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2

优氧V美
首页 > 学术期刊 > 普洱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嗷哟嗷哟

已采纳

茶叶独特的香气怎么产生的?——周聘号普洱茶老周来告诉你有人说:“茶地里种香樟树,茶叶就有香樟味;地里长兰花茶就有兰香味,施芒果皮就会有芒果味……”。这是没有科学依据,按照这种说法在茶地施羊粪就会有羊粪味。茶叶所谓的香气是指茶叶中的芳香物质。芳香物质,也称"挥发性香气组分(VFC)",是茶叶中易挥发性物质的总称。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所谓不同的茶香,实际是不同芳香物质以不同浓度的组合,表现出各种香气风味。即便是同一种芳香物质,不同浓度,嗅觉表现出来的香型都不一样。茶叶中的芳香物质主要有中低沸点和高沸点两大类。中低沸点的芳香物质,如青叶醇具有强烈的青草味,杀青不足的晒青毛茶往往具有青草味;而高沸点的芳香物质,如苯甲醇、苯乙醇、茉莉酮和芳樟醇等,都具有良好的花香,它们主要是鲜叶经加工形成的。根据气相色谱分析,茶叶芳香物质的组成包括十一大类,香气成分约300种: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酯类、内酯类、酚类及其衍生物、杂环类、过氧化物类、硫化合物等。研究认为茶树鲜叶中的香气成分主要是以香气配糖体的形式存在。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土壤物质不同,同种茶类,产于不同的地区,也具有不同的香气物质。

215 评论

guyanni1987

导读:香气,是普洱茶品饮过程中,茶友们尤为看中的品质特征。不管是干茶香、挂杯香或杯底香,在茶友们口中总能品鉴得头头是道。那普洱茶香气如何产生,又有几种常见的香气呢?

坊间关于普洱茶香气的形成,有许多天马行空的“遐想”。比如枣香是茶树与枣树间种,兰香是茶园中有兰花,樟香是茶园中有樟树(甚至是茶叶压饼后与樟木共同存放??个中种种,不一而足。

实际上,普洱茶的香气来自于茶叶自身的内含物质、工艺制程以及仓储转化的协同作用,绝非是靠着想当然的混种沾染。茶友在品饮普洱时会用自己记忆中最为类似的味道对茶汤香气进行勾勒,故而有了樟香、枣香、参香等对普洱香气的描述。

1、樟香

香港仓储茶品,青壮叶生茶在一定时间的高温高湿存储与退仓后,茶汤所产生的特有香气。若茶品年份较短入、仓较轻则为清樟香,若年份较老、仓储较轻称之为野樟香,若为三十年以上老茶入仓较轻则称之为淡樟香;樟香,与兰香、参香等可以说是香港仓储的特有仓味。

2、兰香

同樟香形成原因,坊间称稍有年份、入仓较重的生茶,茶品受温湿度影响较大,汤色相对较深、叶底颜色亦深,但还不至于黑硬。

3、参樟香

青壮叶熟茶置入高温湿仓环境,刚出仓时茶菁特有的类似樟香参香混合的香气。

4、参香

基本上为茶叶木质化香气,以陈年老熟茶居多。青壮叶茶品经过高度湿仓,或是轻中度湿仓经长时间退仓后,茶汤产生类似人参香气,尤其冷汤更为接近。单纯渥堆工艺,难以产生参香。

5、枣香

老叶或级外茶经过轻度渥堆、轻度湿仓处理后,在没有入仓或很轻的仓储下茶汤产生的类似红枣干的香气,尤其在某些特殊茶区容易出现。

6、龙眼味(桂圆味)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青壮叶轻发酵渥堆茶品,如早期7562、7563、8592、凤凰熟沱、临沧熟沱等,在没有入仓的情况下,茶菁味道类似龙眼干的味道。近年来渥堆熟茶发酵度较高,整体制作工艺也有所改变,桂圆味已经少见。

7、荷香

特级或细嫩芽熟散茶经过轻发酵渥堆、轻度湿仓处理,退仓干燥后,茶菁所产生类似干燥荷叶香气。近年因工艺改变,也较少见熟茶荷香。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此文章为英德姐妹茶庄的懂茶妹整理发布,转载请说明,特此声明!】有任何问题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懂茶妹交流哦~

记得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哦,更有机会获得2017新茶体验装,还等什么快去评论区留言吧,留言越多机会越多哦

