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钢琴曲《悲歌》论文绪论
摘要:中国古琴曲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在我国音乐艺术的圣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把传统古琴曲改编、移植到钢琴上进行演奏,无疑是其艺术演奏的一种尝试,不仅承载了古琴音乐的艺术魅力,而且以立体化的多声部思维方式将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来,形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文化背景与演奏研究赫传》中,对的生平及个人兴趣与爱好做了较为详实的介绍。.此书出版的十几年后,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首次在柏林指挥上演《马太受难乐》,让人们重新认识沉睡了百年的,从此在德国掀起了对...
钢琴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相当于晚浪漫主义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历程。1949年前,中国钢琴曲创作数量很少。现代音乐流派非常多,1949年到1966年,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民歌加和声”的思维模式,1966年到1978年,只有由“样板戏”旋律改编而成的钢琴曲才能生存,直到80...
浅谈《向往》的演奏技巧及情感表达.摘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我国的竹笛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竹笛艺术家。.正是在这个年代,笛曲《向往》被创作出来了。.一大批改编、创作的优秀中国竹笛独奏作品也这在个时期纷…
《百鸟朝凤》这首乐曲是唢呐的经典名曲,深受大众的喜爱。《百鸟朝凤》这首乐曲在中国的大地上可以说是流传悠久,经典的传统佳作,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唢呐这件乐器,但是没有人不知道《百鸟朝凤》这首乐曲。智慧的劳动人民用音乐的语言创作了这首经典佳作,伟大
钢琴曲《梅花三弄》对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继承和发展.doc,584476383原创作品,原创力文档版权提供,违者必究,钢琴曲《梅花三弄》对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摘要]中国古琴曲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在我国音乐艺术的圣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音乐教育学论文如何定题目.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
德彪西就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月光》中,他运用打破常规的创作手法,如不协和音的运用以及音程的平行进行等,用丰富的和弦创造优美的意境。.《月光》作为德彪西早期的代表作,它的创作手法已表明德彪西印象风格的萌芽。.本文将从...
常用音乐术语中英对照及解释大全!.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融戏剧、歌舞、音乐于一体的一种音乐剧。.富于幽默情趣与戏剧色彩,音乐通俗易懂。.一种用以代替对白的歌剧。.节奏自由,曲调接近与朗诵.由歌词和音乐...
大家好,我是pianofanie,今天继续给大家讲音乐欣赏。巴洛克(Baroque)是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后一个长时期内的绘画、建筑、音乐等艺术风格特征,具体到音乐方面,则是指17世纪到18世纪左右的欧洲音乐…
他的音乐充满了美妙的旋律,他的作品中的音乐旋律同俄罗斯民歌中悠缓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钢琴曲《悲歌》最具代表性,本文对拉赫马尼诺夫《悲歌》的音乐风格作简单分析,旨...
本文以钢琴曲《悲歌》为研究对象,详细地阐述了拉赫马尼诺夫的生平及其音乐作品,深入地探讨了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和演奏技巧,以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者们...
摘要:钢琴曲《悲歌》是拉赫马尼诺夫最具代表性的钢琴曲之一。本文以钢琴曲《悲歌》为研究对象,详细地阐述了拉赫马尼诺夫的生平及其音乐作品,深入地探讨了钢琴曲...
他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首《悲歌》Op.59就是他晚期创作的结晶,也是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上,除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套曲《四季》等作品...
1陈薇;;关于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分析[J];戏剧之家;2014年17期2冯子祥;;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悲歌三重奏》的艺术风格简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3谭雯...
29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悲从何来,歌往何处——从音乐学分析角度谈对波特西尼《悲歌》的二度创作1绪论(一)研究现状及目的在低音提琴演奏技法与作品创作方面,...
Keyword:HansWernerHenzeOperaElegyyoungloversmusic/dramaanalysistwelve-tonerow硕士学位论文汉斯维尔纳亨策的歌剧《年轻情侣的悲歌》研究目录...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是同时代作曲家中涉猎西方音乐体裁最广泛的一位.这部《悲歌》俄文原名杜姆卡(音译),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盛产期最具有...
二、《悲歌》的创作风格及演奏技巧(一)钢琴曲《悲歌》创作背景拉赫玛尼诺夫与多位著名音乐家之间都有着紧密沟通,正是由于和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对拉赫玛尼诺夫...
《感知艺术》是一本来自美国的艺术普及读物,英文版已经出到第11版,是一本影响深远、读者众多的经典之作。本书从人人都有的感知能力出发,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对象,抛弃晦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