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周林频谱仪
面对苦难------摘自《面对苦难》 周国平“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漠无际的苍穹。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谈不上什么正义感。 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对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越发感到了生命的卑微。没有上帝来拯救我们,因为这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下的。我们愤怒,但无处泄愤;我们冤屈,但永无伸冤之日;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往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的,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这是第二次看《活着》。第一次看完后,我已经哭得一塌糊涂,毕竟是经历得太少了,书中福贵的生活足以摧毁我心中所有的光明。但很奇怪,我又不觉得他有多悲惨,甚至有时候还能感到一丝存活的愉悦,那时我觉得,人生可以过得像他那样也无悔了,甚至到现在,我还是这样想的,但是此时,我想到的却是另外的一些东西:命。当我读完《百年孤独》,读完《活着》,我深信宿命。其实也不觉得自己是悲观主义者,只是现实和理念是不同的。世界是被感知,而不是被认知的。什么都已冥冥注定,甚至连我们努力的念头也是,全部已有定数。但是,我们还是活在生活中,尽管有时真实的东西和我们所做的一切背道而驰,但我们还必须努力,因为我们还生活着。假如不遵循生活的道,那么恐怕我们连思考的权利都会失去。看完《活着》,脑海里萦绕不去的是那一条通向城里的小路。忘不了福贵他爹蹲在粪缸上眯着眼睛看的那条路,忘不了福贵他娘扭着小脚一深一浅走过的路,忘不了家珍穿着水红色旗袍走过的路,忘不了凤霞无声扯着福贵衣袖走过的路,有庆提着鞋子跑在那条满铺白雪的路,还有福贵牵着老牛,把影子拖得好长好长的那条路。 路永远是那条路,不同的是,路上走的人不同了。福贵没有选择。在年轻的时候,总觉得人生是一场游戏,总想胜出,但到后来,一波又一波的苦难扑面而来,还没有做好准备,一切已成定数。到后来,才恍然发现,这不是场游戏,永远不会有输赢。我们没有选择,只有一直,一直走下去。所以,福贵在讲述自己的时候,他不会悲伤。那不是苦难,也绝非幸福,仅是我们要面对的生活。只是一条路,一条只能走一次的路。走在路上的人,也许会满心苦痛,停滞不前;也许会灿烂微笑,不断奔跑。尽管通向的都是同一目的地,但我仍然回选择后者。然后到终点的时候,再把所有的泪水倾盘倒出,用另一种平淡的声音讲述活着的故事。生活还在不停的进行着,可我还活着,还有勇气的活着,不知为什么还活着,是为了父母吗,是为了一天三顿饭吗,还是为这行尸走肉一百多斤的躯体而活着,很痛苦,很痛苦自己什么都没有,很痛苦这个圈,这个生活圈,丑陋的嘴脸,丑陋的金钱下的自贱的人格,让我感觉这个世界是百眉横生没有爱的滋味,没有情的交往,只有利益,除了利益还是利益,交往中看谁对谁好,如果不好就百般没有好脸色看,真是无奈的社会,无奈的交际圈!我是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无论我与他们怎么交往我是不会违背自己的人格和做人原则,不知道是他们不了解我,还是我不了解他们呢,总感觉交往总是那么复杂,那么让人不了解,让我不可思议,让我总是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我的一颗红心原先像一个红萍果一样,现在却一次次的被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划破的伤痕累累,斑迹点点,面目全非,在一点点的滴着紫黑红色的血。没有人能了解我,没有人能明白我,只有我知道自己,只有我能了解我自己。以前也听过一位智者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为别人而活着,那样我们会更累,可能还会累死!经常告诫自己:我自稳坐钓鱼台,任凭风雨多摇戈。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万事何所不容;笑口常开,笑古,笑今,万事付诸一笑!做一个一生不让人嗤笑的人,一生无愿无悔的人,一生有用的人,一个对身边有用的人!有人说:做一个让别人瞧起的人。我感觉这人肯定是个爱慕虚荣的人,我们活着干吗做到非要让别人看得起的人,我们活着也不是为别人而活,活着也不是让别人看的,而是自己让自己更好的活着,但是这个社会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自己活着痛快别忘了分享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为 了 活 着 而 活 着 ——读余华《活着》有感曾经写过一篇叫《生命》的文章企图去诠释生命,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总是千百次地询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但每次只在镜中看到一张茫然而近乎麻木的脸。