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xiaoyan85
莫宣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岩石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1938年12月出生于广西融水,籍贯广西融水。1953年,莫宣学报考了南京地质学校(2000年已并入东南大学) ,接受了较系统和严格的地质勘探专业训练。 1956年,莫宣学保送进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学者。1986-1990,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1990-, 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93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在学术机构任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七、十届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1996-2006期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996)。中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学会地球内部化学与火山学委员会副主任(200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5)、《高校地质学报》副主编(1995-)、《岩石学报》副主编(1999-2001)及编委(2002-)、《Geoscience Frontiers》主编。《岩石矿物学杂志》副主编(2009-)、《Himalaya Geology》编委(1999-)、IGCP430 Steering Committee Executive Member。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SEG)副主席,负责亚洲区事务。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
喵喵咩咩喔喔
1 前寒武纪高压地体及其构造意义在华北克拉通发现了早前寒武纪形成的高压高温麻粒岩-退变榴辉岩地体,改变和修正了由于一般认为早前寒武纪地壳的地温梯度比显生宙高,因此不存在高压变质带,也不存在与显生宙可以对比的构造机制的传统看法。这些高压岩石的变质历史,指示了和显生宙碰撞造山带类似的成因,同时它们很高的温度又明显与显生宙碰撞造山的机制有差别。2 早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的时代、沉积环境与找矿方向的新认识通过对在地球早期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在地质历史上没有重复的代表性岩石“条带状铁建造(BIF)”的研究,提出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建造引人注目地与世界其它克拉通地区不同,即主要形成在太古宙而不是早元古代;不仅出现在绿岩带中,也大量出现在高级变质岩区。这一研究对于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和找矿方向都提出了新的看法。3提出华北早前寒武纪陆壳经历了由垂直到横向转变的三阶段构造模式通过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重大事件的厘定,提出华北早前寒武纪陆壳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由垂直到横向转变的三阶段构造模式:(1) 华北克拉通的地壳主要形成于29-27亿年,增生方式以古老地核为中心垂向生长;(2) 26-25亿年发生微陆块间的拼合,基本形成了现今规模的克拉通。 (3)华北克拉通最强烈的变质事件发生在亿年左右,并随后进入华北准地台的地质阶段。 1 建立了华北早前寒武纪下地壳剖面,具有稳定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层,代表最下部地壳,比国外等经典前寒武纪下地壳剖面更完整,主要组成是麻粒岩相的中酸性片麻岩及辉长质岩墙(体),其波速和现代下地壳基本相同。2 提出华北克拉通之下的现今下地壳可能已经部分或大部分被中生代形成的辉长岩下地壳置换。新生代玄武岩中的麻粒岩和石榴石辉长岩捕虏体代表了现代下地壳,它们是以板底垫托形式在深部形成的辉长岩,时代在140-120百万年;还有的捕虏体是中生代强烈叠加变质的前寒武纪下地壳麻粒岩。说明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下地壳有大规模置换,由此论述了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下地壳的行为与作用。 通过对显生宙造山带的研究,提出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变质机制具有本质性差异,其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壳的地热梯度在早期与现代有很大不同,并且在地质历史上不具重复,这也指示了早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大陆动力学机理是存在差异性的。他先后参加、主持过国家、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基金委的多个重大、重点和面上的研究课题,主持和参加过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朝鲜和韩国等国的多个国际合作项目。他担任9个国家与部门的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和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学术顾问;“岩石学报”主编和2个国际学术刊物和10个国内学术刊物的副主编、编委;国际冈瓦纳研究会执行委员(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榴辉岩委员会委员以及3个中国一级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
地板中的神话
翟明国,男,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7年12月生于河南济源,籍贯河南济源。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82年、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在华北发现古老高压麻粒岩-退变榴辉岩变质地体,对于理解地壳的早期形成和板块构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华北条带状铁建造的时代与构造环境的研究,在早前寒武纪的地质环境、大气和海洋的氧化状态方面提出新的看法;建立了华北早寒武纪下地壳剖面,提出华北东部大部分下地壳在中生代被置换,并引发了大规模金矿成矿作用;通过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重大事件的厘定,提出了华北早前寒武纪陆壳经历了由垂直到横向转变的三阶段构造模式。先后参加、主持过国家、中科院和国家基金委的多个重大、重点和面上的研究课题,主持和参加过与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朝鲜和韩国等国的多个国际合作项目。担任9个国家与部门的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和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学术顾问;《岩石学报》主编和2个国际学术刊物和10个国内学术刊物的副主编、编委;国际冈瓦纳研究会执行委员(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榴辉岩委员会委员以及3个中国一级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至2008年底,发表论文190余篇,SCI收录论文112篇(第一作者38篇,非第一署名通讯作者41篇),EI文章23篇,主编和参与写作专著(论文集)29部,科技报告9部;SCI文章引用2807次,作为主要参加者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99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笔者曾著文回顾50年来的中国变质岩石学的进展[1]。进入21世纪,传统的地质学正在转向
李尚林1 杨补旺2 袁华钵3 于景春1 赵寒冬4 李瑞清4 汪晓燕3 (1.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 101149;2.内蒙古地质调查院,呼和浩特 01
28. Zhang XH, Xue FH, Yuan LL, Ma YG, Wilde SA. 2012. Late Permian appinite-gran
(2000年以后发表的主要论文,*示通讯作者)马英,关瑞章,郭松林,等. 鳗鲡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徐斌研究员主要承担草原植被生态遥感监测、草原沙化和退化遥感监测 、草地资源规划评价和草原沙化治理等多方面的任务。主持项目和课题等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