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woman
一、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提前实现了本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但是近20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西部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严重制约着西部经济的发展。正是由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但是西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如何在开发西部经济的同时,以可持续的方式建设西部的生态环境,是关系西部大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敦煌生态的恶化已呈加剧之势,人类奇观月牙泉面临干渴的危险。生态环境的恶化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据专家介绍,缺水导致的沙漠化加剧了莫高窟文物保护的难度。在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壁画和彩塑出现了起甲、空鼓、变色、酥碱、脱落等问题。历史明确记载了许多绿洲和城市被掩埋在百尺黄沙之下的例子:已经被黄沙取代的丝绸之路西出阳关以后的路段,还有现代人尚且知道的楼兰古国、罗布泊……,以及已鲜有人知的且末、精绝、若羌、寿昌……这些绿洲、古城大都因为河流挟带大量泥沙、上游破坏植等原因被毁灭。古楼兰的消失是最有代表性的,当鄯善的居民兴修水利,迫使孔雀河、塔里木河不复流入浦昌海,造成水源断绝,楼兰被弃时,一处闪烁在丝绸之路上的绿洲终于消失。据笔者调查得知,敦煌天然林由建国初期的219万亩锐减到现在130多万亩,减少了40%;胡杨林仅存14万亩,减少了67%;可利用草场减少77%,且现存草场不同程度地存在沙化和盐碱化的现象。敦煌的湿地以平均每年2万亩的速度在消失;土地沙化面积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增加。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湖西北角已被10多平方公里的沙丘包围,湖区的沙滩盐渍化严重,鸟岛周围满目黄沙。鸟岛在20多年前还是一个湖中孤岛,1978年成为三面临水的半岛,而现在已成为离湖岸几公里的陆岛了。湖南部黄河段,草场向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明显,退化面积迅速增加。海晏县青海湖畔的沙龙已经向湟水河谷移动,根据6年前的数字,青海湖周边区域内现有沙漠化面积万公顷,天然灌木森由以前的34万亩锐减为现在的14万亩。敦煌、青海湖只是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一个缩影。可喜的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西部地区又是长江、黄河等重大江河的发源地。上游的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危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近年来,长江、黄河水灾不断,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林草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涵养水份能力降低。据不完全测算,贵州、四川、重庆每年流人长江的泥沙量有6亿多吨,占长江上游输沙量的六成多;每年冲走的泥沙使河水变浑,水质变坏,使河床渠堰淤高阻塞,河道扩展,河水泛滥,不少耕地冲毁不能复耕,万年形成的沃土,被洪水毁于一旦。 我国西北地区又是全球四大沙尘暴区之一,是现代沙尘暴高发区。甘肃省除了绿洲之外有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1 428.9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31.8%,环绕绿洲而形成的风沙线长达1 600公里,并广布在千里河西走廊……从青藏高原到河西走廊,从云贵高原到八百里秦川,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草场退化,林木减少,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的现象。我们拥有的极其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正在危及着全国生态环境改善的大局。二、西部生态恶化的原因西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破坏自然法则。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人类杜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中国,从远古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到五十年代末对“人定胜天”的自信和对“科学技术”的推崇,进一步到“天人台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确定,是一个艰难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每一步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方面要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则制造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结局换取的。(1)自然因素:由于大部分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异常干旱,湿地的水源上游又进行截流开发,造成河流断流,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整个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的雪线逐年升高,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祁连山地的冰川大幅度退缩,有些地区退缩速度每年达16米以上。因此,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各内陆河流出山径流量逐年减少,已由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亿立万米,下降到20世纪末的56亿立万米左右,减少了17%以上。(2)人为因素:据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料统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疏勒河、党河上游建坝截流,地处下游保护区段河水断流,因失去滋养水源,湿地萎缩,天然植被衰退,灌丛大量枯死,河流沿岸胡杨林失去再生能力。如内蒙古自治区与甘肃省酒泉交界的地方,有个小镇叫额济拉旗,那里成片成片的胡杨林死亡就是活活的例子。其二是超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补排失衡,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据敦煌水利资源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建国初期与1998年相比,地下水净补量减少了亿立方米。比如,敦煌的阳关镇被誉为我国的“第二个葡萄沟”。近些年由于葡萄价格的一路飚升,阳关林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并将大片防护林砍伐种植了葡萄,使敦煌的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逐年增多,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挑战。 这些由人为原因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在我国西部的陕西、宁夏、内蒙等地屡见不鲜。这些都与人类的生存环境背道而驰,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的法则,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经济学家认为,环境和整个经济是不可分的,环境恶化不是扶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基于某些社会的经济的原因。在中国,长期以来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加区别,认为发展即是增长。改革开放后,国家对西部地区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粮棉基地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这些开发无疑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这种主要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能源作为获得经济增长的手段,具有浓厚的政府行为和计划经济的色彩。近几年随着国家提高粮食价格,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又出现了一股开荒热,真正的荒地开垦所剩无几,拖拉机开进了林地和草场。所有这些对西部生态环境均造成了极大损害。三、要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与西部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应采取以下方面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将生态做为西部开发切人点的决策是科学和现实的,因为西部的生态环境已极其脆弱且又危及着整个中国的生态,是西部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因为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长久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西部地区人口多,底子薄,生态环境压力大。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的1/4,而环境所受的压力确是世界平均值的四倍以上。如果我们不珍惜和保护这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使其失去生物能力或者降低生物生产能力,人民的生活问题将受到很大影响。我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加入了WTO后对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的环境保护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一)、避免走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路子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走过的弯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发展经济,走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开展节水运动,杜绝浪费。