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鄂伦春族社会生活论文
在本文中,笔者根据鄂伦春研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研究特点,将这些既有研究划分为1949年以前对鄂伦春的记载和调查、作为“原始社会”的鄂伦春族研究以及以文化保护与发展转型为议题的鄂伦春族研究这3个阶段进行…
鄂伦春族宗教文化论文摘要:一、地方概况为了深入了解白银纳乡鄂伦春族的宗教文化现状,笔者于2014年8月13至8月在白银纳乡共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在调研中共发放140份问卷,回收问卷121份,有效问卷为108份,有效回收率为77%。调查采用立意抽…
鄂伦春族研究书目与研究论文索引刘晓春一、鄂伦春族研究书目《黑龙江边兴安岭里的鄂伦春族》/杨英杰著,东北人民出版社,1952年。《鄂伦春人》/秋浦著,民族出版社,1956年。《鄂伦春社会的发展》/秋浦著...
鄂伦春族原生态化中的环境观研究.pdf,I..lIllllIIllIIIIIIIIIIIlY191摘要在全球化已呈不可阻抑大潮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成为了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许多民族文化都具有“原生态"的特质。
生活地域与生活方式的渐趋稳定,成为鄂伦春族氏族社会发展的基础。“像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鄂伦春族也曾经历过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发展阶段”[1],并最终形成以“穆昆达”为首领的父系氏族公…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V01.35No.2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Mat.2014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1208摘要:鄂伦春族不仅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犹如史书一样卷帙浩繁。.据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鄂伦春族生态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关系的实证.pdf,111111111111392Vol.39No.2第卷第期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2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Feb.2011年月鄂伦春族生态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关系的实证1...
摘要:鄂伦春少数民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由于桦皮的独特质地,氏族社会时期以来一直被鄂伦春人广泛应用.鄂伦春民族随野兽,猎场的不断变化而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桦树皮制品轻巧结实,不怕摔碰,耐磨,耐用,易拆卸,最适于游猎生活方式,一匹马驮载即可举家迁走.桦树皮文化渗透着...
鄂伦春族经济转型引发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0621民族所刘晓春鄂伦春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2000年统计仅有8196人。尽管如此,她却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生活于北半球高寒地区的游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文化——桦皮文化,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中的鄂伦春人,则把自己独特的桦皮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男性打猎使用的桦皮船,还是女性做家务用的日常桦皮器皿,都是为了维系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1孙印峰;中俄鄂伦春族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2方征;黑龙江白银纳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重建[D];中央民...
第262005年12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HARBINUNIVERSITY12Dec.2005[文章编号]1004—5856(2005)12—00137—02鄂伦春族研究的新篇章———读于学斌的《鄂伦...
2018年第8期(2018年8月)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OFHEIHEUNIVERSITYNo.82018doi:10.3969/j.issn.1674-9499.2018.08.097中俄跨界民族鄂伦春人社会生活习俗对...
数日期:知‰训7日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内蒙古鄂伦春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我国人1:3较少...
相反,由于民族同化已发生了解构现象,不再涉及调整、选择等手段,因此研究的重点在于经验的探本论文以新生乡鄂伦春族为例研究民族类同化问题。为什么要以新生乡...
2013年5月黑河学刊HeiheJoum~May.2013SeiaflNo.190No.5总第190期第5期鄂伦春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⑧米娜,刘堂灯(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
导读:本论文可用于鄂伦春族文学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敖荣凤(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文联,内蒙古阿里河165450)摘要:文章通过介绍鄂伦春族文学概述,分析鄂伦春...
《中国商贸》CHINABUSINESS&TRADE十八站鄂伦春人生活消费状况的田野调查玉林师范学院尤成都大学刘亚玲摘要: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对鄂伦春人聚居区自然资...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内蒙古鄂伦春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下载积分:500内容提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笔者认为鄂伦春族文学以其充沛的“边缘活力”呈现出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地方性知识特征,成为内蒙古文学和中国文学独特的有机组成,...