余华写了一本薄薄的书——《活着》,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一口气读完它,泪流满面。余华的答案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看似简单却极度深刻尖锐的答案。有人说生命其实是一个圆,走来走去也走不出这个圈,只是有的直径长,有的直径短罢了。“为了活着而活着”?过于简单的答案总让人心存不甘,企图找出点别的什么,无论什么都好,只要不是“活着”这两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字。在脑海中疯狂地搜索,在心灵深处枯竭地呐喊,几近崩溃的边缘。最后却依然见到那两个字安详地躺在眼前,折射出柔和的光芒。如果生命真的如此,为了活着而活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残酷?亦或是幸福?我确是被《活着》里的故事真真切切地感动了,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故事。或者让我流泪的是死亡——生命的终结。福贵一家相继去世,死亡的原因常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消亡都给我强烈的震撼。生命坚强而又脆弱。“这是一个死亡的故事,却不乏温情。”福贵全家相互偎依着生活,在贫困饥饿的重压下,相互搀扶着在人生路上艰难地行走。为了活着而活着。承受着苦难,憧憬着未来。这就是——生活。
腊八醋w
余华在80年代中期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崛起于文坛。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余华前期小说的“苦难”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点:内容上的罪恶,本质上的宿命。余华笔下显现出来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一个恶的世界,这些罪恶包括暴力、血腥、杀戮、欺、阴谋等等。因此,暴力、血腥、杀戮这些余华前期小说创作的典型内容也就共同体现了“苦难”。发表于1987年的《一九八六年》是暴力叙述最为残酷的一篇。《河边的错误》代表着余华的风格成熟阶段。余华在1991年写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已明显减弱了其前期小说中形式实验的痕迹。这部小说一改余华以前那种暴戾、血腥的话语特征,节奏变得舒缓、忧伤起来,如同题目中的两个意象,“细雨”和“呼喊”,前者是温和的,后者是尖锐的。而到了90年代以后,余华悄然从先锋小说中退出,并逐渐流露出一种悲悯的情怀,标志着他的思考和探索已步入成熟。《活着》则是余华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篇力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余华的叙述目的不再是冷酷劫杀,而是一种深切的人道关怀,是在黑暗中寻找一点生命的灵光,它给人带来的是生命的感悟和心灵的抚慰。虽然余华始终没有放弃苦难这个主题,但这些变化却使余华90年代转型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苦难具有了新的形象和意义。苦难在他的转型小说中开始沿着两个方向扩展,一是直指终极的生命悲剧,一是指向人必须直面的生存困境,这种生存困境甚至在他的转型小说中得到了日常化的体现。前者以《活着》为典型范本,后者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余华前期小说中,人性恶可以说是造成一切暴力、血腥的根源,换言之,人性恶是导致苦难的重要因素。同时苦难也将人性恶突现得淋漓尽致。余华前期作品在贯彻苦难这个主题话语上,也大都可以互为阐释,共同叙述着苦难的重要根源——人性恶。从《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人们对我的欺诈和暴行开始,人性恶已露端倪。人生处处充满了不祥和危机,《四月三日事件》就是对这种情绪的集中揭示,主人公只能在无法排遣的焦虑中带着巨大的惊恐等待四月三日的到来。在这里,人性恶暴露无遗,亲生骨肉形同陌路,比别人更阴险的将自己的亲人推向死亡的边缘。正是人性恶所带来的种种罪恶,使世界如此可怕,使人们的生活灾难深重。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依旧是深重的,并且更具有了生命本体意义上的深层悲哀,然而与苦难之中暴力、血腥等等的隐退相对应,人性恶不再是一切苦难,一切罪恶的归结之所。作家的理想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事实上,《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都遵循了这种原理。首先,作品中的苦难的症结所在不再是人性恶,加入了命运的不幸与现实的甚至时代的因素;其次,作者也确实站在了超越道德判断的立场上,对善与恶保留了最后的判断,而用同情的目光注视一切。他包容了一切的善与恶,从不站出来大声指斥:看,那是罪恶。善与恶在他的目光下消融在一起。余华前期小说中苦难的呈现基本上是带着一种宿命意味的:人活着就注定要受苦。从《世事如烟》到《难逃劫数》再到《偶然事件》都闪现出宿命的光环。