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董董动
报刊英语的语言特色摘要: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概括了报刊英语特色,运用例句对词、句、段、章不同层面报刊英语语用特点进行详述。关键词:报刊;特点;语用功能报刊英语的特点可概括为两词:简明、鲜活。这是由报刊英语的文体特性决定的。1、读报刊是随意的浏览,避难就易。求新猎奇。2.报刊文章时限性强,要求把最重要的信息以最鲜明的手法置于最突出的位置即“导语”中。由于以上原因,报刊英语讲究通俗易懂,简捷明快,小词短句。一目了然,生动活泼,袭面夺目。这在标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本文拟从词、句、段、章不同层面举述其详。一、文章结构的特点:新闻文章的结构与常见的文体如记叙性散文的结构有很大不同:后者一般是先交待背景信息,逐渐进入高潮,突出文章的结尾;而新闻文章则正相反,将最重要的情节放在最前面,这部分称为“导语”(Lead),实际是标题的扩展或标题内容的完整表述,独立成段,一般只有一句话,其后才是背景信息。背景信息或其他解释性材料也是按照由重要到次要这样逐渐递减的方式排列,给编辑留有较充分的删减余地和读者的选择、舍弃的自由。整个文章结构是“虎头蛇尾”,呈“倒金字塔”型。二、导语的信息结构:按惯例,导语要提供六个“w”信息:who,what,where,when,why and how因而导语虽只有一句话,但无论在信息量还是在形式结构上都很复杂,称为content—packedsentence.历史地看,导语有越来越短小精炼的趋势,也就是说,在撰写新闻时只突出一两个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突出哪部分就将哪部分放在最前面。这样就使导语的句子结构变得灵活,不拘一格。从语言学角度讲,英语属于分析性语言,语序比较固定,一般是呈SVO(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型,新信息置于句末。而新闻导语语句则打破这种结构式,完全按照所要突出的新闻要素来安排语序。1.突出“who”要素;2.突出“what”要素; 3.突出“where”要素;4.突出“when”要素;5.突出“why”要素;6.突出“how”要素。形式为内容服务。报刊英语的以上特点是由报刊文章的写作方式、编辑方式和阅读方式共同决定的。从作者和编者的角度看,他们都受时间的限制,来不及精雕细琢,从简从快,尽管避免使用长词长句或晦涩的表达方式;编者为节省版面也尽量简化表达方式,把最重要的信息排在前面。另一方面为了吸引读者,又要考虑如何变换语言表达手法和排版方式以标新立异,一下抓住读者的注力。从读者的上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挑简明易懂的看,挑有吸引力的看。随着报刊的社会影响面的扩大和低文化程度读者的增多,报刊英语的以上特点将日益突出。例如,句子有越来越短的趋势,短到让人一目了然的程序,“甚至让跑着的人也能阅读”。
嘟嘟07179
作为新闻语篇的灵魂,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简约的文字浓缩了新闻报道中最精华、最值得关注的内容。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英文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英文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全文如下:
摘 要: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分析以语言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并通过语篇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和权力关系。新闻语篇因其巨大的公众影响力而备受批评话语分析者的关注。作为新闻语篇的灵魂,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简约的文字浓缩了新闻报道中最精华、最值得关注的内容。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来自《中国日报》和CNN关于一名日本军官对二战期间日军对中国民众进行细菌战的忏悔书曝光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
引言
内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简约的文字浓缩了新闻报道中最精华、最值得关注的内容。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所以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语篇的两个基本原则。新闻语篇是由语言构成的,而语言是人类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是人类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主要媒介。但是语言不只是能够反映事实,它还能够用来建构事实(崔瑞国,2012:225)。韩礼德指出语言是拥有多种选择的意义系统,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所以话语的选择归根结底受到报道者的个人想法、立场、意识形态或者价值判断的影响,这就导致新闻报道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就如福勒所说,所有对事实的描述都不是完全中立的。
