桢,爱的彻底,爱的坚定,爱的自信,他会错过营救曼桢的机会吗?世钧在心情悲痛的情况下,逃避现实,接受家族的安排,与不爱自己,自己也不爱的翠芝结了婚,又重复着自己祖辈父辈的道路,所以有评论家说,世钧的悲剧是“新旧两个时代的断裂所形成的人格断裂的反映,是人自身的两种人格冲突”,只是他最后悲哀的选择了旧的观念,新观念却在心底涌现。世钧是个木讷的人,他不会主动的争取,或者说争取的力度不够,稍微有点挫折,就退回到旧的封建礼教,说他没责任吧,可是也继承家族事业,说他有责任吧,可是对爱情不够担当,说到底是缺乏开拓的精神和决断能力。最后说一下曼璐,家庭的压力让曼璐走向了舞女的道路,也许原来的曼璐善良,温柔,可是迎来送外,逢场作戏,金钱的渴望,使心灵走向污浊,取而代之的是现实的考虑,为自己的后半生生存着想,自私的欲望的膨胀,为了家庭牺牲了许多,可是却无法得到妹妹的认同,心底凶残的劣根,丑陋的人性,悄悄浮现,为了锁住名存实亡的婚姻,宁愿牺牲自己的亲妹妹,何况还有自己的初恋情人张慕瑾关心曼桢,那种我得不到爱情,你也不能得到,那种嫉妒之感,让本来单纯的曼璐走向了性格的异变,似乎又是一个曹七巧。当然,客观来说,张爱玲的长篇确实没有短篇那样出色,不止《半生缘》这类早期的改编的作品,张晚年的《小团圆》,琐琐碎碎,张家长李家短,简直就是妇女们之间的谈资,片段的牵强堆积,根本不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畅的故事。我并不讳言张爱玲的格局很小,选材范围狭窄,这是因为张爱玲有意识的规避国恨家愁之类的宏大题材,转而写不彻底的人,毕竟社会是在变化,而人性是永恒的。文学作品可以有社会的警醒作用,但是文学更重要的是诉诸情感和审美,恰如相声本身是搞笑,而不是教育意义。小说最重要的是讲一个流畅的故事,感动读者,故事的意义反而是其次,否则难免走上庸俗社会学的道路。选择宏大的社会背景,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强调意识形态的时期,自然得到尊崇,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有着人性深度的作品,而这是张爱玲所擅长的。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作家,无法有男性那样社会改造的抱负,我们读来不免有些矫情,不就是男男女女那点事儿吗?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张爱玲在人性方面的挖掘则有鲁迅先生的某些味道。综合来看,张爱玲长篇的问题并不是描述社会不够广泛,似乎也不是关注度不够的问题,更像是对于作品整体的结构把握缺乏那种“高屋建瓴‘的技巧,正如那句话所说“胡宗南,也就是个团长。”张爱玲就是个善于写短篇的小说家,还很善于写剧本散文,这种生活片段的把握游刃有余,冒然构思长篇,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从《十八春》到《半生缘》,早年找个汉奸做丈夫,晚年又找个左翼人士,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于政治本能的漠视幼稚,即便是为了写“读者想看的”,不免有些造作,以庸俗喜剧般的大团圆结局收场。这么看来,饱含凄美哀怨结尾的悲剧性的《半生缘》,才是张爱玲真正想写的故事,才是张爱玲冷眼相看下笔端流露出的真实人生况味。

171 评论

冰雪皑皑

熊秋菊.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 沧桑, 2006,(02) . 秦军,王旭.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人生[J]. 黑河学刊, 2006,(01) . 陈坤. 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审母”情结[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徐娜. 浅析《金锁记》中女性的命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5) . 尹正纯. 张爱玲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分析[J]. 保山师专学报, 2008,(06) . 张英. 浅析张爱玲读者接受心理特点[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闫云霄,马芳. 电影《半生缘》改编的遗憾[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 高园园. 谈《半生缘》的舞台表现手法[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5,(03) .

122 评论

超级无敌暴暴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引子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读后感《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只要幸福。”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留下的只有痛……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缘,妙不可言。用在身上在适合不过了。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顾曼璐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顾曼璐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从一个单纯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沦落为无耻毒妇。悲剧的开始源于为了家庭的生计开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爱的还是那个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的最后还是辜负的张豫谨,她选择了离开,默然地离开,钻进了灯红酒绿。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让她抓住了祝鸿才——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为会就此平静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缘开始了,面对情变,她变得愈加的泼辣,甚至残忍,面对未能添丁而失宠的境地她顿生毒计,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妹妹葬送给祝鸿才这头“禽兽”,而张豫谨在此时选择了死心,明智地找了个女人过上平静的生活。曼璐走了,张豫谨的女人也在六安沦陷时丧生。当初的有情人,一个堕落、离世,一个则选择离开故土……是解脱。是逃避。张爱玲用她那细腻的笔法,冷淡的字句,将骨子里的苍凉贯穿整部小说,以一贯的悲剧结束了这一切的爱恨情愁。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也许,生命本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196 评论

相关问答

  • 半生缘曼璐论文开题报告

    顾曼璐。 只能说此人命苦,有奉献精神,也可叹愚蠢,头脑简单。 她为了家人而去做了舞女,这一点的确显出了她的奉献,刚烈精神。可是她为了自己的一个破老公

    大旺旺。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研究论文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

    密果儿小Y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现代分子生物学论文

    给楼主论文:分子细胞基因组的研究随着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有几千个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几百个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得到了阐明。70年代末以来,采用测定互补DNA顺序

    bigbig米米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半生缘论文知网

    《重读张爱玲》 上海书店出版社由陈子善教授所编,夏志清、李欧梵、刘绍铭、陈建华等多位名家著述的《重读张爱玲》,这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4部张爱玲研讨会论文集。本书收

    腾瑞水暖卫浴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现代家庭杂志上半月

    英语 《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数学 《数学教学通讯(学生版)》 、 《中学生数学》世界教育信息 全球教育展望 外国教育研究 外国中小学教育 教育科学 教育

    兔几小兔几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