它笼罩在整个文本的上空,仿佛作者讲述的故事都可以归纳为一句简单的话:你们劫数难逃。每个人在命运面前,命苦游丝,毫无反抗之力,极力狂奔却又只能落入网中。这一切不是因果轮回的报应,而是人性的堕落。自我消弥于本我所带来的必然后果。人们在罪恶的本性的驱使下,相互杀戮、伤害、欺诈,生活在彼此制造的苦难之中而无法逃脱。在“苦难”这面“魔镜”的映照下,人性和生命在苦难中堕落和沉沦,看不到任何被拯救的希望,而只是与接近死亡的最为黑暗的心理体验——绝望紧密相连。在80年代的余华笔下生存只是一个苦难重重的绝望梦魇。到了90年代,在余华的小说中,苦难主题中的宿命意义并没有缺席,“人活着就要受苦”这一点也丝毫没有改变,但是宿命已不再是绝望的温床,绝望也不再是人面对苦难宿命一无所为之后的唯一的必然的选择,黑暗的天空被撕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透进了一丝亮光,即使这一丝亮光也给人和世界带来了被拯救的希望。
偶素小cici
1. 《活着》这本小说,想必很多人都读过吧,这本书从1992年至今,已经热销了27年,稳稳的拿下2018年的畅销书冠军,还翻译成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字,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等多个国内外文学大奖。 这本小说《活着》的作者是余华,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擅长以冷漠残忍的写法,展现人性中的善与恶,以及极度苦难的现实世界。 这部书连作者自己都惊讶,出版了那么多年以后,它应该是被人遗忘的一本书,结果不知道为什么读者越来越多了,到底这本书的魅力何在呢?不妨翻开此书,耳闻不如一见,细细品读吧!这部小说以时间为主线,以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一生。 他一个地主家的儿子,却迷上赌博败光了家业,后来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也最终病死。还好有个贤惠的媳妇---家珍和听话的儿女,有庆和凤霞,这让他也曾感觉到幸福。 后来他自己被抓了壮丁,捡了条命,回家之后母亲死去,女儿发烧成了哑巴。当日子开始变得好点儿的时候,儿子却被抽干了血而后死去,家珍最后也病死。女儿好不容易嫁了个人歪头女婿,结果在生孩子的时候难产!剩下他和女婿带着孙子,抚养他们长大。结果女婿却被水泥板砸死。他抚养着孙子慢慢长大,孙子苦根却吃豆子撑死。 最后剩下他一个人和一头老牛,人生无常,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福贵饱尝了人生中最巨大的苦难,但他却依然忍受着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孤独而乐观的活着。 2.看完这本书后,不禁感叹福贵真的太不幸了,好可怜,对他充满了同情和不忍。为什么命运这么一次次虐待他,让他遭受重重的苦难呢? 人生的意外无处不在,他不断的在经历失去,现实生活对他无情和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而他依然坚忍,顽强的活着,这应当就是作者想要在本书中表达的生命的力量吧,这或许就是本书能够畅销多年的原因吧。 我们看福贵的苦难,好像就是一个特例,只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特殊的不幸,痛苦是生活的常态。 从我们呱呱落地,那一声啼哭开始,直到我们的生命结束为止,这段百八十年人生,经历了学习、工作、创业、买房、结婚生子等等。幸福和自由,是每个人向往的,梦想总是丰满的,但现实却很骨感,还有可能经历失业、失恋、离婚、失亲、失败、受挫等等不如意,为生活为情感奔波,个中滋味酸甜苦辣,冷暖自知,充满了多少无奈和伤痛。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需要不断地解决痛苦,而在解决完这些问题,又会有新的痛苦产生,再去解决,各种各样的身体和心理的问题,接踵而至,如此循环。有句话说,成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成年人除了容易长胖,其他都不容易。 还记得《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里昂和马蒂达吗,大叔和小萝莉的对话,让人印象深刻,一直生活在不幸家庭的马蒂达问杀手里昂“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这样?”。里昂回答“总是如此”。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容易,就如《飞驰人生》里的那个中年男人说的,成年人的奔溃是从借钱开始的。压死骆驼的,真的只是最后那一根稻草吗,雪崩时,也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人到中年,因为之前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和压力,所以遇到问题,再也HOLD不住了,一下子奔溃掉。 最近,就在南京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喝醉的男子,倒在地铁口。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压倒了这健硕的七尺男儿?