349 评论

米莱vicky

发表论文50余篇,近5年发表论文如下:[1] 周红杰,李家华等.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茶叶科学, 2004, 24(3):212-218[2] 周红杰,李家华,甘月明等.普洱茶渥堆过程化学成分变化与品质形成的关系.茶苑,2004(1):6-8[3] 赵龙飞,周红杰.酵母菌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25(4):29-32;安文杰.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2):114-117;陶勇.普洱茶酒生产技术研究.中华医学论坛,2005,23:56-57;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现代研究探讨.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29-234;茶多酚的保健功效.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35-240;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4] 周红杰,龚加顺,赵龙飞等.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13-223[5] 袁文侠,周红杰.渥堆过程中茶多酚含量变化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24-228[6] 龚加顺,周红杰,张新富,宋姗,安文杰.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茶叶科学,2005,4[7] 周红杰,龚加顺,赵龙飞,安文杰,袁文侠.云南普洱茶的学科地位和现实意义.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普洱茶专辑,2006增刊,21 Sup:38-44[8] 周杨,胡小静,周红杰,张新富,龚加顺.云南普洱茶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变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9] 赵龙飞,徐亚军,周红杰.微生物固态发酵提高普洱茶品质风味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4[10] 周红杰,龚加顺.云南普洱茶的养生机制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普洱茶专辑 2006增刊,21 Sup:98-103[12] 周红杰,龚加顺,安文杰,袁文侠.云南普洱茶中风味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普洱,2007,2[13] 龚加顺,陈文品,周红杰,董兆君,张以芳.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茶叶科学,2007,3[14] 周杨,段红萍,胡小静,周红杰,张新富,龚加顺.云南普洱茶多糖提取工艺及翻堆样中含量测定的研究.食品科技,2007,6[15] 刘本英,周红杰,王平盛,安文杰.茶叶灰分和水分与品质关系.热带农业科技,2007,3[16] 赵龙飞,徐亚军,周红杰.黑曲霉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生长特性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10[17] 张春花,单治国,周红杰.云南普洱茶加工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茶叶通讯,2008,1[18] 张新富,龚加顺,周红杰,吕才有,胡小静,周杨.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食品科学,2008,4[19] 周红杰,张春花,单治国.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5(1)[20] 张春花,周红杰.对云南普洱茶专利技术发展的研究.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5(1)[21] 张春花,单治国,周红杰.云南普洱茶加工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茶叶通讯, 2008,01:7-9+13[22 张新富,龚加顺,周红杰,吕才有,胡小静,周杨.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食品科学, 2008,04:230-233[23] 张冬英,黄业伟,袁文侠,周红杰.普洱茶渥堆中α-淀粉酶抑制剂含量变化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8,21(5):1282-1285[24] 赵明, 马燕, 周红杰等. 他汀体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9,30(3):122-126.[25] 张春花,单治国,周红杰等. 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茶叶科学, 2010, 30(4):251-258.[26] 周斌,任洪涛,周红杰等.云南9个产地台地茶与老茶树香气成分对比.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54-60;[27] 魏珍珍,赵明,周红杰等.比色法测定茶叶GABA含量的可行性研究.江苏农业学报.2011,22(8):56-58;

