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鱼
1.《认知英语语法》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第一作者)2. 翻译中的语义筛选机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一作者)3. 形兮义之所依,义兮形之所伏 —— 以标识语的翻译为例(《上海翻译》2009年第4期)(第一作者)4.再论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 —— 评“格标效应与语言差异”(《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5.形式与意义,谁主沉浮?---对诗歌翻译形式与意义对等争论的思考(《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二作者)6.核心句数范畴词语搭配的语义制约(《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第一作者)7.语篇翻译过程中的动态连贯(《上海翻译》2006年第2期)(第二作者)8.创新理念深化改革:--- 大学英语多种模式教学实验(《外语电化教学》2005年第105期)(第一作者)9.多媒体网络一体化外语教学实验报告(《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第107期)(第一作者)10.“风”和“wind”隐喻映射的文化透视对比(《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创新理念,深化改革——大学英语多种模式教学实验(《外语电化教学》2005年第105期)(第一作者)12.从《三国演义》回目的翻译看文学作品中文化意义的转换(《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第二作者)13. 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翻译创造的合理性(《上海翻译》2005年专辑)(第二作者)14.《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简评(《外语教学》2004年第5期)(第一作者)15.大学英语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报告与分析(《外语界》2004年第5期)(第二作者)16.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实验报告(《外语界》2003年第4期)(第一作者)17.也谈culture shock – 与邓海先生商榷(《中国翻译》2003年第4期)(第一作者)18.论双语词典编纂中的体例一致性原则 – 评《汉英大辞典》体例规范问题(《外语研究》2003年第6期)(第一作者)19.外语学习与翻译中的中介语干扰分析模式 – 博士研究生汉英翻译误差实证分析(《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第1期)(第一作者)20.国俗语义--辞书编纂中不容忽视的因素(《辞书研究 》 2002年3期)(第一作者)21.莫把“末日”作“天涯”(《辞书研究》2000年第05期)(第一作者)22.课程设置和学习效果的SAS分析(《清华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作者)23.CICC’s Reinforcement Training Program:a Step towards Global Education (Global Education 1996)(第一作者)
刘彦热茶
大家如今最认同的是辜鸿铭所翻译的汉文。 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递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由于意境在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词翻译中传递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探讨了古典诗词在翻译中如何通过意境的传递保存和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特色美。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诗词翻译古典诗词《红楼梦》诗词意境 一、诗词意境及其翻译策略解析 诗词意境 诗词意境是指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翻译策略解析 早在1926年,闻一多先生在《晨报诗》上发表《诗的格律》,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提出“新诗格律化” 鲁迅也早已提到过:“《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是:……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译者”,“译林奇才”许渊冲先生曾说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这就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许渊冲先生同时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意美”的传达和再创造在三者中的重要性及核心地位:“‘三美’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正因如此,译入语中重新创造出跟原文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意境来,就显得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学者专家一直强调“译味”,也就是神似,但笔者以为“译味”其实是传递“意境”,两者几乎是等同的。而在诗词翻译过程中,能否传递原作的‘意美’,‘音美’及 ‘形美’是传递原作意境的关键点,可以作为红楼诗词翻译的严格标准,其中‘意美’是重中之重。 二 、《红楼梦》诗词中意境的传递释例 意美的传递 意美即诗的意象美。 “意象是指包含作家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最小单位”。