(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要改变以往水资源开发利用只考虑工农业及城乡用水,不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做法。要保护水资源,充分发展污水处理技术,将污水作为一种水资源开发利用,努力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三)、搞好水利扶贫工作西部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在脱了贫的人口中每年还有15%~20%返贫,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水资源。(四)、保护西部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西部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西部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必须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社会生产力才会得到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严重威胁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威胁着中华民族的长远生存与发展。历史不应也不允许再重演,更不能在更大力量的推动下让更严重的不良后果重演。因此,西部大开发应树立新的开发观,新的资源观。西部大开发应树立可持续发展开发观。实施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中国21世纪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西部发展摆脱目前经济系统、社会发育系统和生态系统脆弱的困境,不能再继续使用传统的开发方式,而需要寻求摆脱困境的新战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意义十分重大。
黄二小要奋斗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余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探索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进步协调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把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纪头10年,力争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重点地带开发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教育和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加强,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养鱼的老头
一楼的回答的太棒了 加油! 一、 填空 1、发展规律 动态 2、欠发达 欠开发 3、封闭 4、重庆 云南 广西 5、喀斯特地貌 6、山地 丘陵 7、亚热带湿温润季风气候 8、降低 9、长江 珠江 乌江 北盘江 10、 黔东南 11、六盘水市 毕节地区 12、4 3 2 88 13、经制州 藩国 14、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二、单选 1A2C3D4A5A6B7D8D9C10A 三、多选 1ABCD2ABCD3ABC4ABD5ABC6ABD7ABC8ABD9ABCD10ABD 四、问答题 1、有利方面:一是多种土地类型与多种气候类型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二是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三是多种矿产资源与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优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高能耗的原材料开发体系。四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山、水、洞、林珠联璧合的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 不利方面:一是自然生态比较脆弱。二是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水土资源不配套。三是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2、贵州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植物奇妙无穷,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博得了“公园省”的美称。 (1)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2)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 (3)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4)森林美景多 (5)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 3、一、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永乐十一年(1413)思南宣慰司与思州宣慰司使田琛执拿送京问罪。随后,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司(省一级的行政机构)统辖,贵州正式成为全国13个行省之一。 二、在贵州大规模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明代的屯田,极大的推动了贵州的开发。大批移民进入贵州,开垦了大量土地,同时将外地的农耕技术带进贵州,兴修水利,推广牛耕,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4、“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与紧迫性的估计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 (1)“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产业结构(2)“三线建设”极大的改善了贵州的交通通信条件 (3)“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生产力布局(4)“三线建设”极大的增强了贵州的科技实力 但“三线建设”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要准备打仗”,立足于“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不可避免的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的影响;为了争时间、抢速度,许多项目仓促上马,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损失。加上高度集权、“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5、目标:即5年打好基础,10年重点突破,15年初见成效,把贵州建设成为大西南南下出海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然风光与名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建立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名族团结,山河秀美”的新贵州。 成果:(1)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3)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4)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5)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6)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大懒猪001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002年末人口亿人,占全国的。2003年 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侯德强 林志刚)记者从青藏铁路公司了解到,青藏铁路通车运营两年多来,青藏铁路公司投入4800多万元用于高原铁路卫生保障工作,实现了“职工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患病旅客得到及时救治”的卫生保障目标。 青藏铁路公司有关负责人李力介绍说,结合青藏铁路在高原运营的特点,青藏铁路公司严格实施进出藏旅客《健康申报卡》制度,把不适宜高原旅行的旅客劝阻在车下。在车站和列车上配备了相应的医疗设施和应急预案,由列车工作人员组成的卫生小组可以为出现高原反应的旅客及时提供医疗咨询和救助;建立起覆盖全线的医疗体系,设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协调机构,确保患病旅客得到最及时的医疗救助。 据了解,在配备有供氧装置的进藏列车上,车内氧气浓度可达23%到25%,完全能够满足旅客高原旅行对氧气的需求。(完) 从西部地区“十大工程”,到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从西气东输,到西电东送工程的稳步实施;从西部地区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到铁路、公路建设的全面启动;从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正在广大西部地区扎扎实实地推进。 2000年,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开工了“十大工程”,即宁西铁路、渝怀铁路、西部公路建设、西部机场建设、重庆轻轨、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青海 30 万吨钾肥工程、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等。与此同时,去年还开工建设了一批配套项目。现在这些项目都在顺利建设中。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4、城
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色彩!西部世界上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出勃勃的生机,现在我们就来走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是季刊,社会科学版是双月刊,目前两个版都不是核心期刊(中文核心和人文社会科学核心),但在上面发表的论文曾被《
答:民间资本白皮书的李硕编著就只是个人对大开发思考的著作,只要著作的书能著述对社会当前的影响,花点RMB委托出版社就可以出版。纯个人著作的没有什么权威影响。真正
不是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的确认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