353 评论

金德易BOSS

1.《中国茶树栽培学》(参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中国茶产品加工》(参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Economic Crisis in Tea Industry》(参编),Studium Press LLC, USA, 2008。4.《种茶技术100问》,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5.2009-2010茶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Free Radical Scavenging Effect of Pu-erh Tea Extracts and Their Protective Effect on Oxidative Damage in Human Fibroblast Cells,J. Agric. Food Chem.,2006,54 (21) .2.The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an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 Science,2004, 3(3&4).3. Tea Plantation Industry and Trade of China, The Assam Review & Tea News,2002,91(8). 1 高密度石磨粉碎对绿茶理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谭俊峰; 彭群华;林智; 吕海鹏; 郭丽 食品科学 2010-09-012 ISO方法与常规方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总量及儿茶素组分上的差异比较 吕海鹏;林智; 谭俊峰; 郭丽 分析试验室 2008- 12-153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王力; 蔡良绥;林智; 钟秋生;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茶叶科学 2010-04-154 基于双磁法的茶叶中磁性物质检验的可行性研究 郭丽;林智; 吕海鹏; 谭俊峰; 邵青; 彭群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3-105 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谭俊峰; 金华强; 黄跃进; 彭群华; 邵青; 沈希;林智茶叶科学 2010-06-156 茶叶香气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王力;林智;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2010-08-017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甲基化分子修饰 吕海鹏; 孙业良;林智;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2010-08-018 全球茶叶市场现状和展望——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第19届会议的报告 封槐松; 陈宗懋;林智; 尹晓民 中国茶叶 2010-08-159 机制扁形名优茶加工工艺流程试验初报 郭丽; 谭俊峰;林智; 吕海鹏 中国茶叶 2009-03-1510 东方美人茶和铁观音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钟秋生; 吕海鹏;林智;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2009-04-1511 普洱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吕海鹏; 钟秋生; 王力;林智茶叶科学 2009-04-1512 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研究 吕海鹏; 钟秋生;林智茶叶科学 2009-06-1513 2003~2007年注册茶保健食品的情况分析 李靓;林智;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4-1014 茶氨酸改善小鼠睡眠状况的实验研究 李靓;林智; 何普明; 韩铨; 阮征;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2009-08-0115 超高压处理对绿茶汁品质的影响 陈小强; 苏丽慧; 叶阳;林智; 王川丕; 谭俊峰 食品科学 2009-09-0116 花香型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 郭丽; 谭俊峰; 王力; 吕海鹏;林智; 邵青; 唐妙火 浙江农业科学 2009-10-1117 UML在茶叶加工专家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 吴洁; 沈希; 金华强;林智茶叶 2009-09-1018 茶叶中EGCG3″Me的分析方法研究 孙业良; 吕海鹏;林智; 黎星辉 茶叶科学 2009-10-1519 超高压处理对茶多酚提取率和抗DPPH自由基活性的影响 谭俊峰;林智; 吕海鹏; 郭丽; 彭群华; 邵青 食品科学 2009-09-1520 从茶叶抗病毒的研究——谈茶氨酸的生产与应用前景林智中国茶叶 2003-06-2521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研究 苗爱清; 舒爱民 ; 伍锡岳;林智; 胡海涛; 蒋迎 中国茶叶 2003-08-2522 绿茶初制工艺对饮料加工特性的影响 尹军峰;林智; 谭俊峰; 袁海波; 俞光兵 茶叶科学 2005-09-3023 绿茶初制工艺与饮料适制性的研究 尹军峰;林智; 谭俊峰 饮料工业 2003-07-3024 厌氧处理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及其品质的影响林智; 林钟鸣; 尹军峰; 谭俊峰 食品科学 2004-02-1525 茶多酚对蛋鸡生产性能、脂类代谢及蛋品品质的影响 楼洪兴;林智; 王友明; 卢福庄; 谭俊峰; 尹军峰; 杨钟鸣 茶叶科学 2004-06-3026 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尹军峰;林智; 谭俊峰; 汤玉平 中国茶叶 2004-06-2527 茶氨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林智; 杨勇; 谭俊峰; 尹军峰; 成浩; 杨贤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4-10-3028 鲜叶微波杀青过程中的热效率分析 叶阳; 袁海波; 尹军峰;林智茶叶科学 2004-12-3029 茶多酚干废液对猪生产性能及猪肉品质的影响林智; 楼洪兴; 王云龙; 华卫东; 谭俊峰; 尹军峰; 郑汝龙 饲料工业 2004-10-0530 降低砖茶氟含量技术研究初报林智; 舒爱民; 蒋迎; 傅尚文; 文建辉; 周兴长; 刘杏益 中国茶叶 2002-02-2531 γ-氨基丁酸茶(Gabaron Tea)降血压机理的研究林智; 大森正司 茶叶科学 2001-12-1232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尹军峰;林智茶叶科学 2002-06-2533 γ-氨基丁酸茶成分对大鼠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活性的影响林智; 大森正司 茶叶科学 2002-06-2534 茶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因子及系列茶树专用肥的研制 韩文炎; 阮建云;林智; 吴洵; 许允文; 石元值; 马立峰 茶叶科学 2002-06-2535 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谭俊峰; 金华强; 黄跃进; 彭群华; 邵青; 沈希;林智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09-2636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王力; 蔡良绥;林智;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钟秋生 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09-2637 