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以美国“中国通”傅高义为个案的考察.pdf,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历史进程,对于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同样是“石破天惊的历史巨变”。中国的巨大成就及其深刻社会变化,使得当代中国越来越成为美国社会和学术界所关注...
论文初稿完成后,傅高义带领美国学者到中国与中方学者交换看法。在上海的研讨会上,吴心伯第一次见到了傅高义,那一年吴心伯30岁,傅高义66岁。图说:吴心伯(左)和傅高义合影。吴心伯供图此后,这一老一少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交往。
今天分享的是2020年一位格外值得我们铭记的学者:哈佛大学著名的社会学家、东亚研究学者傅高义教授。2020年12月20日,傅高义教授因病在美国麻省去世,享年90岁。在学术圈外,大部分人知道傅高义可能是因为他的两…
傅高义: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美国社会的,博士后是在日本做研究。从日本回来以后,面临一个问题,是继续做美国社会研究,还是做东亚社会的研究。1960年我来到哈佛见到老教授裴泽(JohnPelzel),问他可不可以做日本研究。他问我愿不愿意...
傅高义的博士论文是《婚姻关系与受情绪困扰的孩子》。1958年,傅高义偕前妻苏珊娜和他们刚刚一岁的儿子前往日本。在市郊真间町的田野研究过程中,傅高义发现,日本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原来的中产阶级主要是商人,但当时在大公司或机构工作的工薪雇员家庭正在成为新的中产...
傅高义于1958年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师从大名鼎鼎的理论大师塔尔科特·帕森斯,同学包括克利福德·格尔茨和查尔斯·蒂利。他的博士论文《婚姻关系与情绪受困扰的儿童》是对精神病院做田野观察的产物,也是当时美国社会学界非常流行的研究课题。
傅高义在2018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美国社会的,博士后是在日本做研究,而到1960年他在哈佛大学教授裴泽(JohnPelzel)的影响下,才开始进行对中国的研究。傅高义视觉中国资料图从1964年起,傅高义在哈佛大学任教,直至
周晓虹:傅高义的人生与东亚的审读.当地时间12月20日,美国著名学者、中日问题研究专家傅高义逝世,享年90岁。.《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的成名作,一举奠定了20世纪后半叶日本研究的主流方向。.下文经授权转载此书译者、南京大学教授周晓虹的导读...
早在傅高义《邓小平时代》香港版问世,我就急切阅读过最感兴趣的章节。这一次版问世,更使我们大饱眼福。这确实是一部伟大作品。我们可以不完全赞同作者的看法,但我们必须承认傅高义先生为我们勾勒的这个伟大时代是可信的。
令傅高义遗憾的是,他从来没与邓小平本人会面并交谈。他在书中记录了自己最接近邓小平的一次经历:1979年1月,在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招待会上,当时傅高义距离邓小平只有几步之遥。由于音响效果糟糕,从扩音器中完全听不清邓小平及翻译…
傅高义生于1930年,本来是当兵要去朝鲜打仗的,但是没去,幸运的在军人医院工作,结果导致他对美国社会和心理学产生了兴趣,退役后即到哈佛攻读社会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做的是美国...
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傅高义参加了人类学家弗洛伦斯·克拉克洪和心理学家约翰·施皮格尔(JohnSpiegel)联袂指导的一项有关家庭和心理健康的大型调查,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自...
胡晓江在博士论文通过庆祝会上与傅高义合影,摄于萧庆伦教授家中(2004)(五)我最后一次去哈佛是十年前。有一天晚上下大雪,我路过Ezra的家,想顺便拐进去看他一眼。我没有提前打...
傅高义于1958年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师从大名鼎鼎的理论大师塔尔科特·帕森斯,同学包括克利福德·格尔茨和查尔斯·蒂利。他的博士论文《婚姻关系与情...
傅高义:我的博士论文是写美国社会和美国家庭,我的导师说你得去别的国家,有比较才能更了解美国。于是1958年我去了日本,两年后回到美国,导师又问:“给你3年博士后奖学金去中国,你接受...
在傅高义等一批学者近半世纪的努力推动下,海外中国研究从传统的汉学向“当代中国学”乃至“中共学”逐渐演进,研究领域、对象、内容、学科架构及研究方法等日益...
1993年至1995年间,傅高义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担任负责东亚事务的情报官。1996年,傅高义组织九位顶尖的中国问题专家撰写了《与中国共处》的论文集,呼吁美国与中国建立起“非冲...
傅高义:我的研究比较全面,我利用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专门研究邓小平,不教书,基本也不写小文章,做全面综合研究。我觉得这是很难的,很少中国人有这样的机会。我还...
导读:当地时间12月20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在推特上发布消息称,《邓小平时代》作者、著名中美问题学者、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EzraF.Vogel)去世,终年90岁。本文为...
傅高义:我的博士论文是写美国社会和美国家庭,我的导师说你得去别的国家,有比较才能更了解美国。于是1958年我去了日本,两年后回到美国,导师又问:“给你3年博士后奖学金去中国,你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