新闻语篇的语言特点、思想、意识形态和立场颇受批评话语分析的关注,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上。对同一事件,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话语选择,不同的话语选择可以反映他们不同的立场。本篇 文章 将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比较《中国日报》和CNN对二战期间一名日本军官的书面忏悔书被公开这一事件报道的新闻标题,分析不同话语选择如何反映双方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一、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它综合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的、大众媒体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自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者都对此感兴趣。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集中体现在两本书:Language as Ideology (Kress et al., 1979) 和 Language and Control (Fowler et al., 1979)。这是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对话语的社会性分析。这一理论致力于揭示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以及话语如何反映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汲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 方法 ,并且肯定人类语言的本质以及人类对语言的需要是和语言的功能紧密相连的。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拥有三种功能:概念功能、交际功能、文本功能。根据Fowler 和 Fairclough的观点,概念功能指说话者对世界所有现象的 经验 认识。交际功能反映说话者对某一现象的态度以及评价,自此基础上建立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文本功能是前两种功能的工具,听话者可以通过此功能理解说话者的话语;而且文本功能还可以把话语和语境联系起来。
批评话语分析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类语言的选择有意或无意地遵循一定原则,也就是说,话语是基于说话者意识形态基础上的。所以,语言形式是由社会功能决定的,那么不同的语言结构可以反映不同的意识形态,并且有助于保持并强化社会意识相态的不同。
作为一种公众性的话语,新闻报道与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是密不可分的。新闻标题使用精准语言浓缩、概括新闻的大意,这种浓缩有自身的特点,能够反映独特的语言风格,揭示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所以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分析主流媒体的新闻标题是非常具有可实践性的。读者可以通过这一分析了解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更形象地理解媒体自身的主张和态度。
批评话语分析在分析话语时强调话语生成、传播和理解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般分析方法是:首先,分析语篇的结构特点,并且与语篇生成的技巧以及过程联系起来分析。例如,批评话语分析会用“名词化”和“被动化”来描述在文章中大量出现的动作名词和被动结构,这是话语生成的两种代表形式。然后,分析这些技巧和过程是如何把意识形态灌输到具体内容中的。最后,进一步论述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过程具备怎样的社会作用,像有助于获得、保持或推翻一定的权力关系。
Fairclough认为批评话语分析应该把文本分析和社会分析结合起来,他还进一步提出话语分析应该包括三个过程:文本分析、过程分析以及社会分析。文本分析与批评语言学相似,它主要描述语言特点并且揭示蕴含的社会性含义。过程分析目的是阐释话语生成和话语推断过程的社会关系。社会分析用于解释话语的社会环境和其对话语的影响。
二、英文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
2014年7月16日,二战期间一名日本军官的书面忏悔书被公开,这证实了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使用伤寒和霍乱疫苗对中国民众进行细菌活体实验的事实。《中国日报》和CNN同时都对此进行了报道,但使用了截然不同的新闻标题:
Officer confesses Japanese army used bacteria on civilians in WWII (China Daily);China highlights Japanese war crimes (CNN)。
(一)文本分析
首先,两个标题的主语不同:《中国日报》把日本军官作为主语,而CNN把中国放在主语的位置,在这两个标题里主语是事件行为的实施者。《中国日报》的标题表明日本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愿意对自己二战期间的残忍行为忏悔,这只是想向社会披露这一事实。