据说这个男子是做销售的,今天遇到了一位非常刁钻的客户,他陪着客户喝酒喝到非常晚,喝了太多酒,连站起来都困难。后来男子的妻子就赶来了,男子看见妻子赶来了,一把抱住妻子,不停的哭泣,嘴里还在不停的道歉,说:宝宝,对不起,我感觉自己非常没用,妻子不停的安慰男子,两人相互拥抱在一起。这一幕,真的让人心痛,在心痛之余,还有些许感动。 3. 佛曰,人生有八苦。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呢? 那些痛苦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怎样,才能少些痛苦呢? 说一个小故事吧,樊登,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时候,有次在飞机上碰到柳传志。柳传志看到樊登手里拿着《金刚经》,就问他,小伙子你这么年轻就看这书。你是想不开吗?你是要出家吗?你说说看这个书有什么好处?你举个例子。 樊登老师就问柳传志先生,您觉得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柳传志说,想要的东西永远都得不到吧。樊登说原来人人都一样,都有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放不下。 柳传志说的痛苦便是佛教八苦之一。但是樊登说这不是最大的痛苦,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我认为我不应该有这样的痛苦的痛苦。”就是人人都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我们为什么痛苦那么多,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们欲望和需求,当超过我们承受的范围,无法满足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比如说我们很爱一个人,很想和她朝朝暮暮,但却屡遭拒绝,那种求而不得,又放不下的难受不甘心的劲,就会让人陷入痛苦的深渊中。即使我们的欲望和需要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人性就是这样,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和需求,又有新的痛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我们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旦我们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并承认了人生重重痛苦的事实,选择接纳它,正视问题,不逃避不忽视,与痛苦共处,那么我们就会释然。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却不愿意正视人生的苦难。他们一遇到问题和痛苦,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命苦,仿佛人生本来就应该既舒适又顺利似的。 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如果我们坦然面对痛苦,完全接受它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痛苦就不复存在,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可以使心灵痛苦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就能从痛苦中学到很多东西,获得成长! 时间是剂良药,有些在孩子眼里的问题,到了成人手上,就迎刃而解,此时痛苦就不能成为痛苦了,更何况心智成熟的人,大多具有超出常人的爱,这能使他们感受更多的快乐,更少的痛苦。罗曼罗兰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解不开的结,有失去,也会有得到,有痛苦也有快乐,这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无论怎样,我们总是比《活着》中的福贵幸运很多,即使现实残忍,充满风雨,也要始终学会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
你可以打电话或发e-mail问一问,后面有:凌鼎年,小名“鼎鼎”,肖兔,1951年6月10日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浙江湖州,明代文学家凌蒙初之后裔, 祖父凌公锐出版
面对苦难------摘自《面对苦难》 周国平“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
题目内容是自己熟悉和擅长的。确定自己的题目方向,如:文艺学,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或者结合美学。论文研究的点,也就是你的题目,一定要有研究价值。我觉得,第一
你是让大家给你找出论文答辩题目?还需要给你写出来吗?
是自己原创写的了,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