而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构成的,它不但给人以想象的时空,而且激励人的情感,给人以启示。也就是说,在红楼诗词中,诗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下面我们就此举红楼诗词的几个例子谈谈诗歌意美在英译中的传递。如林黛玉《题帕三绝》中的一首:“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从总体看,此诗充满了哀怨、哀伤、凄惨、凄艳之“意美”,描述了黛玉多愁善感,常年流泪,其中“湘妃竹”的来历是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为纪念他长哭不已,所流的眼泪把湘江边的竹子染得斑斑点点,因此被成为“湘妃竹”,又称“斑竹”。黛玉多愁善感,常年流泪,又喜欢竹子,其居所潇湘馆前也种了许多竹子。因此她常以湘妃自况,别人也称她为潇湘妃子。此诗运用的意象有“彩线”,“面上珠”,“湘江旧迹”,“千竿竹”“香痕”,可谓字字含泪。让人不禁为黛玉这一寄人篱下、遭受人情冷暖,最终没盼到属于她的幸福的降临,而香消玉损、泪尽而亡的少女触怀感伤。在英译中这字里字外之“意”如何传达呢? 杨译:No silk thread can string these pearls; Dim now the tear-stains of those bygone years; A thousand bamboos grow before my window― Is each dappled and stained with tears? 霍译:Yet silk preserves but ill the Naiad’s tears: Each salty trace of them fast disappears. Only the speckled bamboo stems that grow Outside the window still her tear-marks show. 杨氏运用的意象主要有 “silk thread”,“pearls”,“Dim”,“tear-stains”,“bygone years”“ A thousand bamboos”,“tears”霍氏运用的意象主要有“silk”,“ill”,“Naiad’s tears”,“Each salty trace”,“the speckled bamboo stems”,“tear-marks”。本诗第一句“彩线难收面上珠”杨译为“:No silk thread can string these pearls;”,没有直接指明是谁的眼泪,读者借助注释可以找到答案。杨译基本上没对原诗做太大调整; 霍译为: Yet silk preserves but ill the Naiad’s tears: 在霍译中对原诗做了创造性的调整.Naiad’s tears是希腊神话中水泉女神“那伊阿得斯的眼泪”(Naiad’s tears),“尽管丝帕在手不停擦拭,但仍然不能擦干 “Naiad’s tears”,可见此译文传神的传达了林黛玉终日帕不离收,以泪洗面的意象。下半节“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主人公窗前的竹变成了“斑竹”,脸上的香痕即她的泪痕 “消失”时,竹子已经长成了斑竹,霍译的the speckled译文形象生动,同时Outside the window still her tear-marks show.简单的一词“her”更不着痕迹的传递了“香痕”的涵意,不免让人感怀封建社会黛玉的红颜薄命,引出无限惆怅和遐想。 音美的传递 中英两种语言在音调、音节诸方面有太多的差异,英语属音读语言,汉语则属声调语言,红楼诗词大多讲平仄,英语虽不讲但是英语诗词也强调“音美”,许渊冲先生认为,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首先可以不要形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可见,“音美”还是很重要的,在三者当中处于仅次于“意美”的地位,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虽然不必完全把汉语的音律、音节美再现出来,但是应该利用译入语英语的语音特点,比如节奏和音韵,再创出 “音美”。 比如《聪明累》是一首描写王熙凤一生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曲子。其中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其中“意悬悬”“荡悠悠”“忽喇喇”“昏惨惨” 呈现了王熙凤提心吊胆,心力交瘁,四个叠音词犹如节奏鲜明的跌拓起伏的舞曲,极具音乐性和戏剧性,让人想去凤辣子聪明伶俐却费尽心机;终日忙碌,红极一时到头来却一败涂地的讽刺性结局,嘲讽之余不免心生感伤。形美的传递 “形美”即形式美。红楼诗词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在翻译中,形美并非无足轻重诗歌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形式是传神达韵的重要辅助手段,形美就可以任意放弃,Perter Newmark在他的译论名著“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说,“译者应注意原文的形式,用格姆布里奇的话来说,形式可以改变、提炼、表现思想。如果歪曲了原文的形式,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原文的思想。”红楼诗词诗词讲究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之美,比如《红楼梦》诗词也不例外。正册判词之钗黛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咏的是宝黛二人,此诗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诗词的工整之美。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其中“可叹”对“堪怜”,“停机德”对“咏絮才”“玉带”对“金簪,“林中挂”对“雪里埋”。“停机德”是典顾,源于《后汉书・列女传》,描述乐羊子妻以停机并割断了织机上的经线来规劝丈夫不要半途中止学业, 故“停机德”指的是女子有德;“咏絮才” 同样是典顾,源于《世说新语・言语》,描写晋代谢道韫曾才思敏捷形神兼备地用“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故“咏絮才”指的是女子有才。此诗第首句和末句暗指宝钗,第二和第三句暗指黛玉。