而CNN的标题把人们的视线转向了中国,强调是中国在故意突出日本二战期间的罪行。试图让公众相信公开日本军官的忏悔书很可能再次引发中日间的口水之战,而且中国应该为口水战甚至于对两国外交的不良影响负责。 (二)过程分析
过程分析在于分析话语生成以及话语的理解,此部分将从话语产生角度分析两则新闻标题。《中国日报》作为中国的官方媒体使用这一标题,表明作为二战期间被日本侵略的国家,中国希望日本能够正面历史,承认二战期间所犯罪行。然而,日本一直试图篡改历史,掩饰其罪行。而日本军官的忏悔书证实了日本二战期间的罪行所以《中国日报》从中国人民的立场出发选择这一标题 。从对标题的分析可看出《中国日报》言语选择背后的意识形态。作为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的英语媒体,是国内外人士了解中国的英语媒体首选。《中国日报》希望引导其读者选择其主张,向读者渗透其意思形态。
CNN24小时向全世界播报新闻,并且特别关注亚洲,在亚洲国家设立了7处新闻机构加强对亚洲的报道。中日关系是亚洲非常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对此CNN一直非常关注。CNN代表的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立场,我们可以从其新闻标题中了解美国对报道事件的态度。在标题中,CNN使用的“highlights”明显地表明美国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这一标题显示美国认为是中国在蓄意强调日本的罪行,引起中日之间的敌对。其实,CNN把人们的视线导向中国是在偏袒日本,减弱读者对日本的关注,特别是同样在二战期间受到日本侵略的国家的民众对日本的关注。美国和日本同属于
(三)社会分析
社会分析用于解释话语的社会环境和其对话语的影响。安倍晋三,在2012年参选为日本首相,他手握可以改善中日双边关系的机会。但是,出身于日本右翼政党,安倍晋三针对中国的方针政策会明显偏向右翼,强调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刘江永,2013:116)。安倍晋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毫不考虑二战期间受其侵略的国家民众的感受,这使得中日关系一度紧张。《中国日报》的新闻标题是对日本拒绝正视历史问题的反击。
美国是“一超多强”世界格局中唯一的超级大国,与中国和日本都有密切关系。进入与21世纪中日关系迂回曲折,美国时刻密切关注着中日关系的演变。美国一直试图保持中日关系的适度紧张,保证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刘卫东,2007:14)。所以美国的新闻报道也与其国家总体战略保持一致,致力于始终维持中日关系的适度紧张。
中美两国主流媒体对这一事件采用不同的新闻标题反映了中国美两国不同的国家利益。两家主流媒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报道事件,分别代表两个国家不同的声音。社会环境可以影响新闻报道语言的选择,而新闻报道又反过来反映社会环境。
三、结语
jettyjiang
新闻刊物很多,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如时事报导、社论、述评、特写、广告等,所以其采用的文体也不尽相同。新闻文体主要是新闻报导(news story, news report)、评论(comments)和特写(features)等。新闻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新闻报导的翻译,除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外,还应遵循新闻翻译的基本规律。 一 词汇特点 新闻英语也有其明显的词汇特点。第一,常用词汇有特定的新闻色彩。新闻报导常使用某些词汇来表达事实和事件,因此这些词汇经过长期使用后逐渐取得与新闻报导相联系的特殊意义,成为新闻体词语(journalistic words)。例如,horror一词是新闻标题中长用的词,用以表示不幸事故和暴力行动,再如nadir常指“两国关系的最低点”。此外,新闻报导中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语,如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 (据有关方面报导),cited as saying(援引…的话)。第二,使用“小词”。小词(midget words)即简短词,一般为单音节词。小词的广泛使用一是由于报纸篇幅有限,用小词可以免于移行,二是由于小词的词义范畴很宽,一般比较生动灵活。新闻英语称这类词为synonyms of all work (万能同义词),如back(支持), ban(禁止)等。第三,大量使用缩略语。这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比如WB(world bank世界银行), 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国销售价), biz (business商业)等。第四,临时造词。为了表达需要和追求新奇,新闻报导常常使用“临时造词/生造词”, 即临时创造或拼凑起来的词或词组,例如Euromart(European market 欧洲市场),haves and have-not(富人和穷人)等。 从词汇方面的四个特点来看, 我们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平时多留意“小词”、“生造词”和缩略词。 2 准确理解词义,不可望文生义 3 平时多留意“小词”、“生造词”和缩略词。 4 准确理解词义,不可望文生义 二 语言总体风格 从语言风格上讲,不同刊物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类型的文章也有不同的文体特点,然而其写作都受一些共同因素的影响,因而也形成了共同的新闻英语特色。