茶叶中磁性物质检验的一种新途径:双磁法 郭丽;林智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09-2638 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技术研究林智; 尹军峰; 吴剑民; 汤玉平; 谭俊峰; 权启爱 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10-0139 不同纯度茶多酚对蛋鸡产蛋性能、血脂含量及蛋品品质的影响 楼洪兴;林智; 王友明; 卢福庄; 华卫东; 谭俊峰; 尹军峰; 杨钟鸣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08-0140 普洱茶提取物自由基的清楚能力及对HPF-1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揭国良;林智; 张龙泽; 吕海鹏; 何普明; 赵保路 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6-10-0141 浙江省绿茶的微生物、重金属和磁性物污染情况研究林智; 叶阳; 罗列万; 谭俊峰; 吕海鹏; 郭丽; 陈丽燕 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09-0142 茶叶儿茶素组分HPLC测定中的提取方法研究 吕海鹏;林智; 郭丽; 谭俊峰 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07-0143 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加工技术研究林智; 尹军峰; 吴剑民; 汤玉平; 谭俊峰; 权启爱 食品科学 2006-03-1544 普洱茶的抗氧化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林智; 吕海鹏; 崔文锐; 折改梅; 张颖君; 杨崇仁 茶叶科学 2006-06-1545 茶树种质资源EGCG3Me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吕海鹏; 谭俊峰;林智茶叶科学 2006-12-1546 低咖啡碱茶加工工艺及其关键设备林智中国茶叶 2007-02-1047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吕海鹏; 谷记平;林智; 郭丽; 谭俊峰; 彭群华 茶叶科学 2007-02-1548 茶氨酸生物合成工程菌构建 王贤波; 王丽鸳; 成浩; 周健;林智茶叶科学 2007-02-1549 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研究 吕海鹏 ;林智; 谷记平; 郭丽; 谭俊峰 茶叶科学 2007-05-1550 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东方; 何普明;林智食品科学 2007-05-1551 龙井茶品质化学成分在炒制中的变化研究 郭丽;林智; 谭俊峰; 吕海鹏; 姜爱琴 浙江农业科学 2007-06-1152 超高压对茶鲜叶的细胞结构、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谭俊峰;林智; 郭丽; 吕海鹏; 彭群华; 邵青 食品科学 2007-09-1553 茶树鲜叶摊放工艺参数研究初探 叶阳;林智; 尹军峰; 权启爱; 罗列万; 袁海波 中国茶叶 2007-08-1054 γ-氨基丁酸茶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林智; 杨钟鸣; 权启爱 中国茶叶 2007-08-1055 茶叶儿茶素组分HPLC测定中的提取方法研究 吕海鹏;林智; 谷记平; 郭丽; 谭俊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06-1556 高温蒸汽处理对绿茶中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影响 吕海鹏;林智; 郭丽; 谭俊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10-0557 鲜叶自动化摊放贮青机研制 叶阳;林智; 尹军峰; 权启爱; 罗列万; 袁海波; 吴利方 中国茶叶 2007-10-1058 水分测定仪在茶叶上的应用可行性探讨 郭丽;林智; 邵青; 吕海鹏; 潭俊峰 福建茶叶 2007-09-1559 名优绿茶清洁化生产线关键设备研制 叶阳;林智; 尹军峰; 权启爱; 罗列万; 袁海波; 吴利方 中国茶叶 2007-12-1060 香味茶加工原理及工艺林智; 黄国资; 陈栋; 陈德新 中国茶叶 2008-01-1561 茶叶中的EGCG3″Me研究 吕海鹏;林智; 谭俊峰; 郭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10-3062 茶叶中EGCG3″Me的研究与开发 吕海鹏;林智; 谭俊峰; 郭丽 食品工业科技 2008-12-2563 冷水冲泡型茶叶加工方法林智; 谭俊峰; 吕海鹏; 郭丽 中国茶叶 2008-02-1564 绿茶中的GCG研究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谷记平;林智茶叶科学 2008-04-1565 普洱茶提取物对高糖作用下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保护作用 揭国良; 何普明; 张龙泽; 赵保路; 吕海鹏;林智食品科学 2008-04-1566 普洱茶抗氧化活性成分的LC-MS分析 东方; 杨子银; 何普明;林智中国食品学报 2008-04-1567 超高压处理对红碎茶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谭俊峰; 郭丽; 吕海鹏; 彭群华; 邵青;林智食品科学 2008-09-1568 VA 菌根对茶树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林智茶叶科学 1993-04-0269 低丘红壤茶园的磷素营养及转化(英文) 俞永明; 吴洵; 王晓萍;林智茶叶科学 1989-04-0270 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林智; 吴洵; 俞永明 茶叶科学 1990-07-02 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

214 评论

相关问答

  • 普洱茶的茶多酚检测论文

    普洱茶功效的现代研究共列术这20项,即减肥、降脂、防治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降压、搞衰老、抗癌、降糖、抑菌消炎、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抗辐射、兴奋中枢神经、利尿

    萝卜的破哥哥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普洱茶营销策略的研究的论文

    摘  要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这个大舞台。华为公司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代表,其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策略对中国企业

    我是阿晨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普洱茶存储研究论文

    是可以在表面去裹一层保鲜膜的,然后把它放到一些比较凉的地方,需要注意在存放的时候,最好还是应该放的高一些,而且一定要做好密封,才不会让本来的味道丢失,才能保存很

    wuli小拧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香料成分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长干;黄翀;;以松节油为原料合成香料[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共引文献】

    datang120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普洱茶毕业论文范文

    这个 自己写吧 如果随便的 就谢谢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如果要有深度 就多加一点 历史 数据等

    雪蓝的枫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