两种版本的翻译如下: 杨译:Alas for her wifely?virtue, Her wit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霍译: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One a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low. T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 wood hangs, 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用了很多心思,无论是高度忠实于原文的杨译版,还是跳出原文通过改译达到良好押韵效果的霍译版,都较准确的传达了原作的意境,如杨译和霍译分别用“wifely virtue”和“female virtue”来指代“停机德”,回避了典故,直译本义。对于第二句的翻译,杨译保留字面“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霍译直译本义“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两种译文在意境的传递上讲各有特色。但霍译四句中除了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low.是九个英语单词,其它三句都是八个单词,杨译四句所用单词为5,7,9不等。杨译中难以找到对仗的单词而霍译前两句都用了One后两句用The jade ,The gold.统观全诗在译文的长短,对仗,工整上看,无疑霍译版在英译过程中,在不损害“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更好的保持了诗歌的形式美,“创造”出了一种符合英语语言特点的“形美”来。 参考文献: [1] 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London: Penguin Group,1973.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作者: 刘嘉娟 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谈如何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美 李磊(钟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英语翻译学论文
伊月寒水20
关于浅析《译坛宿将》卞之琳的译海生涯及翻译思想的论文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溧水人,是近现代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曾师从徐志摩,是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1929 年,卞之琳从上海浦东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接受大学教育。除了在诗坛名声大噪之外,卞之琳在外国语言文学和翻译领域也获得了卓越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他受聘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为我国翻译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因而也被称为“译坛宿将”。
一、平民优等生,求学兴趣足
卞之琳并非生于名门贵族,其祖父是学徒出身,早年为避时乱从溧水举家搬迁至海门,在当地靠开染坊维持生计。卞之琳的父亲卞嘉佑多次参加科举而不第,加上家中染坊生意光景一年比一年差,以至家道中落。并不富裕的家庭环境没有影响卞之琳热切的求学之心。他八岁入读新式小学,十七岁时入读上海浦东中学,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英文系。从小学至大学,卞之琳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优等生。从北大毕业,卞之琳先后执教于保定的育德中学和济南的省立高中。抗日战争刚爆发,他到访延安,应好友邀请临时执教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约一个学期。1940 年,卞之琳受聘于西南联大,在外文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卞之琳到南开大学外文系担任教授,并赴牛津大学作了十八个月的客座研究员。新中国的成立,让卞之琳更乐于奉献祖国高等教育事业。他先在北京大学西语系担任了三年教授,后转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最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直到退休。纵观卞之琳的求学与职业生涯,外国语言文学及文学翻译一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他的人生成就与价值也多反映于此。
早在上海浦东中学求学期间,卞之琳就表现出了对英国文学的极大兴趣。1926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莎士比亚故事集》,这是他与莎士比亚作品的第一次接触,也让他萌生了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初步想法。此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用了大半生的时间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例如《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紫罗兰姑娘》、《窄门》、《英国诗选》等,一举奠定了卞之琳在中国译坛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卞之琳的早期翻译将他的翻译能力与诗歌创作紧密结合,翻译了大量诗歌。诗歌翻译也是后人研究卞之琳翻译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切入点。
二、诗歌翻译难,神形兼有备