第一,新闻刊物是大众传播媒介,读者面较宽,其语言必须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水平——大众性是其一大特点。第二,西方新闻界十分注重阅读趣味。有的新闻学家称它为“新闻价值(news values)的试金石”。为了增加报导的趣味性,不仅要求报导内容,而且要求它所运用的语言要适应读者的爱好和阅读习惯。第三,节俭是精练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出于报刊节约篇幅的实际需要。在西方社会,广告利润丰厚,报刊十分珍惜版面篇幅。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报导尽可能多的内容,新闻写作人员就得采取一切手段来浓缩和精炼语言。上述三个因素,即大众性、趣味性和节俭性构成了新闻英语在语言风格上的特色。 新闻英语的语言有趣易懂,简洁精炼,用非常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删去可用可不用但又不影响表达内容完整与准确的词。此外,新闻语体语言清晰,不能模棱两可,更不应晦涩难懂,但同时,新闻语体又讲究表达有力、叙述生动,因而我们翻译时必须在用词上多加锤炼,表现出新闻文体的总貌。 三 语法特点 新闻英语的语法特点也很显著。第一,时态的使用。在英语新闻中现在时被广泛使用。为了造成事件正在进行中的效果,给人以真实感,无论是标题或是正文都常常采用现在时代替过去时。另外,甚至在said, told, reported, added等动词过去时后面的that宾语从句中,过去时也常常为现在时态所替代。第二,较多使用扩展的简单句。由于报刊篇幅有限,新闻文体在语法方面一个重要特点是句型的高度扩展,结构严谨,将丰富的信息压缩在有限的篇幅中。常见的方法有使用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语言成分扩展简单句,有时还较多的使用插入语代替从句,从而简化句子结构。第三,前置修饰语高度浓缩。新闻文体为了使句子结构紧凑严密,大量使用前置修饰语修饰名词,如a hand grenade and machine gun attack. 基于这些语法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结合汉语的语言习惯,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翻译时注意中英文在新闻中不同时态的表达方法:英语中多用现在时态,汉语中多用过去时态,且汉语往往借助时间词,如“昨天”、“明日”、“将”等以衬托时间关系。第二,针对新闻英语在句式和修饰方面的特点,可以采用切断、拆译、倒译、插入和重组等方法进行英汉和汉英对译。 例:But one White House aide said the Administration had all but abandonedhope of resuming the political talks in Jesusalem which were suspended when Sadat withdrew his delegation three weeks ago. 译文:但有一名白宫助理人员说,政府几乎已放弃了在耶路撒冷恢复政治谈判的希望。这次谈判是两个星期前由于萨达特撤出谈判代表团而宣告中断的。 四 语言差异——编译和解释性翻译 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习惯的差异,尤其是在很多情况下,对外新闻报导的翻译往往采用非逐字对译法,这就需要引入另外两种翻译方法——编译和解释性翻译。 编译——由于新闻价值的作用,在对外新闻报导的翻译中,要考虑外国受众的要求和兴趣,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有的放矢。因此有时在国内报导中占相当篇幅的新闻,在对外报导中则被编译成简讯、图片新闻等。 五 文化因素和国情因素 要做好新闻的翻译工作,译者除了应具备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文化常识和政治常识,要注意扩大知识面,这样才不会误译或导致严重后果。比如有过这样一条电讯:“1956年7月,尼克松再度来到远东,他到菲律宾、南越、台湾、泰国、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六国活动。” 这条电讯可能来自外文资料,但译者在翻译此资料时,把台湾和南越当成独立的国家。这样的报导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一、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西语言方式对比2、 词汇学3、 近代英语语言的衍变二、英语语言学课程由三个知识模块组成:理论启蒙、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理论启蒙
俄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主要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其它成员国中使用,在华沙条约的成员国里曾经被学校广泛作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苏联时期,俄语在其加盟共和国中被
由于词意库是自学习形成,因此不需要预先设置庞大的词典库,而且最重要的是,学习是持续性的,系统对词意的理解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并能不断增添新创词汇。 由于同一
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