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克替尼常见的副反应有皮疹、腹泻,均为Ⅰ~Ⅱ度,未见腹壁局部蛛网膜下腔引流管处感染。结论:埃克替尼联合蛛网膜下腔埋入式输注系统治疗晚期肺腺癌疗效好,可以显著改善肺腺癌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不良反应较小、易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该研究共入组176例,1:1进入埃克替尼组和放疗组。两组的临床特征分子特征是均衡的。研究数据在2016年9月14号截止的,埃克替尼组的颅内的无进展生存期是10.0月,放疗组是4.8月,有显著差异的。P=0.014;亚组分析显示埃克替尼治疗是优于放疗
吴一龙教授提出,对于EGFR突变伴脑转移的NSCLC,埃克替尼可以成为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笔者的话:BRAIN,一个中国人自主设计的研究,对比全脑放疗联合标准化疗,中国人原创的EGFRTKI埃克替尼在EGFR阳性伴脑转移的NSCLC中显示出卓越的疗效,为此类的一线治疗提供…
埃克替尼目前的临床研究主要在非小细胞肺癌,已证实EGFR外显子18突变、外显子19缺失、外显子21突变的NSCLC对埃克替尼敏感性高。.方案一.埃克替尼(BPI-2009H):75、100、125、150mg,每8h1次(q8h)。.临床研究I期试验,用于晚期NSCLC和其他实体瘤,NSCLC先前铂...
埃克替尼对多种人癌细胞株鼠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吸收试验在分别通过静脉注射和个剂量组175、35和700mgkg混悬液灌胃给予埃克替尼的动物研究中,根据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见在埃克替尼350mg
关键词:可逆性结合,入脑性差,耐药风险高获批药物: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最初,科学家发现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的癌细胞中EGFR蛋白表达水平远高于正常细胞,并以此为突破口研发了第一代EGFR-TKI。从首款EGFR-TKI吉非替尼于2003年获得...
中国埃克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共识.近日,《中国肺癌杂志》杂志发布了「中国埃克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共识」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据《中国2011年恶性登记年报》报告,2011年我国肺癌发病率为48.32/10万,死亡率为39.27/10...
CONVINCE研究:埃克替尼vs化疗,PFS为11.2vs7.9个月5.INCREASE研究:埃克替尼加量,L858R亚组PFS延长第2代EGFR-TKIs6.LUX-LUNG系列研究:阿法替尼延长PFS,具有抗少见突变活性7.ARCHER1050研究:达克替尼vs吉非替尼,OS分别为
2021年6月3日|埃克替尼获批用于肺癌术后辅助治疗2021年6月3日,据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片(商品名:凯美纳)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受理号:CXHS2000030)已获得NMPA批准。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
基于疗效、安全性及PK数据,最终埃克替尼推荐的治疗剂量为125mg,口服,每日三次,但该药从100mg-500mg,口服,每日三次的服用方法均是安全有效的。既往有研究发现,常规剂量埃克替尼治疗进展后,部分可以从埃克替尼加量治疗中继续获益。
【摘要】目的:探讨埃克替尼在肺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效果,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肺腺癌脑转移的临床资料,所有均口服埃克...
目的:探讨埃克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诊断肺癌脑转移并接受埃克替尼治疗的116例...
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4页文档大小:118.0K文档热度:文档分类:论文--论文指导/设计文档标签:埃克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回顾性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0%~85%。晚期NSCLC主要以内科治疗为主,既往主要应用化疗,但疗效差。近年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应...
近年来靶向药物治疗脑转移是研究热点,有研究表明靶向药物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不差于甚至优于传统放疗。本文回顾性分析埃克替尼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并伴有EGFR基因敏...
《中外医学研究》第15卷第26期(总第358期)2017fi-9月论著Lunzhu埃克替尼用于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陈艳①何续逊②朱为民①周冬...
黎扬斯,吴一龙(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心、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广州510080)[关键词]肺癌;脑转移;埃克替尼[中图分类...
贝达药业资深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毛力教授指出,埃克替尼2011年上市后,开展了80多项学术研究,包括一线治疗研究、肺癌伴脑转移研究、EGFR状态不明研究、与化疗联合的研究等,发表SCI...
使用“脉冲式”埃克替尼治疗脑转后,稳定控制时间已经超过25个月,神经性症状消失,病灶几乎完全缓解,实现了高生活质量的长生存。埃克替尼加量治疗后,脑转移...
凯美纳(埃克替尼)十年研究历程.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