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作品大多收录在他的《英国诗选》中。在这部著作的序言部分,卞之琳不仅总结了多年形成的翻译思想,还分析了一些特殊的译诗选择。在研究如何将英文诗歌翻译成中文时,卞之琳强调:“将英文诗歌翻译成中文,不仅要使译文看上去是译自英文,又要使译文在中国读者那儿能产生如同在外国读者那儿产生的欣赏效果,此外还要让中国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卞之琳之所以对译诗要求如此之高,还在于他丰富的译诗经验,而这些理论上的要求又反过来充分指导了卞之琳翻译实践的进步。如果仔细阅读卞之琳的译诗作品就不难发现,卞之琳译笔之严谨、选词用句之确切,不仅达意也可传神,将原作的音、意、形、神忠实地再现出来。例如英国著名抒情诗人托马斯!格雷的代表作《墓畔哀歌》,在卞之琳的译笔下写成:“晚钟响起,白昼报丧,牛群迂回,吼声起落,牧人回家,脚步踉跄,将整个世界留给黄昏……”托马斯·格雷以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逝去农夫的.绵长哀叹。卞之琳准确把握住了格雷的创作目的和内心的哀思,因此在译文中也充分表现出了舒缓纡徐、凄凉哀婉、平实朴素的风格。至于原作的诗文格律,卞之琳采取了移植的方式,基本做到了亦步亦趋或者一一对应。此外,在《英国诗选》中,卞之琳译诗作品忠实原作的地方也是随处可见。实际上,在中国译诗界,能既忠于原作形式又忠于原作内容的翻译家并不多见。绝大多数翻译家在译诗实践中经常照顾了形式却损失了内容,或者照顾了内容却没了形式。卞之琳在两全其美方面是比较成功的。这得益于他对信达雅的深刻理解。他曾提出:信作为翻译的基础,是不允许译者随意增减译文内容的,但是信并不能完全代替原文;由于中西语言文化上的固有差异,达与雅在翻译中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在丰富的理论支撑下,卞之琳在翻译实践道路上才越走越好。
三、莎翁如有知,必赞之琳妙
卞之琳在他漫长的翻译生涯中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如《紫罗兰姑娘》、《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窄门》以及《英国诗选》等。同时,他还根据自己的翻译经验和对诗歌的浓厚兴趣,创作出了《鱼目集》、《十年诗草》和《三秋草》等一系列具有西方特色的诗歌作品。通过多年来对翻译工作的潜心钻研,卞之琳总结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并将这些心得体会和理论成果运用到他的《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布莱希特戏剧印象记》等书中。卞之琳撰写的翻译理论和文学评论书籍对我国翻译工作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卞之琳为人熟知的翻译成果主要是他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翻译。他被国内翻译界普遍认为是研究莎士比亚文学的专家。虽然没有资料记载卞之琳开始从事翻译工作的确切时间,但根据他自己的回忆,他的翻译工作开始于 20 世纪初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翻译的《西窗集》。当时《西窗集》译作在北京大学校内广为流传,颇受校内青年学生的喜爱。这也被人们视为卞之琳翻译工作的开端。从此,他便致力于翻译工作,并一发不可收拾。1988 年,卞之琳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被公开出版发行,这代表了当时国内研究和翻译莎士比亚文学的最高水平。在大多数国内外学者看来,卞之琳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与《莎士比亚悲剧论痕》是国内研究莎士比亚文学里程碑式的两部著作。卞之琳在翻译上的成就始于他对翻译的浓厚兴趣。从卞之琳在浦东中学读书时起,就对英文有着浓厚兴趣,并在中学毕业后报考了北大英语系。事实上,卞之琳对英语的兴趣还得追溯到 1926 年,当时在海门的卞之琳偶然间在别人那里看到一本《莎士比亚故事集》,他被这本书的精彩内容深深吸引,从此,他喜欢上了英国文学。上大学后,卞之琳在北京大学度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毕业后,卞之琳一直过着四海漂泊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因为环境因素放弃过对英国文学的热爱。
四、完美不可得,极致终可期
卞之琳的翻译经验十分丰富,他在翻译领域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他从来不会遵循某种固定的翻译理论或翻译模式。他曾说过,虽然自己多年来从事翻译工作,却没有依赖翻译理论。然而,卞之琳在翻译工作中,并不是毫无根据随心所欲地进行翻译,而是有他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和看法。正如他在一篇译序中提到,翻译英文诗歌时,要达到十全十美几乎不可能。因为诗歌与小说等文学体裁不同,它在创作时需要考虑到全诗内容、形式、韵律和意境的和谐统一。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很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原诗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虽然卞之琳对诗歌翻译的完美性并没有太大信心,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诗歌翻译的兴趣。他认真研究诗歌翻译的方法,试图在尊重原诗的基础上使译诗更加完美。
“论文”一词的英文表达很多,通常因场合、用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达,下面罗列了几种,请楼主斟酌一下那一种是适合自己。*dissertation(博士学位)论文,(专
出自 [ 先秦 ] 佚名 的《葛生》 。中国古代十大悼亡诗之首,不算传之寥寥了。喜欢的人还是很多的。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
质问他明明苏轼还有一首怀念亡妻的词,他不念,却非要念这首
研究的英文是research。 用法: research的基本意思是“研究,探讨”,尤指对知识方面的新事物进行彻底调查、研究。research泛指“研究”时是不
这个一言半语说不清,这种翻译很难。建议你看看辜鸿铭翻译的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